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西北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概况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设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生以来已创办十一年,经过改革、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目前已培养七届、460多名毕业生。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设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该学院开办有行政管理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3个本科专业和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2个硕士研究生专业,这些紧邻、上端和具有很大同质性专业的开办,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平台和生态环境。在2007年的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随机性评估中,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特别是2009年评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得到了同行专家“有鲜明的两大亮点”的评价。
首先,培养目标方面:在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本科人才的目标定位中,我们在注重学生达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能力强、素质高等一般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对学生公共精神、法治观念、创新意识和较强的社会适应、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公共精神、创新意识、法治观念”的培养,被同行专家视为亮点,认为突出了学生人文素养、法的精神和创造性培养,是我们行政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一大特色。
第二,学科和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利用学校和学院教学科研资源,突出了法管结合、政管结合的学科特色,同时加强与政府、社会的沟通互动,承接各级各类重大项目,为西部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制定和目标考评等方面的服务,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得到了协调发展。2008年行政管理专业被列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优秀课程4门,校级重点课程12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6项;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科研成果获省政府奖10项。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采取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和良性竞争的方式遴选学科学术带头人;通过优化组合的方式形成学科学术梯队;通过中青年学术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国内外学术交流、观摩教学和高访、进修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通过改善现有人才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保障教师队伍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学院现有专业教师共35人,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硕士学位的20人,行政管理专业教师15人。这是一支高水平理论与实务教学的师资队伍,2008年获得省级政治学教学团队建设,政治学课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支柱课程之一;同时还聘请了具有“长江学者”称号教授和为我们的客座教授;还从实务部门聘请了陕西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的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这些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第一资源和可靠保障。
第四,学生培养方面:我们注重课堂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通过上机操作、课程实践、案例分析、研究报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学生学术研讨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提出新见解,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良好的培养;开展教学回访、专业辩论赛、读书会等活动,使学生与老师取得沟通与交流,以学促教、师生互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目前在校生有400人,已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七届,达460人。其中单班考研率达到过36%,而且大多是考入了“985”、“211”学校;就业情况良好,有两年得到了学校“学生就业优秀奖”。
第五,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主持承担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等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5项,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2篇。
第六,聚全校之力,为实验区教学提供条件与保障: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寓于西北政法大学,除了我们所在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学校还设有五个法学院和五个其它学科学院开办的18个本科专业、19个硕士研究生专业,有可以共享的教学设备及其它教学资源,有可以共享的全校教师队伍,这些都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必要条件。
二、当前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
(1)课程内容窄、杂、空的问题表现突出。近年来很多学校虽然增加了一些选修课程,但其课程内容的宽泛性与完整性远远达不到行政管理职业专门化的要求,达不到迅速发展的管理实践对行政管理理论与技能的需求,而且现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学科门类杂,学科间衔接性差。在实践层面上,普遍缺少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技能训练课程,使行政管理课程显得较为空泛。
(2)实践环节松散,机会少、效果差。各学校实践课时多少不等,一般是8周左右,多数院校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自主安排实习时间与内容;没有足够的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基本就是看实习单位的鉴定评价。整个实践环节松散,造成实习效果低下,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
公共行政性质的要求决定着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性质和教学的内容,公共行政具有公共性、依法行政性和发展性,所以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和教学,必须始终注重学生公共精神、法治观念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行政管理是公共实践的领域,所以行政管理专业要加强培养应用性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一方面要改革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完善校内教学实践环节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对接。行政管理实习实践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检验、矫正、深化和丰富所学理论的真实平台,同时也为学生锻炼专业技能、养成健康的个性品格和高尚的职业情操提供了真实的实践情景,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十一年来,我们顺应政府管理发展变革的客观趋势,努力探索和更新适应形势发展的教育理念,这就是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和育人优先”的方向,结合通识与专业教育,突出专业教育特色,拓展人才培养路径,努力培养知识复合型、实践应用型、思维创新型的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们进行改革和调整的思路是:
1、基于行政职业面向,构建寓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培育公共精神、创新意识、法治观念为一体的“整合培养模式”思路。行政管理教育培养公共行政管理人才,而高素质的公共行政管理人才决定于他(她)是否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背景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否具有符合良好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促进公共行政持续发展的创新意识;是否具有保证依法行政的法治观念。这些决定公共行政管理人才素质的变量要素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所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就应当取向于构建如上要素有机构成的“整合培养模式”。
2、基于公共行政需求,坚持以适应行政发展为目标导向的改革思路。公共行政性质的要求决定着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内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向与目标是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与驱动力,而行政管理学科适应和满足公共行政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公共行政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环节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调适,都要顺应这一规律,把体现现代公共行政精神和公共行政理念要求的科学的、先进的内容充实到教育教学中去,使之与时俱进。只有这样,公共行政管理学科与专业才有它得以存续的内在根据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
3、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以法管结合、政管结合为特色的改革思路。专业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主渠道,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上,建立并适时优化通识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讲授环节与自学环节、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深化课彼此互补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全校通识课开设的基础上,学院建立了“全院同质性专业间平台课”,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中拉通了六门必修课,在公共管理二级学科中拉通了七门选修课。如果说专业生存的保证是质量,那么专业的特色则是竞争的力量来源。正在于此,行政管理作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中加大了法学、政治学方面的课程,以突出法管结合、政管结合的专业特色,突显这一特色,有利于合理有效利用了学校和学院的教学资源,有利于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口径、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4、坚持以实践教学为突破点的改革思路。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育人,这是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点,为此,我们拓展了课堂实践教学,建立和完善了行政管理实验实训教学,深化专业实习改革,注重社会实践效果,建立了多渠道、多途径、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持续不断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把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5、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改革思路。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必须与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相适应,以社会发展对行政管理人才提出的能力素质要求为基础,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作为培养质量的重要参照。为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上,我们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中来。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设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生以来已创办十一年,经过改革、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目前已培养七届、460多名毕业生。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设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该学院开办有行政管理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3个本科专业和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2个硕士研究生专业,这些紧邻、上端和具有很大同质性专业的开办,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平台和生态环境。在2007年的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随机性评估中,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特别是2009年评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得到了同行专家“有鲜明的两大亮点”的评价。
首先,培养目标方面:在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本科人才的目标定位中,我们在注重学生达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能力强、素质高等一般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对学生公共精神、法治观念、创新意识和较强的社会适应、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公共精神、创新意识、法治观念”的培养,被同行专家视为亮点,认为突出了学生人文素养、法的精神和创造性培养,是我们行政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一大特色。
第二,学科和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利用学校和学院教学科研资源,突出了法管结合、政管结合的学科特色,同时加强与政府、社会的沟通互动,承接各级各类重大项目,为西部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制定和目标考评等方面的服务,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得到了协调发展。2008年行政管理专业被列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优秀课程4门,校级重点课程12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6项;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科研成果获省政府奖10项。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采取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和良性竞争的方式遴选学科学术带头人;通过优化组合的方式形成学科学术梯队;通过中青年学术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国内外学术交流、观摩教学和高访、进修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通过改善现有人才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保障教师队伍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学院现有专业教师共35人,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硕士学位的20人,行政管理专业教师15人。这是一支高水平理论与实务教学的师资队伍,2008年获得省级政治学教学团队建设,政治学课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支柱课程之一;同时还聘请了具有“长江学者”称号教授和为我们的客座教授;还从实务部门聘请了陕西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的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这些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第一资源和可靠保障。
