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习十六——理解毛笔三
【练习目的】
将毛笔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看,你会发现一个异常丰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内,毛笔不再是一个由你来进行打量、观察的对象,尤其是在书写的过程中,毛笔与你共同演绎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传统看工具的方式基本上是“毛笔是什么”的发问方式,稍好也只是对于毛笔工具性能的说明书式的介绍。当然,说明书有说明书的价值所在,而我们在书写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把说明书中解说的毛笔性能遗忘掉。“毛笔是什么”的发问方式背后隐藏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即传统形而上学的表象性思维方式,也即是“对象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把物(比如毛笔)当作一个“对象”摆在面前,也即意味着把毛笔当成了一个一成不变的“现成物”,当作了一个既定状态不可能有所生发的物体。我们现在要反对这样一种西方科技思维对于艺术的侵害,我们看毛笔,毛笔是一个“活体”,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活着就是我们自身,这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在不同的状态下会与你共进退,共同完成不同境遇下的“一时之书,一时之妙”。那么,现在就来看看我所讲的“活的”毛笔。
【练习步骤】
1.从《书谱》中选出一页(见图1),要求线条以圆润挺拔、瘦硬通神者为主, 进行放大临习。临习过程中须全神贯注,用志不纷。可以忽略一些线条转折过程中的锋面转换的细节。如此临习十多遍,不断调整书写状态,看如何使线条质感接近原帖。
2.临习图1,将整页线条全部调整为细线。将注意力集中于毛笔的笔尖上,聚锋如锥,“如锥画沙”般在纸面运行,或体会如芭蕾演员仅用脚尖翩翩起舞。线条可在原字帖的基础之上,使线条进一步趋于遒劲、凝练,直如铁线一般。
3.继续临习图1。加快速度,增强书写感,并适当调整笔锋体现原帖中锋面转换的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笔尖包括整个笔毫都要始终处于“立”的状态,且人与笔的状态保持一致,即是说你的精神是提着的。如此重复反复数遍,直到一提笔即能进入状态为止。
4.自解短文一篇,准确描述笔锋在“立”的状态下的书写感受。作业标注日期保存。
【练习说明】
《庄子·达生篇》有“痀偻承蜩”寓言,当孔子看到痀偻者高超的技艺后说:“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道出了做事如何得“神”正在于“用志不纷”,专心致志,不分神,乃得神。中国书法名作中有一类得神的作品,篆书《峄山碑》,隶书《礼器碑》,唐初的楷书如欧阳询等。这类作品的书写都是神采奕奕,线条多细劲挺拔,器宇轩昂,杜工部说:“书贵瘦硬方通神”就是对这一类书法的审美概括。此类书法要求书写者亦须精神聚会,其笔锋状态在于一个“立”字,笔毫如人,此人正精神抖擞的在那立着。
练习十七——理解毛笔四
【练习目的】
