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菊隐剧场里说“三国”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hacmacy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折扇如枪似棒,醒木拍打惊堂,功夫全凭口一张,道出三篇锦绣文章。”评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由于现在电视以及网络的普及,去书馆听书的人越来越少,可为何2018年5月头两个周末,北京人艺菊隐剧院澄书馆“国人美学故事系列”之“再说三国”剧场版的六场演出,场场爆满。5月5日晚,记者来到北京人艺菊隐剧场,观看了由吴荻先生表演的评书《再说三国》,顿感耳目一新。
  舞台一派幽古“气象”
  下午七点,距离《再说三国》演出还有半小时,可剧场早已座无虚席。
  演出开场前,观众可步入“说书人的客厅”里参观浏览整个舞台的布置。行头栉比,禅椅静待,奇石峋立,妙香氤氲,一派幽古“气象”。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一幅字,一盆桃,一炉香,一壶茶……在椅子上坐一坐,拍一拍醒目,体验到了一种“真实”与“美”同在的“舞台生活”,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这些精致道具里,“澄目之醒”醒木,更是吸引了到场观众的眼光。观众不仅有一晚好书听,还能买块圆鼓鼓的小木头回家,亲自过过“开书”之瘾。十九点三十分,舞台幕布缓缓拉上,又缓缓拉开。整个剧场,顿时安静,感觉整个北京只剩下吴先生一人在说“三国”。好像一切都停止了,这夜晚也停止了……
  吴荻:会说评书会唱戏的美术老师
  说书人吴先生上台。“今天是‘再说三国’第二场。昨天是五四青年节,我们说的是—马超,一位年轻力壮、英俊威武的将军。今天是立夏节气,给大家换个人物——黄盖。昨天我发现来了不少小朋友,没想到小小年纪的他们就喜欢上了‘三国’。十年前我登台说书,说的就是《三国演义》。当年穿的那件大褂就挂在这个舞台上。我们的导演张添羽,还有众多朋友,集思广益出来的舞台,赏心悦目。很多观众问我,现场评书《西游记》说完了没有,我告诉大家,早说完了,2016年立秋那天收官的。今年年初,我也在这里连续说了三场‘再说西游’。今天我特意穿了这件红色的被褂子來说‘三国’,你看这衣服上绣了一个桃,做得可爱,圆润,与众不同……”吴先生吐字绵密,京腔京韵,声情并茂。
  “开书!”醒木清脆的撞击声,一下子吸引了所有注意,吴先生开始说书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三国演义》最著名、最著名的篇章必然要说上这么几句话,建安十三年……”寥寥几句,台下观众已对吴先生口中要出场的三国人物了然于胸,叹为观止。开书10分钟,语速随情节的推进已使观众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了。那把扇子似兵器,角色也切换得十分连贯紧密,喜怒恐惊,惟妙惟肖。偶尔唱上一段,更让观众听得入神,并被深深地迷住。有的伸颈、注目,有的屏息、凝神,有的微笑、默叹,有的瞪大眼睛……
  “用评书讲京剧的美术老师”,是吴先生的学生对他的评价。199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教美术的他,一改往日的教学模式,在课堂里用评书讲起京剧来,学生一听,掌声雷动。为此,他收集了干余张光盘,每天一早起来就吊嗓子练功。那时,他给4个班的同学讲课,从不用麦克风。有“书”、有“评”,才是评书,和看故事完全不同,评书是综合艺术。听吴先生的“再说三国”,更深刻地感悟到这点。何处停笔,所评何事,如何评说,均应情适景,足见其丰富的知识贮备和人生的阅历。
