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徽无为方言中的虚词“吱”等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为县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无为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江淮官话,此方言中有一个虚词“吱”较为特别,它同时具有动态助词(表持续和完成)、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等多类用法。
  一、无为方言的“吱”可粘附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相当于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
  (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这时“吱”附于动词之后,一般不单用,而要和“在”结合起来使用,“在”用于句末,表现为“吱在”或“吱……在”。如:
  (1)你大个在吃饭?他吃吱在。 (你爸在吃饭吗?他正吃着。)
  (2)外头下吱雨在,你到哪该去?(外面下着雨,你到哪儿去?)
  句中动词有宾语时,“吱”可以省去,如(2)句可以说“下雨在”;而句中动词无宾语时,“吱”不能省略,如(1)句不能说“他吃在”,只能说“他吃吱在”或“他吃吱饭在”。
  (二)表示状态正在持续。“吱”可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例如:
  (1)你在那该等吱我。 (你在那里等着我。)
  (2)他阴吱个脸老是不作声。 (他沉着脸总是不说话。)
  (三)表示存现,这种“吱”在无为方言中有如下用法:
  1.处所词+V+吱+NP
  根据NP是V的受事还是施事可以分为:
  a.处所词+V+吱+NP受事例如:
  (1)大红纸上写吱几个字。 (大红纸上写着几个字。)
  (2)水田旁边盖吱几个房子。 (水田旁边盖着几座房子。)
  b.处所词+V+吱+NP施事 例如:
  (1)大埂高头睡吱两个孬子。 (大堤上睡着两个孬子。)
  (2)河边站吱一个小家伙。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伴随状态,当前一个动作表示后一个动作的方式或状况时,前一个动词之后加“吱”。基本格式通常为:V1+吱+V2。有时形容词后加吱也可修饰动词,表示一种状态,即:A+吱+V,如:
  (1)老张慌吱家去收衣裳去了。 (老张慌着回家去收衣服了。 )
  (2)他急吱看电影去。
  (五)表示祈使,要求听话人进入某种持续的动作或性质状态,其语法格式可表示为:V(A)+吱。例如:
  (1)听吱!(听着!)
  (2)快把东西喀吱!(快把东西拿着!)
  (六)无为方言的“吱”还可用于以下几种格式中:
  1.V+吱+V+吱,表示动作持续反复不断,这里的两个“V”是同一动词,后面接用其他动词,表示一个动作正在持续中又出现另一个动作。例如:
  (1)他讲吱讲吱就讲笑起来吱。 (他讲着讲着就笑了起来。)
  (2)个音乐听吱听吱就睡着吱。(这个音乐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2.用于“V1+吱……V2+吱”结构,这种对举格式表示两个动作同时持续。如:
  (1)闻吱上好香,吃吱不怎么香。 (闻着挺香,吃着不香。)
  (2)他又养吱老的,又养吱小的。(他又养着老的,又养着小的。)
  3.用于“带+V1+带+V2+吱”结构中,表示一种状态。如:
  (1)小李带学带玩吱,还干吱第一名。 (小李边学边玩,还得了第一名。)
  (2)他走路带唱带跳吱。(他走路又唱又跳。)
  4.用于“N+V+吱”结构中,当几个这样的结构联在一起使用时,往往表达某一整体概念,一般指一种经常性的生活状态。如:
  (1)他没事干一天到晚烟拔吱,酒弭吱。(他没事做整天抽着烟,喝着酒。)
  (2)你老婆麻将打吱,小钱拿吱,舒服一蹋。(你老婆打着麻将,拿着小钱,舒服极了。)
  
  二、无为方言的“吱”可粘附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性质状态的实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了”
  1.可以用于表示实际已经发生了的事情的完成。例如:
  (1)昨个小李跟我借吱一百块钱。(昨天小李向我借了一百元钱。)
  (2)你听吱个件事,是怎想的?(你听了这件事,是怎么想的?)
