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用第一号文件是《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桂政办发〔2012〕1号),足见我区对新课改的重视与决心。我区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总目标包括“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的终级目标是学生全面发展。笔者试图通过对民族地区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提出并实践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以达到学生学力的健康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民族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学力发展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动态变化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习惯往往决定着他们的学习能力水平,决定着他们的命运。我区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全面发展的终级目标。通过民族地区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提出并实践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以达到学生学力的健康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民族地区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现状调查
从我校2012年3月开展的“民族高中生学习途径与方法、习惯对学力发展与研究”调查可见民族地区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有以下特点:一是民族地区高中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选择“非常感兴趣”与“比较感兴趣”两项所占比例达到了71.16%。二是课堂学习缺少思考与交流的习惯。选择“以听教师讲为主”、“常游离于课堂,走神”和“边听边记”三项的比例达到了71.16%,而能够在课堂上“听讲并常处于思考感受中”和“与老师同学产生交流、碰撞”的只有28.84%。三是基本未养成课外复习的习惯。民族地区高中生课外进行语文复习超过一个小时的学生只有1.92%,而“基本没有”复习的学生比例高达55.77%。四是查工具书基本习惯并不普遍。能做到常常查字典的学生不到一半,比例为48.08%。五是课前预习和思考的习惯严重缺乏。“课前不做准备”和“课前预习但未做思考”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84.61%。六是合作学习习惯需要大力推广。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遇问题能“与同学讨论”的学生只有32.69%,不懂得合作学习的学生比例高达67.31%。
二、民族地区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现状的成因分析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上表中反映出的民族地区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现状中的种种不良习惯的形成因素是多面的,下面从学生原因、教师原因、家长原因、学校与社会原因四方面加以分析。
1.学生原因
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兴趣较浓,但大都是建立在高考这一应试目标之上而形成的“兴趣”,这是一种压迫式兴趣,而非自发式兴趣。因此在这样的“兴趣”下,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也就缺少自觉意识(这一点可以从调查中“基本没有”复习的学生比例高达55.77%可以得到印证),自然也就对自己语文学习习惯没有明确的要求。加之缺少计划地学习、盲目的学习,长久之后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自然也没有养成。
2.教师原因
现实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学习的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中习惯的养成,比如对预习习惯、朗读习惯、笔记习惯、书写习惯、答题习惯、思考习惯、复习习惯等均未明确要求,学生在教师消极对待语文学习习惯的教学中,自然也就很难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家长原因
民族地区高中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其家长教育觀念落后,对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知之甚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缺少家长对学生的鼓励、表扬、支持等应有的激励;也缺少批评、教育、引导等应有的约束。家长对学生学习习惯的不重视、无监督、无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习惯的恶化。
4.学校与社会原因
硬件上,民族地区办学条件较差,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资源极为薄弱;软件上,在应试教育趋动下,民族地区学校和社会更注重学生应试能力训练,缺少以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安排,如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阅读课就几乎没有。
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对学生学力的提高和长远发展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三、养成符合新课改的民族地区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力发展
通过对民族地区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为民族地区高中生学习语文提出可行性的习惯养成提出建议,以促进民族地区学生的学力水平发展是此文的最终目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对学生学力水平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结合调查结果和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实际,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以下四大基本习惯:
1.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
首先教师要明确地提出要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要求。其次老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正确方法。如认真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中心及写法特点。学会用铅笔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词语及重点语段,并将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解决遇到的困难。对于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问,要特别标记。再次老师也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正确方法。如看课堂笔记过程回忆上课时老师的表述,将思之不通的问题标记后向同学与老师请教,选择性的做一些练习巩固,当记忆的知识要及时记忆。
2.认真听讲并记录的习惯
语文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课堂认真听讲并做好重点知识的笔记。教学要尽量生动,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做到耳听、目视、手动、心思等有机结合。对于民族地区学生,在起初应有意识的提醒并训练这一方面。耳听与目视主要是接受知识,手动是将重点知识加以记录,心思是将知识理解消化。随着多媒体教学的逐渐普及,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也在逐渐加大,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知识点理解、消化、记忆并运用,因此养成这一习惯,有利于学生学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3.广泛阅读并积累习惯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对学生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广,高中六本课本及相应的几本辅助资料是不能满足要求的。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考量,广泛的知识面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极其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的、有文学素养的、阅读难度适中的书籍,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摘抄积累。对于一些自认为精彩或经典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对于民族地区高中生,在利用学校提供的有限阅读资源的同时,应更为主动改变知识面狭窄的现状,努力提高语文学力水平。
4.独立思考并敢于提问的习惯
