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享誉天下的闽南民居古屋里,却有洋人的石雕,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么呢?
厦门市海沧区有一处红砖古厝建筑群落,它引起人们关注的不是它的规模和浓郁的地域色彩,而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
房子的两个石柱上的石雕竟然是两个外国人,而且其中一个外国人是身穿长裙的女性。
红砖厝是闽南和台湾地区独有的建筑样式,而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却和一段民族大迁徙的历史有关。
厦门市古民居文化专家龚洁说,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动荡,中原的氏族开始南迁,一直到南宋,历史上有5次大规模南迁,中原人把中原的建筑文化跟闽南地域的建筑艺术融合起来,创造了红砖民居,简称红砖厝。福建有四大民居:土楼民居、土堡民居、红砖民居、灰砖民居。红砖民居在福建民居系列中,地位非常高,艺术比其它3个民居更精湛。
作为纯粹中国建筑式样之一的红砖厝上为什么会出现洋人雕像呢?
房屋的主人说,那个雕像是护院的蒙伽利。
蒙伽利是闽南话,就是外国来的看家护院的神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护佑平安的神祗一般是凶悍的动物或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以及神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门神。
这个房屋的主人为什么把蒙伽利作为自己看家护院的神灵呢?闽南建筑文化专家龚洁虽然对闽南建筑有着很深的研究,但对这个问题却从未涉猎,对他来说,同样是一个全新的学术命题。
蒙伽利现象的背后,也许隐藏着重大的玄机,揭开它的面纱,对于享誉天下的福建民居或许有着重要的意义。年近8旬的龚洁欣然同意和记者一起探寻蒙伽利背后的秘密。
这所院落中的一位老人介绍了建筑者的身份。老人说,他的曾祖父年轻时便离家下南洋,在越南做大米生意,最多时有10家碾米厂。光绪年间,他携资回乡,买地建房。1906年建成了主院、家庙、仆役居室、学堂各一座。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当地人称为莲塘别墅。至于他的曾祖父为什么要把蒙伽利作为保护神,他也说不清。
蒙伽利石雕的出现只是莲塘别墅的个别现象,还是大部分红砖厝都有呢?
在厦门市,同安区的历史最悠久,在厦门市唯一的孔庙里,一块石碑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厦门市同安区地方文史学者叶文彬介绍说,这块碑叫铜鱼碑,还有一个金车碑,铜鱼、金车是同安古地标。同安城原来又叫铜鱼城。
铜鱼碑出土的地方,叫铜鱼池,水中的3块类似游鱼的巨石叫石鱼。原来这铜鱼之名居然和宋代的一位大儒有关。
厦门市同安区地方文史专家颜立水说,巨石形状像鱼,古铜色。朱熹19岁中进士,当官第一站就是到同安当主簿。南宋绍兴23年,也就是公元1153年,他把这3块大石头命名为铜鱼。
同安的历史悠久,如今的厦门市区当年只是同安县的一个岛屿。
颜立水说,同安县实施县治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原来同安县管辖的范围很大,民国元年以前,同安县就管辖现在的厦门市、金门县,还有漳州龙海市的一部分。
在同安区田洋村,有一处建于明代的红砖厝。当地人把这个有近500年历史的建筑群叫陈厝。陈厝占地3000多平方米,共有99间房。
龚洁介绍说,这处红砖古厝是明代嘉靖年间刑部侍郎陈沧江的府邸。这个房子叫三落三护厝,这种规制在厦门不太多。不多的原因不是其他人盖不起,而是来自朝廷的限制。
