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两天后即开赴日本展开救援。其实,在80多年前日本关东大地震时,中国各界人士也曾积极帮助日本赈灾。
关东地震引发巨大灾难
1923年9月1日11时,一场震级为7.9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日本关东一带并殃及全国,地震引发火灾、海啸和泥石流,把东京、横滨变成了一片火海,震灾祸及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等地,灾民达340多万,史称“毁灭一府六县的关东大震灾”。
日本银座四丁目位于东京城最繁华的市中心,震后原来楼房林立的街道已不复存在,倒塌的房屋化为废墟,没有倒塌的楼房千疮百孔摇摇欲坠。街道上空的电线乱七八糟,路面上的电车轨道依稀可见,但行驶的有轨电车变成了一堆废铁,一片大火燃烧后的惨状。
据说发生地震当天,突然间从空中、地底传来人世间未听过的令人心悸的“嘎嘎嘎”声响,紧接着大地上下抖动左右摇晃,发狂似的把人们掀翻并抛向空中,把一排排房屋摇晃震破,墙倒屋塌……地震形成的海啸掀起滔天巨浪,以每小时750公里的速度摧毁了东京、横滨和横须贺的所有港湾、码头。山区塌方汇成泥石流,冲向铁路埋葬了行驶的火车。
当时正值中午,家家户户都在做饭用餐,炉火正旺。剧烈的震动震破了许多地方的煤气管道,气体四溢遇火即燃,很快烧着了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同时爆发的多处火灾把城市变成了一片火海,人们只好逃向水边、海滩,可是又躲不过海边的油库爆炸,水面的石油被引燃,就算插上翅膀也飞不出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山。关东一府六县瞬间被变成了人间地狱,东京城85%的房屋毁于一旦,横滨96%的房屋被变成废墟,死亡和失踪者超过14万人,负伤者超过20万人,其中许多人是被大火烧死烧伤,“关东大震灾”后来被列为“世界最大火灾的地震”。
中国救护队奔赴震后灾区
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发端于救济日俄战争中受难的中国军民,在辛亥革命后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于1919年7月8日正式加入国际红十字会协会,一直以救护自然灾害、救援战争难民、赈灾救灾为己任。1906年美国旧金山发生强烈地震时,中国红十字会就曾第一次向海外捐助白银2万两。
由于当时通信手段落后,中国红十字会是在震后第三天看到关东大地震的新闻报道的。闻讯后他们当即组织赴日救护队,只准备了几天后,由理事长庄得之和医务长牛惠霖率领的中国救护队一行30余人,便于1923年9月8日从上海乘船出发,并于10日抵达长崎。到达日本后,救护队员随即协助日本赤十字社展开救护和治疗工作,还赠送了药品和现金。
救护队队员曾德光记述了救护的过程:“此次日本之灾,全国之生命财产损死于地震之中,几乎有三分之一,其灾民之扶老携幼,惨号奔泣,死尸之血肉横野,骨肉粉碎,地震之凶烈,实为空前极惨极恶之大天灾耳。东西各国,同生救灾拯祸之善德,或助以金钱,或送以粮食……吾上海中国红十字会,于八号由牛庄二君率领男女护士调查员等三十余人,乘‘亚细亚皇后号’赴日。”“上岸,见屋宇全无,地方扰乱,只见帐篷满布。吾等遍观城市之损失,几乎三分之二,其所存者,不过民间小屋耳,是日,吾等即往一将倒未倒之大教堂内,有日本难民数十。吾等四人即由日本赤十字社病院请往相助,是院共有男女病人千余人。”
这次对日救援,开创了中国向海外派遣援助救护队的先河,中国赴日救护队一个多月后回国。
中国各界倾力相助
除派出救援队外,中国许多名人也对震后日本伸出援助之手,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北洋政府决定对日本进行救助。号召百姓忘却战争前嫌,不再抵制日货,以减轻日本人民负担。