  导演张添羽:真正感人的,是和观众共享这短短的“时间”
  作为国人美学生活理念的倡导者和澄书馆创办人,张添羽导演创办“澄书馆”4年,他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艺术之路。
  “我创办澄书馆时26岁,之前,我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了电影,又做了文创……”在这人生“最青春”的时光里,“导演”成为最难以磨灭的字眼,张添羽一直在跟着恩师——第五代导演田壮壮在学做导演的本事,也一直没放弃对电影事业的热爱。他说,“田老师是个传奇,我特别服他。没想到陕古稀之年的他居然成为华语文艺片父亲角色的第一人,很惊喜。田老师是宁可不做导演也不愿妥协于不认同的时下标准的人,所以他的做人做事对我影响很大,也很有启发。”
  “走过四年,唯有感恩!当然,我首先感恩北京人艺,实现了我们所有的梦想。在剧院你也看到了,这工作不—般、繁琐。能坚持4年做评书(导演),其实说难也难,说易也易。主要是我对它感兴趣,是骨子里热爱评书。(导演工作的)兴趣在哪?有一点,那就是在于我能把握各种转变,这样锻炼了能否在短时间里掌控全局并规范整个事情发展的走向。还有,我爱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时,自己炒一盘菜或者去参加某个活动,往往会蹦出来一个让我惊喜的创意,这真的很重要。我认为舞台不仅是说书人的表演空间,更可以是直观传达‘国人美学’生活理念的具象展区,所以我选择的每一件道具都经过深思熟虑。我从每—件物品的气质、每一处细节的设置中,希望每位观众可以感受到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他说。
  谈起与吴先生的缘分,张添羽多次提到“宣南书场”,因为在那儿他与吴先生相识。“吴先生说书,有自己的认知与理解,不局限于前辈的套路,但又不失传统艺术的规矩与魅力。他所说的不单是书,还夹叙文化、艺术(书法、绘画、音乐)、宗教、民俗等诸多科目的知识,引经据典,皆有出处,令人颇受教益。尤其在《三国》中,对于故事背后的真实历史背景、人物小传,先生参考《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做过详细的梳理;又结合《三国演义》流传的不同版本,加以考订,力求所说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实,而不因说的是历史传奇就敷衍应付,支吾听众。说书,就是拿出一段时间来讲故事,讲故事的同时,再有一些不是故事里的事,真正感动人的,是你和观众一起共享这一点短短的‘时间’。”
  澄书馆一直在尝试着各种跨界,张导解释说,“我们跨界也不是一回两回了。评书不土,就看谁做。我打做澄书馆开始,就一直强迫着自己在用切合现代的方式来运营和传播,让新的观众来接受传统的艺术形式,而且要对‘传统’这两个字形成新的、对的理解。让听摇滚乐的朋友听了评书,让去音乐节的朋友听了评书,让搞文身的朋友听了评书,让玩极限运动的朋友听了评书,让搞设计的朋友听了评书,让玩资本的朋友听了评书,也让死也不听评书的人听了评书,生生把评书塞进了消费升级行业,这就是我们想做而且我们试出来的路子。如今,评书玩了音乐,玩了雕塑,做了众筹,甚至玩出了日均万人到场的‘国人美学生活节’……”
  “再说三国”评书专场,如今已完美地落下帷幕,很多观众意犹未尽。那么,张导告诉大家,未能亲临现场的朋友,可以在线上等待,“再说西游”的内容播完之后,本轮“再说三国”的全部视频节目,也将陆续登陆优酷“澄书馆”节目,敬请期待!
