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去年母亲节刚过,汶川大地震撕开一道深深的伤口,数以万计的母亲,失去了她们的孩子:数以万计的孩子,失去了他们的母亲。又一个母亲节悄然而至。为那些失去孩子的母亲,为那些失去母亲的孩子,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为帮助灾区母亲圆梦,《楚天都市报》推出“心系汶川,母亲节特别动”,重回震区,寻访那些在灾难后仍乐观生活下来的坚强女性。本文以该报“心系汶川·母亲节特别行动”系列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汶川地震周年祭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力图颠覆和修正传统的“女性刻板印象”,展现新时代女性特质,还女性一个真实的形象与风貌。
  关键词:汶川地震周年祭 新闻报道 女性刻板印象 颠覆
  
  “去年母亲节刚过,汶川大地震撕开一道深深的伤口,数以万计的母亲,失去了她们的孩子;数以万计的孩子,失去了他们的母亲。又一个母亲节悄然而至。为那些失去孩子的母亲,为那些失去母亲的孩子,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为帮助灾区母亲圆梦,《楚天都市报》推出“心系汶川·母亲节特别行动”,重回震区,寻访那些在灾难后仍乐观生活下来的坚强女性。本文以该报“心系汶川·母亲节特别行动”系列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汶川地震周年祭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力图颠覆和修正传统的“女性刻板印象”,展现新时代女性特质,还女性一个真实的形象与风貌。
  
  一、汶川地震周年祭报道中呈现的“女性形象”
  
  在中国,由于长期受封建传统文化的统治,现代人们仍接受和认同“男外女内、男强女弱、男刚女柔”等传统的性别观念。他们认为妇女的生理性别决定其天职是当母亲,最合适的位置是回归家庭,其自身价值只能通过于夫与子地位的高低和价值的大小来体现,因此自古就有了“妻以夫贵、母以子荣”的说法,这说明人们习惯刻板地将女性定性为单一的家庭角色。大众媒介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自然弘扬和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带有性别偏见的性别观念,这只会强化中国女性传统化、类型化的“媒介刻板印象”。然而在《楚天都市报》“心系汶川·母亲节特别行动”系列报道中,虽然是以女性人物为报道主线,不过却有效规避了大众传媒普遍呈现的有色相没内涵、懦弱无助的“被看”的女性形象,并通过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女性人物故事,刻画出地震中一个个坚韧乐观、伟大无私、拥有独撑“半边天”强者姿态的女性形象。
  弱者身份与强者姿态。在这次“心系汶川·母亲节特别行动”系列报道中,有一组集中展现灾区重组家庭的新闻报道。据北川县妇联的不完全统计,“5·12”大地震后,北川全县产生了2000多个丧偶家庭,其中丧偶的妇女占多数。在丧偶人员中,约80%有再婚意向。其中,正式拿结婚证重组家庭的有近200对,还有很大一部分为试婚家庭。张正华和徐昌碧原本是两条平行线上的人,一年前的地震扭曲了他们的生活轨迹。那场地震过后。张正华的妻子和儿子深埋在老城废墟中。而徐昌碧的丈夫则被巨石砸中。徐昌碧说,去年8月开始,不断有人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细心体贴的张正华一见倾心。去年11月,他们走到了一起。眼看地震周年临近,两人决定拍结婚照来纪念这段爱情。
  对于这些重组家庭的生活状况,可以用“酸甜苦辣咸”来形容。她们多是经人介绍认识再婚配偶对象的,不过这些女性更愿意找个知根知底的人重组家庭。她们的幸福是艰辛的、稀薄的,可她们一直在坚持,不放弃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和希望。这些重组家庭的女性,在一年前都各有各的家,如今不仅要接纳一个曾经的陌生人,还要克服对丈夫的思念,考虑下一代的感受。这种重组家庭的爱情,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她们作为弱者身份却能顶住世俗的舆论和压力展现强者姿态,积极乐观开始新的生活,独挡家庭的“半边天”,非常值得人们敬重。