据当时报载:政府为救济日本此项奇灾,三日曾开特别阁议,其下令拨款与通电全国,劝解义囊。并由海军李总长,调派军舰两艘,载运粮食急驶往横滨拯救灾民。并致电上海总商会召集巨商及慈善机关,设法捐助大批款项汇东急赈。闻总商会已议定派商船10艘,载运食物、药品分赴东京、横滨、神户等处接济。
在北平(北京)、天津等城市成立救灾团体,演艺界筹款筹物同时,梅兰芳还进行了义演。景山公园卖票助赈,连中学生也把零用钱捐出,赈济日灾,表现出纯洁的道德感和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梅兰芳为地震发起义演后,把其中募捐到的1万块大洋捐献给了日本剧场的重建。对这段历史佳话,日本知名人士池田大作表述了对梅兰芳的深厚敬意。他说:“当梅先生得知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时,在中国举行义演,为日本灾民筹集赈济金,并于第二年来访日本多次公演,以此行动激励了受灾的日本人民,这是一段绝对不能忘怀的充满恩情的历史。”
与此同时,中国其他慈善家也为日本赈灾积极捐款。据记载,当时的关东大地震损失惨重,从海外来的救援船纷纷抵达了码头,其中最先抵达的船是中国的“新铭号”。
“新铭号”上装载的是商人、画家王一亭募捐的白米6000担、面粉2000余包以及各种生活急需品,这艘包租货轮和数万吨粮食,于关东大地震后的第三天运抵神户码头。这也是到达日本的首批国外救灾物资。王一亭除捐款外,还拿出自己的书画精品在日本举办展览,展后出售,将款项捐给日本大地震的受难者。
值得一提的是,为感谢王一亭为日本灾民捐赠,当年日本天皇特派日本建筑师赴沪在王一亭上海的住处“梓园”建造了几处日式风格的房子以做纪念。
为答谢中国人民给予日本震灾的援助,日本派出“超政府超党派之纯粹代表日本国民”的“国民表谢团”,于当年10月20日起程来华答谢。表谢团于11月21日到达上海,对中国人民作出的援助表示感谢:“此次贵国人民,对于敝国震灾所给予伟大之同情,與贵会派遣医队之协助,殊足使敝国上下一致感动。此次来沪,敬表谢意,极希望此后中日两国国民益臻亲善。”
摘自《辽宁日报》
关东地震引发巨大灾难
1923年9月1日11时,一场震级为7.9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日本关东一带并殃及全国,地震引发火灾、海啸和泥石流,把东京、横滨变成了一片火海,震灾祸及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等地,灾民达340多万,史称“毁灭一府六县的关东大震灾”。
日本银座四丁目位于东京城最繁华的市中心,震后原来楼房林立的街道已不复存在,倒塌的房屋化为废墟,没有倒塌的楼房千疮百孔摇摇欲坠。街道上空的电线乱七八糟,路面上的电车轨道依稀可见,但行驶的有轨电车变成了一堆废铁,一片大火燃烧后的惨状。
据说发生地震当天,突然间从空中、地底传来人世间未听过的令人心悸的“嘎嘎嘎”声响,紧接着大地上下抖动左右摇晃,发狂似的把人们掀翻并抛向空中,把一排排房屋摇晃震破,墙倒屋塌……地震形成的海啸掀起滔天巨浪,以每小时750公里的速度摧毁了东京、横滨和横须贺的所有港湾、码头。山区塌方汇成泥石流,冲向铁路埋葬了行驶的火车。
当时正值中午,家家户户都在做饭用餐,炉火正旺。剧烈的震动震破了许多地方的煤气管道,气体四溢遇火即燃,很快烧着了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同时爆发的多处火灾把城市变成了一片火海,人们只好逃向水边、海滩,可是又躲不过海边的油库爆炸,水面的石油被引燃,就算插上翅膀也飞不出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山。关东一府六县瞬间被变成了人间地狱,东京城85%的房屋毁于一旦,横滨96%的房屋被变成废墟,死亡和失踪者超过14万人,负伤者超过20万人,其中许多人是被大火烧死烧伤,“关东大震灾”后来被列为“世界最大火灾的地震”。
中国救护队奔赴震后灾区
