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的系列心理援助行动为例,总结了震后“立体化”心理援助的四大特点:1、积极探索和完善对教育系统的灾后心理援助模式;2、深入调查研究如何加强对政府和基层干部的灾后心理援助工作;3、进一步探索和推进对绵阳市公安系统的灾后心理援助和合作;4、投身公益服务,拓展心理援助研究和社会服务大平台。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立体化;心理援助;西南科技大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2
5.12汶川大地震后,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心理学系于2008年5月14日成立了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团队立足灾区本土,以“从心开始 助人自助”为宗旨,在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辅导与咨询、社工服务、教育培训和志愿者组织管理等领域开展工作。先后被中央电视台等20余家新闻媒体跟踪报道。
为了保障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科学持续系统的开展,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把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工作有机融入到专业教学和科研中,使灾后心理援助与专业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近两年,在总结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多项省部级、地市级科研课题。同时,借助四川省委组织部灾后心理援助专家平台以及与国内外多家机构建立的合作平台,先后在北川、平武、江油、安县及绵阳市区周边城镇,开展了针对政府、学校、警察等的系统的心理状况调查和援助工作,初步构建起了“立体化”的心理援助系统。
“立体化”心理援助系统,相对单一的心理援助而言,是指心理援助工作主体多元化,客体对象多元化、工作方式多元化,以及效果多元化,相互交织构成的“立体化”系统模型。西南科技大学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立体化”心理援助模式的积极探索。
一、积极探索和完善对教育系统的灾后心理援助模式
在北川中学、北川职中和八一帐篷学校等重灾学校,派驻长期值守的4名学生,并先后先后派出800余人次对该校师生进行持续的心理辅导和援助,学校数千名学生在团体辅导、团体训练、个体咨询和访谈中受益。派出多位老师配合共青团绵阳市委、市教育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巡讲团”活动,在绵阳财经学校等多所高职高专宣讲心理健康教育。师生工作组在平武县中学开展考前心理辅导,在涪城区城郊乡小学、江油九岭学校以及游仙区富乐实验中学、柏林中学等20多所学校开展心理重建及相关培训工作,接受援助的人群和学校遍布绵阳、北川、平武、安县、江油等地,直接受益青少年上万人,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青少年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总结灾区学校心理援助工作经历的基础上,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结合于2009年成功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震后学校发展性心理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能让学校系统内的师生心理得以发展为目标,从三个层面建立“立体化”心理教育模式:
(一)个体认知层面、情绪层面和行为层面,探讨灾后身心障碍个体的干预途径与调控策略,动员个体内心力量,激发个体自我重建的能力。
(二)系统关系层面,考虑到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和谐发展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通过帮助师生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和强化已有的社会关系,使其在健康、和谐的社会关系中得到心灵的持续成长和发展。
(三)从生态系统角度,通过评估和协调灾后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关系的特点,探索学校发展性心理教育模式,设计促进师生心理发展的方案和策略,建立一个良性学校生态系统,使师生在系统的社会支持中重新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恢复心理健康。
二、深入调查研究如何加强对政府和基层干部的灾后心理援助工作
地震后大量的研究对象都集中在学生、教师、居民、儿童等群体,对乡镇基层干部的研究很少。这个常被忽略但又充满巨大工作压力和地震创伤的群体在地震英雄期过去后正逐渐表现出震后创伤心理和行为,媒体报告出现了灾区干部因无法承受痛苦及精神折磨而自杀身亡这样的极端案例。为深入了解灾区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状态,针对四川平武县地震灾区的378名乡镇基层干部进行了调查,发现有21%的乡镇基层干部有亲人、产财和自己身体上的严重损失;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是30.1%,单纯焦虑的发病率为7.8%,单纯抑郁的发病率为12.6%,焦虑抑郁共病的发病率为38.7%。这说明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及共病在灾区乡镇地区基层干部并不少见。
通过访谈发现有不少乡镇基层干部苦于地震后与家人两地分居,他们表示虽然家庭很关心和支持他们,但长期的两地分居让他们觉得焦虑苦闷。因此,许多乡镇基层干部在主观上领悟了来自家庭、朋友、社会的支持,但现实情况却是一个人顶着工作的巨大压力和震后伤创面对生活,特别是那些中年丧子的乡镇基层干部,他们在心理上的抑郁、焦虑就显得更严重了。所以,调查发现乡镇基层干部这种高领悟社会支持,高PTSD、高焦虑、高抑郁的情况。虽然有研究认为领悟社会支持更可能表现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增益性功能,对于乡镇基层干部这种工作压力过大的群体,仅仅是主观上的领悟社会支持是不够,可能还需要有实际的社会支持和政府关注。
