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就业心理问题 对策
就业心理是影响高职学生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加之扩招,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也日益复杂,并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因此,认真研究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对策,是教育者和学校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当前高职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主要表现为:依赖心理、自卑心理、怕苦心理、自负心理、埋怨心理、从众心理和矛盾心理等。具体如下:
1.1依赖心理
在现在的高职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部分学生在从小到大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了一切由父母安排的习惯,自立能力较差这种心理的典型表现就是依赖他人,缺乏主动,害怕失败,逃避竞争。他们过分依赖学校、父母和亲友,把他人的帮助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不敢主动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能主动到社会中去求职,去市场中择业,“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1.2自卑心理
许多高职学生在就业时,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或是对自己信心不足,或是感到前途渺茫,再加上从学生生活突然走上工作实习岗位,一时感到难以适应,从而带来紧张不安、自信心下降、不想工作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高职学生甚至会患上工作焦虑症,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
1.3怕苦心理
高职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学校学习,大多数人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历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喜欢享乐、害怕吃苦的情形。绝大多数毕业生害怕环境艰苦,不愿到生产一线、边远贫困地区就业。即便是从边远贫困地区来的毕业生由于习惯于城市的便捷生活,也不愿意回去。在怕苦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们可选择职业的数量变得很少,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1.4自负心理
有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技能过硬,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择业目标定得很高,过分看重区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满脑瓜子挤满了“淘金”梦,应聘时一心一意向高薪挑战,结果屡屡受挫。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困难估计不足而在择业中受挫。
1.5埋怨心理
有一部分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不努力,专业能力较差。临近毕业,越发感觉到自己的劣势,但又不愿从自身去找原因,而一味埋怨学校、埋怨老师,认为学校不重视、校风班风差等等,有的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如打架、破坏公物等。
1.6从众心理
有从众心理的高职学生并不少见,他们对就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更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不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综合素质等就盲目跟随同学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大量的投简历。时间和精力付出无数,结果没有突出自己的特点,所投出的简历都石沉大海,没有任何结果,错过就业最佳时机。
1.7矛盾心理
由于以上诸多因素的存在,高职学生在充满机会与挑战、选择与竞争、迷茫与困惑的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矛盾心理,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有当下风险与长远风险的矛盾。前者是理想与现实、自我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矛盾,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超越意识,调整心态,不断地提高完善自我;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就业时产生挫败感,由于眼高手低,对初次亲密接触的职业多持失望和批判的态度。
二、高职学生就业中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2.1社会企业因素
这两年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原本拥挤的就业市场更显混乱不堪,这无形中又增加了高职学生就业的压力和难度。一方面是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引发的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总量矛盾,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毕业生总数将超过680万;另一方面,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从每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趋向上看,90%以上的毕业生都选择留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或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更为集中。
此外,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偏差。在许多地区的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声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免谈”,各个行业需要大量的具有实际技能的新生劳动者,而又不愿把这些机会提供给适合这些岗位的高职毕业生。
2.2学校因素
我国大力开展高职教育的历史较短,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不够成熟,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专业设置等都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之中。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机制尚显稚嫩和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就业潜能。
2.3自身因素
对学生而言,学好文化知识,练好专业技能是就业最有力的保障。但许多高职学生都没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远离了父母的督促,一些学生开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沉迷网络和恋爱等,成绩一落千丈,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这些情况使得其参与竞争的准备不足。此外,忽视对自己职业能力、自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应聘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这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就业能力。
三、针对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推进问题的解决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实现自己想,顺利的就业,需要高校、学生、社会三方达成合力,正时的处理好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走出就业误区,这样使学生在择业的紧要关头,始终保持着健康的心理、积上的精神状态,达到顺利就业、成功立业的目的,保持社稳定与经济的平衡较快发展。 3.1社会与企业层面
对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加以完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的实习基地、订单培养等项目的实施,社会企业在使用人才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形成学校、社会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新格局,更好的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人才高消费、歧视、用人低成本比较严重,所以,希望社会上的企业能够改变用人观念,负起社会责任,给这些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们展现自我台,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3.2高职院校层面
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学生择业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勇于正视现实,培养主动创业的精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用自身努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有效、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全面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方面的工作
3.3学生自身层面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毕业前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取向的心理测试,以便对学生的职业心理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指导训练,使其建立新型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
2.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在正确择业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自身条件、兴趣特长、性格气质和能力水平,将自身的特质与就业的现实和职业岗位的现实要求相结合,尽可能让择业的目标跟岗位的要求相统一,全面、客观的进行自我分析,以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迎接各种挑战。3.做好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多面向生产一线,这时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适应环境,不怕吃苦,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断努力向前进。这时,学校就业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更加重要,要保障沟通渠道的畅通,能及时对毕业生因在就业中受挫所引发的心理创伤给予治疗、帮助,为就业受挫的学生进行减压。
参考文献:
[1]赵丽华.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之策[J].职教视线.2012,(2)
[2]万海玲.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科技广场.2010,(4)
[3]秦兴顺.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自我调适[J].交通职业教育.2011,(1)
[4]肖贻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高职教育对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7)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成果。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就业心理问题 对策
