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帮忙,请开尊口!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feng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总是倾向于低估他人提供帮助的意愿,人们远比你想象的更愿意提供帮助。
  寻求帮助者通常错误地认为,如果采用间接手段—借助表情而非直接询问传达其要求,他们将较容易获得帮助。然而,潜在帮助者却表示,他们更易于帮助那些直接提出要求的人。
  
  你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害羞的人,因此不能从事任何需要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职业?你是否因为不敢与人说话,而拿着一份调查问卷站在街边无所事事?你是否一想到需要去说服和哀求客户购买你的产品,就觉得有“乞讨”的感觉?
  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一想到向其他人—同事、朋友或者陌生人—寻求帮助便会感到浑身不自在。据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分析,这主要是人们害怕被拒绝的思想在作怪,而遭到拒绝是一件令人感到尴尬和丢脸的事。
  因此,作为一个市场调查人员,你可能担心会遭遇人们的冷漠的态度和生硬的拒绝而忐忑不安;作为一个销售人员,你可能在大街上拦住客户或者上门推销时,扭扭捏捏、拉不下面子请求对方倾听你的阐述;作为一个创业者,当你需要与抠门的投资者谈判时,总觉得有求于人,尴尬得不知道要怎么开口;甚至在公司工作时,可能你都不好意思请求同事的帮助,从而使一件事情多花一倍的时间和经历来完成。
  但是新近的研究却验证了“勤问必有所得”这一古谚语的合理性。一系列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倾向于低估他人提供帮助的意愿。
  


  “我们的研究鼓励人们大胆寻求帮助。并且不要事先假设对方的否定回答。”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组织行为学副教授Frank Flynn说,“人们远比你想象的更愿意提供帮助,并且当你试图获取工作资源、在工作上需要求助于人(事实上向客户推销产品也算‘求助’的一种)、申请资金或陷入麻烦时,认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
  事实上,Flynn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Vanessa Lake的论文(刊登于《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反馈。“一个同事在读完这篇论文后,碰巧遇上晚餐约会迟到。”Flynn说,“他在地铁里,觉得应该事先打个电话,但又没带手机。他后来对我们说,受到我们这篇论文的启发,他鼓起勇气向一个陌生人借用电话,而对方很快便同意了,这让他感到非常高兴。”
  在最初的两项研究中,所有参与者将在校园中向陌生人寻求帮助,并事先对给予积极反应的人数进行预测。在实验中,参与者分别根据要求借用陌生人手机向实验员打电话,进行个人问卷调查,并向校内学生询问校园体育馆的位置—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要求对方带领至少两个街区,前往体育馆。
  研究人员发现,对于需要询问多少人方可达到回应每项要求的规定人数时,所有参与者皆多估计了50%左右。“最初对于向陌生人提出上述要求,参与者皆心存恐惧。”Lake说,“而当他们完成调查任务返回实验室时却全部面带微笑,并兴奋地说,‘真没想到,他们真是太友好了!”’
  在针对美国白血病和淋巴瘤协会(Leukemja and Lymphoma Socjety)的团队培训部志愿者所进行的一项现实版调查中,上述结论获得了更为显著的印证。这些通过接受耐久性运动项目培训为协会筹集资金的志愿者,根据要求对达到其资金筹集目标所需的咨询人数进行了估计,并预测了平均捐助数额。
  结果显示,对于需要拜访多少人方可达到资金筹集目标这一问题,上述志愿者同样多估计了50%左右,并将人们的平均捐助数额低估为17美元。“人们似乎误算了他人对直接要求的肯定意愿,甚至在这样一个保守的事例中,人们对直接要求的反应也是相当可观的—捐助数额从30美元到1000美元以上不等。”Flynn说。
  为什么人们总是发生这种低估情况呢?研究人员发现,这是因为求助者未能了解潜在帮助者的真实想法。Flynn和LaKe认为,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被求助者是迫于社会压力而不得不做出慈善表现,直接回绝将破坏他们在自己和他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另外两项更为深入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分析。对于不同情况,参与者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们的角色差异,即作为潜在帮助者还是寻求帮助者。寻求帮助者比提供帮助者更倾向于认定自己将被拒绝。甚至更为重要的是,寻求帮助者认为其他人比潜在帮助者更易于拒绝他们。
  “由此便可以解释这一效果。”Flynn声称,“人们正是由于未能了解社会责任对潜在帮助者的影响,从而低估了对方提供帮助的意愿。”因此大方地向目标人群提出你的请求,不管是其成功率还是效率,都远远比拐弯抹角的方式要来得有效得多。
  根据一项研究发现,寻求帮助者通常错误地认为,如果采用间接手段一借助表情而非直接询问传达其要求,他们将较容易获得帮助。然而,潜在帮助者却表示,他们更易于帮助那些直接提出要求的人。“直接要求可更加有效地向潜在帮助者施加社会压力,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责任,使其难于拒绝。”Lake解释道。