在此调研的基础上,专业老师申报了教育部 “灾后成年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与生活目标重塑”和四川省应用心理研究中心“乡镇基层干部灾后心理重建”等课题,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重点项目“5.12地震灾民社区心理救援与心理调控模式研究”—主持子课题“社区干部辅导及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并先后在北川县和平武县开展PTSD危机干预工作、心理调研和访谈、压力缓解、情绪控制和释放等工作,并推进心理工作者与卫生系统和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以为乡镇基层干部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系统为目标,切实把心理援助深入到干部队伍中间去,探索一个合理的“立体化”基层干部心理援助模式。
三、进一步探索和推进对绵阳市公安系统的灾后心理援助和合作
警察是承担高应激、高对抗、高危险、高紧张的特殊职业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警察任务的日趋严重,公安民警长时期处于超负荷、高强度的紧张状态。因此,在全国各城市心理健康状况成为招考警察的考试科目之一。5.12地震发生后,灾区公安民警在第一时间投入抗震救灾,他们中有许多人失去了至亲、损失了家园。他们在失去亲人和财产的情况下还要完成灾后重建工作,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要承担巨大的压力。因此,绵阳市公安局十分重视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希望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能发挥专业所长,对地震后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并实施干预与维护,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学系制定了系统的心理援助计划,对地震灾后1年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建立了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数据库。针对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了一系列的维护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建议与措施,这些建议与措施对维护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启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组织教师在绵阳各个县市区对公安民警的心理状况进行走访调研,开展心理讲座和培训,对存在心理异常的公安民警进行心理咨询。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与绵阳市公安局合作申报了绵阳市科学技术局重大专项“灾后公安民警生活重建与心理重建的援助模式研究”课题,把对灾后警察心理的研究和服务很好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警察群体的“立体化心理援助模式。
四、投身公益服务,拓展心理援助研究和社会服务大平台
2010年1月,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心理学系开始在绵阳地区的执行“加油在运动中成长”社会心理项目。在绵阳市江油、平武、北川、安县、三台等灾区的数十所学校和社区以加油课堂、加油夏令营、加油运动会等形式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加油主题活动,使项目直接受益人达到19165人,间接受益人达到40000人以上,在项目深度上达到覆盖学校、社区和家庭,形成三方的良性互动。
“加油—在运动中成长”是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的公益项目,具有成熟的项目模式。通过系统培训,来自北川、安县、江油、平武等23所中小学的39名教师以及西南科技大学100名大学生志愿者掌握了技术要领,并在灾区各中小学全面开展加油课堂,使加油班级保证坚持每周开展1—2次加油项目,累计不少于15个学时。同时开展加油夏令营和加油运动会,根据当地孩子的特点进行了团队信任、建设性交流、耐挫力、自尊心的主题训练,并带动家长和社区积极关注,大大减轻了乡镇孩子的人际焦虑症状,在提升自尊增强孩子团队合作与信任方面的效果尤为明显。通过“加油—与九岭学校共成长”运动会,让同学和老师们都参与到了活动中,享受活动的乐趣,体会运动的快乐,背后就是心理康复和成长。游仙区第三届群众趣味运动会,加油项目以更灵活的方式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社区运动会体现了加油项目的发展过程,是一项进步,也是一种新的探索。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金色阳光工程心理咨询中心和热线呼叫中心自2010年4月在绵阳启动以来,心理学系多名教师担任课程顾问或技术督导,承担相应课程策划、培训、督导等,并为其提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先后为其策划金色阳光公益巡讲暨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深入民兴中学、石马中学、五里路小学等地为200多名教师开展多场讲座,并邀请九岭学校、青莲小学、城郊乡小学的教师100多人到西南科技大学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和培训,既有效的普及和宣传了心理健康知识,又切实帮助老师们通过体验式参与式培训得到身心调整和压力释放,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心理调试方法,社会效应良好。2011年5月起设立金色阳光工程心理咨询西南科技大学工作站,心理学系承担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辅导和培训,金色阳光示范基地等多项公益服务工作,进一步为我专业师生拓展了专业实践和研究平台,提高了我专业的社会声誉。后期还将在热线心理咨询、社区心理服务、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合作。
