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芯片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十年里,一大批为发展中国芯片产业作出不懈努力的民营企业家先后涌现。
程濡萍算是里面的佼佼者,上海高通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通”)董事长。企业创立,目标宏远;争行业第一,创世界品牌;二十年深耕,此衷不改。用“芯”打造专业是她的目标,将中国汉字与芯片技术完美结合是她的志向,也决定了她的事业走向。
走进上海高通半导体有限公司,我们就被一整面的荣誉墙吸引了。各种资质荣誉和专利证书看得我们应接不暇。据不完全统计,高通发展至今获得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软件版权15项、上海市专利新产品证书等百项荣誉。程儒萍引以为傲地告诉我们:“这是高通多年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上极深研几的最好证明。”
走“专精特新”之路
高通是一家从事文字信息处理软件及芯片设计与服务的高科技企业。1992年,公司成立,定位于字形输出和汉字输入技术,综合软件和芯片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覆盖后PC时代IT全线产品(包括手机、数字电视、通信和数码消费电器等)对汉字软、硬件产品的需求。
多年来,高通始终秉承着以泛汉字战略为主导、以中华文化渊源为基石、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理念,为电子产品提供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汉字库芯片、文字库芯片和汉字信息处理方案。努力打造高科技产业与民族产业融为一体的新型态产业链。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又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血肉载体,也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二十年来,程濡萍一直坚守着这份事业,原因有两个:一是源于最初的想法,绝对不能停止中国信息科技的发展脚步。二是有需求才有市场,汉字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今,她成功了,2005年,高通荣获国家信标委统一委托,生产标准字库芯片,规范国内汉字盗版市场。“我们是中文信息处理全球唯一的芯片供应商。”程儒萍快人快语。这对于她和高通来说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肯定。
其实,追溯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十年,中国芯片产业从崛起到衰败再到复苏,高通的身影总是出现在一系列具有重大里程碑式意义的关键时点上。如今面对整个芯片产业的转型期,程濡萍又将如何打算?
“高通要努力走‘专精特新’之路。”
程儒萍认为,所谓“专”,就是“专业化”,高通专注于中国半导体行业、做最专业的芯片技术;所谓“精”,就是“精细管理”,用最精益求精的服务态度做最精良的产品,打造最精简高效的管理制度;所谓“特”,就是“独一无二”,中文汉字是经久不衰的,是最具民族特色的,高通要在文字市场上打造最贴近客户特点,有自己特色的产品;所谓“新”,就是“创新”,高通要摆脱以往单一的服务模式,重新整合产业资源,推进自己的产业链,要以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满足客户的新需求。
根据一项对多位资深业界人士所做的非正式调查,从现在开始到未来几年内,中国芯片产业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如何把握时机,寻求突破性创新,对每个企业家来说都是迫在眉睫的。
程濡萍告诉我们,高通面对转型要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以成为领军企业为目标,以大项目为支撑,以多年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为载体,着力培育人才群,完善产业链,加快形成高科技产业优势和市场规模。她认为,发展高科技产业,要以高端为核心,切实增强高通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在芯片产业发展上再创奇迹。
也许是与生俱来的超人胆识,赋予了程濡萍“只要有兴趣就要去尝试”的人生信条;也许是在商场的摸爬滚打,练就了她高瞻远瞩的眼光和锐利的洞察力,超前的大局观、判断力;也许是去海外进修时的修炼洗礼,充实了她适时而发的思维创造力;也许是勤于思敏于行,养成了她善于从大形势大政策中捕捉机遇,顺势而为的企业家气质。虽然高通的“专精特新”之路刚刚起步,但是我们相信在程儒萍的领导下一定能走得更长更稳。
信念与责任成就高通
和程儒萍聊天时,她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学习”。
1973年,当年还名不见经传的程儒萍在上海丝绸行业从小职员,一做就是八年。在这八年的工厂生涯里,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因为她相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上班时,她努力工作,有时甚至24小时不下岗,连夜加工。“当时的人都有一种劳模的心态,即使没做成劳模,也要有劳模的精神。”
到了80年代,她觉得一直在工厂做小职员不是她的志向,决定放弃工作,脱产读了2年大学。1983年,她毕业于丝绸织物设计专业。但是这并不能满足程儒萍的求知欲望,她又去学英语。用她的话说当时真的忙开了。“那个时候我真的就是一个积极分子,对什么都有兴趣,我愿意学习。我加入过各种文化宫等社团、我参加过文艺演出,会唱京戏。”就是因为这股子新鲜劲,让程儒萍在不久之后,搭上了中国民营浪潮的首班车。
29岁的年轻女子,成为了精明强干的企业家。
时光倒流28年,中国进入IT元年。一批企业家,投身于中文信息处理,在这一领域中掀风鼓浪,恰恰是这些企业家对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成功解决促进了我国与世界的对接,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程儒萍就是这块领域的拓荒者之一。
由于程儒萍的丈夫是当年为数不多的电子科研人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就接触了电脑,而那时的电脑是没有半点中文显示。“当年我们花了4.5万元买了一台当时最先进的电脑回来,因为不是windows系统的所以没有半点中文显示,我们几个就傻傻地在那里研究了半天。”就因为这样,萌发了程儒萍对电脑中汉子显示的兴趣。向来都是“只要有兴趣就要去尝试”的程儒萍,毫不犹豫地迈出了自己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的第一步,加入了上海市科技交流中心所属上海先导科技信息技术开发公司,搭上了民营科技的第一班车,从而铺展了她的事业蓝图。公司所研发的“汉字非编码输入法”被列为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随后又被评为上海市十大发明,从84年到2012年,如今的上海高通半导体有限公司,二十年来,她到达过颠覆,也跌入过谷底,接受成功,却不畏失败。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当年看似娇弱的年轻女子如此动心忍性?她的回答是信念和责任。看似简单的两个字词,但是经过程儒萍的叙述却变得意味深刻。
1988年,程儒萍带着之前4年辛苦赚得的钱来到海南创业。当时的海南还处于鱼龙混杂的局面,程儒萍如今回忆起来都觉得后怕。“当年我不停地穿梭在广州-深圳-海口之间,交通很不方便来回只能坐大巴。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提着10几万的现金坐在第一排。当时路况很差,开着开着车子就翻了。我只能从微开的窗户里爬出来,还要守着那笔钱。”
“你害怕过嘛?”