龚洁说,一般老百姓盖三开间;官做得大一点或者是经商富豪盖五开间;一般的小官、有钱人不能搞七开间,违反规制要受到中央政府的法律制裁。
在这组明代建筑中,没有丝毫和洋人有关的痕迹。当地人告知,离陈厝不远的村子有一个进士第,历史也很悠久。记者欣然前往,期望在那里能够找到蒙伽利的身影。当来到进士第时,一场乡间演出正在进行。当地人说,这叫车鼓弄。
厦门市同安区文化馆馆长袁和平介绍说,车鼓弄是这里特有的一种民俗民间歌舞形式。因为比较容易学,在同安地区非常普及,基本每个村都有车鼓弄这种表演形式。车鼓弄主要表现夫妻相敬如宾、邻里和睦、子女孝敬、尊老敬贤这类内容。
车鼓弄内容生动活泼,风格诙谐幽默,唱词通俗易懂,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走进这座三进双护厝的进士第院落,房顶上悬挂的匾额表明,这不是一般人家。果然,从房间的斗拱上看出了端倪。
龚洁说,斗拱是有讲究的,一般老百姓住的是一拱一斗;如果家里有读书人或再有经商人或稍微有点钱的就两拱一斗,这里是三拱两斗,说明这家出了进士。
牌匾清楚地表明了房屋主人的身份。房屋的主人叫陈睿思,康熙六年进士,官至户部主事。这座房子已有340多年的历史。在这座建于清初的进土第里也没找到蒙伽利的踪影。
海沧区新安村也有许多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早期的红砖厝,那里会不会存在蒙伽利现象呢?记者首先来到新安村最古老的房子,没想到这个简朴的红砖厝竟然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关。
龚洁说,这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夫人陈粹芬的祖厝,是她祖父的房子。清代初期建的。
在这座老房子里,龚洁还透露了鉴别红砖厝年代的诀窍。龚洁说,属清早期的特征在拱和斗,这里两拱一斗,统统没有漆金、雕刻,非常简明。乾隆之前都是这样。乾隆以后,经济发达了,人们开始装饰自己的居所,居室主人要表现自己有身份,开始装饰走廊,到乾隆后期就越繁复、漂亮,一直延续到民国。它们的分野就是乾隆以前简陋;乾隆后越来越雍容华贵。
在陈粹芬的祖厝,依然没有发现和蒙伽利有关的蛛丝马迹。
既然乾隆以前的红砖厝都比较简约,缺少雕饰,记者开始把探寻的目光聚焦到乾隆以后的红砖厝上。
记者见到了一座叫永裕堂的房子,是清末光绪年建的,这处标准、完整的红砖民居,木雕、砖雕、石雕都非常精美。
据说,这座精美的房子同样和历史上的大人物有着联系。1922年,时任粤军总司令的许崇智率军征讨陈炯明时途经此地,在永裕堂居住。
龚洁说,当时蒋介石是他的参谋长,参谋长是离不开司令的,所以判断:许崇智住过这个房子,蒋介石应该也住过这个房子。
永裕堂虽然装饰精美,但都是中式风格,没有丝毫异域文化的痕迹,自然也找不到蒙伽利的身影。难道莲塘别墅的蒙伽利只是个别现象?
从翔安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一个海岛上发现了一大片保存完好的红砖古厝,而且房上也有洋人雕像。
这是翔安区大嶝岛上的一个村落,叫田乾。在这片规模最大的红砖厝群落中,蒙伽利石雕再一次现身。不过这栋房子上的蒙伽利,位置与莲塘别墅不同,是在房脊下。这个蒙伽利肩负着沉重的房脊,表情却很轻松。 这座红砖厝另一侧的房脊下同样有一个蒙伽利雕像。
令人遗憾的是,田乾村也没人知道祖先为什么把蒙伽利安置在房脊下。
当地人说,同安有一个很特别的红砖厝,名字和古城同安有关,它的主人也非同一般。那个特殊的院落坐落在莲花村。由于整体格局是个同字,所以叫同字厝。盖成这样并非巧合,而是建房者有意为之。
厦门市同安区文史学者蔡良山说,同字厝的主人叫叶金泰,1930年建房时,他想显示自己是同安的土皇帝,就造了一个同字厝、安字厝。安字厝在战乱中停建了。
叶金泰究竟是怎样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呢?
