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不朽!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诗人帕兹(Octavio Paz)说:不,不是记忆牢记住了过去,是过去返回身来寻找到了记忆
  
  无论如何,我现在非要写写阿Q了。我要写的不是革命党锋利砍刀下早已作古了的那个阿Q。我要写的是活着的阿Q,因为死神的魔影从来就不曾把他淹没。是的,他活着,的的确确、现现实实地活着。阿Q不朽!
  四围夜色浓得很,像但丁丛林中可怖的夜色。我疾行在一片古老的旷野中,旷野无声无色。朦朦胧胧之间,一个村庄的轮廓推到了我的眼前。
  他客气地(不带丝毫的痞气)把我让进屋去。依旧是那顶破毡帽,算得出岁月的积尘。他取出一套颇考究的紫砂茶具,一盅溢香的茶送到面前。我竟有些忧疑。他这是真的好客,还是别有什么用意?从他明明不僵不硬的笑容里,我读出些什么?一见如故?他显然曾经和我相当熟稔。这令我不安。何时何地何境中见到的他?何时何地何境中见到的我?或是窥到的我?
  我还是接过来茶。他很有些机灵,似乎读透了我疑惑的含义,不慌不忙之中用并不肮脏也不粗糙也不苍老的手摘下毡帽。尘土顿时如迷离的记忆借着雾蒙蒙的灯光零散地纷飞起来。而且,他竟会意地点点头。我的天!我差点儿没叫出声:阿Q!不打折扣的阿Q!那块癞疮疤如坚硬不朽的象形文字在他的头顶上镌刻着永恒的印迹。我有些如释重负。
  屋中央的桌子上随意摊放着几部书,还有洋文!莫非这阿Q还暗地里识得许多文字?!见鬼。旁边是几张旧报纸。纸的陈旧在灯的昏黄下生出一种窒人的历史气息。报纸的名目已不复存,但纸面中间的一幅照片吸引了我。他看看我,掉转头去也看那报纸。我发现他的后脖颈上刻着一条长且深的暗棕色疤痕。
  “这是当年老子惨遭革命党砍头时的照像,妈妈的!”他分明愤愤地下意识一把护住了脖颈。阿Q原不是一个疮疤一好忘记疼的人。
  我向他提起吴妈。“吴妈”这两个字为他的目光中添了些闪亮的东西。是呵,吴妈对我说起过他。她多少觉得有些对不住他。在她石板一样冰冷孤寂的生命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使她心灵乃至肉体有点儿“那个”的人毕竟是不知深浅的他呀!
  他有了倦意,也许是装出来的?他不像有交谈的样子了。
  熄了灯(还是时髦的电灯这玩意儿?!)我在床上难以入眠。他睡功极好。很快,黑暗中只回响着他颇有节奏的鼾声了。我望着窗外直望到两眼发酸,索性掉转头面向墙侧。忽然,脸上有微痒的感觉。伸手去摸,像是蛛丝。无形的蛛丝以它极细微的感觉告知着它们真实的存在。存在不是以存在的量来衡量的,存在就因为它存在着。
  这一夜,我根本无法睡去。“未庄的阿Q”像急雨中的水波拍打着我静思的岸边。
  哦,“未庄”?
  “未庄”也许是个从来就没有存在过的地方?也许,它索性不过是个名目,可以安放给任何地方的一个名目?也许,它是一个永远只存在于未来的地方?一个时间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它毁灭的地方?
  那么,“未庄”的这个“阿Q”呢?也许,根本不是鲁迅笔下的那一个?也许,“阿Q”也仅仅是个名目而已,一个可以极随便指称任何人的名目?比如:我,你,特别是那个“他”字?也许,我正是不戴毡帽、没有疤痕、不叫“阿Q”的阿Q?而他,我亲见到的和我如此熟稔的人却是个戴着毡帽、有着疤痕、名叫“阿Q”的非阿Q呢?
  夜的世界呵,一个令人迷惑的深渊……
  
