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中易于出现的偏差及原因探析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n159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偏差,根本上在于阅读策略的缺失,老师要对症下药加以指导,走出误区。其偏差主要是以局部代替整体;停留在文本现象的层面,未能读出文本的意蕴;把适宜于某种文本的读法用于另一种文本。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偏差;原因;阅读策略
  中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中暴露出的问题,确乎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但仔细推究,其原因大多在于阅读策略的缺失。课堂上,鼓励学生无任何负担无任何保留地谈出自己的感受,可使执教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第一时间补足阅读策略的短板,以有效提高其阅读能力。学生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大体有以下几种。
  以局部替代整体。文学文本的意义,是文本“整体”所呈现的意义,它源于文本这个整体。而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是若干细节、段落或情节等局部的集合。这些细节、段落或情节,都是文本的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部分,它们任何一个部分的缺失,都会导致文本意义的准确的表达甚至是一定程度的扭曲。但这并不意味着某个局部的意义可以替代整体的意义。理解是在局部与整体之间不断的循环中完成的。理解的过程,是从局部到整体,又从整体到局部,不断反复,直到意义的准确把握的过程。所以,对于文本意义的探究,特别要提醒学生有全局观念,不可关注一些信息,却漏掉了其它信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局部取代整体。
  停留在现象的层面,未能读出现象背后的意蕴。文学文本所以是文学,就在于它在反映社会生活和表情达意方面,有自己的也是区别于其它类型文体的特征。它绝非就现象而现象的,往往是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通过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达到其表达深层意蕴的目的,因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而非言在此而意亦在此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是不可以将其看作是对松柏生态状态的再现的。
  把适宜于一种文体的读法错用于另一种文体。文体是“文本解读途径中必须面对的一个规范。也就是说,既然文本只能是某种文体的文本,那么,解读文本便必须按文体规范来展开”。这就是说,不同的文体,要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去阅读。否则,就必然是圆凿方枘,难免身入宝山而空手而归。学习《愚公移山》时,学生提出的“人们一直说,愚公不愚,可是,搬家比搬山容易得多,他连这一点也看不出来,怎么能说他不愚蠢呢?”的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显然,在这里,学生混淆了纪实类文本和寓言在文体特点上的差异,是用纪实类文本的阅读方法来读寓言的(当然,在这里同时也存在着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问题,也存在着阅读者和文本之间构建一定的审美关系以及保持恰当的审美距离的问题。不过,在语文课上,不宜涉及)。假如,有人写了一篇纪实性文章,说在山西或是河北的深山里,有这样一位老人,解决出行困难的思路,不是采取在平旷地带重修一座宅子,而是非要搬掉门前的大山,这确乎算不上聪明,此“公”确是名副其实的“愚”。但我们在这里面对的是“寓言”。什么是“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这儿说得很清楚,寓言里所讲的故事是“假”的,是借一个“假”的故事表达一种见解,一种思想。所以,就不能将故事当作一件真实发生的事件去考量,不能用日常生活的逻辑去理解其中的人和事。否则,就违背了“文体规范”,其结果必然与文本的意义风马牛不相及。我们不妨适度延伸一下这个话题。当然,结尾作这样的安排,并非仅仅为了这一点,正是它,如元代文人乔梦符所形容的好的作品的结尾应像“豹尾”般,极其有力地完成了《愚公移山》一文宏大主题的表达,即人类敢于挑战生存和发展道路上遭遇到的任何艰难险阻,并具有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必然可以战胜之的自信;从哲学角度看,它也可以理解为量变必然达到质变的思想。寓言要求阅读它的读者超越故事本身,领悟其中的思想,这就决定了其故事一定是违背常理的,甚至是荒诞不经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力,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不至于沉溺于故事本身而忽略了作者真正所传达的思想。
  在本文行将结束之际,有必要指出一点,在语文界,存在一种把一切与文本有关的言说都误认为是对文本意义的解读的倾向,混淆了“文本解读”与一般文本议论的界限。这可能是当前困扰阅读教学的诸多问题的深层原因之一。例如,有人就将一家美国学校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就中国一个传统的故事《孔融让梨》发表的几种看法当作是对“故事作了更为多元的解读”。第一,是认为孔融的父亲很有问题,“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还要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第二,是认为孔融“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拿一个最小的好了,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因而表示自己不喜欢孔融;第三,是对分梨的行为产生不解:“为什么要分给每一个人吃,谁愿意吃谁自己去拿,不行吗?”。所谓文本解读,是就文本提供的整体信息,探究其意义的行为。所以,一种言说被认为是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是必须要符合两个条件的:一是它一定是针对文本内容的,是源于文本内容的,是“文本事实”自身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或是情感,文本中所呈现的一切是它唯一的依据。二是它一般表征为某种思想或是情感。综观这三种看法,除第二种,其它两种,姑且不论其是否是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是“情感”,首先,這样的议论是毫无文本根据的空穴来风,我们在文本中根本看不到任何“分梨”的信息,没有什么人说“一定分给每一个人吃”,“爸爸”也没有“让孔融去分”。这两个连文本的事实的揭示都算不上的“看法”,怎么就能够认为是对文本的“解读”呢?即使是第二种,它也仅仅表达了学生自己对“孔融”的“不喜欢”的情感。解读文本,所探究的是文本的意义,也就是说,它做的一切,就是询问作者通过文本“表达什么”。对于这种表达,我们当然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但赞同也罢,发对也罢,仅仅是读者的自己的声音,而绝不是文本的声音,因而,是不能将其看作是对文本意义的“解读”的。
  参考文献:
  [1]董学文,张永刚著.文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1-212.
  [2]中國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544.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口语交际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目前农村小学存在着教师不懂教,学生不会说、不敢说、说不好的弊端,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改革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模式,探索口语交际的训练途径,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乐于表达,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
钢琴弹唱集体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之一,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越来越被社会和教育界关注,其中钢琴课的教学由于受到教师资源、资金
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理活动发展的关键时期,情感教育逐步占了主导作用,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从情感教育渗透入手,能提高孩子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添审美情趣,从而使英语教学离目标越来越近。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英语;情感教育;渗透  研究表明,人的思想只有被炽热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
摘 要: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既要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又要求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英语课渐渐以其生动活泼、大胆创新的内涵深入师生内心。如何让英语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示个性、发展个性的舞台,使学生在这个立体平台上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与提高,是小学英语教师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英语;创新;任务型教学  众所周知,伴随新课改同步
摘 要:新课标下教学实践表明: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是全面实施素质育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素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培养;质疑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在小学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学习其他科目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课改视野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主要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让小学语文教学更精
本文主要讨论了分级教学的利,同时也指出了分级教学的不足.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近年来,随着奖助学金资助面的扩大和奖助金额的增加,奖助学金申请发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供需比例失衡;名额的分配差异;学生贫困等级的认定依据;贫困生助学金的
随着社会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职教育的计算机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目前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落后状态。本文以目前中职教育中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