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步 与责任和使命同在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ffhvkn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过一个甲子的岁月,历经60个春秋的风风雨雨,由新中国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同志题写刊名、我省第一份面世的期刊《江西教育》迎来60华诞,可喜可贺,我谨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向江西教育期刊社全体员工表示热烈的祝贺!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而对于《江西教育》来说,却是风雨兼程、成绩斐然的60年。从无到有,从一个版本到三个版本,从一种期刊发展到六种期刊;从创办到停刊,从停刊到复刊,《江西教育》的发展历程始终与国运兴衰密切相关,与江西的教育事业血脉相连。作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创办的工作指导类期刊,《江西教育》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真实地记录江西教育发展的历史,当好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喉舌,成为党和政府联系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为教育改革发展摇旗呐喊、鼓劲助威,为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交流平台,为广大教师排忧解难,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为江西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高度决定影响力。60年来,《江西教育》牢记使命,紧紧地把握舆论宣传的主动权,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有力地推动了江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自创刊以来,《江西教育》立足于红土地上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聚焦教育改革热点,关注教育发展走向,关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倾情打造精品期刊。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中,思想观念的交锋、体制机制的碰撞、理论实践的互动都是非常正常且必要的。思不辨不清,理不辨不明。《江西教育》的采编人员以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为指导,强化言论报道,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有充分表达的园地,正确引导大众舆论。
  回眸《江西教育》60年,典型报道是一大亮点。典型就是旗帜,典型就是方向。《江西教育》努力贴近教育、贴近学校、贴近师生,记者、编辑深入一线去发掘典型,采写典型,不断推出在全国、全省具有重大影响的典型,发挥了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江西教育》先后总结推出了南昌市百花洲小学推进素质教育、铜鼓县创办农村寄宿制学校、新余市办好职业教育、上高县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武宁县宁达中学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大余县池江中学实施“三分教育”等方面的经验,推出了钱茶花、邹有云、陈清华、曾曙春等一批典型人物。《百花洲上百花开》《把山乡的“铜鼓”擂响》《江西上高县出实招破解“大班额”》《闪耀在赣西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太阳山有朵守望的云》等典型报道,与《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主流媒体同步刊发,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各地教育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
  60年来,《江西教育》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以创新求发展,以发展求创新。1999年9月,江西教育期刊社由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改为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迈出了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在刊社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江西教育》以质量求生存,朝着“出精品文章,创名牌栏目,办一流期刊”的宏伟目标迈进,并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江西省一级期刊。《江西教育》为了适应全省教育系统点多面广的特点,不断满足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目前已形成了管理版、教学版、综合版三个版别。管理版突出管理特色,围绕着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传播最新的教育理论成果,探索教育发展的新途径,交流学校管理的新经验。教学版突出教学特色,聚焦课程改革,关注课程教学,传播新的教育理念。综合版聚集最新研究动态,展示优秀教研成果,为广大读者提供展示教育研究成果的平台。通过改版,读者群不断细化,刊物的可读性不断增强,刊发文章的转载率大为提高,在各级各类作品评比中屡获佳绩,“育人艺术”“苦味茶”“杏坛沙龙”先后获江西省期刊十佳栏目、江西省期刊优秀栏目奖,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赞誉。
  60年薪火相传,60年披荆斩棘,60年硕果累累。应该铭记的是,《江西教育》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厚爱,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采编人员的团结拼搏、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无私奉献。《江西教育》要以创刊60周年为起点,总结经验,弘扬传统,发挥优势,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教育新闻宣传的主阵地作用,争创一流教育传媒,进一步发挥江西教育事业的标志性刊物的功能。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进程中,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动员令,江西教育界担负着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创新驱动的重任,这是全省教育系统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江西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江西教育》要继续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继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服务于委厅工作大局,服务好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创新宣传的形式和手段,多出精品,使《江西教育》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家园。
