“从汽车的占领中为人类收复失地”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om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围绕着车来规划时,就会把车吸引来;当你围绕着人来规划时,就会把人吸引来。
  当今世界,有36亿城市人口。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50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60%。中国在这一全球性的城市化大潮中一马当先,城市化决定着21世纪中国的命运。
  城市化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一系列研究指出,人类集中在大都市居住,比起分散居住,所消耗的能源、对环境的冲击都小得多,同时也更有创造力、产值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城市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形态。大都市人口集中,无疑会对该城市坐落的局部地区产生巨大的环境压力:雾霾、拥堵、污染、水资源、住房等,这些都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从宏观历史着眼,城市的性质和优势,都与高密度密不可分。20世纪人类进入汽车社会,城市发展才开始偏离高密度的轨道。特别是在美国,郊区化摊大饼式的铺张发展成为主流,城市被掏空。虽然美国人口增长强劲,但许多重要的大都市人口不增反减。汽车城底特律就是个经典。许多城市为了增加竞争力,在规划上为汽车提供了种种便利。难怪有人说,战后的美国,是想把郊区搬进城市,保证郊区人能一路开车进入自己在城里上班的办公楼。就这样,上世纪70年代,大城市全被车给堵满。但因为大量人口逃往郊区,城市的人口密度反而降低了。这颇为有力地印证了城市学家们的一句话:当你围绕着车来规划时,就会把车吸引来;当你围绕着人来规划时,就会把人吸引来。
  到了20世纪末,这种模式已经穷途末路。“去车化”的大潮从欧洲开始,渐渐也在美国这样的汽车王国登陆。道理明摆着:城市的复兴,意味着吸引越来越多的新人口,导致高密化的发展。但是,只要城市还是汽车社会,高密化就走不远。因为汽车是一种最浪费空间的交通方式。公路、停车场,侵蚀着宝贵的都市用地,推高地价、房价。抛开空气污染、噪音、拥堵、时间损耗、能源消耗等因素,汽车在空间上就可以把大量的人口挤出城市。所以,欧洲 “去车化”运动的一个响亮口号,就是“从汽车的占领中为人类收复失地”。
  在美国,这一潮流也汹涌澎湃。比如,波士顿最近一直在讨论:波士顿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无车的城市?虽然这个理念所引起的争论不可能一时了结,但真实的变化正在发生。其中,一个最有现实冲击力和象征意义的,大概就是2013年11月波士顿市政当局批准了“政府中心停车楼再发展计划”。
  这个政府中心停车楼,本是波士顿60年代城市再发展计划的一部分。当时正逢汽车社会的鼎盛时期,一切城市规划都要围着汽车进行。1968年建成的波士顿政府中心,由市政厅、法院等几栋建筑组成,采取了现代建筑运动中风头正劲的“粗野主义”设计,即建筑不加修饰,突出钢筋水泥的逻辑,大板块、粗线条,直来直去。这种风格除了用于市政等公共建筑外,还用来建设巨型保障房高楼、大学校园中的大型建筑,等等。许多这样的建筑,特别是保障房高楼,因为导致了过多的社会问题后来不得不被推倒。在波士顿政府中心边上,也以同样的风格修建了一栋拥有2300个车位的巨型停车楼。这真可以说:城市时时刻刻把汽车放在自己的心窝上。
  然而,“粗野主义”很快就在波士顿丧失了人气。不久前,政府中心还被网络评为“最丑陋的建筑”。政府中心停车楼,更成为城市的心病。停车楼本来就毫无人味,白天大家上班把车停在这里,连个人影也没有。而如此巨大的怪物,正好坐落在城市寸土寸金的心脏地带,形成了“栓塞”:钢筋混凝土的硕大结构,一下子把生机勃勃的市中心切割成块,使彼此间丧失了链接。我的学校就在附近,许多同事也到这里停车。有一次上班,我因常用的波士顿中央公园地下停车场爆满,不得不到这里停车。结果,车停到三楼,半天才找到门摸出来。出门一看,原来不是进去的那个门,自己像钢筋混凝土脚下的蚂蚁一样找不着北,四下不见人影。费了一番周折才走到办公室,足足用了40多分钟。再想想天黑下班还要步行到这里,不免心惊肉跳。
