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浅谈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一、课程建设背景
从中学进入大学,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在经历了刚进大学的喜悦和兴奋之后,往往会进入迷惘和自我迷失的阶段。同中学相比,大学是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走进了“象牙塔”,没有压力,没有动力,更不了解外界的社会竞争。在这个重要转折点上,如何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度过自我迷失阶段,不仅是对高校新生指导与教育工作的考验,更直接影响到大学四年学业生涯的质量和效果。从起点看终点,大学生涯以就业为落脚点;从终点反思起点,大学新生要及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掌握科学的生涯决策思路与方法,以职业目标为方向,从行动上为将来就业乃至整个人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因此,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基于此,我校于2009年开始把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是一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尝试。
首先,这一课程的最大特色是对大学“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我校实践大学生“全程化、个性化”职业教育理念的第一步。已有不少研究结论认为,大学生应及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突出地针对大学新生的特点,旨在帮助大学新生树立 “学业与职业相结合”的思想,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帮助大学生及早规划自己的人生。
其次,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展开,与之前的“全校公选课”形式相比,覆盖面更广,教学更规范统一,考核评估体系更完善,是对全校新生职业规划意识的一次洗礼,能平等地给予每一位学生以学习的机会。
最后,这一课程的实践,是国家相关指导文件强有力的先行者。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在这种背景下,通过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可以为以后其他院校相关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
二、课程建设情况
大学新生的特点要求该课程应符合新生的客观实际。根据课程设计前期阶段的调研,我们发现新生具有以下特点:①新生的专业好奇度较高,还未形成 “专业认可与否”的概念;②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还处于模糊阶段;③强依赖性,明显的从众倾向,缺乏自主判断力;④存在就业压力,但不知何为“就业压力”,即“看得见摸不着”。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认为,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探索,掌握科学的职业决策方法,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向”(非“职业定位”),并在大学校生活不断地探索实践。
1.课程内容建设
主要包括教材建设和课程内容安排。全校每年新生稳定在9000人左右,根据教育部要求与本校特点,将就业指导必修课分为两门课程。第一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6课时),上课对象为大学一年级新生(秋季)。第二门课程为《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24课时),上课对象为二年级下学期的文科学生及三年级上学期的理科学生(春季)。该课程使用的教材是2009年2月正式出版的《大学生全程化职业指导教程》(主编曾雅丽),是学校职业指导课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根据教学大纲编写详细的教学方案,由骨干老师制作标准化参考课件并进行标准示范课教学培训。
课程内容与课时设置安排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课程内容设计符合生涯设计理论思路——“生涯设计六阶段”,但根据新生的特点,内容结构上有所偏倚,以“2探索+1决策”为侧重点,考虑到大学新生大部分刚刚成年,往往对自己还没有一个清晰和准确的认识,也还没有接触过任何的工作环境,所以获得这些内容的认知光靠老师的讲和学生的听还不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并形成一种“唤醒体验”,才能领悟到内容的意义所在,并真正运用到个人的实践当中。这也是我们在课程建设时强调的“学生真正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技能、方法”。此外,在自我探索阶段还加入了北森Careersky在线测评工具,为帮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提供了科学工具。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其他内容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生涯概论是作为课程开始时的理论铺垫,而破冰游戏则可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氛围与学生生涯意识的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过程,“2探索+1决策”是规划设计的基础阶段,经过该阶段的学习将有利于确立更加客观、科学的“目标”,同时采取“行动”去实现这个目标,通过不断评估现实,目标会得到“修正”,最后形成自身的职业生涯管理。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项内容,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整性就被破坏了。
2. 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的课程教师队伍是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顺利开展和实施的保障。笔者所在学校从2005年起组建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专业方向教师团队,主要带头人是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学生处和就业指导中心的领导和教师。经过探索与实践,我校在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公选课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模式—— “外扩内深式校本培训”模式。“外扩”既要让教师们“走出去”,又要把“外部优势资源请进来”,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教学方法培训、工作坊、参观交流等形式开阔思路和眼界,加深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内深”则通过集体备课、教材编写、模拟课堂、专题分享、课题研究等方式加强教师团队的交流和学习,促进教师团队的成长。通过“外扩”和“内深”结合的校本培训,我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专业教师队伍迅速壮大,成绩斐然。目前教师队伍的组成人员包括:学院副书记5名,就业中心干部4名,辅导员35名。其中23人接受过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认证培训,25人接受过北京北森测评服务有限公司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TTT培训,27人为劳动部认证的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全体教师队伍均已接受新生职业指导课程的岗前培训。
三、课程实施情况
1. 教学任务实施情况
新生职业指导必修课从2009年5月正式开发,于2009年9月正式实施,09届新生的教学任务于2010年1月全部完成,即在第一学期内完成,由44名教师负责77个教学班共9212名新生的教学。
由于新生人数较多,教学任务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三至十一周共36个教学班;第二阶段:十二至十九周共41个教学班。大部分老师在两个阶段都有教学任务,即总共承担32学时的教学任务,分为16周每周2课时来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职业规划课的特殊性,并有利于学生进行更深刻的自我认知,教学班由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同学组成,原则上将四个自然班合成约120名学生的教学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了解到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择业取向。
