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江苏高考文科语文加试题的命题推想及教学应对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i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的命题,《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方案》(以下简称《08年考试方案》)在其“试卷结构与内容”部分作了这样的说明:“数学必修题考查必修和选修系列1内容,附加题主要考选修系列2和系列4内容。语文附加题的题型和考查要求在《考试说明》中公布。”这个说明对比度很大,数学附加题的考试要求十分明确,语文的除了想象的余地大,就什么也没有了。按惯例,08年的《考试说明》一般要到该年的1月底或2月初才能公布,离开现在差不多有十来个月的时间,对眼下的教学操作而言,可以说是“遥遥无期”。如何让我们的教学应对有所依托,并确保方向的正确性,我觉得,尽快着手展开研究和探讨是非常迫切的。
  我省高考方案的制订和出台,依据的是新课程标准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出台的考试大纲,而考试大纲又是按照课程标准来制订的,体现的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因此,从课程标准到考试大纲,再到高考方案,其基本精神是一以贯之的。08年“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考试大纲虽然还没有出台,但依据课程标准制订出台的07年考试大纲,即《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按年代不同简称《08考纲》、《07考纲》)反映的应该是《08考纲》的基本格局,是《08考纲》的“风向标”,所以,拿《07考纲》,特别是拿它相对于《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以下简称《06考纲》)所做的调整来做研究的起点,进而推想08年我省考试方案附加题考查的基本框架,应该是一个较为切实而有效的方法。
  
  一
  
  相对于《06考纲》来说,《07考纲》有许多新的变化。拿《08年考试方案》中“语文附加题”这个问题作为分析的立足点来看这些变化,我觉得以下三点特别值得关注。
  (一)能力要求不断抬升
  与《06考纲》比较,《07考纲》在能力要求上呈现出一种不断抬升的趋势。
  最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越来越淡化知识的考查,突出“能力考查”这样一个重点。拿06和07两年的《考纲》做一个比较,这一点特别显眼。
  首先就“考试内容”来说,《06考纲》将第一个考查点确定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并阐释为“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这种表述,我们不难体会出考纲将知识和能力对等处理的立意。《07考纲》将语言知识考查点确定为“语言文字运用”,并阐释为“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就将知识考查纳入了能力考查的范畴。①
  再拿名句、名篇的默写来说,《07考纲》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调整进了“古代诗文阅读”部分,这就意味着名句、名篇的默写由单独命题变为在具体的“古诗文阅读”中命题了。②
  《07考纲》最突出的一个变化是增加了“探究能力”这样一个考点。
  《06考纲》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共五种能力,07年在五种能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探究能力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的能力,“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属于目前6种能力的最高一级。这个考点的增设,为《07考纲》向“能力考查”倾斜加上了一个决定性的砝码,也是在更核心、更本质的层面上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大靠拢。
  《07考纲》这个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先让我们把问题回到《08年考试方案》上来。《08年考试方案》为选修测试物理的考生增加数学附加题,为选修测试历史的考生增设语文附加题,这种增设,其着眼于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用意是非常明显的。对于学生将来的专业发展而言,作为工具学科,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其本身的知识内容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该门学科的学习而培养起来的某些能力,尤其是那些从层级上说比较高级的能力,比如语文学科的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直至最高级别的探究能力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所以要讲到能力的层级,08年高考语文附加题天生地具有一种向较高能力层级倾斜的倾向,《08考试方案》在说明它的“创新性”命题原则时有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思考:“试题设计突出新情境、新材料、新设计,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说《07考纲》和《08年考试方案》这种本质上的高度一致性,为我们的教学应对提供了能力层面上的框架性指导。
  (二)对选修内容的注重
  必修内容相对来说高考比较容易落实,选修内容各个地方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完全统一,这部分怎么考?这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直比较担心的问题。
  《07考纲》明确规定“考试内容”分必考和选考两大块,选考内容第一次以政策文件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同必考内容对应必修课程一样,选考内容对应的是选修课程。必考内容和以往一样分四大块,即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选考内容有两大块备选:一块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块是“实用类文本阅读”。把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进行一个初步的比照,我们不难看出《07考纲》对选考内容的明显注重。