蔡良山介绍说,叶金泰拥有很大的势力,影响到同安县、长泰县、安溪县。他有自己的武装、自己的银票,扩张过程中打家劫舍,有不少血案,在闽南一带影响很大,外边的人都叫他大土匪。
土匪建的房子和普通人家建的房子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走进同字厝,院内长廊便是同字中间的那一横。这样的结构在红砖厝中绝无仅有。长廊是主人接待宾客,饮酒赏月的场所。长廊后面的一个房间就是叶金泰的卧室,在这个看上去有些温馨的房间内,竟然暗藏着玄机。
厦门市同字厝休闲山庄总经理傅瑛介绍说,它跟普通的民居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他的床后竟隐藏着秘密。傅瑛指着一个小孔说,这是一个枪眼,枪眼内敞外小,从外面根本看不到,是为了防止别人袭击。
像这样的射击孔,在同字厝里还有许多。显然,同字厝是集居家与防卫一体的特型建筑。同字厝内不同于普通民宅的秘密还有很多,但是最吸引人注意的却是长廊后的一栋二层小楼,这种圆拱连廊的建筑样式是典型的欧式风格。
大山深处的莲花村居然也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可见当地人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经过寻访,虽然没有发现更多的蒙伽利,但是体现在红砖厝中的西洋建筑元素却不少,纯粹的西洋建筑也很多。蒙伽利的秘密或许就隐藏在西洋建筑的背后。
厦门西洋建筑最多的莫过于鼓浪屿。因此,从西洋建筑上破解蒙伽利的奥秘,鼓浪屿是最好的地点。
登上鼓浪屿,满眼是各种各样的异国风情建筑,仿佛置身海外。鼓浪屿各式各样的别墅有近2000栋。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异域建筑,鼓浪屿便有了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面积仅1.91平方公里的鼓浪屿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欧式建筑呢?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大清帝国一直紧闭的大门。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屈辱的《南京条约》上签字,开放包括厦门在内的5个口岸。英国军队在1841年8月便强行进占鼓浪屿,并设立了“领事事务所”。
龚洁说,1843年,英国人在鼓浪屿建第一栋别墅:领事事务所。紧接着,有10多个国家向厦门鼓浪屿派驻领事或建领事馆、公馆。
于是,那些与当地的红砖厝完全不同的洋房如雨后春笋般在鼓浪屿冒出来。1905年,鼓浪屿成为由西方列强共管的“公共租界”。之后,许多华侨也来到鼓浪屿买地建房,以致鼓浪屿的洋房越来越多。历史告诉我们:厦门市的洋房是鸦片战争后才有的,而且最早出现在鼓浪屿。
鼓浪屿众多的洋房中,有座庭院比较异样。这组以欧式风格为主基调的建筑群,中间的房子却盖了一个中式的屋顶。龚洁介绍,这个庭院的主人与在红砖厝上雕刻洋人雕像的主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下南洋的华侨。
鸦片战争后,厦门开放,很多青年人不安于贫困生活,离开家乡到东南亚。因为故乡情结,赚钱以后一定要回到家乡来。他们衣锦还乡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买地建房,他们建的房子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海外漂泊的烙印。
龚洁说,他们在东南亚各国看到殖民者在那些国家留下的建筑式样,同时,也看到外国人在这些国家耀武扬威的情景,所以把这些元素都带回来,表现在红砖民居上。然而,中西合璧的背后还另有深意。一位长期居住在鼓浪屿的美国牧师点破了主人在西洋建筑上加盖中国屋顶的真实用意。他说,华侨在海外遭受欺凌,因而在建造房屋时将中国式屋顶盖在西洋式建筑上,以此来舒展他们饱受压抑的心情。
至此,红砖厝上蒙伽利的谜底被揭开:用洋人为房屋主人扛起沉重的屋脊,或者用洋人作护卫为自己看家护院,背后隐藏的是追求平等、抚慰伤痕的心理诉求。
厦门市海沧区有一处红砖古厝建筑群落,它引起人们关注的不是它的规模和浓郁的地域色彩,而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
房子的两个石柱上的石雕竟然是两个外国人,而且其中一个外国人是身穿长裙的女性。
红砖厝是闽南和台湾地区独有的建筑样式,而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却和一段民族大迁徙的历史有关。
厦门市古民居文化专家龚洁说,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动荡,中原的氏族开始南迁,一直到南宋,历史上有5次大规模南迁,中原人把中原的建筑文化跟闽南地域的建筑艺术融合起来,创造了红砖民居,简称红砖厝。福建有四大民居:土楼民居、土堡民居、红砖民居、灰砖民居。红砖民居在福建民居系列中,地位非常高,艺术比其它3个民居更精湛。
作为纯粹中国建筑式样之一的红砖厝上为什么会出现洋人雕像呢?