  脆弱内心与坚强意志。随着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深入开展,汶川当地的旅游经济初现雏形。历经大地震的劫难,灾区居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认识,并开始自力更生,创造新生活。北川任家坪收费站至老县城人口处,已形成了长约1000米的旅游经济带。公路两边,依次摆开的不仅有餐馆、商店,还有售卖当地土特产和羌绣的店铺。冯学英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当地一夫妇在这里经营摊子,也就地支了一个摊子,卖的东西完全一样。可那对夫妇并不在意,“都是一个村的,都是为了生活,大家都不容易”。看得出来,对不断来往的客人,他们有着期待。“游客来得多,就会有更多人了解灾区群众的生活,也就会有更多人用不同方式支援灾区,同时他们的到来肯定会带动当地消费,从而增加我们的收入,到时候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冯学英说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除了冯学英外,英雄老师谭千秋的妻子张关蓉的坚强,则体现在她的敬岗爱业上。张关蓉最近正在准备高三模拟高考英语考试,这是当地教育部门对年轻老师的要求。丈夫的离世,已让她学会坚强并开始面临新的生活挑战。地震时,小女儿谭仙子才1岁半,那时候她还不知道爸爸干什么去了。现在要是有人问小仙子爸爸干什么去了,她会自豪地说:“爸爸没回家,是去救学生去了。”“前段时间,我带着小仙子来到谭千秋的坟前,指着墓碑告诉她说,爸爸在这里睡觉呢。小仙子四处张望着问道:‘爸爸在哪里啊,我怎么看不到?”’张关蓉说她听了女儿的话,心里感到酸酸的。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她坚信生活会好起来。
  女性原本情感就是脆弱、易受伤害的,而对于失去丈夫的女性通常都意味着失去了家庭的“擎天柱”,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可在这些灾区女性的身上却没有传统女性刻板印象中的柔弱、无助、歇斯底里,而更多的是女性乐观从容、坚韧不拔、自立自强的精神特质。
  自私小爱与无私大爱。想给年迈的母亲装个空调,想送截肢的女儿一部手机……从5月7日开始,《楚天都市报》在“汶川地震周年祭”系列报道中陆续刊登了灾区母亲的小小愿望,使读者感受到她们对家人、对邻里的浓浓爱意。这些母亲同样遭遇了那场不堪回首之痛,但她们的心愿却大都为了成全家人,很少顾及自己。这些小小要求既体现满足家庭成员心愿的自私小爱,同时也见证了母亲舍己无私的大爱。
  47岁的张远俊在一家工厂守仓库,以赚取一家人的生活费。震前,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滋润,她丈夫是一家工厂的车间主任。月收入1000多元,间或做些木材生意。她几乎什么事都不用操心。丈夫遇难后,她开始独自抚养上大专的女儿。由于丈夫没留下存款,张远俊不得不找零工,一个月500多元。可这样也只是捉襟见肘,在凑足女儿上个月的生活费后,她又开始为接下来的日子发愁。张远俊说。她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不用为女儿下几个月的生活费发愁。
  汉源母亲卫天容最大的心愿,是凑够钱给左腿截肢、生活无法自理的女儿买一部手机。地震前,卫天容的家底还算殷实, 丈夫跟人合伙开矿,一双儿女分别念初中和小学,家里还有一辆小轿车。地震发生时,6岁的女儿被一堵墙砸倒昏迷不醒,经过两次开颅手术,左腿高位截肢,命保住了。可丈夫在矿山的合伙人却趁丈夫回家护理女儿把钱全部卷走,20多万元的外债顿时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过一阵,等孩子装假肢了,她爸爸就得出去打工了、”卫天容说。自己一个人得忙家里的事,没法时刻盯着在上学的女儿,所以想送给她一部手机。“以后要是摔倒了还是啥的,能随时联系上我。”
  平凡与伟大的辩证法。在“汶川地震周年祭”报道中叙述的女性故事和展示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弱者身份与强者姿态、脆弱内心与坚强意志,还是自私小爱与无私大爱,都是平凡与伟大这对辩证关系的现实写照。它们原本都是一些相克对立的反义词,但却在这次系列报道中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可以相容并存,正是那些平凡细小的举动恰恰彰显了人性灵魂的高尚与伟大。可见,这些灾区中的女性既有平凡中的伟大形象,也有伟大中的平凡身影。
  
  二、汶川地震周年祭报道对女性“刻板印象”的颠覆
  
  什么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般指“以选择及建构未经发展的、概括化的符号,将社会族群或某群体中的个别成员予以类别化的做法。”简单说,就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通常成为人们简化认识过程。迅速适应环境的手段。但这种固定的、高度概括的方式不仅片面。而且也很难随着现实发生变化,结果导致人们对某类群体的成见。