此外,我专业先后与香港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心理所及本地相关部门合作开展表达性艺术方法、曲山镇社区干部心灵之旅、北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系列培训等项目,并与国际美慈组织、北京仁爱基金等慈善机构或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心理援助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服务与研究总是相得益彰。基于加油等公益服务项目的执行,专业教师积极开展科研跟进,以“灾后青少年心理援助的体验式模式探索——基于加油在运动中成长心理援助实践”为题并成功申报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一个。也正是在以上公益服务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得以参与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及其他各级各类项目,实现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三年来,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开展的灾后系列心理援助工作不断进步,组建了本校师生为主,与国内外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密切合作的多元化工作团队,先后覆盖了教师、青少年学生、警察、基层干部、社区居民等多群体,借用了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表达下艺术方法、梦想剧场等多元化的社会心理工作方法,实现了危机干预、情绪释放处理、心理压力调试、心灵陪伴关怀、心理创伤逐步愈合的多元化效果。在团队及个人先后荣获的团中央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等数十项荣誉称号的激励下,结合灾后心理重建的艰巨任务和巨大契机,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立足本土,不断探索和完善“立体化”心理援助模式,不断推进汶川大地震后心理援助工作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灾难后心理援助提供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张侃.灾后心理援助与心理重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04).
[2]徐玖平.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社区心理援助的统筹优选模式[J].管理学报2009,6(12).
[3]钱铭怡.国内外重大灾难心理援助之比较[J].心理与健康,2005,(04).
[4]贾晓明.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
[5]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20年行动纲要[J].2008.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立体化;心理援助;西南科技大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2
5.12汶川大地震后,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心理学系于2008年5月14日成立了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团队立足灾区本土,以“从心开始 助人自助”为宗旨,在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辅导与咨询、社工服务、教育培训和志愿者组织管理等领域开展工作。先后被中央电视台等20余家新闻媒体跟踪报道。
为了保障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科学持续系统的开展,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把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工作有机融入到专业教学和科研中,使灾后心理援助与专业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近两年,在总结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多项省部级、地市级科研课题。同时,借助四川省委组织部灾后心理援助专家平台以及与国内外多家机构建立的合作平台,先后在北川、平武、江油、安县及绵阳市区周边城镇,开展了针对政府、学校、警察等的系统的心理状况调查和援助工作,初步构建起了“立体化”的心理援助系统。
“立体化”心理援助系统,相对单一的心理援助而言,是指心理援助工作主体多元化,客体对象多元化、工作方式多元化,以及效果多元化,相互交织构成的“立体化”系统模型。西南科技大学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立体化”心理援助模式的积极探索。
一、积极探索和完善对教育系统的灾后心理援助模式
在北川中学、北川职中和八一帐篷学校等重灾学校,派驻长期值守的4名学生,并先后先后派出800余人次对该校师生进行持续的心理辅导和援助,学校数千名学生在团体辅导、团体训练、个体咨询和访谈中受益。派出多位老师配合共青团绵阳市委、市教育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巡讲团”活动,在绵阳财经学校等多所高职高专宣讲心理健康教育。师生工作组在平武县中学开展考前心理辅导,在涪城区城郊乡小学、江油九岭学校以及游仙区富乐实验中学、柏林中学等20多所学校开展心理重建及相关培训工作,接受援助的人群和学校遍布绵阳、北川、平武、安县、江油等地,直接受益青少年上万人,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青少年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总结灾区学校心理援助工作经历的基础上,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结合于2009年成功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震后学校发展性心理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能让学校系统内的师生心理得以发展为目标,从三个层面建立“立体化”心理教育模式:
(一)个体认知层面、情绪层面和行为层面,探讨灾后身心障碍个体的干预途径与调控策略,动员个体内心力量,激发个体自我重建的能力。
(二)系统关系层面,考虑到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和谐发展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通过帮助师生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和强化已有的社会关系,使其在健康、和谐的社会关系中得到心灵的持续成长和发展。
(三)从生态系统角度,通过评估和协调灾后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关系的特点,探索学校发展性心理教育模式,设计促进师生心理发展的方案和策略,建立一个良性学校生态系统,使师生在系统的社会支持中重新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恢复心理健康。
二、深入调查研究如何加强对政府和基层干部的灾后心理援助工作
地震后大量的研究对象都集中在学生、教师、居民、儿童等群体,对乡镇基层干部的研究很少。这个常被忽略但又充满巨大工作压力和地震创伤的群体在地震英雄期过去后正逐渐表现出震后创伤心理和行为,媒体报告出现了灾区干部因无法承受痛苦及精神折磨而自杀身亡这样的极端案例。为深入了解灾区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状态,针对四川平武县地震灾区的378名乡镇基层干部进行了调查,发现有21%的乡镇基层干部有亲人、产财和自己身体上的严重损失;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是30.1%,单纯焦虑的发病率为7.8%,单纯抑郁的发病率为12.6%,焦虑抑郁共病的发病率为38.7%。这说明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及共病在灾区乡镇地区基层干部并不少见。
通过访谈发现有不少乡镇基层干部苦于地震后与家人两地分居,他们表示虽然家庭很关心和支持他们,但长期的两地分居让他们觉得焦虑苦闷。因此,许多乡镇基层干部在主观上领悟了来自家庭、朋友、社会的支持,但现实情况却是一个人顶着工作的巨大压力和震后伤创面对生活,特别是那些中年丧子的乡镇基层干部,他们在心理上的抑郁、焦虑就显得更严重了。所以,调查发现乡镇基层干部这种高领悟社会支持,高PTSD、高焦虑、高抑郁的情况。虽然有研究认为领悟社会支持更可能表现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增益性功能,对于乡镇基层干部这种工作压力过大的群体,仅仅是主观上的领悟社会支持是不够,可能还需要有实际的社会支持和政府关注。
在此调研的基础上,专业老师申报了教育部 “灾后成年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与生活目标重塑”和四川省应用心理研究中心“乡镇基层干部灾后心理重建”等课题,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重点项目“5.12地震灾民社区心理救援与心理调控模式研究”—主持子课题“社区干部辅导及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并先后在北川县和平武县开展PTSD危机干预工作、心理调研和访谈、压力缓解、情绪控制和释放等工作,并推进心理工作者与卫生系统和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以为乡镇基层干部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系统为目标,切实把心理援助深入到干部队伍中间去,探索一个合理的“立体化”基层干部心理援助模式。
三、进一步探索和推进对绵阳市公安系统的灾后心理援助和合作
警察是承担高应激、高对抗、高危险、高紧张的特殊职业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警察任务的日趋严重,公安民警长时期处于超负荷、高强度的紧张状态。因此,在全国各城市心理健康状况成为招考警察的考试科目之一。5.12地震发生后,灾区公安民警在第一时间投入抗震救灾,他们中有许多人失去了至亲、损失了家园。他们在失去亲人和财产的情况下还要完成灾后重建工作,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要承担巨大的压力。因此,绵阳市公安局十分重视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希望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能发挥专业所长,对地震后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并实施干预与维护,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学系制定了系统的心理援助计划,对地震灾后1年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建立了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数据库。针对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了一系列的维护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建议与措施,这些建议与措施对维护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启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组织教师在绵阳各个县市区对公安民警的心理状况进行走访调研,开展心理讲座和培训,对存在心理异常的公安民警进行心理咨询。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与绵阳市公安局合作申报了绵阳市科学技术局重大专项“灾后公安民警生活重建与心理重建的援助模式研究”课题,把对灾后警察心理的研究和服务很好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警察群体的“立体化心理援助模式。
