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之外,还有“热闹的大多数”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gli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不久我跟朋友大橘子一起创作了一本小书 ,叫《拿不动的世界》。大橘子是个画画的小伙子,他画了几十幅很奇怪的画放在这书里,我做的工作则是看图说话。
  照他的话说,读那些完成后的文字,觉得它们与那些画面的关系忽远忽近,感觉很奇妙。我则是从一开始撰写那些文字时就认为:我写出来的东西,一定会是对那些画面的误解。不只是他的画会被我误解,我写出来的那些文字也注定被误读。
  我并不大以此为憾,因为我早就觉得人生注定被误解,创作就更是如此。曾有人问我,创作者经常会因不被人理解而苦恼,怎么办?我当时的回答是:这事儿是必然的,是开始从事创作工作之前就该料到的。

2


  他人没有理解你的义务,不被理解再正常不过。人人如此,事事如此。“被理解”只是一种不现实的奢望,“误解”则是无处不在的现实。作为一个广告创意工作者,我在每天的工作里要尽力缩减这样的误解,而在工作之余,我挺愿意享用这误解中的暧昧。
  这个认识主要是从网络上得来的。活在网络时代实在是幸运,白居易写了詩只能自己去邻居家敲门读给他们家的老太太听,我们却能随便将什么作品张贴到网上,并瞬间看到几百上千条回复。
  我是2000年开始在网络上发言的,开始是在论坛,后来是在博客、微博。早年间也并不懂这个道理,常因网上他人的言论而怨愤,开口争辩也是有的,但又过了几年,就已磨炼得百毒不侵了。

3


  知道被旁人误解是天经地义的常态,与知道身边亲友的表扬鼓励全不可信一样重要。有了这两个信念打底,能活得轻松些。可以心安理得地做一个基本不靠别人的赞美存活、也不因他人的指责愤懑的人。
  这听起来或许有些消极,但其实,不对理解有所奢望,反倒会对那偶尔闪现的默契更为珍惜。作家廖一梅有名句说:“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我想,也就是这个意思。
  稀罕,才值得稀罕。

4


  也有坏处。
  不热衷于寻求他人的认同,也就越来越不热衷于交流、不热衷于输出观点。
  我本来也不是一个擅长产出观点的人。很多时候冒出个观点来,自己反省一下,也常常发现这所谓“观点”,只是无本之末,根本算不得什么“观点”,顶多是点儿“情绪”而已。这么一想,也就自行消化了。
  宣泄这样的情绪,并凭借旁人的赞同来验证这些情绪的正当性,似乎没什么意义。而基于某一情绪(哪怕是观点),去党同伐异、互相挞伐,往往更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烂账, 甚至只能落入网络两端分别自言自语的滑稽场面,或是“狗咬狗”般互斗底线的泥潭。

