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永世璀璨的明珠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a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篇小说《墨雨》是湖南文学界的一部史诗性作品。它真实地描写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湖南农民运动,其残酷惨烈应为那场席卷华夏的中国乡村革命的缩影。但作者并非简单机械的描写阶级斗争与农民运动,而是从民族心灵与文化的角度,对这场大革命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其中着重表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贯彻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脉络的设置、情感倾向的创造中。正是这种文化的渗透,才使得作品更为饱满、更为深厚、更为精神、更具魅力。
  关键词:儒家文化;梅浩然;仁爱;赞颂
  作者简介:罗莎,湖南人,现就读于长沙理工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硕士,重庆市优秀大学毕业生,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学金,现在于欧洲黑山共和国当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2
  一
  自孔孟儒家传世,就揭开了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篇章中的光辉历程。岁月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儒家文化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作为意识形态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一部中华民族封建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儒家文化经世的演变史。虽然到近代推翻了封建帝制、到现代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不管政体如何变化,儒家文化仍旧深深的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尽管它有糟粕,但是它的精华更是灿烂与辉煌,仍旧在今天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墨雨》便是一部散发着儒家文化光芒的优秀长篇小说。它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情感取向上都浸透着深厚的儒家思想。
  《墨雨》以1920年代大革命时期湖南湘中小镇杨柳镇农民运动激烈的矛盾冲突为背景,通过一系列人物人生的沉浮、一系列关联事件的发生,展现了那场席卷华夏的中国乡村革命的残酷与惨烈。《墨雨》钩沉大革命漩涡中乡土社会无从逃避的撕裂与疼痛,真实得有一种天机被泄露的感觉[1]。而在这场残酷的农民斗争中,在人民对这场斗争的无奈与绝望中,作者将儒家文化作为一剂精神良药注入到杨柳镇中,注入到杨柳镇的核心人物梅浩然身上,让他对伤痛中的人民带来安慰。
  在作者的叙述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他对儒家文化的赞颂之情,当然是对儒家文化优秀一面的积极拥护。關于小说中儒家文化的蕴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
  首先,在人物设置上体现了儒家灵魂和品格,以梅浩然先生为典型进行具体分析。梅浩然是全书中的主人公,是本书的一个中心人物。但就内涵而言,其实他更是儒家文化的守望者与传承者。如小说第二十四章中的这段描写:
  云来法师说:“二,就是指点了。在你面前,我从来不用指点二字。既然你刚才说到指点,我就用一次吧。不瞒你说,我这次云游,和各位高僧探讨的,主要也是农民运动。佛教讲究缘分。因缘而聚,缘尽而散。运中注定,中华有此一劫。此劫即将过去。但缘由百年难清,影响百年难除。你是亲历者,如能准确真实收集一些史实,功莫大焉。如能把缘由分析出个一二,功更大焉。儒家重责任,你是重任在肩啊!”[2]