四、投身公益服务,拓展心理援助研究和社会服务大平台
2010年1月,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心理学系开始在绵阳地区的执行“加油在运动中成长”社会心理项目。在绵阳市江油、平武、北川、安县、三台等灾区的数十所学校和社区以加油课堂、加油夏令营、加油运动会等形式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加油主题活动,使项目直接受益人达到19165人,间接受益人达到40000人以上,在项目深度上达到覆盖学校、社区和家庭,形成三方的良性互动。
“加油—在运动中成长”是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的公益项目,具有成熟的项目模式。通过系统培训,来自北川、安县、江油、平武等23所中小学的39名教师以及西南科技大学100名大学生志愿者掌握了技术要领,并在灾区各中小学全面开展加油课堂,使加油班级保证坚持每周开展1—2次加油项目,累计不少于15个学时。同时开展加油夏令营和加油运动会,根据当地孩子的特点进行了团队信任、建设性交流、耐挫力、自尊心的主题训练,并带动家长和社区积极关注,大大减轻了乡镇孩子的人际焦虑症状,在提升自尊增强孩子团队合作与信任方面的效果尤为明显。通过“加油—与九岭学校共成长”运动会,让同学和老师们都参与到了活动中,享受活动的乐趣,体会运动的快乐,背后就是心理康复和成长。游仙区第三届群众趣味运动会,加油项目以更灵活的方式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社区运动会体现了加油项目的发展过程,是一项进步,也是一种新的探索。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金色阳光工程心理咨询中心和热线呼叫中心自2010年4月在绵阳启动以来,心理学系多名教师担任课程顾问或技术督导,承担相应课程策划、培训、督导等,并为其提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先后为其策划金色阳光公益巡讲暨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深入民兴中学、石马中学、五里路小学等地为200多名教师开展多场讲座,并邀请九岭学校、青莲小学、城郊乡小学的教师100多人到西南科技大学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和培训,既有效的普及和宣传了心理健康知识,又切实帮助老师们通过体验式参与式培训得到身心调整和压力释放,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心理调试方法,社会效应良好。2011年5月起设立金色阳光工程心理咨询西南科技大学工作站,心理学系承担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辅导和培训,金色阳光示范基地等多项公益服务工作,进一步为我专业师生拓展了专业实践和研究平台,提高了我专业的社会声誉。后期还将在热线心理咨询、社区心理服务、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合作。
此外,我专业先后与香港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心理所及本地相关部门合作开展表达性艺术方法、曲山镇社区干部心灵之旅、北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系列培训等项目,并与国际美慈组织、北京仁爱基金等慈善机构或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心理援助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服务与研究总是相得益彰。基于加油等公益服务项目的执行,专业教师积极开展科研跟进,以“灾后青少年心理援助的体验式模式探索——基于加油在运动中成长心理援助实践”为题并成功申报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一个。也正是在以上公益服务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得以参与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及其他各级各类项目,实现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三年来,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开展的灾后系列心理援助工作不断进步,组建了本校师生为主,与国内外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密切合作的多元化工作团队,先后覆盖了教师、青少年学生、警察、基层干部、社区居民等多群体,借用了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表达下艺术方法、梦想剧场等多元化的社会心理工作方法,实现了危机干预、情绪释放处理、心理压力调试、心灵陪伴关怀、心理创伤逐步愈合的多元化效果。在团队及个人先后荣获的团中央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等数十项荣誉称号的激励下,结合灾后心理重建的艰巨任务和巨大契机,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立足本土,不断探索和完善“立体化”心理援助模式,不断推进汶川大地震后心理援助工作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灾难后心理援助提供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张侃.灾后心理援助与心理重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04).
[2]徐玖平.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社区心理援助的统筹优选模式[J].管理学报2009,6(12).
[3]钱铭怡.国内外重大灾难心理援助之比较[J].心理与健康,2005,(04).
[4]贾晓明.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
[5]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20年行动纲要[J].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