  先看内容占比。如果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现代文阅读”这一块,把“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做一个比较,可以看到,选考内容的占比是相当大的,必考内容考两个能力层级,共6项内容,选考内容考三个能力层级,共8项内容;再看能力要求,“必考内容”中的“现代文阅读”考的是B、C两个能力层级,“古代诗文阅读”考的是A、B、C、D四个能力层级,而选考内容考C、D、F三个能力层级,其中F层级就是新增的“探究”能力考查内容,要求显然比前面必考部分来得高。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07考纲》对选考内容的这种高度重视,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对“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回应,也就是对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的一种关注和落实。
  但是,话又得说回来。苏教版教材按“课程标准”精神编写的选修内容共有5个系列16个模块,按要求,学生至少要从中选取4个系列的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从教学时间上看,必修系列安排两个半学期的教学时间进行教学,高二第一学期的下半学期开始就进入选修课学习阶段,一直到复习应考开始才结束。内容如此之多,用时如此之长,如果高考只选做1篇的现代文阅读,说实在的,这样的容量实在是太少了。但是,这个事情又多少有点无奈。试卷怎么出,长度怎么定,要受考试要求、考试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况且,要想以一张试卷来覆盖全部的学习内容,即使是大部分的内容,那也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所以教学和考试始终存在着矛盾,并且留有很多难以弥补的缺憾,而选修课这一块的缺憾显然是特别的大。
  有没有办法来弥补这个缺憾?这是一个不大好回答的问题。但是如果有另外的需要必须让学生考更多的内容,那么,针对选修内容来进行考查,我们认为,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弥补措施。回过头来看附加题,08年附加题是否一定要测试选修内容,这不太好断言,但如果要选其他的内容来考查,相比之下,我们认为,选修内容应该是考查的首选。关于这一点,除了上面弥补缺憾这一条理由之外,这里还有三点理由。第一是文科考生的专业发展,前面也提到过这个问题。针对文科考生增设的附加题考查,不可能不考虑到他们的专业发展,文科的专业如新闻、历史、文学语言、法律、管理等等,都特别需要拿“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做扎实的阅读基础。第二是探究能力,前面说到选修内容两大类文本的考查能力层级,它们都在C级以上,其中新增加的“探究”,在能力层级上属于F级,这些高水平的能力层级,无论是对高校选拔来说,还是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来说,都是必须的。第三是可以直接落实公平性原则。《08考试方案》在命题上强调“公平性原则”,要“实现试题素材和解答要求对于所有考生的公平性”,依据选修教材及其教学要求出题,对落实《08考试方案》的公平性原则,无疑应该是一个最好、最直接的办法。
  (三)人文内容的凸显
  “新课标”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提,这是对过去语文教育片面强调工具性的一种反拨,意义重大。什么是人文性?如果从要素上来理解,人文性其实是包括了“人”和“文”两个方面。“人”强调了人的自然特质一面,提示我们对人的本能需要、个性、潜能的正视和尊重。“文”指的是文化,强调了对人的教育、教化的必要性。自然的、生物意义上的人要在特定的社会中,适应社会环境,接受文化规范,逐步形成与社会相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成为社会的人、文明的人。教育所追求的人文境界,简要地说,一个是环境、教育对人的塑造,再一个就是人的自主发展,人对环境、文化的选择与创造。③
  《07考纲》努力体现“新课标”精神,我觉得比较突出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重视阅读考查,必考部分除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之外,其余两个部分都是阅读,选考部分则全部是阅读;第二个方面是强调个性化阅读,强调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这主要表现在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上,分析综合,欣赏评价,探究,这些阅读能力都伴随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07考纲》的这一特点,不仅提示我们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教材,而且也给我们的课外阅读指示了方向。
  
  二
  
  如何应对08年40分附加题的考查,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后阶段的工作,下面三个方面应该是着力点。
  (一)开展以经典为侧重的广泛而深入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堂的巩固与强化,也是课堂的拓展和延伸。高水平阅读能力的养成,没有广泛而深入的课外阅读,那是不可想象的。立足08年高考,着眼解决40分附加题,我们必须把课外阅读当成一个必不可少的抓手。
  如何搞好以应对08新高考为目标的课外阅读,就目前的实际来看,首要的一点是把学生从过去相对散漫的阅读状态下引导出来,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决不是一种兴趣的漫游,而是一种以兴趣为基础,以发展个性,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课外阅读不排除高考的功利性,它与高考是相容的,统一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学习的目的就会更加明确。
  其次是立足兴趣,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明确阅读的方向。