  城市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人:到处是店铺、餐馆、戏院、住宅、办公室、健身房……熙熙攘攘。郊区的魅力,则在于一片田园风光。但是,如果你不幸落到这样一栋车库脚下,则会感觉像掉进了一座监狱,阴风习习,鬼气森森。停车楼给汽车提供了方便,但把人全隔绝起来,周边街道一下子都荒落下来。因为很少人愿意穿过这个地区,城市的血脉就这么被斩断了。
  如今的再发展计划,则要终结这一汽车时代的遗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再发展的主要推手是市场而非政府。这栋波士顿市中心最大的停车楼,其实是私人拥有。拥有者制订了22亿美元的再发展计划,把停车楼拆除一半,代之以公寓、办公楼、商业用房。另外保留的一半,则用新建的公寓楼和商业建筑挡住。这样,临街的建筑全是有人气的窗户。这一新项目的经济收益,远高于被拆掉的停车楼所带来的收益。经过翻新后,城市的“地气”就又接上了,周边地区的商业活动立即活化起来,熙熙攘攘的人群也再度充满街道。
  如此雄心勃勃的再发展计划,绝非仅仅取决于一栋建筑的所有人的商业战略,而必须在市民中达成共识、获得市政部门的批准。事实上,各种市民团体,多年来一直不竭余力地游说拆除这栋停车楼。要知道,在现有的条件下,波士顿市区停车紧张是个长年的痼疾。我在这里工作九年,从来没有在路边找到过停车位。附近的停车场也动辄爆满,停车费飙高,一小时二十美元很常见。这一再发展计划,把现有的市中心最大停车场面积削减了一半,这对一个仅60多万人的小城来说,当然影响巨大。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这个再发展计划之前,已经有许多停车楼被拆除,只是规模小一些,没有这次这么大的冲击力。至于小停车场被取消,就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比如,2006年,早在“无车城市”的辩论兴起之前,波士顿地区一个停车场和周边的破旧办公室建筑就被推倒,代之以42套经济适用房建筑。新住户中仅四家有车。开发商称,如果遵循传统的城市规划给公寓配置停车位,造价就会高得多,在这里盖不了几套房子。总之,只有车让路,人才可能进来。
  波士顿至今仍以公交落后、依赖汽车而著称,在西方“去车化”的大潮中属于“晚辈”“新进”。领先的城市,走得还要远得多。比如有欧洲“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之誉的哥本哈根,人口56万多,与波士顿相当接近。但汽车在市内很难立足,公交则四通八达,保证所有居民距离公交在400米之内。与此同时,390公里的自行车道,使50%的居民得以通勤上班。另外,哥本哈根有所谓“绿浪”交通信号体系,保证自行车的畅通无阻,永远不必被红灯阻止,骑车成了“王道”。以我在波士顿工作的经验看,虽然我的办公室坐落在中央公园边上,属于最为方便的地点,但是,在驶入中央公园的地下停车场前,车速就慢如蜗牛,必须在前方车辆的尾气后面耐心等待;而从停车场门口走到办公室,也不止400米的距离,比地铁站距离办公室的距离远一倍。汽车占据巨大的空间,再方便也无法将这样的距离消减。
  中国的大都市,目前都被拥堵、雾霾困扰,不得不对私家车加以限制。但是,中国的城市化,迄今仍未提出“去车化”的明确目标,汽车销量还是年年看涨。增加市区停车位的计划也在不停地推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都市潮流背道而驰。再看看城市的密度,北京每平方公里高达11500人,上海为13400人,而哥本哈根是7000多人,波士顿为5000多人。上述数据虽然因衡量标准而有出入,但大致反映了各城市的密度。真以“国情”论,人口密度越高,公交的效率就应越高,汽车社会的发展空间就会越缺乏。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大都市的汽车化,连起步的条件都不具备,怎么还能继续去发展?其实,早在2011年,北京的居民就开始抵制在家门口兴建立体停车场,为什么现在市政部门还在设法增加停车位?
