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表现为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平常我们的一听就明,一说就清,一读就懂,一写就通,不需要进行分析,而能直接领悟,这就是语感。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究其原因有三,其一,语感是个体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反复熏陶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听说读写能力形成的基础;其二,语感是理解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也会养成人文精神,而语感恰恰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媒介和链接作用,即通过语感这种心智技能来实现母语学习中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自然而然的统一;其三,语感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抓手。學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都离不开语感。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学生的语感水平高低会影响到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抓住了语感,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核心。
语感强调的是个人的经验、个人的感悟、个人的语言修养。培养语感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语言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感悟的创造过程。对小学生而言,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就是语感实践。笔者就日常教学中语感实践的一些策略浅探作简要阐述。
一、强化朗读,养成语感
语感培养,具体而言,要求培养四种基本能力:一是训练语韵感,即训练言语节奏、韵律的感悟,感悟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二是训练语势感,即训练语言表达的语气、气势、风格等的感悟;三是训练语义感,即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蕴意的感悟,它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四是训练语法感,即训练对语言法规的感悟,其中,更重要的是敏锐地感知语言结构方式、语意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表现力。
简而言之,通过朗读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作者蕴含的情感和意图,领悟课文准确的用词造句、巧妙的布局以及情境,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
如课文《黄继光》中,“黄继光用尽全身的气力,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这是文章的重点句子。指导感情朗读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当时,身上负的是重伤,向前爬会是怎样的状况?心里是怎么想的?”接着,指导学生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个艰难状况。学生豁然开朗,缓慢、低沉而有力的语气才可以展示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决心用自己身躯来减少战友的牺牲,在重伤的情况下,顽强前进的情景。在展示的过程中,对黄继光敬佩之情也在朗读中自然流露了。通过朗读这个媒介,把语言文字连接到黄继光的内心崇高的境界,同时自己情感价值及语言能力也得到和谐的提升。
二、语言分析,培养语感
训练语感,必须把语言文字训练与语言规律相结合,把语感的感性与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了。语言分析可以着眼于“语言的运用”的角度。在语文教学中,“一语双关”、比喻、夸张等语言现象非常多,我们要善于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和品味,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意蕴,做到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以此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养成语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增删法
让学生在学习课本语言的过程中,有目的在原文的某处增加标点符号、字词、句子等,让学生比较、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从而形成语感。或有意识地在课文某处删去一些字词或句段,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揣摩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养成语感。
比如,笔者教学《桥》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比较下面的句子,想想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然后跟大家交流。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漫上路面了。
这里,原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删掉了这些,洪水凶猛、威胁着人们生命的危险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经过引导,学生不难感受到语言表达的魅力。
2.转换说法
在教学中,有意地将原文中的语言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要求重新构思、组织、融合、润色,进行新的转换,以求借鉴规范的语言材料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搭配的语感。
通常有换词语、变句序、变说法、变情景、换人称等做法,让学生去读一读,比一比,品一品、赏一赏。
比如,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推敲”和王安石“又绿江南岸”的“绿”,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用词的精当。
三、多读多背,增强语感
语言源于积累感悟。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通过读、背,使学生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意思,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
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作者用词的准确,造句的精妙,在一遍一遍的吟诵美读中,不仅可以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可以领略文章难以言传的韵味。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不断地累积语言。
语感,是一种迅速领悟语言的能力,是语文素养中的核心,这种能力是可以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养成的。除了课堂上有目有计划的训练之外,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去书海中遨游,在文章中品味,从墨翰中感染,去接受古今中外文化的洗礼和文学作品的熏陶,此是为语感养成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吧。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究其原因有三,其一,语感是个体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反复熏陶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听说读写能力形成的基础;其二,语感是理解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也会养成人文精神,而语感恰恰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媒介和链接作用,即通过语感这种心智技能来实现母语学习中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自然而然的统一;其三,语感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抓手。學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都离不开语感。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学生的语感水平高低会影响到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抓住了语感,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核心。
语感强调的是个人的经验、个人的感悟、个人的语言修养。培养语感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语言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感悟的创造过程。对小学生而言,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就是语感实践。笔者就日常教学中语感实践的一些策略浅探作简要阐述。
一、强化朗读,养成语感
语感培养,具体而言,要求培养四种基本能力:一是训练语韵感,即训练言语节奏、韵律的感悟,感悟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二是训练语势感,即训练语言表达的语气、气势、风格等的感悟;三是训练语义感,即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蕴意的感悟,它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四是训练语法感,即训练对语言法规的感悟,其中,更重要的是敏锐地感知语言结构方式、语意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表现力。
简而言之,通过朗读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作者蕴含的情感和意图,领悟课文准确的用词造句、巧妙的布局以及情境,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
如课文《黄继光》中,“黄继光用尽全身的气力,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这是文章的重点句子。指导感情朗读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当时,身上负的是重伤,向前爬会是怎样的状况?心里是怎么想的?”接着,指导学生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个艰难状况。学生豁然开朗,缓慢、低沉而有力的语气才可以展示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决心用自己身躯来减少战友的牺牲,在重伤的情况下,顽强前进的情景。在展示的过程中,对黄继光敬佩之情也在朗读中自然流露了。通过朗读这个媒介,把语言文字连接到黄继光的内心崇高的境界,同时自己情感价值及语言能力也得到和谐的提升。
二、语言分析,培养语感
训练语感,必须把语言文字训练与语言规律相结合,把语感的感性与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了。语言分析可以着眼于“语言的运用”的角度。在语文教学中,“一语双关”、比喻、夸张等语言现象非常多,我们要善于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和品味,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意蕴,做到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以此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养成语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增删法
让学生在学习课本语言的过程中,有目的在原文的某处增加标点符号、字词、句子等,让学生比较、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从而形成语感。或有意识地在课文某处删去一些字词或句段,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揣摩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养成语感。
比如,笔者教学《桥》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比较下面的句子,想想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然后跟大家交流。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漫上路面了。
这里,原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删掉了这些,洪水凶猛、威胁着人们生命的危险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经过引导,学生不难感受到语言表达的魅力。
2.转换说法
在教学中,有意地将原文中的语言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要求重新构思、组织、融合、润色,进行新的转换,以求借鉴规范的语言材料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搭配的语感。
通常有换词语、变句序、变说法、变情景、换人称等做法,让学生去读一读,比一比,品一品、赏一赏。
比如,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推敲”和王安石“又绿江南岸”的“绿”,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用词的精当。
三、多读多背,增强语感
语言源于积累感悟。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通过读、背,使学生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意思,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
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作者用词的准确,造句的精妙,在一遍一遍的吟诵美读中,不仅可以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可以领略文章难以言传的韵味。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不断地累积语言。
语感,是一种迅速领悟语言的能力,是语文素养中的核心,这种能力是可以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养成的。除了课堂上有目有计划的训练之外,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去书海中遨游,在文章中品味,从墨翰中感染,去接受古今中外文化的洗礼和文学作品的熏陶,此是为语感养成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