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闵旸从上海来到苏州。此前,他就职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担任药理室主任一职,有近30年药品安全评价经验。这家隶属于国资委的研究院是国内最大的药品研究机构,2000年前国内一半以上仿制药的原仿都出于此。
闵到苏州后,担任苏州西山中科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一职。该公司隶属于苏州西山中科动物实验有限公司,后者成立于1999年,由吴中区国资委及中科院上海动物中心共同发起设立,从事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养殖、繁育、供应,以及动物实验服务。
近年来,随着CRO产业的发展及新药研发热情的高涨,国内药物安全评价工作开始受到关注。2003及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加强了新药研发监管的相关文件,这也使得西山中科等公司迎来了发展机会。
现在,西山动物中心拥有2万多只实验用猴,是中国最大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基地之一。其业务范围也从动物实验服务扩展至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下设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新药研发中心等多个中心。
2010年,西山中科在吴中生物医药园内新建了2万多平米的实验基地。这片园区还坐落着2008年成立的苏州圣苏新药开发有限公司、2006年成立的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其中药明康德拥有3万多平米的实验基地。此外,一些新的大楼正在兴起,它们将服务于即将到来的新公司。这个相对聚集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承载着“吴中药港”的升级梦想。
吴中是苏州重要的医药产业聚集地,在历史上,吴中的医药产业份额曾占到苏州一半一上。2001年,经科技部批准,吴中建立了“国家火炬计划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将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列入吴中区重点培育的新兴战略产业。2008年前后,吴中区提出“吴中药港”这一口号,开始推动吴中药港的产业升级。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吴中药港现已培育出一批规模和骨干企业,部分产品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如今,吴中聚集着苏州东瑞制药、惠氏制药、吴中医药、天马医药、迪马生物科技等多家知名生物医药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OTC营养补充剂生产基地、国内规模最大的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及中间体供应基地、全球最大的抗艾滋病药物关键原料生产基地。2012年,吴中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已达120多亿人民币。
随着苏州的产业升级,拥有上百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吴中药港也在为这片老生物医药基地寻找转型之道。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方面政府每年举办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转移本地已有的一些产能。”吴中科技局局长王泽民说。
传统的招商引资,政府引入生产型企业,考虑投入、产值、利税等指标,对产业链布局及对长远发展影响考虑很少,有点自发状态。但吴中临近太湖,是生态敏感区,环保门槛高,这使得涉及大规模生产的医药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受限。
“我们很多企业的新增产能出去了,如东瑞制药、迪马生物等在外地建立了生产基地,如果把它们留下来,吴中医药产值能做得更大。近年苏州经济增长有所减缓,吴中也是一个缩影,但我们不能光看表面现象还要看质量,有些增速是我们主动降低的。”王泽民局长说。
在末端生产受限的情况下,吴中开始鼓励前端研发,但让地方政府感到尴尬的是新药研发周期太长,原创型新药公司很难坚持到底。
“我到科技局十年了,刚来时就有一个一类新药要做临床,十年过去,这个药才进入临床三期,就算一切顺利,也得过几年才可能投入生产”,王泽民说。开发这一新药的是一家上市公司,很难想象一家普通的民营公司能够有资金坚持十多年,很可能中途就被耗死了。王泽民表示,地方政府不仅要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还要平衡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有时质量上去了,但速度可能就下来了。“不适合做的,不要过分勉强,可以发展产业链中环保门槛要求不高的项目,不能为了追求发展牺牲环境。”
在生产及新药研发等发展受限的情况下,吴中将重点放在了医药服务业上,重点培育西山中科等公司。这些公司具有的资源优势,也吸引了药明康德等公司的到来。
“吴中区的重心是打造适应科技创业的生态环境。一是积聚优质服务资源,吸引一流服务品牌;二是为这些服务资源提供有效的对接机制”,王泽民说。比如在服务业上,吴中已有药物研发及安全评价服务机构,但还缺乏好的临床服务机构。此外,吴中聚集了200多亿元的风险基金,如何打通科技服务与金融服务,这其中都需要更专业的服务机构。
据王泽民介绍,吴中药港的升级还将由医药这一狭义产业走向更广阔的大健康产业,打造医药、生物、保健品等更完整的产业链。
“政府发展产业,吸引项目通常有几种渠道,一是从外引进;二是自己培育,搞孵化器;三是扶持既有产业做强做大。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忙于引进新企业,对扶持现有企业投入得还不是很充分。”王泽民说。在这些理念下,吴中生物医药产业近年发展相对稳健,注重引进企业的质量,将有限的政府扶持资源做更优化的配置。
吴中虽然感觉到了来自其它生物园区的压力,但在闵旸等人眼中,吴中具有天然的发展潜质。“离上海很近,上海的新药研发在国内处于最前沿”,闵旸说。闵在苏州工作,只要1个多小时,就能回到上海的家。在闵旸看来,苏州临近上海,但生活成本低于上海,环境宜人,能够吸引人才。此外,苏州还有很好的产业基础。