  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是课外阅读的关键。如何选好阅读内容,在这个问题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我们认为,这里有几点要特别注意。第一是进一步搞好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是广泛听取意见,利用集体智慧,突出人文内容,为学生开列读物。第三要注意到读物内容的多样性,包括作家、地域的广泛性和体裁、式样的多样性,并在照顾到多样性的前提下突出重点,体现经典性。关于式样的多样性问题,我们的主张是要多引进一点电子读物和影视读物;关于经典性的问题,我们的想法是要突破通常意义上的“经典”概念,要把那些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个性特色的,为广大读者所认可的,并在当下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家、作品也纳入到经典的范围。第四是要考虑到和教材的多方面的联系性,做到尽可能地联系教材,尽可能立足教材进行拓展和延伸。
  再次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检查阅读效果。
  以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进行阅读检查,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增强阅读的自觉性,而且能在更多、更广阔的平台上让学生获得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从而更快、更好地提高自己。在具体操作上,究竟以怎样的活动形式进行检查,我们主张把检查的方式和阅读的方式、阅读的目标结合起来。不同的阅读目标采取的阅读方式应该是不同的,比如以了解为目标的阅读,采取的应该是浏览的阅读方式,检查时,可以采取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的形式,以增广见闻;以积累为目标的阅读,采取的应该是阅读和摘要相结合的方法,检查时可采用定期收查笔记本的办法;以深化探究为目标的阅读,写作读书笔记是比较好的方法,检查时可以采取读书笔记评比法和优秀笔记交流法等方法。总之,要讲求多样化、科学化,要统筹,要有实效。
  最后是提供时间上的保障。在时间上除了利用假期时间进行比较集中的阅读之外,学期中一定要有硬性的时间做阅读的保障,以保证课外阅读的经常化。
  (二)着眼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条件,高效率地开好选修课
  按照计划,参加08年高考的学生,语文必修内容已经全部学习结束,接下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学习选修内容。
  关于选修内容,这里首先谈一谈现状。
  第一,目前的选修内容是对全体学生开,不是对选修的学生开,学习选修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有选修之名,而无选修之实。这种情况当然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解决起来是很困难的。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问题。
  第二,参加选修课学习的同学,在必修学习结束之后,有没有达到必修学习的要求?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学生选择学习文科,有许多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些学生很多并不是真的有什么文科,特别是语文的特长,进行以探究为核心的选修课程学习过渡是不是很顺利。
  第三,从教的这一头来说,习惯的力量非常强大,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处理不好,课堂很可能会跟着老路走,甚至由于种种原因,“探究”最终变成了走过场。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在开设选修课的问题上主要要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要有选择。
  选择的原则首先是兴趣性。学生在学习选修课时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利,教师在决定选修内容的时候就要比较多地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即使是面上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兴趣,比如《史记》和《论语》、《孟子》选读,相比较而言,在“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等栏目开得相当火红、热门的背景底下,更多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史记》,而且作为叙事文,《史记》具有小说、戏曲的因素,学生容易把握,展开探究的障碍也相对小一点。其次是平衡性。平衡性是在选择过程中体现的,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展开教学,第一是要照顾面上的学生,照顾到他们的兴趣和需要,这一点上面已经说到,第二是要照顾到文本,照顾到文本的类别、体式,比如选了《论语》以后,就不宜再选《孟子》,以便腾出时间和空间来选择其他的类别和式样,总之要照顾到各种类别,各种式样的平衡。再次是交互性。交互性是说要考虑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性和相关性,比如儒家的基本思想、基本精神在《史记》中有具体的体现,阅读《史记》的时候,可以选择《论语》的相关章节来同时学习,相互为用,以求相互发明。这里涉及到总体把握教材,进而打破教材格局,相机穿插,灵活运用教材的问题,限于篇幅,不多说了。
  第二是要化难为易,提高效率。
  选修课程的难,主要难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内容难。比如《史记》、《论语》、《孟子》,这些选修内容都是文言,进入探究,首先是一个文字障碍的问题,而且像《论语》、《孟子》这样的著作,其时代离开我们更为遥远,理解也更加困难,同时,没有一定的认识和思想水平,没有比较多的生活积累和领悟,也难真正地读懂。二是阅读的能力要求高。探究是比较高的阅读能力,它需要分析,需要综合,需要比较,需要联想甚至想象,总之是要有比较高的思维水平。这样难度的学习内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收到切实的学习效果?我们认为,一定要想办法化难为易才好。用什么办法化难为易?下面以《史记选读》为例子讲两点。