  孪生兄弟:阿Q与狂人
  
  读鲁迅的文字再一次使我相信“阿Q”与“狂人”是一对无法分割开来的孪生兄弟。我试图理解的已远非一个阿Q或一个狂人可能或最终“代表”着什么。我的困惑在于为什么是鲁迅选择了他们或者是他们寻找到了鲁迅。
  以往历时式解读的一个误区是:把这两部作品定位于单一的文学表述的范畴内,以撰述时间的先后对它们进行所谓艺术成熟性的进化论式判断,并据此为作品贴上“深刻性”的标签。时间的推演与艺术塑造手法的变革被视为是作品深刻与否的唯一决定因素。然而,有着讽刺意味的是,作为文学家的鲁迅首先并且最终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的不懈的审视者与批判者。弃医从文对于鲁迅而言不是一种现实的逃避或个人趣味的取舍,相反,它是鲁迅直面人生更深刻地切入文化现实的更为“激烈”的方式。他无疑意识到了“笔比刀利(A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从一种隐喻的层面上说,鲁迅始终是带着一颗“冷酷”的医生的心在文化的病床上为他意识深处的民族的人履行着一个医生的职责。这一职业的抉择本身正说明了思考者的鲁迅向思想家的鲁迅的视界的飞跃。
  基于此,两部作品也就必须放置在一种共时性的能动的框架中加以观照,它们既冲破时间顺序的羁绊,又跨出了单一的文学范畴,从而可以和鲁迅的全部文字组成“互文”一同展示鲁迅文化观的“整体活动”。在这一“整体活动”之中,文字超越了表面上的差异而达到了意图的一致性。
  
  反(返)传统主义
  
  “狂人”与“阿Q”的不可分割恰是思想家鲁迅对民族性以至人性的本质的痛苦发现。“阿Q”书写着民族性令人绝望的一面,而“狂人”书写着民族性给人希望的一面。正是这种绝望与希望共存的民族性的体认解释着鲁迅的不懈批判。批判是因为他的绝望,而不懈又是因为他的希望。鲁迅的这一心态正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待传统文化的心态。从这一意义上说,近代中国文化思潮中的“传统主义”与“反传统主义”便从表面上激烈冲突的姿态下凸显出了一个共同的动机——为同一文化传统的存在寻找合理性甚至合法性的依据。“传统主义”只在同质的文化价值系统中试图为这一系统本身辩护。“反传统主义”则凌越或反叛了它所要审视的文化传统,从异质的文化价值系统中来投射这一传统,期待这一传统依此种投射的方向行进。他们所试图回答的其实是同一性质的问题:如何延续这一文化传统的生命。一个采用的是传统中医体内气血自我调补的方法:一个采用的是非传统的西医手术速疗的方法。钱钟书先生论“反”之意谓“反”兼二意:一者正反之反,违反也:一者,往反(返)之反也。“反传统主义”在本质上也还是“返传统主义”。包括鲁迅在内的新文化运动的“激进”分子“耽恋”中国古籍的心态除了试图获得一种局外人的超越和冷静外,真正“耽恋”于作为他们生命家园的文化传统恐怕是一种不想承认却又极为有力的解释。要之,正是这一传统与他们审视视角之间冲突性的张力构成了他们的生存空间。视角的存在前提是它的审视的对象,而不是它自身。传统的不可容忍的滞后性正是批判者引以自傲的前瞻性的出场前提。艾伦·布鲁姆说:“自由与归附之间的张驰以及企图企及这两者之间不可能的聚合乃是人的永恒的境况。”这一人与他所面对的政体间的关系同样适用于人与他所面对的文化传统问的关系。(下期待续<下>)
  
  无论如何,我现在非要写写阿Q了。我要写的不是革命党锋利砍刀下早已作古了的那个阿Q。我要写的是活着的阿Q,因为死神的魔影从来就不曾把他淹没。是的,他活着,的的确确、现现实实地活着。阿Q不朽!
  