  小说这段的最后一句“儒家重责任,你是重任在身啊!”,直接表明梅浩然是一位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梅浩然是中国高尚人格和贤明乡绅的榜样和典范,他既慷慨大方、怀有慈悲之心,又饱读诗书、明察秋毫;他既不争功名利禄,平淡生活,又关心人民处境,积极入世。他不仅凝聚着传统文化精神的负荷,还完整地保留了乡村宗法文化的全部要义[3]。他三岁发蒙,七岁便能作文,老师夸赞他大有陶澍之风[4]。且他深受曾国藩的影响,奋发图强,努力考取功名,得到前辈的赏识。直到仕途无望,才回家乡,成了杨柳镇的一棵“大树”。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起于春秋末期,孔子是其创始人。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准则。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一直是其核心思想,并作为优秀文化传承至今。作品中,作者则着力塑造了儒家传承者梅浩然先生。他组织梅花诗会,远远近近的朋友会来赏梅,喝酒吟诗。过年时,一些受过恩惠的人家,会带猪羊牛肉或斑鸠、野鸡等来感谢他,而他则讲究礼尚往来,绝不占人便宜。应其所求,送对联,福字。他重视教育,开启民智,修宗祠,办学校,“说服父亲,捐出四十亩好田作为祠产,租谷用于办学和维修宗祠”[5]。在他的带领下,族人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并对学校收费制度进行改革,故梅家小学为全县第一所族办新式小学堂,他也因此成为了平安县第一任教育会会长,成了观澜中学校长,成了县议会副议长[6]。梅浩然先生卖田买粮赈灾,重义轻利,将百姓生命置于首位。那年平安县闹春荒,杨柳镇尤为厉害,在杨柳镇上甚至出现了明码标价卖儿卖女的惨状。他联系张麻子想法子,组织殷实户帮忙,对县长卖高价的行为坚决打击,对父亲死磨活缠以房契抵粮,将这一千担谷分到杨柳镇最需要粮食的贫困户家里。这年的春荒是民国以来最严重的,但杨柳镇没饿死人[7]。显然,内省、自励、慎独、仁爱是他的行为准则[8]。对那些破坏道德秩序和礼俗规范的行为,他会毫不留情地加以制止,并自觉去捍卫他的神圣性[9]。知道书落壳让张麻子带“放粪的高帽子”进行游街时,他非常生气地对书落壳说:“富也好,贫也好,官也好,民也好,只要是人,就要讲人性。”当张立功要杀书落壳的时候,他劝张立功:“应该把书落壳等人送去县里,经过审判,再做处理。千万不要感情用事,一杀了之。冤冤相报,打打杀杀,就会永无了结。”在吴有如要被杀的时候他甚至不顾自身尊严,“老朽——跪求了。”这是他内心的真实表露。“仁义、仁爱”等思想,在梅浩然先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是儒家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望者,他受过礼法与儒家教育,对儒家文化精髓身体力行。正是儒家文化给予了他精神力量,使他成为杨柳镇的中心人物,使他享有来自人民真心拥护的威望,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儒家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其所发挥的巨大力量。
  三
  其次,在小说情节安排上也表现了儒家灵魂与精神。《墨雨》被称之为“一部全景式描写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史诗作品”。作为一部史诗性的作品,作品不仅仅是叙述残酷的农民运动,而是从更深层次出发,直逼人物心灵,并自觉剖析了人物的文化性格和心理。作品对儒家文化津津乐道,作为人类社会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并世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它已不属于某一个时代或某一个人所专有,它四处渗透,最古老又最深沉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作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许多情节中都渗透了这一厚重的理论。如对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仁爱”,便在许多事件中展示出来。   如小说第二十章中的这段描写:“每到一房,都先到经理家,问问房里的情况,多少户有猪杀,多少户有鱼捕,多少户缺粮,多少户没有肉吃,然后就一起到那些有声望的人家走走,再到那些缺粮缺钱的人家走走,最后商量如何解决具体问题,殷实的房亲如何资助,或房内如何安排,房内难以解决的,就由族积粮会调剂。”