2.课程质量评价
为了保证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构建课程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该课程评价体系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老师非常重视课程,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对内容进行充实;(2)领导听课监督教学质量,充分体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3)教师们通过对学生的反馈和上课的收获进行分享交流,大大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4)通过评价,可以发现仍有部分教师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到位,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等现象。此外,通过对新生课程的评价,可以为下一阶段在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当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构建我校全程化职业教育体系提供详实的经验总结。
3.课程反馈与总结
(1)合理定位课程教学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门课程所能解决的问题仍非常有限,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尤其是针对大学新生的特点,如何把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并不是目前可以解答的问题,还需建立在更多的社会经验和更深刻的自我感悟的基础上。但尽管如此,如能在提升职业规划意识,掌握职业决策方法和确立大致的目标定向上产生影响,该课程的开设就是成功的。
(2)建立全面的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我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质量地开展离不开该评价体系发挥的作用。评价体系的好坏还跟具体操作细节有关,如评价指标是否涵盖了所有评价内容、指标是否可以进行数量化、评价标准和依据如何、问卷设计问题等。
(3)教师授课技巧的交流与改进。教师熟练的授课技巧有两个根本基础:一是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二是授课经验的积累。开设职业指导“必修课”,关键点也是最大难点就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授课经验并不丰富的教师我们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宽容理解,为其提供改进的机会,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定期开展教师交流会,分享授课经验。当然,现代交流工具的运用,如网络、博客等,也将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
(4)需完善后续跟踪指导。已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课程的结束,学生职业规划探索的积极性在逐渐降低,而且这一趋势,随着时间而逐渐加剧。除了有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原因以外,还与大部分学校缺乏后续跟踪指导有关。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只是学校构建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的一部分,还需稳步推进其他年级的指导课程构建,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此外,职业规划咨询机制、团体辅导机制、相关社团组织的发展、职业测评中心的发展等综合职业指导系统也应得到逐步发展。唯有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化、个性化”指导体系才能形成并产生巨大影响。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天河华南农业大学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
一、课程建设背景
从中学进入大学,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在经历了刚进大学的喜悦和兴奋之后,往往会进入迷惘和自我迷失的阶段。同中学相比,大学是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走进了“象牙塔”,没有压力,没有动力,更不了解外界的社会竞争。在这个重要转折点上,如何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度过自我迷失阶段,不仅是对高校新生指导与教育工作的考验,更直接影响到大学四年学业生涯的质量和效果。从起点看终点,大学生涯以就业为落脚点;从终点反思起点,大学新生要及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掌握科学的生涯决策思路与方法,以职业目标为方向,从行动上为将来就业乃至整个人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因此,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基于此,我校于2009年开始把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是一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尝试。
首先,这一课程的最大特色是对大学“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我校实践大学生“全程化、个性化”职业教育理念的第一步。已有不少研究结论认为,大学生应及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突出地针对大学新生的特点,旨在帮助大学新生树立 “学业与职业相结合”的思想,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帮助大学生及早规划自己的人生。
其次,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展开,与之前的“全校公选课”形式相比,覆盖面更广,教学更规范统一,考核评估体系更完善,是对全校新生职业规划意识的一次洗礼,能平等地给予每一位学生以学习的机会。
最后,这一课程的实践,是国家相关指导文件强有力的先行者。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在这种背景下,通过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可以为以后其他院校相关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
二、课程建设情况
大学新生的特点要求该课程应符合新生的客观实际。根据课程设计前期阶段的调研,我们发现新生具有以下特点:①新生的专业好奇度较高,还未形成 “专业认可与否”的概念;②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还处于模糊阶段;③强依赖性,明显的从众倾向,缺乏自主判断力;④存在就业压力,但不知何为“就业压力”,即“看得见摸不着”。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认为,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探索,掌握科学的职业决策方法,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向”(非“职业定位”),并在大学校生活不断地探索实践。
1.课程内容建设
主要包括教材建设和课程内容安排。全校每年新生稳定在9000人左右,根据教育部要求与本校特点,将就业指导必修课分为两门课程。第一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6课时),上课对象为大学一年级新生(秋季)。第二门课程为《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24课时),上课对象为二年级下学期的文科学生及三年级上学期的理科学生(春季)。该课程使用的教材是2009年2月正式出版的《大学生全程化职业指导教程》(主编曾雅丽),是学校职业指导课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根据教学大纲编写详细的教学方案,由骨干老师制作标准化参考课件并进行标准示范课教学培训。