  改革的深度决定发展的高度。《江西教育》要以刊庆60年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社领导班子集中群众的智慧,鲜明地亮出了“打造四个中心”的旗帜,这是策应正在扎实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使《江西教育》永葆青春活力的举措。《江西教育》要秉承“出思想、出经验、出人才”的优良传统,深化内部改革,积极投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用质量来赢得市场、赢得读者的青睐,培育强势教育期刊群。要加强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编辑、记者队伍。要进一步强化服务,贴近教育。如此,服务才有亲和力,贴近才有生命力,创新才有竞争力。
  乘风逾越云成底,大鹏蓄势再腾飞。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回首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自信,更满怀希望,衷心祝愿《江西教育》以创刊60周年为新起点,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祝愿《江西教育》全体采编人员以勤业、敬业、精业、创业的品格,脚踏实地地做着催笋成竹、润花著果的事业。
  《江西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其他文献
分宜六中初三(3)班学生袁紫婷,原来在分宜县凤阳中学就读。当她来到县城新建的分宜六中报到,漂亮的教学楼,崭新的寝室以及老师、同学的关心让她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她说:“原来住校寝室比较简陋,衣服只能晒在寝室里,一遇到下雨天就有一股味道。现在好了,寝室有阳台,可以晒到太阳而且不会被风吹掉。学校还有医务室、阅览室,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物理实验通过动画形式演示,一下子就明白了。我对物理的兴趣更浓了。”  渝
期刊
祖父其实是没上过小学的。他不过是给地主家放牛的放牛娃,偶尔路过乡村的私塾,便痴痴地望上几眼,若是见到平日里欺负他的那几个富家子弟居然也挨了先生的戒尺,便偷偷傻笑。但更多的时候,他对那些坐在学堂里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吟诵《三字经》《百家姓》的同龄孩子们充满了羡慕。但是没办法,他的家庭没能力送他进私塾念书。曾祖母告诉他:“娃啊,这是命。”  父亲的“命”显然要比祖父好很多。父亲一岁的时候,新中国成立了,
期刊
按照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江西教育期刊社紧紧围绕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中心工作,围绕“五率“目标,不断创新教育宣传形式,多刊联动,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服务江西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形成了“言论导向、典型示范、重大策划压轴”的宣传报道形式,由江西教育期刊社策划并采写的反映新余市职业教育发展、反映上高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反映我省赴四川省小金县地震灾区支教教师先进事迹的
期刊
最近看了一篇题为《去问问海龟》的时文,感触颇深。  这篇时文的主要内容是:美国著名作家和女权运动领袖格劳瑞亚·斯代奈姆,讲述了自己经历的一件尴尬事——在一次地质学田野考察中,当其他的人都不再注意蜿蜒的康涅狄格河的时候,她看到一只巨大的海龟从河里爬了出来,爬上了泥泞的道路,爬向堆满泥浆的防波堤。在爬行的过程中,看起来它随时会被汽车压得稀烂。出于一种同情,她用力拖拉着这只巨大的并且愤怒的海龟,直到将它
期刊
夜,静悄悄的,我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这全是因为教育学生的事。  为使自己的心情好受一些,我决定看一看不知是谁放在我窗台上的那封神秘的信——信封上没有写邮政编码,没有写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地址及姓名。面对这封神秘的信,我先是莫名其妙,接着便忐忑不安,因为我还看到信封下角印有一行虽细小却十分清晰的的文字:“因为相知,所以相惜;因为真心,所以真情永远。”  我怀着好奇的心用颤抖的手把信取出,一行行熟悉
期刊
作为哈佛大学传授经济学导论的一位教授,每年秋天,我都有一项令我非常愉悦的任务:欢迎大约700名大一新生。今年,我将第一次送自己的孩子上大学,由此想到了一些问题:他们应该学些什么?理解现代经济,并为之做好准备需要打好哪些根基?  我向所有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以下建议:  学点经济学 这个建议你或许已经猜到了,也许我只是在尝试着保护我这个行当的市场份额而已,但我希望这项建议的意义不止于此。  伟大的经济学
期刊
《江西教育》创办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伴随社会主义新中国走过了60年的辉煌历程,这是《江西教育》办刊史上的一件盛事。  《江西教育》的60年,是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60年,是紧跟时代、跨越发展的60年,是迎接挑战、增强活力的60年,是扎根读者、影响日增的60年,是春华秋实、成绩斐然的60年,也是《江西教育》自身成熟、发展的60年。  60年的奋斗,芬芳灿烂。《江西教育》高举旗帜、服务大局,用理想
期刊
长期以来,中国孩子接受的是灌输教育,中国孩子的考试能力胜过美国孩子,但美国孩子的动手和研究能力往往比中国孩子强。    一、美国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下长大    美国孩子的功课很少,回家以玩为主。到了考大学时,也不必和国内高中生一样走高考独木桥,美国孩子想上大学只需凭学校的学分积点、老师的推荐以及社会活动的表现,就可申请。录不录取,全凭大学对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着为上大学而担心,因为这所大学不录取,可
期刊
  
期刊
一看到美国哲学家丹尼尔·科顿姆的著作《教育为什么是无用的》,不禁吓了一跳。这是对我教育思想的一次根本性的颠覆。“这是不可能的。”我下意识地说。可是,分明有几种声音同时在我耳边响起。“为什么很多教育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为什么教育是受争议最多的一种职业?”这难道不正说明教育不是万能的吗?  虽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让我随意塑造。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律师、医生、科学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