把笔锋看作一个人,不是比喻为人,毛笔就是一个人。那个人或坐或行,或立或卧,每一个动作都留下不同的审美轨迹。蔡邕论书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在我看来,要创作如此“纵横有可象者”的书法作品,首要的就是你手中的那支毛笔要“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这一讲,我们继续来和你手中的毛笔商量,希望她能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比如下蹲一下如何。毛笔的下蹲,在古人即成为“蹲锋”,胡小石先生所谓“至轻者用端部之一分,其书纤劲,所谓蹲锋。”非也。蹲锋即如一人下蹲,骑马蹲裆式,稳健笃实,不飘不躁,大风吹不跑,故其线条骨气深稳、浑朴劲健,且气势磅礴。一般说来,蹲锋多用至笔毫的三分之一处,平动行笔,不做任何的提按和摇摆。
【练习步骤】
1.打开《书谱》字帖,有条件者,可以选一整幅本,展开,仔细阅读,从中找出蹲锋行笔所产生的线条,感受此类线条所带来的那份美感和雄强魄力,并体会这类线条在整幅作品中所起到的支撑作用。
2.从字帖中选出蹲锋线条较为集中的一段(见图2),四尺整张放大临习,力求精确。要求毛笔一定要压得下去,感觉到毛笔在纸面有一种坚实感,内心有一种充实感再开始行笔。行笔过程中毛笔在一个平面上行进,不做提按,不做摇动,平面推进,要感受到毛笔和纸面那种巨大的摩擦力。
3.将字帖内所有线条用蹲锋写出,原帖所具有的线条的粗细变化,一根线条内的粗细变化全部舍去。要求毛笔要饱蘸墨汁,行笔稳健,然不粘不滞,墨气淋漓,毛笔直入纸内,有入木三分之感。
4.四尺整幅放大精确临习(图2),原帖的一切粗细、墨色、转换等变化的信息尽可能展现出来,尤其是一根线条内的粗细变化是重中之重。其要害在于毛笔蹲下在行进时转动手腕或捻动笔管,使之笔毫绞在一起,所谓绞锋是也。注意粗细之间的过渡自然。
5.自解文章一篇,对蹲锋行笔过程中利用绞锋产生线条的粗细变化进行技术上的描述。作业标注日期保留。
【练习说明】
古代经典作品中以《张迁碑》最为典型,楷书则是以颜真卿比较有代表,清人邓石如、伊秉绶亦是此中高手。近世书家中有誉为“海内榜书第一”的沙孟海先生,其书法魄力雄强,气势磅礴,有横绝太空之势。而沙老最是擅长蹲锋行笔,其在高年又为人题写榜书招牌匾额,其自云有一诀窍在于写小字,但必须压下,线条和空白之间的关系要调整到空白小于线条,这样放大后依然不弱不局促,此正蹲锋之法也。蹲锋行笔之字,虽咫尺之幅亦有寻丈之势。蹲锋就在于得势。无独有偶,沙老的好友陆维钊先生也是蹲锋为主,尤为让人叹绝处在于其结字亦呈一人半蹲状,有随时跃起之势。没见陆先生书总感觉作品极大,当是巨幅,及观原作,不过四尺大小而已。由此可知榜书非字大之谓,而在于用笔,将褚遂良书放得最大亦感觉还是小字,用笔不同之故。需要注意的是,蹲锋行笔易生雄强之势,然雄强粗线条最易让人误会,分不清臃肿和劲健之别,看不出“势”之所在,线条易流于板滞。
练习十八——理解毛笔五
【练习目的】
把毛笔的一种运行状态定格于“行”字时,常常会引来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直接的理由就是:既然是书法,肯定要书写的,毛笔在纸面上运行都在“行”,这还需要单独列出来吗?的确是这样。问题在于我所强调的“行”字诀在于毛笔从着纸开始,甚或在空中已经开始处于运行状态,而毛笔在纸面,一切的提按、顿挫、停留、起伏等等全部舍去,要的只是运行,要的是流转,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流动》所言“若纳水輨,如转丸珠”,毛笔运行过程中未收到任何的阻碍和不畅,当然,毛笔在纸上的运行,绝不是那种轻飘飘一路小跑。“行”字诀书法作品的品格在于一个“气”,气和神有时也有些关联,但不是上一讲所讲的那种精神外露,而是一种虚空的状态,还是司空图,他说“行神如空,行气如虹”最为传神,是神——虚空之神——气。欲得此“气”,全在一个“行”字上。这个气是一缕真气,是一脉元气,当它和自然相结合,便生成了中国艺术最为崇尚的“气韵”,或者说“气”就是“气晕”,离“气韵”仅有一步之遥。以品格高低来论,“气”要高于“神”,“神”要高于“势”。
【练习步骤】
1.将《书谱》字帖整幅者打开,或者张于壁,慢慢地、细细地读帖,从中找出线条相对较细者,然后再慢慢找出运动感很强的线条来,进而不断体会、感受线条之间的那种“笔断意连”,要的是整个字甚至若干字都是一笔书写者。