5


  所以,头些年也常有“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之类的义愤,最近这几年,看看各路英雄的表现,常冒出的想法却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歇会儿”。
  “沉默的大多数”之外,还有“热闹的大多数”。而且有时候,一热闹起来,比沉默还邪乎—鼎沸的人声足以淹没一切个体的表白。热闹啊,热闹啊,也在热闹中爆发,也在热闹中灭亡。
  有些时候,真是越看他们的呐喊,越爱我的沉默。
  《世说新语》里,殷浩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他说得客气。照我的体会,就该是“我与我周旋久,懒得理你们”了。
  我不知道这些想法是不是太过消极。而且,因为也没太公开输出过,所以也不知道是不是会被指为没担当、没热血、没社会责任感什么的。但我想,有担当、有热血、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已经满微博都是了,谅也不缺我这一个。再者说,闭嘴未必就不是一种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其他文献
艳阳高照、和风轻拂的周末,下午的阳光晒得人暖烘烘的,约柏的心情似乎特别轻松,手里端着冰凉的柳橙汁,踱到露台上,问正坐在遮阳蓬下读闲书的我:“欸,我今天做特别的假日晚餐给你吃好不好?随你点菜喔,看你想吃什么,我就做什么。”  “有人伺候我吃饭,当然好。”我毫不迟疑地回答。“至于吃什么呢……”我刻意沉吟一会儿,才说:“pannekoek(荷式薄煎饼)好了。”  “只要pannekoek就好,太容易了!
巴西最大的城市圣保罗有着十分严重的垃圾填埋问题,每一天,全城产生的垃圾达到1万8千吨,一年就是650多万吨。许多圣保罗的垃圾填埋场都已接近饱和,而垃圾中只有1%被回收利用。    这1%的贡献者是当地一个叫作“catadores”(意为“垃圾回收者”)的群体。在圣保罗,catadores有两万人,他们日夜在街头用垃圾车收集垃圾进行回收或再利用,为城市的环境建设默默奉献,全城90%的垃圾回收均来自这
1964年七月的一天,巴黎奥利机场,一位有些谢顶的法国人彬彬有礼地鞠躬,吻了吻一位年轻姑娘的手,问道:“女士,我们是不是之前见过?”这个桥段放进任何一部电影里,都可能引出一段罗曼史,但故事并不是这样发展的。  两人其实认识已久。这个小玩笑,只是为了缓解未来一段旅程带来的紧张情绪。法国摄影师皮埃尔·布拉和他的搭档娜汀·里贝尔,正准备到中国做为期三周的旅行,为《生活》杂志带回一组图文报道。  作为一位
陈查理传奇:  一个华人侦探在美国  作者:【美】黄运特  译者:刘大先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7月  定价:39元  李冰冰到底露了几分钟脸,周迅有几句台词?时至今日,中国面孔出现在好莱坞仍是个新闻。比停留银幕时间长短更让华人关心的是,中国人形象有没有被丑化?这种紧张的情绪,在冷战结束那么多年后,依旧没有消散。  20世纪红极一时的“陈查理探长”都快销声匿迹半个世纪了,
多年前,朋友的一次闲聊中谈到了袁世凯家族。那个时候,除了袁世凯,袁氏一脉中文采风流的袁克文刚刚开始成为不错的谈资,我随口说了句我对袁克定更有兴趣。  在我看来,袁克定的看点,不仅由于这位差点成为储君的袁家大少戏剧般的命运本来已极为罕见,更因为这么一个“贵重”的人物,明明活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但自袁世凯辞世之后,他就似乎从文字书写的历史中隐没了,而且隐没得十分彻底,彻底到近现代相关史料中再难以找到
1960年代后半叶,东京街道成为了民众的战场,反安保运动、全共斗、各种左翼思潮激荡下的学生与民众占领街头,对抗政府。事态最严重的时候,很多街道上的地砖被掀起来,用作建造街垒。那时有一个艺术家,他没有去掀地砖,却在制作一张“以周为单位,即时刊登东京都残留地砖分布图”。  这个艺术家就是赤濑川原平,他并没有把自己做的事称为艺术,而是称为“考现学、路上观察学”—相对于考古学的考现学,早在1935年就出现
落网  每隔几个星期,一些有年头的古画的照片或原画就会被送到尼古拉斯·伊斯托博士(Dr. Nicholas Eastaugh)英国伦敦的办公室中。作为一名专业研究颜料的科学家,他成立的艺术分析与研究公司专门帮助博物馆、私人画廊、公司、交易商和苏富比等拍卖行来分析和鉴定绘画作品的真伪。  2008年的一天,伊斯托博士接到了一个司法鉴定的案子。“要鉴定的是一幅德国艺术家海因里·坎本唐克(Heinric
当地时间4月17日下午3时,与马尔克斯一家关系亲密的墨西哥著名女记者费尔南达·法梅里亚(Fernanda Familiar)走进了马尔克斯位于墨西哥城城南富果街(Calle de Fuego)144号的寓所。随后,她的一条“推特”在互联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紧接着的第二条“推特”中她补充道:“梅赛德斯(Mercedes,马尔克斯的妻子)和他的儿子罗德里格(Rodr
2012年,埃及,Dessouk。Ahmed和Tarek与他们的母亲。  50年前,法国VU图片社摄影师Denis Dailleux第一次踏上埃及的土地,便深深地为她的子民们的雍容和风度所折服,如今在开罗定居已整整9年的他,在整个摄影生涯中,从未停止过用镜头表达对这片土地的赞美。  若以西方的女性标准看穆斯林世界,女性是不被平等对待,是不自由的,如包办婚姻,不许女童读书识字,单独不得旅行等等。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