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预习就是提前对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便在正式的学习中能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学习中掌握主动。
关键词:补缺;积极性;效率;自学能力;潜力;良性循环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课前需不需要进行预习这个传统话题再次成为了广大老师争论的焦点,有的老师认为讲授新知前学生不需要进行预习,原因有两种:一方面,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果让学生课前预习,他们会基本上弄懂要教学的内容,导致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探究的冲动,只有课前不预习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的老师考虑到预习的主体是学生,由于不同的学生其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预习的程度,也会影响教师在讲授新知过程中整个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所谓预习就是在上课以前把要学的知识先学一遍,达到对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便在正式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学习中掌握主动。并且预习可让其在上课的时候对知识已有所了解,这样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他们对上新课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其注意力,更会帮助其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避免他们因为新课听不太懂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课前预习——一课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阶段预习——预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学期预习——开学前在假期里,预习下学期的内容。
那么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课前预习对学生有什么积极的作用:
一 预习可对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进行及时补缺
通过预习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懂的部分,也会有不懂的内容。为什么会有不懂的呢?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那么预习,就像“火力侦察”一样,可以自己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拌脚石”。这样,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较顺利。事实上部分学生之所以听讲效果差,就是没有掌握好听课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困难,很难做到当堂理解,上课的时间也被白白浪费,花了时间也没有效果。而预习,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使学生提前发现不足之处,从而加以解决。
二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
在独立预习的过程中,有些知识只需看两三次就能理解的,这一类知识属于简单的;有些知识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经过积极的思考也能弄懂(当然这对中优等生来说);另外有些知识难度较大,学生很不容易搞清楚。这就是预习中发现的难点,也就是新课听讲时的重点。那么,在帮助学生培养预习习惯的时候,尤其需要强调这一问题。我在这个问题上对学生说,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存在过多的恐惧心理,而是要对不懂的知识做一个标记,以便在听讲的时候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这样,会使听讲的效率更加高,不致与整节课都要强迫自己集中精神,反而效果不是很好。也正是因为有问题,在老师讲解时,学生才会格外的注意。
比如:在学习浙教版七年级代数式这一章时,有些学生对单项式的概念就提出了置疑,他们对3/x是否是单项式不太理解,我就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希望有人能给一个完美的答案,结果很多同学都不能给出详尽的解释,不能真正的理解它的含义,这时全体同学把所注意力投向了我,这时我引导学生在一起去看书中的定义(单项式:由数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相乘的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叫单项式),我提醒学生注意相乘这一关键词。所有学生都明白了,原来3/x表示3这个数与X这个字母相除,与定义相矛盾,因此不是单项式。借此机会我还大力表扬了提出问题的同学,称赞其善于思考爱动脑筋。这样也会无形当中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三 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
我们知道一节新课所讲的内容并非绝对都是新知识,总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增添新的部分,这也是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特点。通过预习,如果把旧的知识加以适当复习,就能减少听课中的困难,把精力集中到新的内容上,提高听课效率。新的知识是原有知识基础上合乎逻辑的发展。一般说来,大多数学生对新的章、节的大部分内容可以完全看懂,即使对有些知识,在预习中怎么看也看不懂,也没有关系,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也可能是自己不熟悉的思考方法或特殊解法等。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上课时,如果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老师的思路和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是怎么分析问题的,是怎么解决问题的。有时,预习中自己认为已经理解了的东西,听课时也许会发现老师和自己想的并不一致,为什么不一样呢?从而引起更进一步的思索。这种比较与思索,无疑会提高听课的效果,深化听讲的内容。
四 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的自学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预习是自己独立地由已知向未知进军,需要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而长期坚持预习,又可以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教科书中对所学的知识都会有系统的论述,且会较全面的对知识进行论述。但是这毕竟不是学生自己掌握的东西,学生很难有自己的体会。必须通过自己的阅读,然后加上独立的思考才能有所理解,从而达到搞清思路、掌握要点、找出重难点的目的。所以能坚持预习的同学以后自学能力必然较强,并且有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在预习时不仅可以看教材,还可以同时钻研相应的参考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理解所学内容,有时甚至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懂了一些知识,同时也还有一些理解的不是很透的知识,这时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会通过继续学习的方式直到把问题搞清楚为止。这就会达到对自学能力的锻炼的目的,也促使其往更深层次去思考问题,从而使其潜力得到较好的锻炼。
五 预习有利于节省学习时间,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上文已经叙述过,学生的学习存在困难,主要是基础不牢,已学的知识没理解。因此,听课中碰到的“拦路虎”比较多,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课后用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应增加,而且不可能彻底掌握,以致愈学愈困难,造成“恶性循环”。为了扭转这种学习被动的局面,可以通过预习对旧知识进一步的学习,了解新课的重难点,从而能够提高上课的听讲效率。也就是说,一方面,由于复习了新课需要掌握的旧知识,扫除了听课中的一些障碍,课堂上可以听懂了,或基本上能全部理解了,这就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因为上课听懂了,课后用于复习的时间相应减少,做作业的速度相应加快。预习虽然用掉了一些时间,但从听课、复习和作业的效率上得到了补偿。时间一长,就能赢得一定的时间,用在回头系统地复习过去学习这门学科时没有弄懂的地方,或遗忘了的地方,从而使学习逐步转为主动,学习成绩也相应会上升。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使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使自己的学习步入正规。
数学活动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它要求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的结论。在具体的预习过程中,教师应淡化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而是要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预习予以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在预习前首先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详细的预习计划。预习过程中应该突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把课本知识当工具去启迪学生的心智和“发现”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数学学习的宗旨: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使自己的创造潜能得到逐渐的挖掘和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学教育学》 班华
