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塞莫格鲁处 洞悉制度与增长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lyiw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的一天,著名宏观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RobertBarro)正在哈佛大学的办公室中审核着申请哈佛大学教职的候选人资料。忽然,一位土耳其裔申请人的资料引起了他的注意,“阿塞莫格鲁(Daron Acemoglu),研究方向:经济增长、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哦,一个人怎么可能有空同时涉足这么多领域呢?八成又是个说大话的!”于是,巴罗随手把这位申请人的资料扔到了一旁。
  的确,随着经济学专业化的深入,现在能同时涉足多个领域变得很不“经济”,通才变得少之又少,但是,一切皆有可能,事后证明,巴罗的随手一扔,让哈佛大学经济系和一位经济学奇才擦肩而过。几年之后,与哈佛近在咫尺的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中,一位年轻教授声名鹊起,在多个经济学领域同时开花结果——此人正是当年没有被哈佛录用的阿塞莫格鲁。
  达龙‘阿塞莫格鲁于1967年出生于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高中毕业后,他远赴英国约克大学求学,于1989年获得学士学位。此后,他就读于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于1990年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于1992年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阿塞莫格鲁留校,成为了伦敦经济学院的讲师。一年后,他接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聘任,担任了该校的助理教授。此后,阿塞莫格鲁一直没有离开麻省理工学院,目前他是该校的“查尔斯·金德伯格讲座教授”。
  供职麻省理工学院后,阿塞莫格鲁的惊人才华逐步显露出来——众多领域的顶级期刊上都开始批量出现他和他的合作者的论文。经济学家们开始发现,无论他们是在讨论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宏观问题,还是社会网络、契约理论等微观问题,甚至是民主政治等看似和经济无关的问题,都必须引用阿塞莫格鲁的文章。由于阿塞莫格鲁的论文写作速度太快,哈佛大学教授曼昆(N.Gregory Mankiw)曾在自己的博客中打趣地道:“阿塞莫格鲁一定有一个孪生兄弟在帮他写东西……我很难想象一个人能有这么高的产量!”
  在多个领域的杰出成就,为阿塞莫格鲁赢得了数之不尽的荣誉,其中就包括2004年的“沙尔文·罗森奖”(美国劳动经济学会的最高奖),2005年的“贝茨·克拉克奖”等。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重镇芝加哥大学为奖励有杰出贡献的经济学者,设立了“舒尔茨奖”,阿塞莫格鲁就是这个奖项的第一届得主。而更为有意思的是,为阿塞莫格鲁颁奖的芝加哥大学教授、《政治经济学杂志》主编西莫尔(shimer),正是阿塞莫格鲁的人室弟子。
  
  从制度看增长
  
  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学家最为关心的问题。究竟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早期的经济学家们倾向于从物质原因来解释经济增长,即认为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带动了经济增长。但这一论述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观察到在很多劳动力和资本丰裕程度类似的国度,其经济增长却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特征。为了更好地解释经济增长现象,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用技术研发、人力资本投资等作为切入点,认为这些因素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源泉,这一系列的观点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很有影响的“内生增长理论”。