《论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充分论证了学习与思考的密切联系。民族地区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中学重于思的现状直接影响到语文学力水平的提高。语文知识确是非常庞大并细微,但语文知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一方面要解决学习过程中知识理解的难题,另一方面还要总结归纳出语文学习的规律。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养成敢于提高的习惯。古人所说做“学问”,可见“问”在学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要学会通过“问”发现问题,再通过“问”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对其语文学力水平的提高有着极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远不止这些,还需要师生合力,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善于发现、思考、积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会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自我求知,从而达到学力的发展,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正如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也就实现了新课程改革“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民族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学力发展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动态变化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习惯往往决定着他们的学习能力水平,决定着他们的命运。我区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全面发展的终级目标。通过民族地区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提出并实践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以达到学生学力的健康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民族地区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现状调查
从我校2012年3月开展的“民族高中生学习途径与方法、习惯对学力发展与研究”调查可见民族地区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有以下特点:一是民族地区高中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选择“非常感兴趣”与“比较感兴趣”两项所占比例达到了71.16%。二是课堂学习缺少思考与交流的习惯。选择“以听教师讲为主”、“常游离于课堂,走神”和“边听边记”三项的比例达到了71.16%,而能够在课堂上“听讲并常处于思考感受中”和“与老师同学产生交流、碰撞”的只有28.84%。三是基本未养成课外复习的习惯。民族地区高中生课外进行语文复习超过一个小时的学生只有1.92%,而“基本没有”复习的学生比例高达55.77%。四是查工具书基本习惯并不普遍。能做到常常查字典的学生不到一半,比例为48.08%。五是课前预习和思考的习惯严重缺乏。“课前不做准备”和“课前预习但未做思考”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84.61%。六是合作学习习惯需要大力推广。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遇问题能“与同学讨论”的学生只有32.69%,不懂得合作学习的学生比例高达67.31%。
二、民族地区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现状的成因分析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上表中反映出的民族地区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现状中的种种不良习惯的形成因素是多面的,下面从学生原因、教师原因、家长原因、学校与社会原因四方面加以分析。
1.学生原因
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兴趣较浓,但大都是建立在高考这一应试目标之上而形成的“兴趣”,这是一种压迫式兴趣,而非自发式兴趣。因此在这样的“兴趣”下,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也就缺少自觉意识(这一点可以从调查中“基本没有”复习的学生比例高达55.77%可以得到印证),自然也就对自己语文学习习惯没有明确的要求。加之缺少计划地学习、盲目的学习,长久之后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自然也没有养成。
2.教师原因
现实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学习的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中习惯的养成,比如对预习习惯、朗读习惯、笔记习惯、书写习惯、答题习惯、思考习惯、复习习惯等均未明确要求,学生在教师消极对待语文学习习惯的教学中,自然也就很难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家长原因
民族地区高中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其家长教育觀念落后,对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知之甚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缺少家长对学生的鼓励、表扬、支持等应有的激励;也缺少批评、教育、引导等应有的约束。家长对学生学习习惯的不重视、无监督、无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习惯的恶化。
4.学校与社会原因
硬件上,民族地区办学条件较差,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资源极为薄弱;软件上,在应试教育趋动下,民族地区学校和社会更注重学生应试能力训练,缺少以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安排,如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阅读课就几乎没有。
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对学生学力的提高和长远发展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三、养成符合新课改的民族地区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力发展
通过对民族地区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为民族地区高中生学习语文提出可行性的习惯养成提出建议,以促进民族地区学生的学力水平发展是此文的最终目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对学生学力水平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结合调查结果和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实际,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以下四大基本习惯:
1.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
首先教师要明确地提出要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要求。其次老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正确方法。如认真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中心及写法特点。学会用铅笔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词语及重点语段,并将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解决遇到的困难。对于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问,要特别标记。再次老师也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正确方法。如看课堂笔记过程回忆上课时老师的表述,将思之不通的问题标记后向同学与老师请教,选择性的做一些练习巩固,当记忆的知识要及时记忆。
2.认真听讲并记录的习惯
语文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课堂认真听讲并做好重点知识的笔记。教学要尽量生动,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做到耳听、目视、手动、心思等有机结合。对于民族地区学生,在起初应有意识的提醒并训练这一方面。耳听与目视主要是接受知识,手动是将重点知识加以记录,心思是将知识理解消化。随着多媒体教学的逐渐普及,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也在逐渐加大,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知识点理解、消化、记忆并运用,因此养成这一习惯,有利于学生学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3.广泛阅读并积累习惯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对学生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广,高中六本课本及相应的几本辅助资料是不能满足要求的。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考量,广泛的知识面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极其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的、有文学素养的、阅读难度适中的书籍,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摘抄积累。对于一些自认为精彩或经典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对于民族地区高中生,在利用学校提供的有限阅读资源的同时,应更为主动改变知识面狭窄的现状,努力提高语文学力水平。
4.独立思考并敢于提问的习惯
《论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充分论证了学习与思考的密切联系。民族地区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中学重于思的现状直接影响到语文学力水平的提高。语文知识确是非常庞大并细微,但语文知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一方面要解决学习过程中知识理解的难题,另一方面还要总结归纳出语文学习的规律。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养成敢于提高的习惯。古人所说做“学问”,可见“问”在学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要学会通过“问”发现问题,再通过“问”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对其语文学力水平的提高有着极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远不止这些,还需要师生合力,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善于发现、思考、积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会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自我求知,从而达到学力的发展,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正如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也就实现了新课程改革“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