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大门的金钥匙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83832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习道家太极拳离不开探求其哲理。因为它的拳理拳法和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只有弄通基本理论,实践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这如同有了钥匙,才能打开大门,登堂入室。太极阴阳学说就是本门功法的金钥匙,太极拳爱好者应该下工夫钻研,循理求道,则可技高一筹。
  各类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必然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去遵循。道家太极拳是以内外兼修为特点的拳法,内与外其实就是阴和阳。从总的方面着眼。阴阳一体,是完整的、统一的,正所谓“合则太极”。剖析开来,我们可以看到,阴阳互为根基,二者相互转化。阴离阳衰,阳离阴克;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抱阴负阳,阴阳相抱;相生相克,相约而至,是所谓“分则阴阳”也。习太极而不知阴阳者,终归难懂太极拳之真谛,必踏上舍近求远之歧途。
  太极拳以阴阳为主要修炼法则,配合八卦,乾、坤、坎、离为四正,震、兑、艮、巽为四角,恰好是四正四隅八个方位。用法上,搠、捋、挤、按、探、捌、肘、靠。外练筋、骨、皮、肉,内练神、意、气、血。配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内修肺、肝、肾、心、脾,外练进、退、顾、盼、定。这些练法无不体现出“四正四隅”、“逢左必右”、“右发左塌”等阴阳的对应性。
  太极拳十三势。以八门五步为总势,亦称五行八法。即棚捋挤按,探捌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亦是以阴阳互根为变化之母。它讲求“上下兑换”。即下肢和上肢要互换使用,技法交替,连绵不断,“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体现出阴阳相抱互换,阴阳变化莫测的哲理。例如道家太极拳第二十四式反撩阴,它的上一个定式是顺步左冲拳,进入这式却突然身体下蹲,转腰一百八十度,同时将双拳变掌,右掌随着腰身的转变,朝身后反撩出去,左掌随着旋转收至右腮下,以示护脸。在用法上,它是以一御二。在与前后两个敌人周旋中,指上打下,声东击西,瞻前顾后,左右逢源。出其不意,变化多端。在反撩阴一式中,身法上的由前转后,由立转蹲;手法上的由原来右拳防守左拳前攻,迅速变为左掌防守右掌后击,它们都体现了太极阴阳变化的招式招法和思维方式。
  掌握了阴阳的基本理论,按照它的原则行动,身体各部分的运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这正如杨班侯在《阴阳诀》里说的:“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阖问刚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
  著名的《十三势行功歌》写道:“十三总势莫轻瞧,命意源头在中腰。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间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息。”单从字面上看,歌诀中没有“阴”“阳”二字,然而我们细心揣摩,仍不难看出,阴阳的对立统一和互相影响贯穿其中,“变转虚实”、“静中触动”、“屈伸开合”等词语说的就是阴阳互动。对于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武式传人郝少如曾有详细说明:“太极拳是以内形为阴,外形为阳:精神为阴,气势为阳;柔为阴,刚为阳;静为阴,动为阳;在上者为阳,在下者为阴;在前者为阳,在后者为阴。对于左和右,以何处为阴,何处为阳,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阴阳的原则而定。”
  我们运用三维方式,从立体的角度看道家太极拳的运动,它如同一个正方体,有六个面,八个角。六个面与八个角的组合变换,能产生四十八个基本法则。五步虚实变换不已,前进前退。后退后进,左实右虚,右实左虚,虚虚实实,定为中定。气沉小腹,腰为核心,中心稳固,变化灵活,求得上下左右相随,做到形神养练兼顾。这种内外双修的运动遵循的就是阴阳合一的原理。
  综上所述,无论是循古还是求新,把握住阴阳之理,才能“万变不离其宗”。习练太极拳者,只有以十三势为基本方法,用心体会,持之以恒,“拳打千遍,身法自现”,久而自明阴阳之道,自懂拳理用法,才能在太极拳上取得突出的成就。
其他文献
科学内功——向心收敛法,是借着收敛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健全生理组织,增进抵抗力,以祛除各种疾病。因疾病部位之不同,分别施以局部之收敛,分为内脏收敛法三式,神经中枢收敛法一式,内分泌腺收敛法一式,五官收敛法一式,四肢收敛法一式。均为适应局部生理情况,健全组织所必须之方法,综合其所产生之效用,则遍及全身器官与组织而无疏漏。故凡某一器官或组织发生障碍致病时,依法习练后,立获正确治疗,短期即可奏效。兹将各
