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年雕塑之美崇源国际秋拍古董专场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d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悠久的中国艺术文明长河中,许多精美的雕塑艺术作品被保留了下来。在此次的中国古董专场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品。
  
  殷周时期唯美的青铜重器
  
  商代晚期鸮尊。该作整体作鸮(俗称猫头鹰)形,昂首挺胸,盖为鹃首,立耳,圆眼尖喙,盖上有一尖喙卧鸟:器为尊体,双翅并拢,宽尾垂地与双爪巧妙地构成一个三角支撑,使鸮形尊体稳稳地站住。鸮尊颇为少见,著名的安阳殷墟妇好墓曾出土过一对。
  
  西周晚期的凤鸟尊。该器整体作凤鸟形。龙首,上有龙形双角,宽鼻,嘴角獠牙交错。体态丰实,双翅弯曲而上,尾部宽扁弧曲,鸭蹼形爪。尾部的造型亦见于西周时期的“守宫鸟尊”(《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A673)、“日己觥”(《中国青铜器全集》5·1 07)。脊背上设一立体的小凤鸟,喙部长而弯曲,后有一立体小虎,前爪搭在其背上。前胸和尾部各有一回首龙形。立体龙的风格与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的邓仲牺尊上的龙比较接近(《中国青铜器全集》5·166)。立体龙则与陕西扶风齐家村出土的它蚕盖上的凤鸟相近(《中国青铜器全集》5.116)。体装饰重叠式的鳞纹,羽翼为两列连续式的鳞纹,尾部外侧是单列的鳞纹,内侧为简化的5形龙纹。这件凤鸟尊的形制在青铜器中为仅见,实际上是龙、凤等的混合体,造型奇异、独特。此器许多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究,铸作也颇为精良。
  
  盛唐时期的各类陶俑
  
  唐彩绘陶女俑。女俑长一副圆圆的脸蛋,娥眉丰颐,挽一个松松的发髻,俗称“抛家髻”。细骨丰肌的身形穿着窄袖襦裙,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于腋下,并以丝带系扎。长裙垂地,露出脚上一双鞋头上挠的云头鞋。盛唐时期,崇尚“以胖为美”,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种风气不仅影响到女性的审美情趣,也影响到了女俑造型,这件女陶俑充分表现了盛唐时代女性美的标准。女俑胜颊薄施红彩,双唇红彩点出,眼、眉以黑彩勾勒。该女俑所表现的是十几岁的青春少女,脸部仰起,仰视正前方。身体微微右转,双脚分开,右手掌心向上,向前伸出,左手亦掌心向上,伸出在身后方,展开的手指呈兰花状。这件陶俑着重塑造了脸部神态和其蔓妙身姿,将一个婀娜多姿,美貌青纯的少女表现得栩栩如生。
  
  明代华丽的鎏金佛像
  
  明代中期的铜鎏金多臂观音菩萨像。此座观音菩萨像结迦趺坐,共有三面二十四臂。观音多臂表示护持众生;观音多面、多眼表示观照众生。观音的多臂与多面表现到极至就是所谓的千手千眼观音,其形象显示了观音非凡的济世功德,这样的形象为多数信徒所接受,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都广泛塑造此类造像。
  此件观音像,头戴宝冠,身披帔帛,面相饱满,体态端正。主臂于胸前合十,另一对手臂为托钵禅定印,其余的十对手臂分别如扇形展于身后,手中各持有不同的法器。最为特别的是,观音不但顶礼佛尊、宝冠中也有佛尊,而且在最后一对手臂中还托举着一尊阿弥陀佛。观音作为大菩萨,助侍阿弥陀佛,所以冠上必定有化佛一阿弥陀佛。
  此尊造像应为明代中期的造像,为汉地所铸带有藏传佛教风格的造像。明代早期,特别是永乐至嘉靖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广为活跃,但到了嘉靖时期,佛教造像艺术又回到了汉传佛教艺术风格的道路之上,但多少还是受到藏传造像的影响,会吸收此类多臂、多面的形象。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大悲殿、太原崇善寺都奉有这种观音像。
  