房屋的主人说,那个雕像是护院的蒙伽利。
蒙伽利是闽南话,就是外国来的看家护院的神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护佑平安的神祗一般是凶悍的动物或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以及神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门神。
这个房屋的主人为什么把蒙伽利作为自己看家护院的神灵呢?闽南建筑文化专家龚洁虽然对闽南建筑有着很深的研究,但对这个问题却从未涉猎,对他来说,同样是一个全新的学术命题。
蒙伽利现象的背后,也许隐藏着重大的玄机,揭开它的面纱,对于享誉天下的福建民居或许有着重要的意义。年近8旬的龚洁欣然同意和记者一起探寻蒙伽利背后的秘密。
这所院落中的一位老人介绍了建筑者的身份。老人说,他的曾祖父年轻时便离家下南洋,在越南做大米生意,最多时有10家碾米厂。光绪年间,他携资回乡,买地建房。1906年建成了主院、家庙、仆役居室、学堂各一座。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当地人称为莲塘别墅。至于他的曾祖父为什么要把蒙伽利作为保护神,他也说不清。
蒙伽利石雕的出现只是莲塘别墅的个别现象,还是大部分红砖厝都有呢?
在厦门市,同安区的历史最悠久,在厦门市唯一的孔庙里,一块石碑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厦门市同安区地方文史学者叶文彬介绍说,这块碑叫铜鱼碑,还有一个金车碑,铜鱼、金车是同安古地标。同安城原来又叫铜鱼城。
铜鱼碑出土的地方,叫铜鱼池,水中的3块类似游鱼的巨石叫石鱼。原来这铜鱼之名居然和宋代的一位大儒有关。
厦门市同安区地方文史专家颜立水说,巨石形状像鱼,古铜色。朱熹19岁中进士,当官第一站就是到同安当主簿。南宋绍兴23年,也就是公元1153年,他把这3块大石头命名为铜鱼。
同安的历史悠久,如今的厦门市区当年只是同安县的一个岛屿。
颜立水说,同安县实施县治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原来同安县管辖的范围很大,民国元年以前,同安县就管辖现在的厦门市、金门县,还有漳州龙海市的一部分。
在同安区田洋村,有一处建于明代的红砖厝。当地人把这个有近500年历史的建筑群叫陈厝。陈厝占地3000多平方米,共有99间房。
龚洁介绍说,这处红砖古厝是明代嘉靖年间刑部侍郎陈沧江的府邸。这个房子叫三落三护厝,这种规制在厦门不太多。不多的原因不是其他人盖不起,而是来自朝廷的限制。
龚洁说,一般老百姓盖三开间;官做得大一点或者是经商富豪盖五开间;一般的小官、有钱人不能搞七开间,违反规制要受到中央政府的法律制裁。
在这组明代建筑中,没有丝毫和洋人有关的痕迹。当地人告知,离陈厝不远的村子有一个进士第,历史也很悠久。记者欣然前往,期望在那里能够找到蒙伽利的身影。当来到进士第时,一场乡间演出正在进行。当地人说,这叫车鼓弄。
厦门市同安区文化馆馆长袁和平介绍说,车鼓弄是这里特有的一种民俗民间歌舞形式。因为比较容易学,在同安地区非常普及,基本每个村都有车鼓弄这种表演形式。车鼓弄主要表现夫妻相敬如宾、邻里和睦、子女孝敬、尊老敬贤这类内容。