[2]《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顾明远
(作者单位:河北隆尧县牛家桥中学,河北 隆尧 055350)
关键词:补缺;积极性;效率;自学能力;潜力;良性循环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课前需不需要进行预习这个传统话题再次成为了广大老师争论的焦点,有的老师认为讲授新知前学生不需要进行预习,原因有两种:一方面,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果让学生课前预习,他们会基本上弄懂要教学的内容,导致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探究的冲动,只有课前不预习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的老师考虑到预习的主体是学生,由于不同的学生其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预习的程度,也会影响教师在讲授新知过程中整个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所谓预习就是在上课以前把要学的知识先学一遍,达到对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便在正式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学习中掌握主动。并且预习可让其在上课的时候对知识已有所了解,这样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他们对上新课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其注意力,更会帮助其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避免他们因为新课听不太懂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课前预习——一课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阶段预习——预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学期预习——开学前在假期里,预习下学期的内容。
那么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课前预习对学生有什么积极的作用:
一 预习可对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进行及时补缺
通过预习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懂的部分,也会有不懂的内容。为什么会有不懂的呢?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那么预习,就像“火力侦察”一样,可以自己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拌脚石”。这样,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较顺利。事实上部分学生之所以听讲效果差,就是没有掌握好听课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困难,很难做到当堂理解,上课的时间也被白白浪费,花了时间也没有效果。而预习,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使学生提前发现不足之处,从而加以解决。
二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
在独立预习的过程中,有些知识只需看两三次就能理解的,这一类知识属于简单的;有些知识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经过积极的思考也能弄懂(当然这对中优等生来说);另外有些知识难度较大,学生很不容易搞清楚。这就是预习中发现的难点,也就是新课听讲时的重点。那么,在帮助学生培养预习习惯的时候,尤其需要强调这一问题。我在这个问题上对学生说,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存在过多的恐惧心理,而是要对不懂的知识做一个标记,以便在听讲的时候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这样,会使听讲的效率更加高,不致与整节课都要强迫自己集中精神,反而效果不是很好。也正是因为有问题,在老师讲解时,学生才会格外的注意。
比如:在学习浙教版七年级代数式这一章时,有些学生对单项式的概念就提出了置疑,他们对3/x是否是单项式不太理解,我就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希望有人能给一个完美的答案,结果很多同学都不能给出详尽的解释,不能真正的理解它的含义,这时全体同学把所注意力投向了我,这时我引导学生在一起去看书中的定义(单项式:由数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相乘的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叫单项式),我提醒学生注意相乘这一关键词。所有学生都明白了,原来3/x表示3这个数与X这个字母相除,与定义相矛盾,因此不是单项式。借此机会我还大力表扬了提出问题的同学,称赞其善于思考爱动脑筋。这样也会无形当中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三 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
我们知道一节新课所讲的内容并非绝对都是新知识,总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增添新的部分,这也是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特点。通过预习,如果把旧的知识加以适当复习,就能减少听课中的困难,把精力集中到新的内容上,提高听课效率。新的知识是原有知识基础上合乎逻辑的发展。一般说来,大多数学生对新的章、节的大部分内容可以完全看懂,即使对有些知识,在预习中怎么看也看不懂,也没有关系,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也可能是自己不熟悉的思考方法或特殊解法等。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上课时,如果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老师的思路和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是怎么分析问题的,是怎么解决问题的。有时,预习中自己认为已经理解了的东西,听课时也许会发现老师和自己想的并不一致,为什么不一样呢?从而引起更进一步的思索。这种比较与思索,无疑会提高听课的效果,深化听讲的内容。
四 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的自学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预习是自己独立地由已知向未知进军,需要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而长期坚持预习,又可以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教科书中对所学的知识都会有系统的论述,且会较全面的对知识进行论述。但是这毕竟不是学生自己掌握的东西,学生很难有自己的体会。必须通过自己的阅读,然后加上独立的思考才能有所理解,从而达到搞清思路、掌握要点、找出重难点的目的。所以能坚持预习的同学以后自学能力必然较强,并且有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在预习时不仅可以看教材,还可以同时钻研相应的参考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理解所学内容,有时甚至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懂了一些知识,同时也还有一些理解的不是很透的知识,这时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会通过继续学习的方式直到把问题搞清楚为止。这就会达到对自学能力的锻炼的目的,也促使其往更深层次去思考问题,从而使其潜力得到较好的锻炼。
五 预习有利于节省学习时间,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上文已经叙述过,学生的学习存在困难,主要是基础不牢,已学的知识没理解。因此,听课中碰到的“拦路虎”比较多,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课后用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应增加,而且不可能彻底掌握,以致愈学愈困难,造成“恶性循环”。为了扭转这种学习被动的局面,可以通过预习对旧知识进一步的学习,了解新课的重难点,从而能够提高上课的听讲效率。也就是说,一方面,由于复习了新课需要掌握的旧知识,扫除了听课中的一些障碍,课堂上可以听懂了,或基本上能全部理解了,这就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因为上课听懂了,课后用于复习的时间相应减少,做作业的速度相应加快。预习虽然用掉了一些时间,但从听课、复习和作业的效率上得到了补偿。时间一长,就能赢得一定的时间,用在回头系统地复习过去学习这门学科时没有弄懂的地方,或遗忘了的地方,从而使学习逐步转为主动,学习成绩也相应会上升。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使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使自己的学习步入正规。
数学活动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它要求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的结论。在具体的预习过程中,教师应淡化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而是要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预习予以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在预习前首先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详细的预习计划。预习过程中应该突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把课本知识当工具去启迪学生的心智和“发现”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数学学习的宗旨: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使自己的创造潜能得到逐渐的挖掘和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学教育学》 班华
[2]《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顾明远
(作者单位:河北隆尧县牛家桥中学,河北 隆尧 05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