  1.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化难为易的学习平台。学习《史记》,可资利用的学习资源相当多,要攻克语言难关,可以先拿白话史记给同学们看,比较好的本子如杨燕起、陈焕良的《白话史记》。教学处理上,可以把材料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利用早晚读的时间预习。这样,课堂上如果处理得好,就可以比较快速地通过语言这一关,顺利地进入探究环节。《史记》的研究成果多,如果进入探究环节,我们可以就某个问题,尽可能地为学生呈现相关资料,设计探究情境,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迸发思维火花。另外还可以下载或购买一些视听资源做教学的辅助,利用阅读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把思维引向深入。像央视10套的“百家讲坛”,可以说是这方面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
  2. 展开探究要从小到大,由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逐步加深,循序渐进
  这也是一个在难度上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过程。这方面,教材设计得相当好,充分依托教材,是一个好办法。拿《史记选读》来说,教材在每一篇课文后都设计了一些针对课文的具体问题来供学生阅读探讨,切实地引导学生完成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收夯实基础之功。但事情不能到此结束,教材后面有一个名为“研究《史记》”的专题,这个专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史记》作比较宏观的、综合性的探究,设计的“参考选题”,大多数具有“多元解读”的巨大空间,对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是再好不过的一环。但是,据我的了解,有许多学校的教师对教材的这一安排普遍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课本中最后一篇选文《淮阴侯列传》的教学一结束,后面的内容也就随之被丢在一边,那实在是十分可惜的。
  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一点现在有许多人在谈,谈得很多,也很到位,关键是要落实。要真正克服惰性,改变习惯,让学生动起来,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彻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我想,它不应该只是一个认识问题,更原则地讲,它是一个实践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在哪里,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难就难在坚持。自主学习不是放羊,以学生为主体也决不是放手不管,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容易操作,教师也乐于操作,就在于它可以不顾或者很少顾到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之所以难以操作,教师也不乐意操作,就在于它要充分顾及学生,而学生是复杂的,四五十个脑袋会产生出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教师要应付,就要有更复杂、更周到的教学设计,就要有更广博扎实的阅读,就要有对教材居高临下审视、娴熟于心的把握,这谈何容易!所以,这里的难实际上是难在教师这一头,难在教师的艰苦的、持之以恒的实践操作。
  (三)学习成功经验,探索命题方向,强化表达训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实施“新课标”的先行省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查阅近年来山东、广东、海南等省的高考试卷,可以发现里面有许多新的东西。用“新课标”的精神、《07考纲》的视角来审视这些新内容,我们可以从素材、题型、难易度,能力层级等方面来对它们加以研究,进而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东西。
  《07考纲》从总体上看,其基本组成是阅读和表达两大块,08年高考的附加题如果在较高的能力层级上考,那么,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表达上,所以表达搞不好,说到底还是一句空话。阅读上面的表达和作文表达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所以,训练表达首先要根据不同题型的不同要求,来训练表达的规范性,一定要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第二是要高度重视书面表达的训练。表达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训练表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是侧重点要放在书面表达上。和口头表达相比较,书面表达更严密,更细致,更富有逻辑含量,高考的主观题最后都要以书面表达的形式来回答。训练书面表达,首先要改变习惯。许多学生不喜欢经常性地、自觉地进行书面表达的训练,并不是他们不知道书面表达的重要性,主要原因是在于习惯,他们更多的时候是习惯于想,想通了就行了,其实想的和说的有距离,说的和写的有距离,用大家熟悉的画竹来做比喻,也就是眼中之竹、心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分别。改变习惯,我们比较一致性的意见是改变课堂,课堂上不能只是讲和说,也不能只是问和答,课堂里要有经常的、持久的书面表达训练,或3分钟,或5分钟,坚持下去,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也要有针对附加题的比较规范的训练,这种训练可以从现在开始,在保证有相对的连续性的前提下,采取前松后紧,到最后再集中的做法。因为附加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现在它还在我们的命题组的专家和领导的脑子里,等到它诞生了,我们才能走近它,才能和它有最亲密的接触。
  
  注释:
  ①、②2007年新课标语文考纲新在何处.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2月.第70-71页.