其他文献
今年69岁的“无腿勇士”夏伯渝,在经历了四次挑战失败后,于北京时间5月14日10时41分,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上最年长登顶珠峰的残疾人。站在峰顶的这一幕,他心心念念了43年。他用自己追逐梦想的一生给人们诠释着一个现实版“老人与山”的故事。  “要平安下来”,夫人隔着电话不断叮嘱  此次陪着夏伯渝冲击珠峰的柯庆峰正在珠峰南坡大本营。作为夏伯渝纪录片《勇者》的负责人,柯庆峰第一时间拨通夏伯渝的
期刊
编辑推荐理由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让我们关注那些把青春献给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地球把脉人”。湟源地震台,海拔2829米,条件艰苦,空气中含氧量只有零海拔地区的55%,气候恶劣,经常风沙弥漫。台长叫白占孝,藏族,从防灾技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地震台工作,“怎样有效提高测震成绩,怎样使地震分析更准确”,这成了他毕生的追求。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地震监测台站
期刊
老家的山水、花花草草,是我最初的审美启蒙。我偏执地喜欢花卉,比如单瓣的百合、郁金香,重瓣的山茶、樱花、牡丹、芙蓉、橘花、栀子花等,还有田野里漫山遍野开放的各种菜花、不起眼的无名花等。爱花人之心态便是,快乐离我们只有几步远,人人触手可及。  斯人爱花,也爱吃花,尤其用花做的菜。几乎每个季节,专有收集花瓣一项工作,晾干后泡水喝。春暖花开,孩子们听从大人吩咐,在乡下赶集的日子里,去果树林边守花。我站在花
期刊
像“在豆腐脑里打洞”  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修建一条铁路,但因当时的铁路技术不够先进,只能停留于幻想。这条铁路就是途经甘、陕、川、渝22个县、市、区,可扶持13个国家级和4个市级贫困县的第三条纵贯中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兰渝铁路。2017年9月29日,这条曾让世界专家束手无策的“天堑”铁路,全线通车。  这条从重庆到兰州,总里程仅800多公里的铁路线穿山越岭无数,有226座
期刊
刘慈欣,正如他自己所言:“《三体》之外,我只是个普通的工程师”。在年轻的粉丝面前,他也比实际年龄要显小。没见到他之前,你是很难想象他是如何普通的。  近日由猫片主办的“银河英雄纪念奖”颁奖盛典暨田中芳树作品中文版连载启动仪式在北京瑰丽酒店盛大开幕。《银河英雄传说》的作者田中芳树先生与以刘慈欣为代表的二十余位中国原创文学作者一起见证了“银河英雄传说纪念奖”的颁奖盛况,并亲自开启了《银河英雄传说》《创
期刊
在上海航天八院的一间厂房里,一项重要的实验即将开始,两个重达八吨的对接机构,将模拟飞行器在太空中对接的整个过程。这是一项新的挑战,研发人员要将对接机构的使用寿命从天舟时代的两年,延长到空间站时代的十五年,从而满足未来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十年以上的需要。  王曙群,国内唯一的载人航天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中国航天特级技师。和航天打了30年交道,从一个技校生成长为航天特级技师,他牵头研发了50多套专用装备
期刊
这期沙龙主题:花。请注意,是花鸟鱼虫的花。大家的稿子很早就到位了,读一遍,蒙了;再一遍,这是逼着我问黛玉借家伙什儿的节奏啊—一小锄头、小篮子,快来,哭哭啼啼葬花去!  那黛玉是万万惹不得的,她一哭一唱,僅这《葬花吟》,连原文带解释,沙龙这两个整版都不够整。不信,摘几句,听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舂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哎呀呀,老啊、死啊、
期刊
33年前,一档名为《谭荣辉的中国烹饪》的电视节目在英国播出,瞬间风靡全英伦。谭荣辉借此从一位唐人街华二代成为当时很多英国人心中中餐的代名词。  谭荣辉1949年5月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他的父母在前一年刚刚从广东来到这里。他的整个童年都在唐人街度过,直到6岁都只会说广东话,直到上小学,谭荣辉才开始正式学习英文。  在2012年的美食纪录片《发现中国:美食之旅》当中,他将广东称为自己的“精神故乡”。谭荣
期刊
从山沟石缝里钻出的野菊花经过炮火的洗礼显得愈发鲜嫩,67年前一位志愿军战士把它作为礼物寄给了远在祖国给他写慰问信的小姑娘。他在朝鲜前线浴血奋战,冒着敌机狂轰滥炸的危险出生入死运送汽油、物资、抢救战友,受伤后不愿回国治疗怕不能返回战场,几次差点“光荣”了。她与志愿军叔叔通信往来3年后失去了联系.64年后,发表在《北京广播电视报》上的一篇文章让她意外找到了日思夜想的志愿军叔叔。  这是一朵被珍藏了60
期刊
2017年初,李敖被查出罹患脑瘤,医生说他还能活3年,所以他相信自己还能活3年。  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不看你也爱上你  做完第一次化疗手术,李敖语气温和地写了一封公开信:“在这最后的时间里,想和我的家人、友人、仇人再见一面做个告别。因为是最后一面,所以我希望这次会面是真诚、坦白的。不仅有我们如何相识、如何相知,更要有我们如何相爱又相杀。”  他却没有再活3年,2018年3月18日,李敖病逝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