  尽管内生增长理论较之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解释和预测能力都有很大的改进,但是它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释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既然不同的技术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会造成各国、各地区在经济增长上的巨大差异,又是什么因素在背后决定了这些条件的差异呢?显然,这需要更为深入的分析视角,从制度方面来加以考察。
  从制度角度来看待经济增长,并不是很新颖的观点。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新经济史学家”就开始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各国历史上的经济增长,并试图将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归因于保护私人产权的制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North)就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但是,早期“新经济史学”的研究大多还是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上,虽然他们引述了大量的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由于较少使用现代经济学中通常使用的计量研究方法,因此其分析思路就显得不甚严谨,一些观点也难以验证。例如,从历史上看,最早建立保护私人产权的国家在地理上有很高的相似性,基本都集中于西欧地区。针对这一事实,一些地理决定论者就认为,经济增长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地理环境。那究竟制度还是地理才是更为根本的决定因素呢?较少使用现代研究方法的“新经济史学”显然无法回答这一问题。
  阿塞莫格鲁教授和其合作者罗宾逊在一篇著名的论文中,用十分巧妙的方法,验证了制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如前所述,从现象观察,最早建立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家有着很强的地理相关性,因此很难反驳地理决定论者“好的地理条件演化出好的制度、制度决定经济增长,因此地理因素是经济增长最根本源泉”的三段论论证。怎样摆脱这一论证上的尴尬呢?一个办法就是,不要去比较那些自己演化出相关制度的国家,而去看那些输入制度的国家,看它们在经济表现上的差异。这样,地理等其他干扰因素的作用就被抛开了,制度的作用就可以得到直接的验证。
  但是,要找到这样的证据又谈何容易?为此,阿塞莫格鲁和罗宾逊这两位学者着实当了一回历史学家。他们查阅了早期欧洲殖民者在非洲殖民的纪录,统计了殖民者在非洲各地殖民时的疾病死亡率。在殖民过程中,一个地方是否适宜生存是欧洲殖民者考虑是否长期逗留的主要因素,而疾病的死亡率则是反映一个地区是否适宜生存的主要标志。阿塞莫格鲁和罗宾逊认为,如果早期的殖民者认为非洲某地适合生存,那么他们在驻留的同时,会设法引入和宗主国相同的产权保护制度,力争把殖民地建立成为自己的新家园;而如果殖民者认为某一地区不适宜生存,则会本着“捞一把就走”的态度,对这些地区实行攫取型的政策,而不可能在这些地区建立产权保护制度。如果这个推论是成立的,那么只要看看各地区早期殖民者的死亡率和这些地区现在经济增长表现的相关性就可以验证制度的重要性。通过精密的统计分析,阿塞莫格鲁和罗宾逊发现,各地早期殖民者的死亡率和当前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有着十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他们的论证得到了很好的证实。需要指出的是,在目前的这项研究中,“是否适宜居住”只是殖民者是否选择常驻的判断依据,其本身并没有决定制度的形式,因此其本身的作用是被排除的。
  在较近一篇论文中,他们讨论了拿破仑战争后的长期影响。由于在拿破仑战争后,一些国家原有的封建制度被摧毁,法国式的民主、法制和产权保护制度被强行引入;而另一些国家则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封建制度。如果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论述是对的,那么前一类国家将会表现出更好的经济增长。通过大量的计量分析,这一论 述也得到了验证。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阿塞莫格鲁和其合作者在研究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时采用的方法可能还有待商榷,但是其对于这一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尝试本身就是值得钦佩的,其论证的过程也充分彰显了他天才的本质。
  
  制度怎么演化?