第四,学生培养方面:我们注重课堂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通过上机操作、课程实践、案例分析、研究报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学生学术研讨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提出新见解,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良好的培养;开展教学回访、专业辩论赛、读书会等活动,使学生与老师取得沟通与交流,以学促教、师生互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目前在校生有400人,已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七届,达460人。其中单班考研率达到过36%,而且大多是考入了“985”、“211”学校;就业情况良好,有两年得到了学校“学生就业优秀奖”。
第五,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主持承担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等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5项,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2篇。
第六,聚全校之力,为实验区教学提供条件与保障: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寓于西北政法大学,除了我们所在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学校还设有五个法学院和五个其它学科学院开办的18个本科专业、19个硕士研究生专业,有可以共享的教学设备及其它教学资源,有可以共享的全校教师队伍,这些都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必要条件。
二、当前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
(1)课程内容窄、杂、空的问题表现突出。近年来很多学校虽然增加了一些选修课程,但其课程内容的宽泛性与完整性远远达不到行政管理职业专门化的要求,达不到迅速发展的管理实践对行政管理理论与技能的需求,而且现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学科门类杂,学科间衔接性差。在实践层面上,普遍缺少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技能训练课程,使行政管理课程显得较为空泛。
(2)实践环节松散,机会少、效果差。各学校实践课时多少不等,一般是8周左右,多数院校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自主安排实习时间与内容;没有足够的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基本就是看实习单位的鉴定评价。整个实践环节松散,造成实习效果低下,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
公共行政性质的要求决定着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性质和教学的内容,公共行政具有公共性、依法行政性和发展性,所以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和教学,必须始终注重学生公共精神、法治观念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行政管理是公共实践的领域,所以行政管理专业要加强培养应用性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一方面要改革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完善校内教学实践环节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对接。行政管理实习实践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检验、矫正、深化和丰富所学理论的真实平台,同时也为学生锻炼专业技能、养成健康的个性品格和高尚的职业情操提供了真实的实践情景,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十一年来,我们顺应政府管理发展变革的客观趋势,努力探索和更新适应形势发展的教育理念,这就是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和育人优先”的方向,结合通识与专业教育,突出专业教育特色,拓展人才培养路径,努力培养知识复合型、实践应用型、思维创新型的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们进行改革和调整的思路是:
1、基于行政职业面向,构建寓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培育公共精神、创新意识、法治观念为一体的“整合培养模式”思路。行政管理教育培养公共行政管理人才,而高素质的公共行政管理人才决定于他(她)是否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背景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否具有符合良好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促进公共行政持续发展的创新意识;是否具有保证依法行政的法治观念。这些决定公共行政管理人才素质的变量要素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所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就应当取向于构建如上要素有机构成的“整合培养模式”。
2、基于公共行政需求,坚持以适应行政发展为目标导向的改革思路。公共行政性质的要求决定着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内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向与目标是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与驱动力,而行政管理学科适应和满足公共行政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公共行政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环节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调适,都要顺应这一规律,把体现现代公共行政精神和公共行政理念要求的科学的、先进的内容充实到教育教学中去,使之与时俱进。只有这样,公共行政管理学科与专业才有它得以存续的内在根据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
3、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以法管结合、政管结合为特色的改革思路。专业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主渠道,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上,建立并适时优化通识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讲授环节与自学环节、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深化课彼此互补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全校通识课开设的基础上,学院建立了“全院同质性专业间平台课”,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中拉通了六门必修课,在公共管理二级学科中拉通了七门选修课。如果说专业生存的保证是质量,那么专业的特色则是竞争的力量来源。正在于此,行政管理作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中加大了法学、政治学方面的课程,以突出法管结合、政管结合的专业特色,突显这一特色,有利于合理有效利用了学校和学院的教学资源,有利于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口径、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4、坚持以实践教学为突破点的改革思路。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育人,这是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点,为此,我们拓展了课堂实践教学,建立和完善了行政管理实验实训教学,深化专业实习改革,注重社会实践效果,建立了多渠道、多途径、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持续不断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把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5、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改革思路。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必须与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相适应,以社会发展对行政管理人才提出的能力素质要求为基础,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作为培养质量的重要参照。为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上,我们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