  2.可以表示将要发生的事情或假设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实现完成,这种句式往往带有一定的虚拟性质。例如:
  (1)吼柿子红吱再吃(等柿子红了再吃。)
  (2)我吃吱饭马就去。(我吃了饭马上就去。)
  3.放在充当补语的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或性质状态的实现。例如:
  (1)你先用,用好吱我再用。
  (2)个双鞋再不穿吼小吱就不能穿了。 (这双鞋再不穿等小了就不能穿了。)
  4.形容词带“吱”表示性质变化的实现,后边往往跟数量词宾语,表现形式为:A+吱+O。例如: (1)我杠子打头绳子熟吱一些。(我现在打头绳子熟了一些。)
  (2)我该早买肉少吱一两称。(我今早买肉少了一两称。)
  
  三、无为方言的“吱”可以用在句末表示种种语气,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语气助词“了”。
  1.陈述语气
  (1)他个颗心总算定下来吱 (他这颗心总算定下来了。)
  (2)后来我就去睡去吱。
  2.疑问语气
  (1)个家伙跑到哪该去吱? (这家伙跑到哪里去了?)
  (2)你个能把门锁吱? (你能不能把门锁了?)
  3.感叹语气
  (1)那里太挤吱,拜去! (那里太挤了,别去!)
  (2)个茅斯在旁边,太臭吱! (这厕所在旁边,太臭了! )
  4.提顿话题
  无为方言的“吱”也可以用在分句末尾表示停顿,起提顿话题的作用,是话题结构后面的停顿标志,无意义,同时表示假设推论。例如:
  (1)你同意吱,我们才好办。(你同意了,我们才好办。)
  (2)你去安,你去吱,他们才认得你。(你去啊,你去了,他们才认得你。)
  这里的“吱”省去后,不影响句子原义的表达。
  其实,无为方言的“吱”在表语气时,使用范围是很有限的,只涉及普通话语气词“了”的部分用法,而无为方言的“了”(读为“料”)表语气的范围要广得多。如表示变化的陈述语气(下雨了!);表示条件顺推结果的陈述语气(只要他肯干,我就有办法了!);表示事态延续的陈述语气(我吃吱四个桔子了!);祈使语气(别再打扰他了!)等等。从中可以看出,无为方言的语气词“吱”是不能出现在体词后面的,往往出现在谓词或谓词短语的后面,其实这个“吱”在表示一定语气的同时也往往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和实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具有双重功能和意义,可以认为除表语气外还兼表体助词的功用和意义,而表语气本身是由表体的意义虚化而来的。
  四、无为方言的“吱”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后引出状态补语和程度补语,补充说明前面的中心语,相当于普通话 中结构助词“得”。其基本形式是:V/A+吱+补,这里的谓词不能重叠,不能带“着”“了”“过”。
  1.“吱”放在动词之后表补充。例如:
  (1)他个歌怎么唱吱个么好听。(他这歌怎么唱得这么好听。)
  (2)我家门口那个树长吱真是快。(我家门口那棵树长得真快。)
  2.“吱”放在形容词之后表补充。例如:
  (1)你个小伢子衣裳脏吱要命。 (你这小家伙衣裳脏得要命。)
  (2)老五家儿子黑吱像香蛋样的。 (老五家儿子黑得像香蛋一样。)
  无为方言形容词后程度补语若是单音节词,像“很”“慌”“多”等,结构助词只能用“得”而不能用“吱”,如“好得很”“闷得慌”“快得多”,这些句子的补语虽然形式上是状态补语,但和一般的状态补语不同,没有相配的否定形式,从意义上看,是表示程度的(朱德熙2003)。具体的句子如:
  (1)你个小伢子衣裳脏得很。(你这个小孩衣服脏得很。)
  (2)老是蹲在家头闷得慌。(总是呆在家里闷得慌。)
  (3)你要把天线转转肯定清楚得多。
  而当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为双音节或多音节时,结构助词只能用“吱”而不能用“得”。
  无为方言的“吱”作表补充的介词时,其使用范围要小于普通话的“得”,普通话的“得”可以放在可能补语之前充当其标志,无为方言的“吱”则不能。如普通话:
  (1)明天早上六点你起得来吗?
  (2)那里那么多人我也能进得去。
  在无为方言中可以这样表示:
  (1)毛早六点你个起得来?/毛早六点你个得起来?
