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设“陷阱”,“诱”出计算的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ktj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审视计算教学,发现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期待通过“练”来促进学生巩固和强化算理,“精讲多练”成为计算课常见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浪费时间,又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计算教学中,设置“陷阱”,让学生先掉进“陷阱”,进行反思,厘清错因,再从“陷阱”中出来,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计算教学;“陷阱”练习;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67-02
  缘起
  当我满怀信心地上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一课时,却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学生计算能力跟不上,对易混淆的乘法口诀屡用屡错;退位减中“个位0减8”会误算成“8减0”。在单元教学结束后的调研中,我发现学生存在严重的思维定式,如在以除法为主的口算练习中,对于“770-70”,有11.5%的学生误算成“770÷70”;竖式计算中的“52×47”,错误率达14.5%,这让我很郁闷:两位数乘两位数在验算时不是运用到了吗?为什么错误率如此之高?如何有效突破计算教学的瓶颈呢?
  反思
  审视计算教学,发现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勤于习题演练,期待通过“练”来讓学生巩固和强化算理,“精讲多练”成为计算课普遍的教学模式。然而,学生即使有些题目做了很多遍,还是会做错。像这样“事倍功半”的“练”,既浪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那么,能不能找到一条“事半功倍”的路子呢?我首先想到的是特级教师翟裕康老师提出的“上当”教学法:设置一个个美丽的“陷阱”,让学生先掉进“陷阱”,进行反思,厘清错因,再从“陷阱”里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
  可是,在实际计算教学中,许多教师因为怕学生出错,往往局限于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过于琐碎、不断重复的计算习题,“努力”不让学生犯错。特别是在明晰算理的教学环节中,不少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会采取回避的态度,即使是那些有价值的错误,要么轻易否定、不予理睬,并叫其他学生作答,直至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要么因没听清学生的想法而草率地把正确的答案一讲再讲,直到学生“认可”为止。殊不知“犯错是学生的权利”,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复杂多变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这些错误本身就是重要的生成性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些错误资源,并借助错误“以错攻错”,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呢?
  策略探究
  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谁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教学中生成的错误资源,还要有一颗“慧心”,能够独具匠心地设“圈套”,将学生计算中的易错点,时不时地作为“陷阱”穿插在练习中,在“诱错”“思错”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别出心裁,吸引你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及计算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例如,教完“加法运算律”第一课时后,我没有急于处理教材中的习题。
  38 76 24 (88 45) 12
  38 (76 24) 45 (88 12)
  而是将它们放在第二课时“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导入环节中,让学生进行1分钟的计算比赛。
  女生组:38 (76 24) 男生组:38 76 24
  45 (88 12) (88 45) 12
  女生算得又快又准,当我宣布女生获胜时,男生急了:“这个比赛不公平。”“老师偏心,女生的题目好算呢!”
  学生一眼就识破了我的“诡计”,然而这带有“陷阱”味的“不公平”竞争却使学生深深地感悟到了简便计算的快捷,从而激起了学习的欲望。
  二、故弄玄虚,刁难你
  对计算习题的设计要着眼于精设巧练,练中有习,习中有得,避免单一模式。例如,在教学“使用计算器”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计算比赛,如“看谁算得快:3546 7493、10332÷84、123×125×0、720÷5÷2”,当大多数学生还在低头忙着按键时,早已有几只小手高高举起。于是我让算得最快的学生进行汇报,听完汇报后,一心忙着用计算器计算的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唉,我们又上当了!”这哀叹中也透着学生的恍然大悟:有时口算比计算器要快得多呢。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计算器在计算较大的数据时更有优越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灵活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
  三、似曾相识,迷惑你
  学生经常会对题目有似曾相识感。似曾相识,难道就是一样的吗?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这种错觉对其进行考验,诱其上当而后再引导其反思,以达到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我让学生简便计算“3×25×4”,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高达100%。在课堂作业中,我有意给出“3×25 4”这一道题,发现全班有45%的学生“上当”,他们错误地将其当成“3×25×4”来计算。对此,学生慨叹“又是一个美丽的陷阱”,细心审题的意识在无形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强化。
  四、扑朔迷离,挑战你
  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算理外,更要在精设的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孔子云:“温故而知新。”计算题的设计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进行思考,在仔细辨析中熟练掌握计算法则,谨防掉入“美丽的陷阱”之中。
  例如,在教学“整理与复习”这一单元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因受简便计算的影响,在遇到递等式计算时经常会忽视运算顺序,盲目地追求简便计算。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组闯关题:152-36 64、25×4÷25×4、20-20÷2、70 30×3、720÷8×9。通过这样设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技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养成习惯,规范你