  “仁爱”思想中的互帮互助,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说文》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仁。”即“仁”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相爱”,而不是“相贼”“相害”;人与人之间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利害冲突的关系。正是有了合作关系,有了集体意识,有了民族凝聚力,杨柳镇才能成为平安县的大镇,人们才能安居乐业。其实这也仅仅是一个小的缩影。我们中华大地地大物博,也正是因为有儒家文化这一精神支柱,才能够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小说第二十七章中的这段的描写:“张麻子呆立着,渐渐地,两眼湿润了,他久久地望着梅浩然,说:“浩然兄,我知道你说的全部是真话。我就是那么不由自主地问问而已。我不想死,真的不想死,我的罪责还没有到死的地步。俗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我相信我不会死,我冥冥之中总认为会有奇迹出现。如果我要是真的死在书落壳手里,那也是命中注定,天意如此。自卫队目前成分复杂,思想混乱。听廖狗卵的有,听书落壳的多。廖狗卵也不一定愿意组织强抢。即使愿意,也搞不得那样,自卫队肯定会发生火拼,不知会死多少人那么,你我罪责就大了。”
  以人民的生命为先,以百姓为先。张麻子即使不像梅浩然那般完全正气凛然,但是他也是经历过儒家文化的熏陶,在大是大非面前,仍旧知道以人民利益为主。所以即使他面臨自身生命生死的选择时,即使有可能通过武力将他解救出来时,他还是考虑到这样做会有更大的伤亡,硬是听天由命,放弃最后救命的机会。
  四
  最后,从作者的叙述态度中,可以明显知晓作者对儒家文化的支持与拥护。儒家文化有精华,但也有糟粕。可是在作品中,体现出了儒家文化优秀的一面。它如同一颗永世璀璨的明珠一样照耀着中华大地,沐浴着炎黄子孙。
  “孝”是儒家文化的一项重要因素,不是愚孝,而是孝顺。在大年初一,梅浩然率领族人在梅家祠堂祭祖时,梅思贤认为祠堂是封建宗法制的场所,祭祖时封建宗法统治的重要形式,他不同意参加。可是梅浩然却认为尽管祠堂是封建宗法统治的场所,但要推翻的废除的,是宗族的政权职能,祠堂的刑罚职能。可是对于祭祖,追思先德,激励后人,却是极好的。木有本,水有源。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人不能忘了本源,所以祭祖是必须的,这是孝道的体现。即使是到了今天,每天过年时,大年初一时都会有祭祖,可能没有像以前那样形式隆重,但是家家户户必会在家里对自己的祖先进行祭拜,提醒后人勿要忘记根本。这其实与落叶归根这一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说第五章是以长工吴思齐为主人公,叙述他的人生经历。虽说作者花了整整一章节来介绍吴思齐,但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在描写的过程中将儒家文化“亲亲、仁民、爱物”的风范浸入其中,才使本章节显得有质感。梅浩然先生将吴思齐视为“义子”,无论是旱地里还是水田里,都与他一起耕作。吴思齐刚满十八岁工钱就涨到十二担谷,还在两润堂不远处为他建立了房子。体现了作为地主的梅浩然对长工的尊重,善待。同时吴思齐也知恩图报,对梅家也是兢兢业业,对梅浩然更是如亲人一般。正所谓你若种下什么样的因,就必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儒家文化的善种必会结出善因。
  五
  从以上的三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具体的分析,我们可以领悟到儒家文化渗透到了作品的方方面面,它是作家着手写这部作品的精神支柱,也是这部作品的精髓。也正是因为它才使得这部作品更显深沉,更具力度,使得这部作品犹如一颗明珠一样散发着万丈光芒,引起巨大反响。
  注释:
  [1]王鲁湘.《墨雨.封底》[M].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
  [2][4]莫美:《墨雨》,作家出版社,2016年.
  [3]娄吾村:《撕裂的疼痛与宿命的轮回—论莫美长篇小说<墨雨>》,《创作与评论》,2016年18期.
  [5][6][7]莫美:《墨雨》,作家出版社,2016年.
  [8][9]娄吾村:《撕裂的疼痛与宿命的轮回—论莫美长篇小说<墨雨>》,《创作与评论》,2016年18期.