课程内容与课时设置安排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课程内容设计符合生涯设计理论思路——“生涯设计六阶段”,但根据新生的特点,内容结构上有所偏倚,以“2探索+1决策”为侧重点,考虑到大学新生大部分刚刚成年,往往对自己还没有一个清晰和准确的认识,也还没有接触过任何的工作环境,所以获得这些内容的认知光靠老师的讲和学生的听还不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并形成一种“唤醒体验”,才能领悟到内容的意义所在,并真正运用到个人的实践当中。这也是我们在课程建设时强调的“学生真正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技能、方法”。此外,在自我探索阶段还加入了北森Careersky在线测评工具,为帮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提供了科学工具。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其他内容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生涯概论是作为课程开始时的理论铺垫,而破冰游戏则可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氛围与学生生涯意识的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过程,“2探索+1决策”是规划设计的基础阶段,经过该阶段的学习将有利于确立更加客观、科学的“目标”,同时采取“行动”去实现这个目标,通过不断评估现实,目标会得到“修正”,最后形成自身的职业生涯管理。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项内容,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整性就被破坏了。
2. 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的课程教师队伍是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顺利开展和实施的保障。笔者所在学校从2005年起组建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专业方向教师团队,主要带头人是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学生处和就业指导中心的领导和教师。经过探索与实践,我校在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公选课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模式—— “外扩内深式校本培训”模式。“外扩”既要让教师们“走出去”,又要把“外部优势资源请进来”,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教学方法培训、工作坊、参观交流等形式开阔思路和眼界,加深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内深”则通过集体备课、教材编写、模拟课堂、专题分享、课题研究等方式加强教师团队的交流和学习,促进教师团队的成长。通过“外扩”和“内深”结合的校本培训,我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专业教师队伍迅速壮大,成绩斐然。目前教师队伍的组成人员包括:学院副书记5名,就业中心干部4名,辅导员35名。其中23人接受过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认证培训,25人接受过北京北森测评服务有限公司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TTT培训,27人为劳动部认证的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全体教师队伍均已接受新生职业指导课程的岗前培训。
三、课程实施情况
1. 教学任务实施情况
新生职业指导必修课从2009年5月正式开发,于2009年9月正式实施,09届新生的教学任务于2010年1月全部完成,即在第一学期内完成,由44名教师负责77个教学班共9212名新生的教学。
由于新生人数较多,教学任务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三至十一周共36个教学班;第二阶段:十二至十九周共41个教学班。大部分老师在两个阶段都有教学任务,即总共承担32学时的教学任务,分为16周每周2课时来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职业规划课的特殊性,并有利于学生进行更深刻的自我认知,教学班由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同学组成,原则上将四个自然班合成约120名学生的教学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了解到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择业取向。
2.课程质量评价
为了保证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构建课程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该课程评价体系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老师非常重视课程,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对内容进行充实;(2)领导听课监督教学质量,充分体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3)教师们通过对学生的反馈和上课的收获进行分享交流,大大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4)通过评价,可以发现仍有部分教师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到位,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等现象。此外,通过对新生课程的评价,可以为下一阶段在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当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构建我校全程化职业教育体系提供详实的经验总结。
3.课程反馈与总结
(1)合理定位课程教学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门课程所能解决的问题仍非常有限,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尤其是针对大学新生的特点,如何把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并不是目前可以解答的问题,还需建立在更多的社会经验和更深刻的自我感悟的基础上。但尽管如此,如能在提升职业规划意识,掌握职业决策方法和确立大致的目标定向上产生影响,该课程的开设就是成功的。
(2)建立全面的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我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质量地开展离不开该评价体系发挥的作用。评价体系的好坏还跟具体操作细节有关,如评价指标是否涵盖了所有评价内容、指标是否可以进行数量化、评价标准和依据如何、问卷设计问题等。
(3)教师授课技巧的交流与改进。教师熟练的授课技巧有两个根本基础:一是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二是授课经验的积累。开设职业指导“必修课”,关键点也是最大难点就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授课经验并不丰富的教师我们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宽容理解,为其提供改进的机会,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定期开展教师交流会,分享授课经验。当然,现代交流工具的运用,如网络、博客等,也将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
(4)需完善后续跟踪指导。已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课程的结束,学生职业规划探索的积极性在逐渐降低,而且这一趋势,随着时间而逐渐加剧。除了有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原因以外,还与大部分学校缺乏后续跟踪指导有关。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只是学校构建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的一部分,还需稳步推进其他年级的指导课程构建,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此外,职业规划咨询机制、团体辅导机制、相关社团组织的发展、职业测评中心的发展等综合职业指导系统也应得到逐步发展。唯有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化、个性化”指导体系才能形成并产生巨大影响。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天河华南农业大学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