期刊
我在武术期刊上看到一些文章,谈到孙公禄堂传授陈公健侯以三十六式卐字手与太极拳,据说卐字手可能为郝公为真所传。为此我问岵栳师,究竟情况如何?  岵佬师说:郝师少如并未对我谈过卐字手,也未传过卐字手。记得在一篇文章《缅怀恩师张祚玉》(《搏击》2006年第10期),说张在上海教拳,“有一次在外滩,张看到有人教授郝式太极,便站在一旁观看,看了两个小时也没有走。教师上前躬手,一番客套,说:‘既在江边站,就有
期刊
我从十四岁开始学武,至今已经二十六年。  年轻的时候,略窥一点武术门径,就爱横着膀子走人,不是心中存了目空一切的意思,而是着了相,执相,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个练家子,喜欢拿个不怒自威的劲儿——第一个徒弟熟悉后告诉我。第一次见到我,不敢说话,害怕,说我有股杀气。那时,我是误解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意,以为这样才叫功夫,吓得住人。别人不敢挑衅。鲁迅先生有句名言:“辱骂和恐吓绝不足战斗。”可那时不懂,
期刊
《道新拳论》一席话。读懂胜练十年拳    凡碰到有人问我:练武术,看谁的书好?我一律回答:看《道新拳论》。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我看来,《道新拳论》这一席话,你若读懂了、理解了,能胜练十年拳。甚至,赵道新的很多“一句到位”的话,你吃透几句,能少走好几年弯路,譬如下而这几句——  “最终的决战怎么用,学习的开始就怎么练。”(见《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第三天)  “把实战视为艰苦和危险,
期刊
有人说:“古人作书的宗旨,多从序中提出,所以善于读古书的人,末读古人书,先读古人序?”从序中我们可以以知道作者的籍贯生平,品德情操,著书动机,主要内容,乃至于时代背景,从而获得微旨大意。以我个人的经验,用这种治学方法阅读古拳谱亦行之有效。  范铁僧是买壮图弟子范万明的后人,他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著述的六合心意拳序,包括了从心意拳源流到传承,从入门、武艺到道艺等方面的内容,灌注着范氏的理论,
期刊
李真顺先生生于1952年,是莱州市朱桥镇人,李先生是尹派八卦掌传人,同时又是意拳在莱州的一支传人。  莱州是武术之乡,吴氏太极拳,尹派八卦在莱州遍地开花。李先生自十几岁开始拜尹派八卦拳师张玉庆为师学习八卦掌,并得到八卦名师潘太枫,王景山先生的指点,李先生在掌握八卦掌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八极拳和太极拳,并经常出去拜师访友。  上世纪90年代初,李先生到嘉祥购买树苗,碰到了意拳二代弟子孔庆海先生。孔先生
期刊
编者按:武艺的高度应是建立在拳学家的品德上、悟性上、学养上,而非建立在拳学家们所继承的“优秀”拳种上。卢忠仁先生答《精武》编者问的系列文章,包括了这位高龄武术家八十多年武术生涯的远大抱负和谦虚精神,不仅是他实践自己武学理想的结果,也是他将传统武术技法大量转化为科学语言的一个成功典范,是一份总结性的答卷。其中卢先生对卢氏结构曲折的历史有生动的叙述和精辟的解释,对享有盛誉的津门宋氏形意以及“阴阳八盘掌
期刊
去年在泰山国际东岳太极拳研讨会的海外中国武术段位考核会上,康戈武教授为学员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古代一位公子进京赶考,乘船渡河时,与摆渡船夫闲谈。当船夫得知这位公子要进京考武状元后,就向公子请教十八般武艺。公子因为赶路心切。上岸后,就随意教了他几下简单踢木桩的功夫,随后与船夫各奔东西。一晃十年过去,考上武状元的公子,官运亨通,官越做越大,同时仇家结得也越来越多。这天武状元路过树林时,遇上十多个仇
期刊
导言:从历史的经验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把自卫当作一门艺术。“自卫是大学问”,是“杀人手段救人功”。为自己准备一套进攻或防御的自卫术,危难关头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与技巧,就不会出现“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尴尬局面。厚黑教主李宗吾先生曾有一句话极有见地,他说:“对人相让,以让至不妨碍我生存为止;对人竞争以争至我能够生存即止。”自卫术虽是我们生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利器,但掌握此法宝的朋友,
期刊
教我戴家拳的老人用他的一生,写了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他给我留下的是一个谜、一个困惑。  想起老人,我没有悲哀,只有负疚和歉然之感。我的功夫达不到他那种境界,可我不脸红,以我愚钝的资质,恐怕终生求取,也难登心意拳堂奥,又何必自责呢。我感谢老人的睿智,他并没有寄望我这个笨蛋为他或者为戴家心意拳发扬光大什么,所以说这些年根本就没有什么责任类的阴影笼罩着我。一直是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心情十分轻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