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变。在多数情况下,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这是目前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入,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与学科教学融合,对学生科学思维创新、合作探究交流和品格态度责任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积极心理学效应,体现其价值和作用,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相关策略进行研究。
谢尔顿和劳拉·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作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层面,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侧重不同,更多的是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认知过程、积极人格形成,强调看待人类的目标、潜能和发展时,鼓励采用开放式发展式的眼光。许多教师积极贯彻基础教育改革,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可以发现,积极心理学与科学教学有一定的适切性和互利性,而积极乐观的情绪对科学学习也有着重要作用。
一、科学课教学问题分析
(一)重形式轻科学性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因此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意识到了积极心理学的形式却忽视了科学教育的科学性。如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冷热与温度》时,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需要推敲,常会出现“老师这有个神奇的魔术,现在请两位同学上台体验”,其实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以一个吸引眼球的魔术进入教学情境,尽管出发点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从科学客观性角度出发,却违背了原则。科学本身就是研究许多既存的事实和现象,从中发现变化规律。作为科学教师,无疑要向学生真真切切地展示事实现象,而魔术则是以一种不易被察觉的手法或者是特殊的装置将事实遮掩,显然与科学探究中的“求真”性背道而驰,这是不可取的。
(二)探究体验有偏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过度’‘不及’‘中道’三种状态”。因此,科学探究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对象和目标,不是以盲目的科学体验为主。如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运动与呼吸》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在运动的前后,我们的呼吸有怎样的变化?
生1:呼吸会变得十分急促。
生2:结束后呼吸会慢慢地减缓下来。
师:请每个同学认真记录自己三种状态下的一分钟内的呼吸次数。
从课堂表现可以看出学生进行数据测量时,活动氛围十分活跃,尤其是在运动状态下,多数学生都处于兴奋状态。但仔细去观察,有些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主要表现在男生特别积极而女生相对不太愿意多做一些运动。在后续教师提问环节,教师问:比较自己运动前后的数据和全班男生与女生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前,需要将后续涉及的问题进行有效铺垫,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进行有意的体验,而不是简单组织获取数据全班分析,这样得出的数据存在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可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实验状态尤为重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的同时,能获得向善的体验。
(三)师生互动不和谐
作为教师,要掌握教育的时机,给予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独特观点的舒适环境,而不是简单地肯定与否定。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纸》一课时,教师在PPT上出示各种不同类型的纸,对学生说:“上述不同的纸,哪个吸水性更强?”学生的积极性瞬间被调动起来,课堂讨论十分热烈,“我认为是餐巾纸,因为平時水滴在桌上爸妈都是用的餐巾纸”“我觉得是宣纸,因为我上美术课画国画的时候一滴墨就化开了”,或者是“我觉得是厕纸更易吸水”。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回答,一些教师可能会进行直接否认某些猜测的不科学性,尤其是在低中年级课堂。作为科学教师,当学生有奇特的想法提出时,不必过多在意其正确与否,而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猜测依据合理地阐述给其他同学。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科学课师生实践探究
(一)教师:对比研读,重整组合新旧教材
新版科学教材由四个单元和一个“专项学习”组成,每个单元包含三个课时的不同研究内容。教材整体以科学世界观为框架,恰好符合积极心理学提倡的学习方式。新教材的出现也意味着科学教学又有了新的起点,作为科学教师,在品读教材、学习教材、研究教材的同时,更不能将旧教材抛诸一边,仔细对比新旧教材,内在的联系千丝万缕。
分析新旧教材可以发现:新教材继续沿用单元模块的组织形式,而通过实践教学,单元模块的结构可以更有效地将教学目标和科学知识联系在一起,丰富科学探究活动。降低难度、减少容量,这是新教材的一个主要特征,许多课例可以在旧教材中找到缩影,将其中的环节进行难度的降阶和容量的缩减。关注工程思维和科学研究结合、重视价值观和人文情怀的培养,特别留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无论是直接性的“专项学习”内容——《像工程师那样》的新增,还是《拧螺丝》团队协作制作小板凳,都凸显出学生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配合动手与动脑,激活积极情绪,以达到自身潜能的巨大发挥。
(二)学生:回归生活,积极挖掘生活元素
教育应该是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的一种活动。现行的积极心理学观念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知识起源于日常生活,注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适切地引入学生身边的社会问题和生活常识作为情境导入。
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层次,对生活的各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再过分苛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即使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的方法或者结论,更应该去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原因,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每一次都成功,更强调在每一次的挫折中积极地去探索、去思考。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科学课教学探究
(一)营造和谐的科学课堂环境
科学课堂提倡的是师生相互影响相互成长的一种过程,师生共同肩负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著名的认知评价学说代表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一次心理学研究中尝试了一个例子,发现了在森林野外和动物园同样是看到熊,产生的心理状态差异性非常大,在动物园表现得更为随意,而在野外紧张感暴涨,充分说明了影响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环境。因此,在积极心理学下的小学科学课堂应该以教师的积极指导为主,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图文化的方式表达自身的观点。
(二)创造融洽的师生互助空间
积极心理学提倡的师生观是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观念。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在先进的教育大背景下,是一个个蕴藏无限发展可能的灵动的个体。学生在这个阶段,正是身心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教师更加应该以一种开发式的、激励式的眼光去对待每个个体的成长,在追求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人格的养成。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有效减少学习和生活中的焦虑和孤独感,体验到集体荣誉和团队协作的积极向善的心态。
(三)重视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
叔本华说:“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知道用我们自己的眼睛。”新课程标准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强调了科学探究的主体依旧是学生,只有亲自经历每一次的课堂实验,才能将这种积极的体验拓展到课外、拓展到生活中。教师最需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去思考,去根据课堂所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己研究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这比形而上学地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更有价值。
谢尔顿和劳拉·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作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层面,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侧重不同,更多的是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认知过程、积极人格形成,强调看待人类的目标、潜能和发展时,鼓励采用开放式发展式的眼光。许多教师积极贯彻基础教育改革,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可以发现,积极心理学与科学教学有一定的适切性和互利性,而积极乐观的情绪对科学学习也有着重要作用。
一、科学课教学问题分析
(一)重形式轻科学性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因此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意识到了积极心理学的形式却忽视了科学教育的科学性。如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冷热与温度》时,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需要推敲,常会出现“老师这有个神奇的魔术,现在请两位同学上台体验”,其实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以一个吸引眼球的魔术进入教学情境,尽管出发点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从科学客观性角度出发,却违背了原则。科学本身就是研究许多既存的事实和现象,从中发现变化规律。作为科学教师,无疑要向学生真真切切地展示事实现象,而魔术则是以一种不易被察觉的手法或者是特殊的装置将事实遮掩,显然与科学探究中的“求真”性背道而驰,这是不可取的。
(二)探究体验有偏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过度’‘不及’‘中道’三种状态”。因此,科学探究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对象和目标,不是以盲目的科学体验为主。如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运动与呼吸》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在运动的前后,我们的呼吸有怎样的变化?