  “习惯成自然”,良好的计算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应立足课堂,从学具准备到上课听讲,从作业书写到检查验算,都应加强指导。特别是计算的书写格式,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帮助学生厘清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同时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为学生表率,努力做到板书简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然而,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秉着耐心与恒心,坚持不懈,一抓到底,使学生在一个个“美丽陷阱”中变得严谨、有序。
  综上,精设“陷阱”,“诱”出计算的别样精彩,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可在计算教学中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认识因数”时从直观的动手操作活动切入,可有效降低因数的抽象性,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同时,将因数和乘除法、数轴联系起来,使得因数的本质更突出,教学也更为有效。  [關键词]因数;数轴;数数;概念;感知;实践;整除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42-01  数学教学中,“直观”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助推作
[摘要]“和差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传统教学重点是告诉学生“大数=(和 差)÷2,小数=(和-差)÷2”,缺少过程性的探究。在“和差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从直观地凑数到一一列举再到数学推理建构新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验证、应用的过程,可有效帮助学生积累学习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和差问题;直观经验;数学推理  [中图分类号]G
[摘要]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任务、问题、拓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做学习单,促进学生在交流中破解难题,让学生在补充中丰富知识内涵,最终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学能力;小数;大小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0-0076-02  《义务教育
[摘 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將体验作为重要的过程性目标,主张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感悟数学道理。以“千克、克”的教学为例,论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贯彻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即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深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千克;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数学学习离不开“定量”和“定性”。其中,侧重行为操作的“定量刻画”,通过问题驱动、知识迁移和对比展示,实现初探激趣、再探体验和深探建构,助推线性理解的发生;侧重思维操作的“定性把握”,通过分类定性和分层定性,实现二维理解和多维联系,助推结构理解的生发。最终,实现探索活动的温度可感、广度可拓和深度可测。  [关键词]深度理解;面积变化;探索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
[摘 要]模型思想是数学思想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尤其是在“数与代数”教学中,模型思想的思维过程是理解数理和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又特别是数量关系、数学公式和数学规律等内容,都蕴含着了丰富的数学模型思想。渗透模型思想和发展学生的模型思维是小学数学课堂改革不可忽视的教学使命。以一年级上册“减法”的教学片段为例,阐述“表象——抽象——内化——建模”四步式渗透模型思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减法;模型思想;
[摘 要]从教材体系上梳理知识点,使前后知识之间形成一条有助于知识同化的知识链。从生活原点出发、从图形本位出发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将原有知识升华成新知识,逐渐感受到不同图形在不同情形下作图时的共性,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专题复习;高的画法;同化;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2
[摘 要]要想使“以生为本”与“以学定教”得以实现,教学设计前与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都要了解儿童的认知起点,把握儿童的认知规律,考虑儿童的真正学习需求,基于儿童视角适时调控课堂教学。通过适时调控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更有深度,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让儿童的数学素养得到深度滋养,让儿童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儿童视角;课堂教学;调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如今,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了更多尝试的机会,因而生成的教学资源也更为丰富。于是,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对学生活动中的生成资源如何有效地进行反馈和利用,以更好地达成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就成了必须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结合“九加几”一课的教学,通过对学生活动中生成资源的反馈,谈前后两次教学设想和运用中的一些想法与感悟。  “九加几”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组成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学习这一内
[摘 要]以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为例,探究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实施任务驱动策略,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真正策略,建立解题模型,提升思维深度。  [关键词]鸡兔同笼;起点;任务;核心素养;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23-02  教师教学时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学例题时學生都会,一到要学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