2..从字帖内选出自己能够真实感受到 “气”的一组字进行四尺整纸放大精确临习(见图3):五指竖执笔、平动行笔、笔毫聚束。毛笔走的“8”字形轨道,只问书写不问技术和变化。反复若干遍,直到此一组字文字内容和书法内容全部了然于胸,能胸有成竹。
3.进一步将(图3)中一组字放大临习,以肩为圆心(轴)进行尽可能大范围的挥运。要求不管纸面上线条是断是连,书写过程中一定是连贯起来的,中间没有任何的停滞和犹豫,要充分体现一种书写的自信,即使是写错了也要让观者感觉你是对的。
4.将字帖丢掉,凭自己的感觉背临(图3)中那一组字。要求的就是熟练,就是那种了然于心的那份信心,注意运行的线和字法之间的关系,尤其线条穿插避让间的疏密聚散。作业张于壁和字帖比较,找寻那份“真气”,再反复挥洒,感受到笔下那种元气为止。
5.作自解文章一篇,精确描述对于毛笔“行”字诀及“气”的真实感受,并从历代文论、书论中找出关于“气”格的描述,仔细体会。作业标注日期保存。
【练习说明】
可以说,理解和体会了“气”格,是进入中国文化的关键,中国文化和艺术不是仅凭眼睛看的艺术,而是要感受的,奇妙处全在于字形之外,“不见字形”是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金钥匙。历代书家中王献之是得“气”者,米芾所谓的“子敬一笔书”真是绝佳的描述。后世书家中则首推清人何绍基猿叟,何氏回腕法运笔,合了太极之理——毛笔的“行”字诀颇似打太极。对于何氏书法直入骨髓的理解者当推沙孟海先生,沙老在《近三百年书学》中云:“其隶书的好处,在有一缕真气,用笔极灵空,极洒脱,看过处很潦草,其实他不肯丝毫苟且的。至于他的大气盘旋处,更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 这种评论何止是搔到了痒处。近世书家有于右任是“行”字诀运笔者,其草书绵延不绝,真气流转,清新亮丽,明显高出同辈一筹。另,徐悲鸿先生不以书名,然其碑体行书亦深得“行”笔之妙。
【练习目的】
将毛笔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看,你会发现一个异常丰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内,毛笔不再是一个由你来进行打量、观察的对象,尤其是在书写的过程中,毛笔与你共同演绎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传统看工具的方式基本上是“毛笔是什么”的发问方式,稍好也只是对于毛笔工具性能的说明书式的介绍。当然,说明书有说明书的价值所在,而我们在书写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把说明书中解说的毛笔性能遗忘掉。“毛笔是什么”的发问方式背后隐藏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即传统形而上学的表象性思维方式,也即是“对象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把物(比如毛笔)当作一个“对象”摆在面前,也即意味着把毛笔当成了一个一成不变的“现成物”,当作了一个既定状态不可能有所生发的物体。我们现在要反对这样一种西方科技思维对于艺术的侵害,我们看毛笔,毛笔是一个“活体”,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活着就是我们自身,这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在不同的状态下会与你共进退,共同完成不同境遇下的“一时之书,一时之妙”。那么,现在就来看看我所讲的“活的”毛笔。
【练习步骤】
1.从《书谱》中选出一页(见图1),要求线条以圆润挺拔、瘦硬通神者为主, 进行放大临习。临习过程中须全神贯注,用志不纷。可以忽略一些线条转折过程中的锋面转换的细节。如此临习十多遍,不断调整书写状态,看如何使线条质感接近原帖。