  (2)那里那么多人我有能进得去。/那里那么多人我有能进去。
  可见,这种情况下,无为方言不能用“吱”,可以用“得”(读作[ti]),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省略“得”,如上所示直接用“起来”“进去”。
  因为无为方言的状态补语、程度补语和可能补语采用不同的标记形式,所以普通话需要联系具体语境来区分的相关补语在无为方言中可以很轻松的区分,如普通话“洗得干净”可以是程度补语,如“衣服洗得干净洗不干净”,也可以是状态补语,如“你这件衣服洗得干净,我很满意”。而在无为方言中,“洗得干净”表示可能补语,“洗吱干净”表示状态补语,无需结合语境就可分辨出来。
  从上可知,无为方言的“吱”是一个多功能的虚词,可以担当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着”“了”语气助词“了”和结构助词“得”的全部或部分用法,值得深入去研究。
  (朱定峰,上海大学文学院)
  
  汉语词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委婉表达 洪波
  
  汉语博大精深,表达委婉曲折,留学生在进入中级阶段以后掌握一些众所周知的婉辞是必要的,有益的,只有这样,必要时方可将不便或不愿直言指诉的内容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让听的人不会尴尬,也能显示说话人的素质和修养。
  委婉语的形成是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和语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中可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文化的民族性和共同性。委婉语的使用也反映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和语域、语体差异等,所以研究委婉语的使用对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具备、提高言语交际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跨文化交际是语言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文化出身的交际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因未能恰当、适时地把握话语而造成误会是很常见的。这是因为语言运用的主要问题往往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适当不适当或得体不得体的问题。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特别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语言使用失误的问题应当引起注意。
  
  一、一般交际中出现委婉语的情况
  (一)表达不符合中国人趋吉避祸心理的时候
  人们在心理上对某些事情、事物忌讳,比如“死亡”“殡葬”“疾病”“身体缺陷”等,这些都是人们忌讳的字眼。如:
  (1)我的奶奶已经去世五六年了,可最近一段时间我却频繁地梦见她。
  (2)我特意穿了件白色的上衣,因为今天是他的忌日。
  (3)我以为这个世界和我一起安息了。
  例子当中用“去世”代替“死”这个人们觉得最大不幸的字,就比直接用“死”显得委婉一些。一般情况下,“安眠”“安息”“不测”“长短”“吹灯”“归天”“过世”“临终”“命归黄泉”“逝世”“谢世”“永世”“过去”“去世”“作古”“走”等都是用于委婉表达“死”的词语。因为不愿意用“死”,与殡葬有关的词汇中也有委婉语,如用“忌日”代替“死亡之日”。汉语里代替‘死’的词语特别丰富,跟“死”和“殡葬”有关的词大约占《汉语委婉语词典》里词语的25.6%。不同的词语,可以表现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人的死,也可以表现死的不同原因、方式,以及表现不同程度的悲痛。
  有关“疾病”“身体缺陷”等委婉语的产生主要也是出于避忌心理,大约占《汉语委婉语词典》里词语的3.6%。
  (1)他得了不治之症。
  (2)我一直想,如果有一天我失明了,我会怎样?
  像例子中的“不治之症”“失明”等词语可以避免增加心理压力,减轻当事人的心理负担。随着医学的发展,许多疾病对人类来说不再那么可怕,但是人们还是出于传统习惯、交际文明而使用委婉语。比较普遍使用的与“疾病”和“身体缺陷”有关的词语有:不治之症、花柳病、绝症、闹肚子、矮身材、失聪、失明、智残人(伤残人)、兔唇等。
  (二)表达某些不方便直接提及的语题的时候
  (1)做第三者的女人一般是胆怯内疚偷偷摸摸的。
  (2)我们就男婴爱抓“小鸡鸡”的问题,采访了北京有关医院的医生。
  以上所举的例文虽然与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却是人们不愿意直接提及的。如与“性”“男女关系”“身体某些器官”有关的,这些都是人们多数情况下不能或不想说的话。这些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用,但在需要表达时,可以借助委婉手段。
  在任何语言里,人们都不常直接使用与“性爱”有关的词语。尤其是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性观念更为严肃保守,性心理更为含蓄羞涩,因此有关“性”“男女关系”和“身体某些器官”的用词,历来都是人们忌讳的。比如:吃醋、对象、房事、夫妻生活、交合、色情、上床、睡觉、同房、意中人、造爱、第三者、关系、胡来、黄色、外遇、红灯区、卖春、下体、阴部、小蜜、中性人、阴阳人、三陪女、脱片等。
  (三)表达不符合中国人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