“一家企业的成败往往决定于人才”,闵旸说。闵加入西山中科后,他的一些同事、研究生也来到这里工作、生活。同闵一样,近几年来,许多海归及业内知名人士也选择了吴中,他们将共同成为推动吴中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闵到苏州后,担任苏州西山中科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一职。该公司隶属于苏州西山中科动物实验有限公司,后者成立于1999年,由吴中区国资委及中科院上海动物中心共同发起设立,从事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养殖、繁育、供应,以及动物实验服务。
近年来,随着CRO产业的发展及新药研发热情的高涨,国内药物安全评价工作开始受到关注。2003及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加强了新药研发监管的相关文件,这也使得西山中科等公司迎来了发展机会。
现在,西山动物中心拥有2万多只实验用猴,是中国最大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基地之一。其业务范围也从动物实验服务扩展至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下设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新药研发中心等多个中心。
2010年,西山中科在吴中生物医药园内新建了2万多平米的实验基地。这片园区还坐落着2008年成立的苏州圣苏新药开发有限公司、2006年成立的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其中药明康德拥有3万多平米的实验基地。此外,一些新的大楼正在兴起,它们将服务于即将到来的新公司。这个相对聚集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承载着“吴中药港”的升级梦想。
吴中是苏州重要的医药产业聚集地,在历史上,吴中的医药产业份额曾占到苏州一半一上。2001年,经科技部批准,吴中建立了“国家火炬计划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将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列入吴中区重点培育的新兴战略产业。2008年前后,吴中区提出“吴中药港”这一口号,开始推动吴中药港的产业升级。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吴中药港现已培育出一批规模和骨干企业,部分产品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如今,吴中聚集着苏州东瑞制药、惠氏制药、吴中医药、天马医药、迪马生物科技等多家知名生物医药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OTC营养补充剂生产基地、国内规模最大的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及中间体供应基地、全球最大的抗艾滋病药物关键原料生产基地。2012年,吴中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已达120多亿人民币。
随着苏州的产业升级,拥有上百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吴中药港也在为这片老生物医药基地寻找转型之道。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方面政府每年举办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转移本地已有的一些产能。”吴中科技局局长王泽民说。
传统的招商引资,政府引入生产型企业,考虑投入、产值、利税等指标,对产业链布局及对长远发展影响考虑很少,有点自发状态。但吴中临近太湖,是生态敏感区,环保门槛高,这使得涉及大规模生产的医药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受限。
“我们很多企业的新增产能出去了,如东瑞制药、迪马生物等在外地建立了生产基地,如果把它们留下来,吴中医药产值能做得更大。近年苏州经济增长有所减缓,吴中也是一个缩影,但我们不能光看表面现象还要看质量,有些增速是我们主动降低的。”王泽民局长说。
在末端生产受限的情况下,吴中开始鼓励前端研发,但让地方政府感到尴尬的是新药研发周期太长,原创型新药公司很难坚持到底。
“我到科技局十年了,刚来时就有一个一类新药要做临床,十年过去,这个药才进入临床三期,就算一切顺利,也得过几年才可能投入生产”,王泽民说。开发这一新药的是一家上市公司,很难想象一家普通的民营公司能够有资金坚持十多年,很可能中途就被耗死了。王泽民表示,地方政府不仅要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还要平衡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有时质量上去了,但速度可能就下来了。“不适合做的,不要过分勉强,可以发展产业链中环保门槛要求不高的项目,不能为了追求发展牺牲环境。”
在生产及新药研发等发展受限的情况下,吴中将重点放在了医药服务业上,重点培育西山中科等公司。这些公司具有的资源优势,也吸引了药明康德等公司的到来。
“吴中区的重心是打造适应科技创业的生态环境。一是积聚优质服务资源,吸引一流服务品牌;二是为这些服务资源提供有效的对接机制”,王泽民说。比如在服务业上,吴中已有药物研发及安全评价服务机构,但还缺乏好的临床服务机构。此外,吴中聚集了200多亿元的风险基金,如何打通科技服务与金融服务,这其中都需要更专业的服务机构。
据王泽民介绍,吴中药港的升级还将由医药这一狭义产业走向更广阔的大健康产业,打造医药、生物、保健品等更完整的产业链。
“政府发展产业,吸引项目通常有几种渠道,一是从外引进;二是自己培育,搞孵化器;三是扶持既有产业做强做大。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忙于引进新企业,对扶持现有企业投入得还不是很充分。”王泽民说。在这些理念下,吴中生物医药产业近年发展相对稳健,注重引进企业的质量,将有限的政府扶持资源做更优化的配置。
吴中虽然感觉到了来自其它生物园区的压力,但在闵旸等人眼中,吴中具有天然的发展潜质。“离上海很近,上海的新药研发在国内处于最前沿”,闵旸说。闵在苏州工作,只要1个多小时,就能回到上海的家。在闵旸看来,苏州临近上海,但生活成本低于上海,环境宜人,能够吸引人才。此外,苏州还有很好的产业基础。
“一家企业的成败往往决定于人才”,闵旸说。闵加入西山中科后,他的一些同事、研究生也来到这里工作、生活。同闵一样,近几年来,许多海归及业内知名人士也选择了吴中,他们将共同成为推动吴中转型升级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