2.临习图1,将整页线条全部调整为细线。将注意力集中于毛笔的笔尖上,聚锋如锥,“如锥画沙”般在纸面运行,或体会如芭蕾演员仅用脚尖翩翩起舞。线条可在原字帖的基础之上,使线条进一步趋于遒劲、凝练,直如铁线一般。
3.继续临习图1。加快速度,增强书写感,并适当调整笔锋体现原帖中锋面转换的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笔尖包括整个笔毫都要始终处于“立”的状态,且人与笔的状态保持一致,即是说你的精神是提着的。如此重复反复数遍,直到一提笔即能进入状态为止。
4.自解短文一篇,准确描述笔锋在“立”的状态下的书写感受。作业标注日期保存。
【练习说明】
《庄子·达生篇》有“痀偻承蜩”寓言,当孔子看到痀偻者高超的技艺后说:“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道出了做事如何得“神”正在于“用志不纷”,专心致志,不分神,乃得神。中国书法名作中有一类得神的作品,篆书《峄山碑》,隶书《礼器碑》,唐初的楷书如欧阳询等。这类作品的书写都是神采奕奕,线条多细劲挺拔,器宇轩昂,杜工部说:“书贵瘦硬方通神”就是对这一类书法的审美概括。此类书法要求书写者亦须精神聚会,其笔锋状态在于一个“立”字,笔毫如人,此人正精神抖擞的在那立着。
练习十七——理解毛笔四
【练习目的】
把笔锋看作一个人,不是比喻为人,毛笔就是一个人。那个人或坐或行,或立或卧,每一个动作都留下不同的审美轨迹。蔡邕论书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在我看来,要创作如此“纵横有可象者”的书法作品,首要的就是你手中的那支毛笔要“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这一讲,我们继续来和你手中的毛笔商量,希望她能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比如下蹲一下如何。毛笔的下蹲,在古人即成为“蹲锋”,胡小石先生所谓“至轻者用端部之一分,其书纤劲,所谓蹲锋。”非也。蹲锋即如一人下蹲,骑马蹲裆式,稳健笃实,不飘不躁,大风吹不跑,故其线条骨气深稳、浑朴劲健,且气势磅礴。一般说来,蹲锋多用至笔毫的三分之一处,平动行笔,不做任何的提按和摇摆。
【练习步骤】
1.打开《书谱》字帖,有条件者,可以选一整幅本,展开,仔细阅读,从中找出蹲锋行笔所产生的线条,感受此类线条所带来的那份美感和雄强魄力,并体会这类线条在整幅作品中所起到的支撑作用。
2.从字帖中选出蹲锋线条较为集中的一段(见图2),四尺整张放大临习,力求精确。要求毛笔一定要压得下去,感觉到毛笔在纸面有一种坚实感,内心有一种充实感再开始行笔。行笔过程中毛笔在一个平面上行进,不做提按,不做摇动,平面推进,要感受到毛笔和纸面那种巨大的摩擦力。
3.将字帖内所有线条用蹲锋写出,原帖所具有的线条的粗细变化,一根线条内的粗细变化全部舍去。要求毛笔要饱蘸墨汁,行笔稳健,然不粘不滞,墨气淋漓,毛笔直入纸内,有入木三分之感。
4.四尺整幅放大精确临习(图2),原帖的一切粗细、墨色、转换等变化的信息尽可能展现出来,尤其是一根线条内的粗细变化是重中之重。其要害在于毛笔蹲下在行进时转动手腕或捻动笔管,使之笔毫绞在一起,所谓绞锋是也。注意粗细之间的过渡自然。
5.自解文章一篇,对蹲锋行笔过程中利用绞锋产生线条的粗细变化进行技术上的描述。作业标注日期保留。
【练习说明】
古代经典作品中以《张迁碑》最为典型,楷书则是以颜真卿比较有代表,清人邓石如、伊秉绶亦是此中高手。近世书家中有誉为“海内榜书第一”的沙孟海先生,其书法魄力雄强,气势磅礴,有横绝太空之势。而沙老最是擅长蹲锋行笔,其在高年又为人题写榜书招牌匾额,其自云有一诀窍在于写小字,但必须压下,线条和空白之间的关系要调整到空白小于线条,这样放大后依然不弱不局促,此正蹲锋之法也。蹲锋行笔之字,虽咫尺之幅亦有寻丈之势。蹲锋就在于得势。无独有偶,沙老的好友陆维钊先生也是蹲锋为主,尤为让人叹绝处在于其结字亦呈一人半蹲状,有随时跃起之势。没见陆先生书总感觉作品极大,当是巨幅,及观原作,不过四尺大小而已。由此可知榜书非字大之谓,而在于用笔,将褚遂良书放得最大亦感觉还是小字,用笔不同之故。需要注意的是,蹲锋行笔易生雄强之势,然雄强粗线条最易让人误会,分不清臃肿和劲健之别,看不出“势”之所在,线条易流于板滞。