车鼓弄内容生动活泼,风格诙谐幽默,唱词通俗易懂,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走进这座三进双护厝的进士第院落,房顶上悬挂的匾额表明,这不是一般人家。果然,从房间的斗拱上看出了端倪。
龚洁说,斗拱是有讲究的,一般老百姓住的是一拱一斗;如果家里有读书人或再有经商人或稍微有点钱的就两拱一斗,这里是三拱两斗,说明这家出了进士。
牌匾清楚地表明了房屋主人的身份。房屋的主人叫陈睿思,康熙六年进士,官至户部主事。这座房子已有340多年的历史。在这座建于清初的进土第里也没找到蒙伽利的踪影。
海沧区新安村也有许多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早期的红砖厝,那里会不会存在蒙伽利现象呢?记者首先来到新安村最古老的房子,没想到这个简朴的红砖厝竟然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关。
龚洁说,这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夫人陈粹芬的祖厝,是她祖父的房子。清代初期建的。
在这座老房子里,龚洁还透露了鉴别红砖厝年代的诀窍。龚洁说,属清早期的特征在拱和斗,这里两拱一斗,统统没有漆金、雕刻,非常简明。乾隆之前都是这样。乾隆以后,经济发达了,人们开始装饰自己的居所,居室主人要表现自己有身份,开始装饰走廊,到乾隆后期就越繁复、漂亮,一直延续到民国。它们的分野就是乾隆以前简陋;乾隆后越来越雍容华贵。
在陈粹芬的祖厝,依然没有发现和蒙伽利有关的蛛丝马迹。
既然乾隆以前的红砖厝都比较简约,缺少雕饰,记者开始把探寻的目光聚焦到乾隆以后的红砖厝上。
记者见到了一座叫永裕堂的房子,是清末光绪年建的,这处标准、完整的红砖民居,木雕、砖雕、石雕都非常精美。
据说,这座精美的房子同样和历史上的大人物有着联系。1922年,时任粤军总司令的许崇智率军征讨陈炯明时途经此地,在永裕堂居住。
龚洁说,当时蒋介石是他的参谋长,参谋长是离不开司令的,所以判断:许崇智住过这个房子,蒋介石应该也住过这个房子。
永裕堂虽然装饰精美,但都是中式风格,没有丝毫异域文化的痕迹,自然也找不到蒙伽利的身影。难道莲塘别墅的蒙伽利只是个别现象?
从翔安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一个海岛上发现了一大片保存完好的红砖古厝,而且房上也有洋人雕像。
这是翔安区大嶝岛上的一个村落,叫田乾。在这片规模最大的红砖厝群落中,蒙伽利石雕再一次现身。不过这栋房子上的蒙伽利,位置与莲塘别墅不同,是在房脊下。这个蒙伽利肩负着沉重的房脊,表情却很轻松。 这座红砖厝另一侧的房脊下同样有一个蒙伽利雕像。
令人遗憾的是,田乾村也没人知道祖先为什么把蒙伽利安置在房脊下。
当地人说,同安有一个很特别的红砖厝,名字和古城同安有关,它的主人也非同一般。那个特殊的院落坐落在莲花村。由于整体格局是个同字,所以叫同字厝。盖成这样并非巧合,而是建房者有意为之。
厦门市同安区文史学者蔡良山说,同字厝的主人叫叶金泰,1930年建房时,他想显示自己是同安的土皇帝,就造了一个同字厝、安字厝。安字厝在战乱中停建了。
叶金泰究竟是怎样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呢?