  大众媒介经常通过选择性的陈述和对某些主题的强调,来反映一种文化规范。媒介对规范的描述常常内化为受众的一种社会期待,影响性别认识行为。因而,只要社会文化中存在性别不平等。出于交流与认同的需要,媒介就会表现出来。形成某种刻板印象,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人们通常认为,传媒形象“真实”、“直接”地表现了现实,而社会性别理论则指出,这些形象不可避免地经过了男权文化的修饰,以表现男权文化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即男权文化通过传媒参与并完成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化塑造。
  汶川地震周年祭报道对女性“刻板印象”的颠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过浓的商业气息淹没了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危害到大众传媒应有的客观公正性。大众媒介在男权社会更多反映着男性的话语立场,因此,大众媒介展现的女性形象在男权视角下逐渐形成尴尬的“媒介刻板印象”:要么是带有落后性别意识、温良恭俭让而不懂反抗的小女人:要么是叱咤职场、能力突出但不解风情的职业女强人:要么是美丽性感、爱卖弄风骚的有外表缺内涵的妩媚女郎:要么是打扮中性、谈吐举止怪异的另类女人。这些媒介女性形象要么过于传统,要么过于开放,不仅是对女性传统社会性别的规定性鉴别,还是大众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定义偏颇。由于受到社会积习的影响,女性形象被类型化、边缘化,缺乏对女性内在与外在均衡的展现与报道,也缺乏对女性主体差异性的洞察与关注。总的来说,女性在大众传媒中通常是以“被看”居多,男性和女性处于不平等的观看权利中,这些都在不经意间表现出男尊女卑的意识形态。
  然而在“汶川地震周年祭”系列报道中,《楚天都市报》通过“心系汶川·母亲节特别行动”,以为灾区母亲圆梦的契机,集中展现灾区女性柔弱外表下坚韧与强大的内心,并通过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故事,彰显女性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展现女性对家庭义无反顾的责任担当和历经灾难仍对生活充满渴望的乐观与坚强。这不仅一改过去媒体对“女性刻板形象”的塑造,竭力体现女性内心真善美的一面,而且还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表现女性能独撑一个家、独挡“半边天”的勇气、果敢和决心。这些都说明《楚天都市报》在对传统女性“刻板印象”的颠覆和修复上作出了积极努力和尝试。虽然人们对女性解读的偏差很大程度上与传媒报道有关,但同时我们也可通过改善女性的媒体形象来修正人们对女性的解读与认识。因此,那些有意无意轻视女性的话语、不健康价值取向的表达以及传统刻板的印象和定性都应该被摒弃,而在今后日益健全完善的传媒市场中,颠覆女性的“媒介刻板印象”最终会成为公正的媒介性别表达的必然趋势。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试以《长江商报》为例,从其定位、自身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践行及该报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三方面着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长江商报》媒介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阐释。  关键词:《长江商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定位 践行 舆论氛围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吴哲是“温和的知识精英”,他有学历、有判断、有常识、有目标,却也同样有着年轻人的自我与幼稚;而袁朗则是
期刊
一提起记者,过去我们总是把他们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无冕之王”、“正义”、“公正”等词汇联系起来。但近几年,这些词汇却变成了“红包”、“假新闻”、“狗仔队”。记者的光辉形象似乎正在失去其光鲜的色彩。甚至出现了“新闻民工”、“防火、防盗、防记者”等一些说法。当下我国记者的社会形象是否正面临着一场危机?如果是,导致这一危机的原因又有哪些?如何应对?这是我们必须直面并回答的问题。    一、记
期刊
更好地发挥党报的传统优势,将城市党报打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势主流媒体,是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些城市党报工作者总喜欢抱怨“政策缺失”或“市场限制”,党报运营效果不佳总去找客观原因,却不从自身找差距。实际上,就算是没有“政策缺失”或“市场限制”,按照目前这些新闻工作者的理念或技能,恐怕也不会取得太大的进步。更糟糕的结果很可能是,没有了政策保护,他们的生存问题都不好解决。  虽然我们的
