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从事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上课时能听懂,但习题却不会做。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尤为突出,在课程的复习阶段也较突出。对于这种现象,开始时我认为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听懂,他们只是似懂非懂或不懂装懂。后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发现,学生不会做题的原因,有些是因为似懂非懂或不懂装懂,但大多数还是因为他们解题能力差,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是什么造成了学生的这种状况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有些学生的基础差。有时由于某些章节或课节中所学的知识与以前的旧知识联系不多,学生能听懂课,但是在习题中又涉及到一些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因此就做不出习题,或者学生在解题时,虽然思路正确,但由于基本技能差表达不出来,因而也做不出题。还有的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照搬照套,题型一旦有所改变,就不知所措了。
第二,例题与习题难度相差太大。由于数学这门学科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而且现行的义务教育教材的许多地方难度降低,因此教材中出现的定理、定义、公式、法则等都是些最基本的知识,例题也较简单。但习题(尤其是B组习题和一些课外习题)的难度却比例题的难度大,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学生没有见过的新型题。而这些习题并不是简单地模仿例题就能做出来,而是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才能解决。许多学生由于缺乏这种能力,就会导致他们的解题能力差。
第三,教学方法落后。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培养能力;教法上只顾学生能听得懂,不顾学生的听课效果,这就使学生的智力得不到开发,能力得不到培养。还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只要熟记公式、定理、法则,记住题型,就能学好数学。因此只注重让学生背出定义、定理、公式,会做书上的例题。这样,有些学生虽然基础较好,但缺乏创适力和想象力,这也会造成学生的解题能力差。
第四,学生缺乏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些学生在做习题时,把题目看一二遍后,觉得不会做就不做了;有些虽然作一些思考和探索,但没有思考出來就放弃了;而另外一些学生在家长或老师的督促下,通过多想几次,多算几遍,最后终于做出来了。所以有的学生不一定是不会做题,而是知难而退,缺乏刻苦钻研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五,老师布置的作业缺乏针对性。有些老师认习题做得越多越好,越难越好,因此,常常布置一些高难度的习题,即使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也难以独立完成。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做不出题,而且会觉得数学太难学了,从而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觉得要想解决学生解题能力差的问题,教师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基础差的学生,注重打好基础。没有较好的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基础教育。
二、转变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下功夫。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专门的训练和培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探索并获得新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习惯。
三、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要要求过高,防止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四、发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想,鼓励学生探索,并且养成边思考边动手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五、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刻若钻研的精神。在数学发展史上,任何一个新的发现都是數学家们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以上几点呢?首先,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教师在上课前不仅要认真备好课,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以及他们的思维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另外,还要在此基础上根据规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状况,以注重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出发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其次,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比如,对于一些例题可采取少讲、略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评议例题的解题过程可否简略,有无其他解法,从这一道题中能否推导出其他结论,如此等等。这样学生在评议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又提高了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经常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整理学过的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把知识的整理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和学生一起整理以前学过的知识,总结解题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都能较熟练地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大大提高,即使是以前没见过的新题型,通过认真、仔细地思考也能较好地解决。因此,只要找到了学生解题能力差的原因,并相应地改革数学教学,这个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而且也能进一步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安徽省滁州市第八中学)
第一,有些学生的基础差。有时由于某些章节或课节中所学的知识与以前的旧知识联系不多,学生能听懂课,但是在习题中又涉及到一些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因此就做不出习题,或者学生在解题时,虽然思路正确,但由于基本技能差表达不出来,因而也做不出题。还有的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照搬照套,题型一旦有所改变,就不知所措了。
第二,例题与习题难度相差太大。由于数学这门学科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而且现行的义务教育教材的许多地方难度降低,因此教材中出现的定理、定义、公式、法则等都是些最基本的知识,例题也较简单。但习题(尤其是B组习题和一些课外习题)的难度却比例题的难度大,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学生没有见过的新型题。而这些习题并不是简单地模仿例题就能做出来,而是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才能解决。许多学生由于缺乏这种能力,就会导致他们的解题能力差。
第三,教学方法落后。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培养能力;教法上只顾学生能听得懂,不顾学生的听课效果,这就使学生的智力得不到开发,能力得不到培养。还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只要熟记公式、定理、法则,记住题型,就能学好数学。因此只注重让学生背出定义、定理、公式,会做书上的例题。这样,有些学生虽然基础较好,但缺乏创适力和想象力,这也会造成学生的解题能力差。
第四,学生缺乏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些学生在做习题时,把题目看一二遍后,觉得不会做就不做了;有些虽然作一些思考和探索,但没有思考出來就放弃了;而另外一些学生在家长或老师的督促下,通过多想几次,多算几遍,最后终于做出来了。所以有的学生不一定是不会做题,而是知难而退,缺乏刻苦钻研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五,老师布置的作业缺乏针对性。有些老师认习题做得越多越好,越难越好,因此,常常布置一些高难度的习题,即使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也难以独立完成。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做不出题,而且会觉得数学太难学了,从而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觉得要想解决学生解题能力差的问题,教师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基础差的学生,注重打好基础。没有较好的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基础教育。
二、转变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下功夫。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专门的训练和培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探索并获得新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习惯。
三、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要要求过高,防止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四、发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想,鼓励学生探索,并且养成边思考边动手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五、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刻若钻研的精神。在数学发展史上,任何一个新的发现都是數学家们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以上几点呢?首先,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教师在上课前不仅要认真备好课,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以及他们的思维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另外,还要在此基础上根据规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状况,以注重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出发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其次,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比如,对于一些例题可采取少讲、略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评议例题的解题过程可否简略,有无其他解法,从这一道题中能否推导出其他结论,如此等等。这样学生在评议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又提高了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经常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整理学过的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把知识的整理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和学生一起整理以前学过的知识,总结解题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都能较熟练地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大大提高,即使是以前没见过的新题型,通过认真、仔细地思考也能较好地解决。因此,只要找到了学生解题能力差的原因,并相应地改革数学教学,这个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而且也能进一步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安徽省滁州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