  类似地,在一项最终研究中,参与者错误地认为,提供一张问卷并同时提问的方法比直接提问具有更好的效果。实际上,这种方法是否有效根本与是口头提问还是笔头填表的形式无关,而取决于问卷的长短一是简单的一页纸还是十页。“此处应首先注意你的问题构成。其次是问题的数量。”Flynn说。要想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而有效的资料同时又节省大家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拿着问题直接与被调查者对话。
  “根据我们的其他研究,人们通常会高估他人寻求帮助的可能性。”Flynn继续说道,“这不仅意味着人们不在可获得帮助的时候寻求帮助,还意味着人们在愿意提供帮助的时候不鼓励他人前来求助。据此‘开放’策略基本上毫无效果,除非积极地鼓励人们加以使用。”
  因此,人们可以明了,不论你是一个刚入行的上门推销的销售人员、需要在大街上拦人做调查问卷的实施者、还是一个资历尚浅的职场新人,在适时的时候张嘴提出自己的要求,会让你事半功倍。
其他文献
经历过若干次经济危机的美国人是这样判断危机的程度:“当你的邻居被炒,经济只算衰退;而当你被炒时,经济萧条便来了。”对我们中国人,危机的程度则从上个月编者话的“静观”,变成这个月的“惊觉”。远的是一位在杭州的朋友由于美国公司的不景气,作为销售的他从2008年12月开始底薪降半;近的是在北京跨国公司上班的女同学从空中飞人改成了5点半准时下班的“半职煮妇”——因为公司出台了对商务旅行更为严格的控制政策;
期刊
每个月买上30本杂志,看那些充满智慧、预见未来的总编辑和才华横溢的编辑们劳心劳力为我们精选出来的信息。坚持一年,薪水可以10倍增长。    创意工作者最常有的一个大问题是,作品的原创性不够。他以为自己是第一个做出这个作品的,殊不知别人以前早就做过了。不知天高地厚,这在创意里是很糟糕的。  不过,这种问题却很难避免,因为创意不是创造。没有任何创意是全新的,都是在之前已有事物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改良、
期刊
优仕网(http://www.yooshi.cn)是一个专门关注公务员考试的网站,其网站首席架构师客宾曾任职地方的政府新闻网工作8年。2003年第一次接触公务员考试报道,从而了解到网民对这方面信息的巨大需求。去年年中,他越来越意识到这个市场所蕴涵的巨大机遇,辞去公职创办了优仕网。公务员考试热度的蒸蒸日上,也给他的网站和论坛带来了一日千里的发展契机。    STAFFERS:都是什么人在热心考公务员
期刊
日本企业虽然废除了终身雇佣制,但与它捆绑在一起的级别体制和薪酬体制变革却非一夕可就。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日本拥有世界上最敬业的职员。他们像工蜂一样卖力地工作,可以为了企业颠倒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但近两年,日本人好像变懒了。  《华尔街日报》报道,很多职员宁愿放弃提薪或者晋升的机会,而希望有更多时间与家人相处。尽管目前日本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仍有公务员不愿参加职业晋升考试。Towers Per
期刊
韩国:淘汰制将取代“铁饭碗”    以前在韩国,如果公务员没有受到拘禁以上的刑事处分或者罢免,就不会被强制免职。因此,一旦成为公务员,基本上一辈子就可以依靠国家吃饭,退休公务员可以按照退休前3年工资的76%获得年金,而一般国民年金只有退休前3年工资的50%。  现在,“铁饭碗”要被淘汰制取代。根据韩国政府有关“公务员淘汰制”的规定,每个政府机关都要对其职员表现进行评估,一定比例的不合格者将被分派做
期刊
对于很多应届毕业生来说,公务员考试又是人生的一场恶仗,它似乎演变成了第二次高考。如果按照近年报考公务员人数与录取人数来看,说“国考”是“千军万马过钢丝”也不为过。但在北京大学经济社会学博士、北京锡恩管理顾问公司总裁姜汝祥眼里,应届生千军万马地去考公务员无异于一场“荒诞剧”。  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人相信有基层工作经历者比应届生更胜任公务员。“我们承认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但我们认真去思考
期刊
何谓“50佳第一工作场所”?即“最适合应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场所”前50强。之所以要做这个评选,是因为对于职场新人来说,第一份工作的意义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多。它更像一个成年仪式,这一刻的选择会引发每个人一生职业发展走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是《职场》举办“50佳第一工作场所”评选的第二年,也是我们立志于要把这个评选做得更专业和具有公信力的进一步尝试。2008年的“50佳”评选,《职场》与全球知
期刊
2008年底的就业焦虑,比往年来得都更猛烈一些。捧起铁饭碗,吃上公家饭,在危机声四起的职场里又成了很多人的第一工作愿望。于是哪里有暖阳,哪里就成了方向。105万报名者,98%以上的淘汰率,使国家公务员考试成了“中国最难的考试”。  同样的“热考”之风在遭受金融风暴最甚的美国,也刮得格外强烈。据报道称,截止到2008年12月6日,奥巴马团队已收到30多万名申请者简历,他们希望成为白宫的一名公务员。在
期刊
当穿惯了T恤牛仔裤的我踩着高跟鞋踉踉跄跄地从德勤大楼走出来的时候,感觉自己还是不能完全适应这身行头,尽管已经穿着它东奔西跑面了很多家单位。想想将来要是真做了咨询顾问,就得天天一身职业装面对客户,到时候不习惯也不行啦!  回想起刚才的小组面试,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最后一个环节面试官挨个儿问问题的时候轮到我却跳了过去呢?是对我完全不感兴趣?还是心中已经确定这个孩子可以顺利通过,进入下一轮筛选了
期刊
对于没有经历过经济低迷的大多数职场中人来说,了解我们身边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变化,了解美国的企业在渡过经济危机时所做出的人力资源制度的调整,将有助于我们知晓危机对我们职业生涯正在(或将要)带来的变化。同时,也让我们有了重新检视自身的空间和时间。        特别策划下期预告:   《五大职位面试胜经》  在2009年危机的特殊时期,面试将有什么特殊变化?如何在面试前做足功课?如何了解面试背后隐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