  
  当代的雕塑艺术
  
  “空房子”是向京的最为熟悉的青春少女题材作品。也是向京早期雕塑《空房间》系列中的一件。作品中女孩无力地瘫在凳子上,闭着眼睛,脸成大约45度的样子,无所依的向空中倾斜而去,空间的单一与无助,都显现出她灵魂的孤独与寂寞。
  综观此次古董专场,从“商周青铜”到“当代艺术”仿佛是一场穿越三千五百年时空的雕塑盛会。
其他文献
一位受中国文化艺术熏陶、在中国受美术教育和训练的青年画家,带着对西方文化艺术尤其对巴黎现代艺术的崇拜与憧憬,来到巴黎,要在巴黎艺坛寻一立足之地,可想而知是何等的困难!那是1969年,出生于广东龙川的陈建中君刚入而立之年,他在中南美专附中和广州美术学院学习了七年,又在香港生活了六七年,怀着复杂的心情到被人们视为“艺术之都”的巴黎来拼博。最初,他只能替家具厂画些仿古的装饰画以谋生计,当生活稍有着落之后
期刊
丁念先(1906—1960),字守棠,浙江上虞人。早岁入海上题襟馆,故宫博物院古物南迁,任行政院驻沪监盘委员。喜藏书,当其任职于上海市政府、主管出版事务时,各书店送审之书均多附一册赠之。故抗战胜利后,上海各书局出版之图籍,丁氏几乎全部有藏。丁氏善书,于《乙瑛》、《史晨》、《华山》诸碑致力尤深。夫人谢圣镛为其表妹,亦善书,以王大令为宗,偶作梅竹小册亦清秀可喜。当其订婚之时,海上名人二百数十人诗画以贺
期刊
                    
期刊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书写载体,更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造型艺术。自仓颉造字之始,书法作为一种美观与实用相交融的独有艺术,便一直生生不息,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殷周以来,遗留百种以上的不同体裁、风格的碑帖字迹。大体说,字的形体可分为篆、隶,真、行、草等五大类。同时,各个时期涌现出各具特色的书法名家、大家,他们为后世留下一笔独特而又非常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期刊
右影印汉三老碑朱拓本是潮汕谢然宣氏的珍藏。2000年秋,谢氏从北京碑版收藏家高氏庋藏中商求转得。    此本由传拓名师傅大卣拓制。高手精工,神采奕奕:朱着色亮丽细匀,华贵高雅;界线、字口朗晰传神:碑缘周线与碑面的损破泐痕细微处,捶拓均精准到位。与笔者所藏的西泠印社早期拓本相比较纤毫不差,此朱拓本确是原石真拓毋庸置疑。  清咸丰二年(1852)三老碑出土,同治年间,著名金石鉴藏家魏稼孙亲往捶拓,他记
期刊
谢稚柳给吴灏(子玉)写的这面《雨余富春山色图》,为丙申(1956年)四月所写。原先背面有对题小跋,后来已散失。其题云:“顷游富舂,泛江数百里,乃知大痴山居图出于臆造特多。元章谓北苑平淡天真一片江南景,江南山势几无一非北苑画笔。米老自是解人,其言弥足征信,书似玉弟以为如何?稚柳”。  此扇为谢公46岁时之作,时值风华正茂,落笔细腻温婉,水墨色泽层次分明,其笔墨点染均用披麻皴,用董巨法,力追董源之平淡
期刊
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后,一名西方传教士模样的人骑着马在英军占领区里似乎在寻找着什么。终于,他在宣武门内南沟沿南头的象房桥停了下来,看到一座朱漆大门紧闭的“大宅门”。原来这里是刑部官员殷柯庭的私宅,当时殷柯庭全家已经逃离北京,教会便乘机占了殷宅,并拆了宅子修建教堂。后来虽然殷柯庭的儿子极力阻止并要求归还,但教会仍然置之不理,最后迫于教会的势力,殷家无奈签立契约,将当时价值几万两银子
期刊
屏风,《释名》称:“可以屏障风也。”它是中国古代用作室内挡风和遮蔽作用的家具。《史记》卷七十五记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可见我国很早就有使用屏风的记录。其实,在更早的时期,类似我们称作屏风的东西已经存在,但当时并不叫作屏风,而是称作“黼依”,其作用也不单单用于障风,而是天子的礼器之一。《周礼·春官·司几筵》称:“凡大朝觐、大飨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依。”原注云:“斧谓之黼
期刊
“85以来的现象与状态系列展”是对中国当代艺术进程发生过重要影响的一些区域及重要学术现象为研究样本,探询这些现象及艺术创作的发展脉络和现状,对其背后隐藏的文化能量和历史价值进行深入、客观和更其本土特质的学术研究和阐述。在展览构思上,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学术梳理和考察时候,遵循这样的原则:既要考虑在发起发动时期——80年代,尤其是85美术运动时期与当时中国整体文化发展状况及特点的关系;又要考虑到中国当
期刊
梁山“七器” 西周太保鼎    清咸丰年间(一说道光年间),山东寿张县粱山出土了七件青铜器。它们是小臣蜍犀尊、太保簋、大史友獻、太保鼎等。这些商周青铜器,器型庄严厚重,纹华丽繁缛,是商周青铜器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梁山七器”。一时间,学者们研究著录,收藏家们争相收藏,成为清末民国初金石学界的大事。目前在天津博物馆的西周太保鼎,是唯一一件收藏在国内博物馆的“梁山七器”。    西周太保鼎自出土之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