生1:呼吸会变得十分急促。
生2:结束后呼吸会慢慢地减缓下来。
师:请每个同学认真记录自己三种状态下的一分钟内的呼吸次数。
从课堂表现可以看出学生进行数据测量时,活动氛围十分活跃,尤其是在运动状态下,多数学生都处于兴奋状态。但仔细去观察,有些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主要表现在男生特别积极而女生相对不太愿意多做一些运动。在后续教师提问环节,教师问:比较自己运动前后的数据和全班男生与女生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前,需要将后续涉及的问题进行有效铺垫,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进行有意的体验,而不是简单组织获取数据全班分析,这样得出的数据存在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可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实验状态尤为重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的同时,能获得向善的体验。
(三)师生互动不和谐
作为教师,要掌握教育的时机,给予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独特观点的舒适环境,而不是简单地肯定与否定。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纸》一课时,教师在PPT上出示各种不同类型的纸,对学生说:“上述不同的纸,哪个吸水性更强?”学生的积极性瞬间被调动起来,课堂讨论十分热烈,“我认为是餐巾纸,因为平時水滴在桌上爸妈都是用的餐巾纸”“我觉得是宣纸,因为我上美术课画国画的时候一滴墨就化开了”,或者是“我觉得是厕纸更易吸水”。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回答,一些教师可能会进行直接否认某些猜测的不科学性,尤其是在低中年级课堂。作为科学教师,当学生有奇特的想法提出时,不必过多在意其正确与否,而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猜测依据合理地阐述给其他同学。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科学课师生实践探究
(一)教师:对比研读,重整组合新旧教材
新版科学教材由四个单元和一个“专项学习”组成,每个单元包含三个课时的不同研究内容。教材整体以科学世界观为框架,恰好符合积极心理学提倡的学习方式。新教材的出现也意味着科学教学又有了新的起点,作为科学教师,在品读教材、学习教材、研究教材的同时,更不能将旧教材抛诸一边,仔细对比新旧教材,内在的联系千丝万缕。
分析新旧教材可以发现:新教材继续沿用单元模块的组织形式,而通过实践教学,单元模块的结构可以更有效地将教学目标和科学知识联系在一起,丰富科学探究活动。降低难度、减少容量,这是新教材的一个主要特征,许多课例可以在旧教材中找到缩影,将其中的环节进行难度的降阶和容量的缩减。关注工程思维和科学研究结合、重视价值观和人文情怀的培养,特别留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无论是直接性的“专项学习”内容——《像工程师那样》的新增,还是《拧螺丝》团队协作制作小板凳,都凸显出学生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配合动手与动脑,激活积极情绪,以达到自身潜能的巨大发挥。
(二)学生:回归生活,积极挖掘生活元素
教育应该是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的一种活动。现行的积极心理学观念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知识起源于日常生活,注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适切地引入学生身边的社会问题和生活常识作为情境导入。
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层次,对生活的各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再过分苛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即使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的方法或者结论,更应该去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原因,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每一次都成功,更强调在每一次的挫折中积极地去探索、去思考。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科学课教学探究
(一)营造和谐的科学课堂环境
科学课堂提倡的是师生相互影响相互成长的一种过程,师生共同肩负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著名的认知评价学说代表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一次心理学研究中尝试了一个例子,发现了在森林野外和动物园同样是看到熊,产生的心理状态差异性非常大,在动物园表现得更为随意,而在野外紧张感暴涨,充分说明了影响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环境。因此,在积极心理学下的小学科学课堂应该以教师的积极指导为主,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图文化的方式表达自身的观点。
(二)创造融洽的师生互助空间
积极心理学提倡的师生观是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观念。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在先进的教育大背景下,是一个个蕴藏无限发展可能的灵动的个体。学生在这个阶段,正是身心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教师更加应该以一种开发式的、激励式的眼光去对待每个个体的成长,在追求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人格的养成。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有效减少学习和生活中的焦虑和孤独感,体验到集体荣誉和团队协作的积极向善的心态。
(三)重视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
叔本华说:“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知道用我们自己的眼睛。”新课程标准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强调了科学探究的主体依旧是学生,只有亲自经历每一次的课堂实验,才能将这种积极的体验拓展到课外、拓展到生活中。教师最需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去思考,去根据课堂所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己研究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这比形而上学地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