蔡良山介绍说,叶金泰拥有很大的势力,影响到同安县、长泰县、安溪县。他有自己的武装、自己的银票,扩张过程中打家劫舍,有不少血案,在闽南一带影响很大,外边的人都叫他大土匪。
土匪建的房子和普通人家建的房子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走进同字厝,院内长廊便是同字中间的那一横。这样的结构在红砖厝中绝无仅有。长廊是主人接待宾客,饮酒赏月的场所。长廊后面的一个房间就是叶金泰的卧室,在这个看上去有些温馨的房间内,竟然暗藏着玄机。
厦门市同字厝休闲山庄总经理傅瑛介绍说,它跟普通的民居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他的床后竟隐藏着秘密。傅瑛指着一个小孔说,这是一个枪眼,枪眼内敞外小,从外面根本看不到,是为了防止别人袭击。
像这样的射击孔,在同字厝里还有许多。显然,同字厝是集居家与防卫一体的特型建筑。同字厝内不同于普通民宅的秘密还有很多,但是最吸引人注意的却是长廊后的一栋二层小楼,这种圆拱连廊的建筑样式是典型的欧式风格。
大山深处的莲花村居然也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可见当地人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经过寻访,虽然没有发现更多的蒙伽利,但是体现在红砖厝中的西洋建筑元素却不少,纯粹的西洋建筑也很多。蒙伽利的秘密或许就隐藏在西洋建筑的背后。
厦门西洋建筑最多的莫过于鼓浪屿。因此,从西洋建筑上破解蒙伽利的奥秘,鼓浪屿是最好的地点。
登上鼓浪屿,满眼是各种各样的异国风情建筑,仿佛置身海外。鼓浪屿各式各样的别墅有近2000栋。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异域建筑,鼓浪屿便有了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面积仅1.91平方公里的鼓浪屿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欧式建筑呢?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大清帝国一直紧闭的大门。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屈辱的《南京条约》上签字,开放包括厦门在内的5个口岸。英国军队在1841年8月便强行进占鼓浪屿,并设立了“领事事务所”。
龚洁说,1843年,英国人在鼓浪屿建第一栋别墅:领事事务所。紧接着,有10多个国家向厦门鼓浪屿派驻领事或建领事馆、公馆。
于是,那些与当地的红砖厝完全不同的洋房如雨后春笋般在鼓浪屿冒出来。1905年,鼓浪屿成为由西方列强共管的“公共租界”。之后,许多华侨也来到鼓浪屿买地建房,以致鼓浪屿的洋房越来越多。历史告诉我们:厦门市的洋房是鸦片战争后才有的,而且最早出现在鼓浪屿。
鼓浪屿众多的洋房中,有座庭院比较异样。这组以欧式风格为主基调的建筑群,中间的房子却盖了一个中式的屋顶。龚洁介绍,这个庭院的主人与在红砖厝上雕刻洋人雕像的主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下南洋的华侨。
鸦片战争后,厦门开放,很多青年人不安于贫困生活,离开家乡到东南亚。因为故乡情结,赚钱以后一定要回到家乡来。他们衣锦还乡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买地建房,他们建的房子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海外漂泊的烙印。
龚洁说,他们在东南亚各国看到殖民者在那些国家留下的建筑式样,同时,也看到外国人在这些国家耀武扬威的情景,所以把这些元素都带回来,表现在红砖民居上。然而,中西合璧的背后还另有深意。一位长期居住在鼓浪屿的美国牧师点破了主人在西洋建筑上加盖中国屋顶的真实用意。他说,华侨在海外遭受欺凌,因而在建造房屋时将中国式屋顶盖在西洋式建筑上,以此来舒展他们饱受压抑的心情。
至此,红砖厝上蒙伽利的谜底被揭开:用洋人为房屋主人扛起沉重的屋脊,或者用洋人作护卫为自己看家护院,背后隐藏的是追求平等、抚慰伤痕的心理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