  (本文作者系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
其他文献
刘润 30岁的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公共事业部高级经理。去年一不小心因为一篇《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课》而低调不再,这让他很后悔,以至于我们费了很大劲儿才以“分享”为名说服他“抛头露面”。我们预言,今后企业更需要的,是刘润这样善于微观察、精提炼和多分享的人,你可以比照一下,在这个众生平等的平台上,他的眼里有什么?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职业规划需要地图,但不能只有地图(http://blog.
期刊
进入2月之后,你会毫无理由地变成一个恋爱中人——并不是说我们一定会产生一段感情,而是说你将存在于一种氛围里,这种气氛会让你就是走在乡野山间的小路上也能从马粪蛋的气喷水里嗅出爱情的芬芳。在这样一个季节里,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和爱情相提并论的。    重复一遍:我们认为,想要好好工作,首先要好好爱!  立论1 工作爱情化和爱情工作化    伴随着社会车轮的飞速转动(从工业时代开始,什么词都变了,还好这个词
期刊
记得几年前的一天,我的CEO需要对外举办一场听证会,以展示我们公司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个听证会由股东、媒体和几个国家的GM’s组成,它的成功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CEO是凡人,他当然也很紧张——也许是因为最新成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吧。但我亲眼见证了他从紧张变为冷静和自信的全过程。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他总是时不时地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自己的左手虎口。  我怀疑虎口之间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神经,或者按
期刊
你是否有这种感觉:信息都快从我的耳朵眼儿里溢出来了!  曾经,你喜欢学习新的东西,每天早晨上班都兴冲冲的。现在,你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踩着轮子转的仓鼠,被太多的电邮和信息搞得团团转?  电邮是个好东西,是很有用的交流工具,可是一旦它成千上万地充满你的邮箱,而且三不五时地“叮”的一声在桌面上弹出来,破坏你的思绪,它就已经变成了障碍。  仓鼠们,是时候革命了!  让我们算一笔账:  假设我们每不多会收到5
期刊
Lucy Kellaway 作为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专栏作家,整整10年,Lucy都在每周一准时为大家贡献办公室的谈资和话题,她时髦和诙谐的大都会语录,是建立在牛津大学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学位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多年在《金融时报》的记者身份上的,是建立在现在多家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职位上的。    “新年伊始,我有两个字要对你说:谢谢。感谢你阅读我的专栏,感谢你每周一在
期刊
《如梦之梦》剧情    一个刚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在台大医院工作的第一天,5位病人中就有4位不凑巧死亡。医生深感自己学会了医学,却没有学会面对死亡的方法,于是,她决定向自己的堂妹寻求帮助病人的方法。堂妹告诉她——“让病人说出自己的生命故事”。  于是医生开始倾听自己“第5号病人”的故事。5号病人染上的是一种现代医学无法诊断的不治之症,他曾经希望通过旅行来寻找到治疗自己疾病的办法。病人在旅行途中的
期刊
赖声川  1954年生  戏剧工作者  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外文系  美国柏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  现任表演工作坊艺术总监  国立台北艺术学院戏剧研究所创办所长    有一天,我太太问我,大厨为什么不公开厨房,我当时想了想,给了她两个答案:一个是很难以解释就像我母亲一样,别人问她菜为什么煮得那么好吃,她除了说“感觉”,没有别的词可以解释,另一个就是故意想隐瞒。我想我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我知道创意是怎么
期刊
心理学家正在通过实验来探究为什么有些人总能把新年伊始立下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完成,而很大一部分人却总在年底后悔不已。  约有10,000个不同背景的人在网络上报名。参与条件不限于他们最后是否完成了目标或者他们对目标完成的满意程度如何。心理学家们要的也正是他们的种种不同表现和感受来提供各个阶段和程度的理论依据。  通过实验,心理学家们明确了五条帮助人们坚持目标的秘诀。首当其冲的一条是:只下一个决心。如果
期刊
或许你觉得埋头干手头的工作没什么不好,但这样你就错失了很多可以让自己更好发展、更适合自己的机会。下面是找份好工作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首先审视自己在工作环境中到底感受如何,表现如何。然后再审视你的工作环境以及与你共事的人。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我究竟喜欢什么、憎恶什么”,“我在团队中的感受和表现到底怎么样”,“有什么技能我最想学到并且以后可以用到其他工作中去”,“工作一生活平衡对我来说是否至
期刊
记得在做这期特别策划时,谈到关于“工作,爱情和人”之间的关系,生活正好在这三个关键词中打转儿的年轻记者们提出了七嘴八舌的问题:  “是要写有爱情的人工作才会好吗?”  可是我们看到太多事业成功的人家庭并不幸福!  “还是说爱工作的同时要爱人?”  不过工作和生活平衡的讲法已经toooooooo old!  “或者我们要在工作中寻找爱情?”  这个倒是有趣,可是采访会不会有麻烦……  当值编辑遭遇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