  敏感话题指“犯罪与惩罚”“职业与境遇”“钱财与经济”和“生理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道德观念也有了一些变化。但是,人们对与金钱、职业有关的话题还是觉得很敏感,如果听到有人经常说“钱”这个字,会觉的他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人。说自己穷困、缺钱也是有失体面的。如:
  (1)他因为囊中羞涩而不能不感到沮丧。   (2)今年再就业工作的目标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90%以上,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
  和上述例子一样,在一般的语言交际中,金银钱财是尽量避免直言的字眼。这是因为人们一方面不愿受贫穷的折磨,对金钱有占有的欲望;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人”又要对这种欲望进行某种压制,这就是金银钱财、经济贫穷、亏空这一类委婉语产生的心理原因。
  人们对“职业”的态度也一样。虽然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人们心目中职业还是有高贵与低贱之分的。尽管有许多职业的地位,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但对观念中的低贱职业,人们总是要避免直称其名,以使谈吐显得文明有礼,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于是许多与“职业”有关的委婉语便因此而产生并被广泛使用。像例子中的“囊中羞涩”“不景气”“下岗”一样比较常用的与“职业”“金钱”有关的词语有:白衣天使、保姆、出家人、大师傅、工友、炒鱿鱼、待业青年、搁笔、挂靴、下野、农工兵、出血、关门、调价、红包、人情、伸手、小意思、赤字、手头不便等。
  现代生活里,除“金钱”“职业”以外还有一些现象使人们觉得很敏感,再看下边的例子:
  (1)他的照片看起来很富态。
  (2)听说他又进去了,怎么就是改不了他偷东西的习惯呢?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人们对体形,尤其是女人的体形的审美观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有的时代以丰满肥胖为美的标准,瘦削苗条则为不美;有的时代又以纤长瘦削为美,肥胖者令人生厌,所以人们不说“身体发胖”而用“富态”“发福”,或“清瘦”。人们大多怕老,所以一般都喜欢采用含糊、比喻等方法,用“上年纪”“歇顶”“谢顶”,来表示年老、衰老。欺骗、吸毒、犯罪等一些不良社会问题也属于敏感话题,用委婉语来代替能减轻刺激。如不轨、非礼、洗手、下水、做手脚、黄牛、梁上君子、瘾君子、白粉、进宫、进去、便宜房子、铁窗、高墙等。
  (四)表达让人觉得丑恶、肮脏的内容的时候
  与排泄、排泄器官、便器、分泌有关的词语,古往今来,出于避俗求雅,一般情况下人们都爱用委婉语。如:
  (1)我下车方便方便。
  (2)谁要跟我一起去一号。
  大小便等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因为脏、臭而令人不快,多用委婉语。正是因为用得比别的词语频繁,这类委婉语的发展往往比较快。与排泄有关的事物也多采用委婉的手法。如:办公、画地图、出恭、方便、解手、小便、小解、净桶、茅房、卫生纸、洗手间、一号、化妆间、上大号化妆室等。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从上文所提及的内容看,委婉语包括的内容与日常生活不可分割并且常与禁忌有关,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很容易造成交际的障碍。比如,在北京复兴门外有家“复兴饭店”,一开始时楼顶上竖的牌子是“Fuxing Hotel”,但是Fuxing与英语词Fucking(性交)谐音,所以外国客人看见招牌就不敢进,直到改为“燕京饭店”,饭店的经营才步入正常轨道。像用任何其他方式谈话一样,人们在交流中应注意,如果遇到应该使用委婉语的情形应尽量使用,以达到双方的圆满交流。请看下面的例子:
  (1)我去厕所。
  (2)他瞎了。
  (3)那个人早就死了。
  以上的句子语法上很准确,但实际上,就道德观念、语言习惯而言,还是应该用委婉语来表达。如下:
  (1)我去卫生间。
  (2)他失明了。
  (3)那个人过世好多年了。
  我们可以看到,用委婉语显得文雅一些。因此,在交际当中我们使用委婉语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考虑:第一,讲话人对某些事觉得羞耻而难以开口的时候,使用委婉语以免有损自己的形象及引起谈话双方的难堪。第二,把个人面临的某些现实情况尽可能说得好一些,这样就不至于为所处的逆境感到灰心丧气。第三,出于礼貌,尽量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或虚荣心。第四,出于体贴,尽量不使对方感到伤心。
  交际时,遇到需要用委婉语的场面,出于这些良好的动机而选择得体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人们的语言交际会更顺利、更圆满。
  (洪波,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双及物结构是汉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句式,引起了许多语法学家的关注和探讨,也涌现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包括对其的范围界定、具体分类、动词语义、生成机制及与其他结构的联系和区别等多个方面。目前对双及物结构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共识,但仍有许多分歧和争论之处。本文拟对此作一大概的回顾与总结,我们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概念的界定    双及物和双宾语经常被当作指称同样事物的两个概念交替使用,
期刊