  
  在证明了好的制度确实有助于经济增长之后,阿塞莫格鲁又将研究继续推进,试图找出制度本身的演化规律。
  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罗纳德。科斯曾经提出过著名的科斯定理,即在产权清晰界定且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产权的初始分配不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交易的双方可以通过谈判来实现产出的最大化并将新增收入在交易双方间分配。如果把科斯定理推广到政治领域,便会得到如下观点:当一项制度使一部分人获益而使另一部分人受损时,双方可以通过谈判来达成协议,选择最有效率的制度然后由制度的获益者补偿受损者,这就是有效制度论,也即阿塞莫格鲁所称的“政治科斯定理”。
  包括诺斯在内的早期“新经济史学家”在潜意识中都接受了“政治科斯定理”的假设,坚信社会总是可以能找到那个最适应经济发展的“好的制度”。例如,诺斯在解释庄园制产生的著名论述中,就提出了庄园制是中世纪时期农奴以劳务换取保护的有效契约形式。因此,中世纪之后,随着土地与劳动力相对价格的改变,自由劳动力制度成为更有效率的契约形式替代了庄园制。很显然,诺斯在这断论证中采用的是标准的“政治科斯定理”思想。
  阿塞莫格鲁不同意“政治科斯定理”的有效性。在他看来,制度变革的原因不是其效率而是各集团政治力量的变化,如果在旧制度中受损的阶层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实现制度变迁,那么有效率的制度就不会出现。针对诺斯关于庄园制兴起的例子,阿塞莫格鲁指出,几乎是在西欧庄园制兴起的同时,东欧出现了更为严酷的农奴制。这很明显地说明,并不能从效率的变动来解释制度的变化。因此,造成西欧庄园制兴起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效率的改变,而是西欧劳动力价格的提高让劳动者的相对地位得以提升。
  那么,为什么“政治科斯定理”在现实中不成立呢?阿塞莫格鲁将其归因于第三方保证机制的缺乏。由于保证机制的缺乏,就决定了政治市场上各集团的冲突和制度的不稳定,因此制度演进的过程就是一个找到和形成保证机制的过程。
  由于制度的变迁和选择过程是各集团矛盾斗争的产物,那么就很容易推论,在斗争中获得胜利的“精英集团”最终选择制度的标准就并非是最大化国家或全体人民的利益,而是最大化本集团的利益。只有这两个目标恰巧一致时,根据激励相容的原则,好的制度才会出现。
  读者们可能会认为阿塞莫格鲁的理论不过是我们熟悉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翻版。但事实上,两者的差异是明显的。在马克思的体系中,个人从来不是作为其本身,而是作为组成阶级的零件被嵌入进由技术(生产力)演进所推动的历史进程中去的。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中,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阶级不可避免地被推上了统治地位,并制定和实行代表他们阶级意志的法律和经济制度,他们是否能够战胜其他集团取得统治地位,不取决于他们自身,而取决于他们背后的历史力量。从这点上看,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变迁观是“决定论”的。
  而相形之下,阿塞莫格鲁尽管也将制度变迁归因于不同的阶级和集团的利益冲突,但这种冲突是基于不同的个人偏好的,个人根据成本一收益的判断,决定自己在冲突中的行为选择,制度最终作为某些个人选择的结果而加诸于整个社会,它是偶然的和不可预测的。阿塞莫格鲁认为,各集团之间冲突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它们在解决搭便车时的能力,控制的再分配资源的数量方面等因素的对比。掌握先进生产方式的阶级可能因为掌握的资源更多而胜出,也可能因为对立的集团拥有某种更为有效的实际政治力量而失败。
  阿塞莫格鲁教授在经济学的多个领域都颇有建树,本文中所介绍的内容仅仅是他整个理论体系中的一小部分。要全面理解阿塞莫格鲁教授的学术思想,恐怕需要通过阅读他本人的著作才能做到,不过从阿塞莫格鲁教授创作的速度看,要让阅读速度赶上他的写作进程,恐怕也不容易。
  文章开头的巴罗教授的著作《经济增长》曾是世界各地经济学院系修习经济增长理论的首选读物,但这可能正在成为历史。随着阿塞莫格鲁的著作《现代经济增长导论》的出版,越来越多的经济学院系开始转而选用这部新的著作作为指定教科书。抢占巴罗教授在教科书市场上的份额,不知道是不是阿塞莫格鲁教授“甜蜜的报复”。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他们应该清楚企业内部的各种制度是否优越,将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地成长,而不是他们眼里的“存在即合理”。
其他文献
“未来,大明宫的地位应该和兵马俑并驾齐驱。并且,以我推广的做法,不会弱于兵马俑。”出此豪言者,是西安曲江大明宫保护办公室主任、大明宫研究院院长周冰。  “这件事情做成了,我就回去写小说,去学校讲学。”这是他从小梦想的“闲适的职业”。前言后语间,既有“谋而忠”的匹夫情怀,又有“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淡然。  “大明宫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男人的孩子。”情动之处,一语释怀。  2009年9月3日,周冰总