  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没有预设是不行的,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上,课堂教学最多是一片表面的繁荣,学生获得的东西也只是知识的表层,他们的收获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会超出教师的预定。教师只有把握过程的动态生成,灵活机智地根据活动的变化发展调整原有的计划和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英语教学的意义,才能根本体现新标准英语的要求。新标准英语不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内容,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
期刊
摘要:外语学习焦虑是影响学生外语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情感因素。本文通过对外语学习焦虑理论的研究,探讨了外语学习焦虑产生的原因,结合作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和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克服和减轻我国学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焦虑 外语学习 外语学习焦虑 策略    一、 引言    英语学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受英语本身语言特点的影响,还受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成
期刊
摘要: Q版卡通作为一种独特的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深受大众的欢迎。本文主要介绍什么是Q版卡通,Q版卡通的人物表现技法,在表现中写实与夸张变形的关系等。  关键词: Q版卡通 人物比例 写实 夸张变形    生活需要欢乐,需要笑声,需要幽默。卡通作为一种独特的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自诞生以来已有百年历史,具有简洁、通俗、幽默、风趣、夸张的艺术特点。如同笑话、小品、相声等幽默艺术,卡通也是
期刊
摘要:本文对SQL语言中的自身连接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讨论了自身连接存在的必要性,并通过实例对SQL中自身连接查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SQL 自连接 连接查询    一、连接查询    在SQL中,如果一个查询同时涉及到两个以上的表,那么这种查询就称为连接查询。连接有多种形式,有等值连接、自然连接、非等值连接、外连接、复合条件连接和自身连接等。  大多数的连接,都是涉及到不同的表,以下面的
期刊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写作文的浓厚兴趣,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就会满腔热情地参加作文训练,克服怕写作文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激情活跃起来,增强自我行为的内动力,把写作文当作愉快的事情来完成。我的做法是:    一、活动激趣    不少学生对作文没兴趣,甚至厌烦,主要是缺乏写作素材。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活
期刊
目前,地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在全民环保的队伍中,儿童的力量不可低估,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小主人,爱护环境、治理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小朋友从小就应该培养起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保护地球、爱护大自然的重任。  《纲要》指出: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重在每个孩子的参与,只有
期刊
摘要: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正确运用“三维健康观”的观点。实现教师地位“首席化”,使师生互动起来,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组织管理要注意“民主化”,充分信任学生,开展“责任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自主管理观念。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法指导,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爱好与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课程改革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概括,为21世纪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结合现阶段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的科学认识进行分析,探寻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与人全面发展的有机联系,为丰富21世纪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竞技体育 竞技体操 后备人才 培养 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竞技体操运动技术的更新不断加快,运动技
期刊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数学教育实现从“工具数学”向“文化数学”的转变。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具有坚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具备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和高度的教育使命感。要自觉形成“文化数学”的教学理念,并切实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文化数学”可以使数学变得更容易一点。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 文化数学 人文精神    前言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的
期刊
我们通常把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称为教学设计。在对初中思品课教学设计的分析和操作中,有许多成果是富有价值的。教学设计必须通过课堂的主导者即教师付诸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渗透了教师的个性化的操作,如情感、意志、语言、动作等,因此形成了风格迥异、各有特色、效果不一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型。    一、 当前流行的三种思品课教学模型    由于理论修养、教学经验、地区差异、个性特征等因素的不同,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