  参考文献:
  [1]王鲁湘.《墨雨.封底》[M].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
  [2]莫美.墨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3]娄吾村.撕裂的疼痛与宿命的轮回—论莫美长篇小说《墨雨》[J].创作与评论.2016(18):30—37.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中外文学史上,玛格丽特与茶花女作为两个鲜明靓丽的独特女性形象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虽然二人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完全不同,但都有着相似经历都渴望爱情却最终都无法摆脱厄运,本文通过对二人成长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与个人追求三方面来分析二人的悲剧命运成因。从而让更多的学者认识到即使无法摆脱悲剧命运,但是永远都不缺乏追求自我,追求爱情的勇敢的女性。  关键词:女性形象;悲剧命运;个人追求  [中图分
摘 要:“反乌托邦三部曲”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叙事结构、叙事手法与故事主题都为后来的反乌托邦文学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而其中出现的许多相似的经典元素也正是反乌托邦小说发人深省的原因之一。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反乌托邦三部曲”的共性,从而探求该类小说震撼人心的原因。  关键词:反乌托邦;“反乌托邦三部曲”;共性;模式  作者简介:杨天仪(1997.8-),女,汉族,北京市人,首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翻译分类及其翻译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YG2017363。  摘 要: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紧密结合,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的译者要了解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知识,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以“中国文化走出去”为指引,将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传播到世界各地。  
摘 要:《西厢记》是元代戏曲的压卷之作,代表了中国古典戏剧现实主义的巨大成就。本文拟从《西厢记》发展历程、女性主体意识在元杂剧的复苏以及对历代文学(如《红楼梦》)的影响的三个角度出发,分析《西厢记》的传播图景和接受视角,以为借鉴。  关键词:女性主体意识;解构;《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1  一、《西厢记》形成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与计划项目(2017YX196)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友爱的内涵的阐释形成了特有的友爱观。他的友爱思想明确的叙述了何为友爱以及何以维持友爱,这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很大的启发。亚里士多德对平等的友爱和不平等的友爱进行分析,使个体与他人能够更好的共处,也凸显了其思想对现如今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友爱;共处  作者简介:范
摘 要:若说沈从文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好的乡野牧原生活缔造者,那么《边城》便是其作品中曲调最为高昂、曲风最为悠扬的一曲牧歌。然而,笔者认为,在这一切美好景象的背后,却是沈从文伤感心绪的轻吟。  关键词:挽歌;《边城》;探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2  一提起《边城》,人们脑中栩栩如生的湘西世界也便分明起来——“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1  秦穆公,秦成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一,出现在中学课本里的人物,在位39年而逝。  像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活着的时候,便搅的世界不安生,又是东进,又是西扩。临死了,也要搞一个大新闻出来—他要人殉葬,很多人。  一次群臣聚会,大家饮酒乐甚,好不快活,穆公喝的正在兴头上,突然蹦出来一句:咱哥几个,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1  作为献给中国广大乡村中默默苦行的乡村英雄民办老师们的悲壮之歌,刘醒龙创作的《天行者》不只是书写了一群在“这一带山区中最远最深最高的那一片”的界岭农村中的坚守与渴望的民办老师,更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近四百万民办教师作了近乎于临摹式的细致描写。  刘醒龙说过业内有这么一个说法,长篇
“他们既主流又先锋,既商业,又很有种。”  瑟堡的雨伞  颁奖季在即。  尽管开奖前的所有预测和热门分析,在开奖后会变得没什么意义,人们对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几个重量级大奖的预测,还是乐此不疲。  《爱乐之城》(La La Land)今年光是在奥斯卡就得了14项提名。为了说明这个数字的重要性,人们往前追溯,发现历史上只有《泰坦尼克号》有过同样的纪录。  在这之前的第73届金球奖,《爱乐之城》
摘 要:西方的恐怖片中有一个特别的分支,就是宗教类恐怖片,其中深厚的宗教底蕴常常渗透在这类电影中,使得宗教宣扬的理念得以在恐怖片中存续,也成为取得良好市场和口碑效应的有力武器。宗教信仰与娱乐形式的双刃剑为世界恐怖片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对电影艺术做出了独特的推动。本文将恐怖片中的宗教类型作为研究框架,结合几部宗教类的恐怖影片的经典之作作为具体的研究文本,采用一般理论体系研究与个案相结合的方法试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