  汽车,已经使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进入了紧急状态,而城市化又是中国21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只要经济继续发展,城市的密度还会不断提高。如果没有明确的“去车化”战略,中国的城市就将被窒息。
  (作者系旅美学者)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4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文献
时下,有人提醒商人关心政治,否则“抓到我时,已经没人替我说话”;有人则说“在商言商”,“请商人远离政治”,专心把生意做大就行了。孰是孰非?我们不妨以《金瓶梅》里的西门庆为例来说明。考察中国传统社会商人的生存之道,西门庆可谓极好的标本。  小说开篇介绍,西门庆父亲开了个生药铺,走川广贩药材,家境还算殷实,西门庆算是个富二代。可是他“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一自父母亡后,专一在外眠花宿柳,惹草招风,学
期刊
我在反腐第一线  陆群,湖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预防腐败室副主任,从事纪检工作近20年,见证了衡阳“贿选案”从发现到查办的全过程。微博上,他是“御史在途”,特立独行,为弱势群体奔走,被网友喻为“现代包公”。  《同舟共进》:您从事纪检工作这么多年,有没有什么案件让您印象深刻?  陆群:从事纪检工作近20年,见证过不少案例,参与过少数案件的查处,解剖过不少案件。例如湖南省机械工业局原局长林国悌案件、永州
期刊
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文章,建议堂堂正正地将政府治理机构(行政权力)延伸到村一级,而不是所谓“村民自治”。  正打算落笔时,遇到山东平度发生纵火事件,心中充塞着悲愤,虽然强征土地、警察抢尸之类恶性事件早已听闻多起。好在这个事件已引起广泛关注,我写本文前《京华时报》有評论,标题旗帜鲜明《欲知平度真相先查征地内幕》;《南方都市报》3月23日社评是《平度事件:村民以身守土,谁在以身试法》;据最新报道,记者证
期刊
曾国藩为什么借钱过年  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三十一岁的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大约相当于现在国务院部委的副处级)曾国藩在给父母的一封家书中写道:  男今年过年,除用去会馆房租六十千外,又借银五十两,前日冀望外间或有炭资之赠,今冬乃绝无此项,闻今年家中可尽完旧债,是男在外有负累,而家无负累,此最可喜之事。  一位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七品官,靠租房子栖身,还要借钱才能过年。从曾国藩
期刊
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被处死一案,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新四军中的重要事件。由于涉及此案的档案始终没有完全公开,造成对高案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坊间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叶挺于1939年5月13日应约前往安徽省政府所在地立煌,5月24日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向第五战区诬告第4支队,五战区转报蒋介石,蒋介石批准“所请将高敬亭处以枪刑照准”,叶挺带着蒋的批文抵达合肥青龙厂将高敬亭关押,然后召开斗争
期刊
今人以为古时帝王凛然不容侵犯,其实在清代之前,士大夫当面抨击皇帝的事例可谓史不绝书。明朝的政治苛严,士大夫冒犯龙颜,有被廷杖乃至杀头的风险,但明代士风高昂,士大夫冒死上书者前赴后继,显得很悲壮。宋代则“以仁厚立国”,视公议为“国之元气”,优容士论,认为“以言逐人,非盛世所宜有”,两宋三百余年,除了一二特例,少有因言事而被羞辱、杀戮者,顶多只是贬黜,因而朝野议论尤盛。  北宋仁宗朝嘉祐二年(1057
期刊
如何定义现阶段的反腐  《同舟共进》:十八大后的反腐呈现高压态势,习近平同志提出“以猛药去疴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反腐。您如何看待十八大后一年来的反腐工作?  李永忠:习近平同志提出反腐要“猛药去苛”“壮士断腕”,王岐山同志提出“当前反腐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一种治标的办法来缓解当前“愈演愈烈”的腐败问题。虽说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但在这么艰巨严峻的反腐态势面前
期刊
甲午惨败的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都行动起来了,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学贯中西的严复首先从平静的书斋拍案而起,化笔为剑,用文章呐喊冲锋;康有为在北京振臂疾呼,发动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提出拒约、迁都、变法三项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愤而向清廷公开挑战,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在家国罹难的艰危时刻,这三位中国人所经历的心路沧桑,无疑是中华民族劫后重生、凤凰涅槃的生动缩影。 
期刊
重庆 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同舟共进》2014年第4期相当精彩,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值得细细品读。这倒让我很为难——如何评点这一期刊物?想来想去,拎出三个关键词:学理、智慧、性情。具体说,就是“专题策划”富有学理,“焦点关注”特有智慧,文史文章很有性情。  我们应当向新加坡学习什么?这是本期专题策划提出的重要问题。萧功秦指出,从邓小平1978年访问新加坡开始,中国
期刊
何兆武,历史学家、翻译家。1921年生于北京(祖籍湖南),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先后就读于土木、历史、哲学、外文系。1956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后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历史研究著作有《中国思想发展史》等,译著代表作有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  2006年何兆武推出口述史《上学记》,这部“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