练习十八——理解毛笔五
【练习目的】
把毛笔的一种运行状态定格于“行”字时,常常会引来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直接的理由就是:既然是书法,肯定要书写的,毛笔在纸面上运行都在“行”,这还需要单独列出来吗?的确是这样。问题在于我所强调的“行”字诀在于毛笔从着纸开始,甚或在空中已经开始处于运行状态,而毛笔在纸面,一切的提按、顿挫、停留、起伏等等全部舍去,要的只是运行,要的是流转,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流动》所言“若纳水輨,如转丸珠”,毛笔运行过程中未收到任何的阻碍和不畅,当然,毛笔在纸上的运行,绝不是那种轻飘飘一路小跑。“行”字诀书法作品的品格在于一个“气”,气和神有时也有些关联,但不是上一讲所讲的那种精神外露,而是一种虚空的状态,还是司空图,他说“行神如空,行气如虹”最为传神,是神——虚空之神——气。欲得此“气”,全在一个“行”字上。这个气是一缕真气,是一脉元气,当它和自然相结合,便生成了中国艺术最为崇尚的“气韵”,或者说“气”就是“气晕”,离“气韵”仅有一步之遥。以品格高低来论,“气”要高于“神”,“神”要高于“势”。
【练习步骤】
1.将《书谱》字帖整幅者打开,或者张于壁,慢慢地、细细地读帖,从中找出线条相对较细者,然后再慢慢找出运动感很强的线条来,进而不断体会、感受线条之间的那种“笔断意连”,要的是整个字甚至若干字都是一笔书写者。
2..从字帖内选出自己能够真实感受到 “气”的一组字进行四尺整纸放大精确临习(见图3):五指竖执笔、平动行笔、笔毫聚束。毛笔走的“8”字形轨道,只问书写不问技术和变化。反复若干遍,直到此一组字文字内容和书法内容全部了然于胸,能胸有成竹。
3.进一步将(图3)中一组字放大临习,以肩为圆心(轴)进行尽可能大范围的挥运。要求不管纸面上线条是断是连,书写过程中一定是连贯起来的,中间没有任何的停滞和犹豫,要充分体现一种书写的自信,即使是写错了也要让观者感觉你是对的。
4.将字帖丢掉,凭自己的感觉背临(图3)中那一组字。要求的就是熟练,就是那种了然于心的那份信心,注意运行的线和字法之间的关系,尤其线条穿插避让间的疏密聚散。作业张于壁和字帖比较,找寻那份“真气”,再反复挥洒,感受到笔下那种元气为止。
5.作自解文章一篇,精确描述对于毛笔“行”字诀及“气”的真实感受,并从历代文论、书论中找出关于“气”格的描述,仔细体会。作业标注日期保存。
【练习说明】
可以说,理解和体会了“气”格,是进入中国文化的关键,中国文化和艺术不是仅凭眼睛看的艺术,而是要感受的,奇妙处全在于字形之外,“不见字形”是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金钥匙。历代书家中王献之是得“气”者,米芾所谓的“子敬一笔书”真是绝佳的描述。后世书家中则首推清人何绍基猿叟,何氏回腕法运笔,合了太极之理——毛笔的“行”字诀颇似打太极。对于何氏书法直入骨髓的理解者当推沙孟海先生,沙老在《近三百年书学》中云:“其隶书的好处,在有一缕真气,用笔极灵空,极洒脱,看过处很潦草,其实他不肯丝毫苟且的。至于他的大气盘旋处,更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 这种评论何止是搔到了痒处。近世书家有于右任是“行”字诀运笔者,其草书绵延不绝,真气流转,清新亮丽,明显高出同辈一筹。另,徐悲鸿先生不以书名,然其碑体行书亦深得“行”笔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