就业心理是影响高职学生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加之扩招,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也日益复杂,并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因此,认真研究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对策,是教育者和学校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当前高职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主要表现为:依赖心理、自卑心理、怕苦心理、自负心理、埋怨心理、从众心理和矛盾心理等。具体如下:
1.1依赖心理
在现在的高职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部分学生在从小到大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了一切由父母安排的习惯,自立能力较差这种心理的典型表现就是依赖他人,缺乏主动,害怕失败,逃避竞争。他们过分依赖学校、父母和亲友,把他人的帮助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不敢主动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能主动到社会中去求职,去市场中择业,“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1.2自卑心理
许多高职学生在就业时,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或是对自己信心不足,或是感到前途渺茫,再加上从学生生活突然走上工作实习岗位,一时感到难以适应,从而带来紧张不安、自信心下降、不想工作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高职学生甚至会患上工作焦虑症,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
1.3怕苦心理
高职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学校学习,大多数人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历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喜欢享乐、害怕吃苦的情形。绝大多数毕业生害怕环境艰苦,不愿到生产一线、边远贫困地区就业。即便是从边远贫困地区来的毕业生由于习惯于城市的便捷生活,也不愿意回去。在怕苦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们可选择职业的数量变得很少,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1.4自负心理
有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技能过硬,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择业目标定得很高,过分看重区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满脑瓜子挤满了“淘金”梦,应聘时一心一意向高薪挑战,结果屡屡受挫。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困难估计不足而在择业中受挫。
1.5埋怨心理
有一部分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不努力,专业能力较差。临近毕业,越发感觉到自己的劣势,但又不愿从自身去找原因,而一味埋怨学校、埋怨老师,认为学校不重视、校风班风差等等,有的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如打架、破坏公物等。
1.6从众心理
有从众心理的高职学生并不少见,他们对就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更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不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综合素质等就盲目跟随同学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大量的投简历。时间和精力付出无数,结果没有突出自己的特点,所投出的简历都石沉大海,没有任何结果,错过就业最佳时机。
1.7矛盾心理
由于以上诸多因素的存在,高职学生在充满机会与挑战、选择与竞争、迷茫与困惑的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矛盾心理,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有当下风险与长远风险的矛盾。前者是理想与现实、自我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矛盾,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超越意识,调整心态,不断地提高完善自我;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就业时产生挫败感,由于眼高手低,对初次亲密接触的职业多持失望和批判的态度。
二、高职学生就业中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2.1社会企业因素
这两年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原本拥挤的就业市场更显混乱不堪,这无形中又增加了高职学生就业的压力和难度。一方面是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引发的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总量矛盾,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毕业生总数将超过680万;另一方面,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从每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趋向上看,90%以上的毕业生都选择留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或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更为集中。
此外,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偏差。在许多地区的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声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免谈”,各个行业需要大量的具有实际技能的新生劳动者,而又不愿把这些机会提供给适合这些岗位的高职毕业生。
2.2学校因素
我国大力开展高职教育的历史较短,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不够成熟,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专业设置等都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之中。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机制尚显稚嫩和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就业潜能。
2.3自身因素
对学生而言,学好文化知识,练好专业技能是就业最有力的保障。但许多高职学生都没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远离了父母的督促,一些学生开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沉迷网络和恋爱等,成绩一落千丈,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这些情况使得其参与竞争的准备不足。此外,忽视对自己职业能力、自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应聘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这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就业能力。
三、针对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推进问题的解决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实现自己想,顺利的就业,需要高校、学生、社会三方达成合力,正时的处理好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走出就业误区,这样使学生在择业的紧要关头,始终保持着健康的心理、积上的精神状态,达到顺利就业、成功立业的目的,保持社稳定与经济的平衡较快发展。 3.1社会与企业层面
对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加以完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的实习基地、订单培养等项目的实施,社会企业在使用人才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形成学校、社会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新格局,更好的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人才高消费、歧视、用人低成本比较严重,所以,希望社会上的企业能够改变用人观念,负起社会责任,给这些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们展现自我台,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3.2高职院校层面
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学生择业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勇于正视现实,培养主动创业的精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用自身努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有效、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全面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方面的工作
3.3学生自身层面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毕业前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取向的心理测试,以便对学生的职业心理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指导训练,使其建立新型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
2.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在正确择业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自身条件、兴趣特长、性格气质和能力水平,将自身的特质与就业的现实和职业岗位的现实要求相结合,尽可能让择业的目标跟岗位的要求相统一,全面、客观的进行自我分析,以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迎接各种挑战。3.做好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多面向生产一线,这时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适应环境,不怕吃苦,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断努力向前进。这时,学校就业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更加重要,要保障沟通渠道的畅通,能及时对毕业生因在就业中受挫所引发的心理创伤给予治疗、帮助,为就业受挫的学生进行减压。
参考文献:
[1]赵丽华.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之策[J].职教视线.2012,(2)
[2]万海玲.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科技广场.2010,(4)
[3]秦兴顺.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自我调适[J].交通职业教育.2011,(1)
[4]肖贻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高职教育对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7)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