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发端于救济日俄战争中受难的中国军民,在辛亥革命后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于1919年7月8日正式加入国际红十字会协会,一直以救护自然灾害、救援战争难民、赈灾救灾为己任。1906年美国旧金山发生强烈地震时,中国红十字会就曾第一次向海外捐助白银2万两。
由于当时通信手段落后,中国红十字会是在震后第三天看到关东大地震的新闻报道的。闻讯后他们当即组织赴日救护队,只准备了几天后,由理事长庄得之和医务长牛惠霖率领的中国救护队一行30余人,便于1923年9月8日从上海乘船出发,并于10日抵达长崎。到达日本后,救护队员随即协助日本赤十字社展开救护和治疗工作,还赠送了药品和现金。
救护队队员曾德光记述了救护的过程:“此次日本之灾,全国之生命财产损死于地震之中,几乎有三分之一,其灾民之扶老携幼,惨号奔泣,死尸之血肉横野,骨肉粉碎,地震之凶烈,实为空前极惨极恶之大天灾耳。东西各国,同生救灾拯祸之善德,或助以金钱,或送以粮食……吾上海中国红十字会,于八号由牛庄二君率领男女护士调查员等三十余人,乘‘亚细亚皇后号’赴日。”“上岸,见屋宇全无,地方扰乱,只见帐篷满布。吾等遍观城市之损失,几乎三分之二,其所存者,不过民间小屋耳,是日,吾等即往一将倒未倒之大教堂内,有日本难民数十。吾等四人即由日本赤十字社病院请往相助,是院共有男女病人千余人。”
这次对日救援,开创了中国向海外派遣援助救护队的先河,中国赴日救护队一个多月后回国。
中国各界倾力相助
除派出救援队外,中国许多名人也对震后日本伸出援助之手,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北洋政府决定对日本进行救助。号召百姓忘却战争前嫌,不再抵制日货,以减轻日本人民负担。
据当时报载:政府为救济日本此项奇灾,三日曾开特别阁议,其下令拨款与通电全国,劝解义囊。并由海军李总长,调派军舰两艘,载运粮食急驶往横滨拯救灾民。并致电上海总商会召集巨商及慈善机关,设法捐助大批款项汇东急赈。闻总商会已议定派商船10艘,载运食物、药品分赴东京、横滨、神户等处接济。
在北平(北京)、天津等城市成立救灾团体,演艺界筹款筹物同时,梅兰芳还进行了义演。景山公园卖票助赈,连中学生也把零用钱捐出,赈济日灾,表现出纯洁的道德感和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梅兰芳为地震发起义演后,把其中募捐到的1万块大洋捐献给了日本剧场的重建。对这段历史佳话,日本知名人士池田大作表述了对梅兰芳的深厚敬意。他说:“当梅先生得知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时,在中国举行义演,为日本灾民筹集赈济金,并于第二年来访日本多次公演,以此行动激励了受灾的日本人民,这是一段绝对不能忘怀的充满恩情的历史。”
与此同时,中国其他慈善家也为日本赈灾积极捐款。据记载,当时的关东大地震损失惨重,从海外来的救援船纷纷抵达了码头,其中最先抵达的船是中国的“新铭号”。
“新铭号”上装载的是商人、画家王一亭募捐的白米6000担、面粉2000余包以及各种生活急需品,这艘包租货轮和数万吨粮食,于关东大地震后的第三天运抵神户码头。这也是到达日本的首批国外救灾物资。王一亭除捐款外,还拿出自己的书画精品在日本举办展览,展后出售,将款项捐给日本大地震的受难者。
值得一提的是,为感谢王一亭为日本灾民捐赠,当年日本天皇特派日本建筑师赴沪在王一亭上海的住处“梓园”建造了几处日式风格的房子以做纪念。
为答谢中国人民给予日本震灾的援助,日本派出“超政府超党派之纯粹代表日本国民”的“国民表谢团”,于当年10月20日起程来华答谢。表谢团于11月21日到达上海,对中国人民作出的援助表示感谢:“此次贵国人民,对于敝国震灾所给予伟大之同情,與贵会派遣医队之协助,殊足使敝国上下一致感动。此次来沪,敬表谢意,极希望此后中日两国国民益臻亲善。”
摘自《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