期刊
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市场内的国际商品越来越多,消费者在琳琅满目的品牌面前选择众多,广告成了众商家使其产品进入消费者头脑的快捷途径。然而,中国消费者有着自己的消费习一惯和文化心态,与一些国际品牌的母国文化完全不同。如何适应中国的消费群的需求以推广自己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是国际品牌在广告策略中首要考虑的问题,本土化策略则是他们的首要选择。  关键词:本土化 消费心态 传统文化元
期刊
“利益磁场”的含义和分类    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及时性和单向性决定了新闻报道将会产生不同于普通传播的影响力。W·施拉姆曾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中译本为《传播学概论》)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在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大众传播还可能影响到报道对象的现实利益。当大众传播的功能和报道对象的利益发生关系时,我们所说
期刊
“宅男”、“宅女”是指在当今社会中,每天都在家里,不出门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群人。他们认为参与社会生活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每天可通过媒介来了解外界世界,参与其中。而作为电子媒介技术的代表——电视、电脑等媒介成了“宅”一族的主要接触媒介。这些电子媒介带给人们不可比拟的好处,同时对人还有潜移默化的改变。针对这一系列的现象,许多学者都表示了担忧和批判,认为是其内在技术改变了人的主体性,这是技术的反人道主义倾向
期刊
党报的权威性决定了其主流媒体的地位,也成就了其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无法企及、难以超越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党和人民对党报的要求。也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决定了党报新闻改革必须发挥优势,下工夫抓好包括成就、经验报道在内的政治、经济、改革、发展、稳定等“硬新闻”。  而搞好新闻策划又是媒体增强宣传效果、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重要举措。正确认识新闻策划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
期刊
以标题、图片、摘要等形式,引导读者在众多的版面、大量的信息中找到并详细阅读自己所关注的新闻,新闻导读日益成为众多报纸的“重头戏”,成为增加头版信息量、增强报纸吸引力、美化报纸版面的有效手段。    一、新闻导读的产生    公众日益膨胀的资讯需求、出版技术的优化升级、新兴媒体的强力冲击,给传统报媒带来机遇和挑战,促使传统报媒不断改版、扩容、升级。从1987年《广州日报》率先扩版,一股扩版狂潮迅速席
期刊
摘要:自从互联网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以后,人类世界的信息传播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从前只能通过人际传播,或是通过报纸、电视等单向传播的方式变为了即时的双向性网络传播,无限大的信息空间为人类沟通带来了便利,也增加了人类接受信息的负担,为此我们呼吁媒体与大众携手共建一片洁净的信息天空。  关键词:大众媒介 信息 传播 网络    一、网络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人们
期刊
摘要: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了2008年全球经济动荡,并波及了中国金融市场。本文以2008年英国《经济学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财经”和“商业”两个栏目的内容分析,描述了该杂志在经济危机中对中国问题报道的概况。《经济学人》持续关注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形象刻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并把中国视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拯救者:但由于固有的历史、意识形态成见的影响,其报道措辞和数据来源都值得玩味。  关键词:经济危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