法化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个是历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语言演变的一部分,考察语法形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的途径;一个是共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一种句法和语用现象,考察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决定语法关系的各种手段。语法化理论(Hopper&Traugott)认为,语义相宜性和特定的句法环境是诱发一个词汇语法化的两个必要条件,然而并不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词语都一定会语法化。语法化受多种机制的作用会呈现复杂
期刊
汉语中,要表达与衣着服饰有关的动作行为,常用的动词有:穿、围、套、披、系、裹、戴、佩等。其中最常用的有两个,即“穿”和“戴”。“穿”和“戴”在语义特征上有什么不同?它们后面各自带的宾语为什么自成体系?“穿袜子”、“戴手套”为什么不能说成“穿手套”、“戴袜子”?“穿衣戴帽”为什么不能说成“戴衣穿帽”?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一番解释。    一、“穿”和“戴”的语义特点  “穿”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
期刊
任何一种语言在利用音段音位组成一个表义系统的同时,也利用一些伴随音段音位出现的语音成素来表达某些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意义,这些语音成素被称为超音段音位,或称超音质特征。英语的重音就是其中一种。英语的重音不仅是语音结构的一部分,在由相同音位构成的词语中具有区别词义或词性的功能,而且还是语调和话语节奏结构的基础,是英语语音表达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英语被列为重音语言。然而,不同语言的重音表现形式不同,发
期刊
言语交际中,言语双方的言辞往往可以拆开来进行分析鉴赏,以证明各有各的妙处。但有时双方的言辞活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处于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说明的言语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就不能拆开,它们的妙处与意义也必须在一个前后联贯的整体中才能实现,将任何一方单列出来进行分析研究都是毫无意义的。这就涉及言语交际的一种特殊修辞活动一一续接修辞。续接修辞大致有三种模式:    一、仿
期刊
现代汉语词汇从来源方面观察,有固有词汇和外来词汇两个对立的词汇来源。固有词汇与外来词汇的对立是从汉语与外民族在语言上有来往开始的,所以,这两种对立的词汇的形成,比起其它类型词汇晚些,两种词汇所包含的数量也不平衡,外来词比固有词要少得多。    一、外来词中意译词的归属问题  确定外来词的标准,划定外来词的范围,至今看法不一。有人说:外来词是指本民族语言以外国或其它民族语言吸收进来的词。有的认为:一
期刊
一、概述  “偶要装台酷鸡,心至少是屁兔或菜羊,有一个1 5的纯平靓芒。对了,偶要上网冲冲浪,发发伊妹儿,有时间还要做个烘焙鸡,56K的猫是少不了的。至于老鼠嘛,随便买个新的。不过内存一定要大,偶可是要装温酒吧的。”网络新词层出不穷,一不留神就要掉队。一位知名女作家就此感叹道: “网络是对语言进行肢解的地方。”但总体而言,语言的多样化是语言发展的需要,网络语言是鲜活的时代语言。  “I goog
期刊
一、引言  商业广告是我们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来源,其终极目标是推销商品。广告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广告的语言。因此,广告主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费尽心思在语言上大做文章,创造出大量的超常搭配现象,以此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在此,我们结合语用学中的语用预设理论,来考察预设在广告的所起的作用。期望能够使广告语言设计方案更科学,最终帮助广告实现其应有的目的。  1.超常搭配  一个词能与某些词组合,而不
期刊
《现代汉语》是高校中文系的一门基础课,但在高校中文系学生的《现代汉语》学习中却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不够重视,听课缺乏积极性,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眼高手低,对现代汉语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差。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受挫,难以圆满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启发式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较好的功效,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启
期刊
网络作为一个交流平台吸引了无数网民在线聚集,网民的交流促生了一套网络语言,形成了一道新的文化景观。网络语言标新立异、个性鲜明、生动活泼,体现着时代特色和新新人类的年轻气息。另一方面,网络语言随意、混杂甚至粗俗不堪,给现有语言规范和网络交流秩序带来了冲击,其影响延伸到现实社会之中。如何正确认识网络语言现象这个w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  网络语言是网民在聊天室、新闻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