期刊
鸿门宴的故事脍炙人口,具体情节就不必多说了,但有一点似乎仍然值得今天思考,即如何评价项羽放走刘邦的得失?在鸿门宴上,项羽要杀掉刘邦,可以说易如反掌。然而,项羽始终未能下定这个决心,而且对范增的提醒不予理睬,最终放了刘邦一条生路。两千年来,人们几乎都认为,项羽的这种“不忍人之心”害了自己,而很少考虑放弃“不忍人之心”对于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  人们说到项羽,往往不屑一顾,因为他毕竟是一个“失败者”。
期刊
领导不是无所不能的天神,不是光耀史册的帝王将相,也不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领导者应该是一个仆人或者服务者。耶酥说:“每天去传播福音的人不是我,是我的门徒,所以我要跪下来为他们洗脚。”这是典型的服务型领导。
期刊
在我们的知识经验中,领导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行为方式,意味着对下属人员的引导和控制;而服务恰好与之相反,则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实践活动,也就意味着为下属提供各式各样的资源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也即,服务与领导只能是单行道,非此即彼,相互之间隔着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栅栏。那么,领导与服务之间在我们的管理实践领域真的就是互相排斥吗?新型的服务型领导理论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在实践中,组织中的一些领导者也
期刊
激烈竞争直接导致商业间谍案件的增多,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被商业间谍案缠身的不在少数。商业间谍行为侵害经济领域中正当的竞争关系,其社会危害远远超过了违约行为和一般侵权行为,轻则可使受害企业信誉扫地,难以维持生计,重则可使受害企业倒闭破产,甚至破坏整个竞争体制,使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95%的竞争情报可合法获得    作为政府和企业理解竞争、参与竞争和赢得竞争的导航与参谋的竞争情报(competi
期刊
领导者应该是一个仆人(servant)或服务者(stewardship),具有为别人服务的主动愿望,满足他人的需求。唯有这样才能取得其追随者的信任从而被迫随。  这正是罗伯特·格林利夫(Robert K.Greenleaf)1977年提出的服务型领导(servantleadership)所主张的。  传统领导理论向现代领导理论的发展主线是领导者和追随者关系的不断演化,后者作为重要的情境因素从无足轻
期刊
《众人划浆开大船》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我十分欣赏其中的“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创业者个体的力量如同那一根一根的筷子,难以抗拒哪怕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商业风险,而当创业者选择抱成团的做法,就可能形成坚不可摧的团队企业家精神,这种团队力量足以抗拒诸如2008年“金融海啸”般的不确定性商业环境可能带给企业的巨大挑战。    团队创业精神的形成机制    在1990
期刊
我们对服务型领导在组织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选择了组织承诺、份内工作绩效、份外工作绩效、下属满意度进行相关度和回归分析,通过对全国范围内不同所有制、行业的8家企业的230个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服务型领导可以提升员工的组织承诺,提升员工满意度,有利于提升下属的份内工作绩效和份外工作绩效。    提升员工对组织的承诺    组织承诺体现员工和组织之间关系的一种心理状态,隐含了员工对于是否继续留
期刊
传统中国是一个强调权力差距与不平等的社会,而服务型领导风格则是尽力消除上下级之间的权力差距,创造平等的领导成员关系,通过领导者服务导向的言传身教,带动员工为顾客和全社会服务。以平等为基础,以服务为导向,以员工、企业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是服务型领导的主要特征。  绝大部分的领导方式以企业发展为最终目标。服务型领导则以员工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不一致的,情况
期刊
权变理论在管理学界有着重大影响,从事权变管理研究的学者也人数众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弗雷德·卢桑斯。  卢桑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提出了“the if-then”的权变分析模式。他认为,各种管理学说,包括管理过程研究、数量研究、行为研究和系统研究,都可以纳入权变分析模式,并由此而实现管理学的统一。他以权变思路构建了一个平面坐标体系,横坐标是“如果”,即环境自变量;纵坐标是“那么”,即管理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