“当时不害怕,但事后却不敢想。”
在海南的2年里,这类的状况层出不穷。但是我们却从这些状况里读懂了她口中的信念和责任,如今看来现在的成功是她用命拼回来的。
兜兜转转四五年,程儒萍还是决定回上海发展。那时,中国IT行业已经渐渐起步,很多人都发现了中文信息处理市场上的巨大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投身于这个领域,他们有样学样都从中文软件开始着手。但是作为中文信息处理的领军人物,程儒萍已经嗅到当时国内软件市场的不景气。“主要是因为那个年代本来用电脑的人就少,再要让用户自己掏钱买软件,那更是难上加难。”在这个领域,有技术才有话语权。已经拥有多年研发技术和经验的高通,程儒萍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做以硬件为载体的产品,高通汉卡就这样横空出世。
1992年,为了业务的拓展,上海高通电脑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高通半导体有限公司的前身)成立,转向研发以汉卡为载体的中文DOS操作系统,开拓汉卡市场。对中国IT行业有一点了解的人应该知道,九十年代初期,联想、高通、方正、巨人的汉卡产品几乎统治了整个中国的汉卡市场,上海高通更是因高通汉卡的成功在1994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大软件公司的第二位。“做汉卡我们是做得比较超前的,当时做的人不多,由于我们市场定位准确,所以那个时候赚了第一桶金。”打铁要趁热,由于高通汉卡的成功上海高通又先后研发生产了国标汉字库芯片、汉字显示卡、汉字语音卡、机顶盒嵌入式无盘中文操作系统等产品,其中国标汉字库芯片至今仍用于铁路售票系统。但是程儒萍并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她比任何人都明白IT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也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你一旦停下脚步,就会被后来居上。
1998年,程儒萍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了美国硅谷,世界半导体芯片技术最成熟最先进的地方。在这片所有高新科技人才都向往的土地上,程儒萍却没有空显露她的崇拜和敬仰,因为她要做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先进的技术带回中国,延续在中文信息处理上发展的脚步。在这4年里,她先后加入美国半导体协会、华人半导体协会。“我那个时候在里面做义工,认识了很多世界半导体的精英,他们的很多理念到现在还感染着我。”4年后,学成归国。国内的半导体芯片业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是一个天大的利好时期。随着包括台积电、NEC、英特尔、欧洲第二大晶片制造商亿恒在内的一大批芯片厂商的进入,境外舆论普遍认为在芯片制造方面中国大陆能比中国台湾做的更好,而当时台湾的芯片制造业占到了全球产量的20%。
“那时国内半导体行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回国后我果断选择重新回到中文信息处理领域。做汉字技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年积累的。从1984年我们就开始做了,我们的优势其实很明显,所以我回国后我们启动了将微电子技术与汉子软硬件技术合成的计划,提高公司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规划公司长远的前景。并将上海高通电脑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高通半导体有限公司。公司第一步就是启动“大成计划”,以高通自主品牌,开发汉字输入、点阵字库芯片、智能曲线字库芯片全系列产品。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2004年,程儒萍多年来播种的研发“种子”终于有了成果。上海高通推出的GT60智能曲线字库芯片,将公司研发的含美国SPARCIP内核的32位CPU与存储芯片结合,首次实现非PC产品具有文字无极缩放,多内码,多字体,大容量的芯片,实现了脱离PC能打印激光质量的汉字字型,打破了“洋码奔腾”的局面,填补了市场空白。
多年的知识积累让程儒萍在研发之路上如鱼得水;多年的人脉积累让程儒萍懂得如何整合资源,拓展业务;多年的企业经验积累让程儒萍知道如何把控风险,调整产业链……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她说的那份信念和责任,是一股力量,也是一种寄托。
用汉字,找高通
“行业冠军、做世界级品牌”这是程儒萍的目标。
程濡萍认为,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不仅能拥有价值,还能创造价值。
如今,高通是具有几十年声誉的民企品牌,技术上拥有芯片设计、生产、服务一整套体系。据了解,从设计到生产出一颗成品芯片,研发投资要在1000万左右。但是高通已经将10年的半导体工艺和技术转变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驾轻就熟地将计算机软硬件应用技术、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糅合在一起,研发出一款又一款的具有时代最新技术又结合民族传统文化的各类电子产品。“这就是我们的优势,用最少的钱、最短的时间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高通已经做好了冲刺的准备。”
如今,程儒萍的周围已经聚集一群微电子、软硬件开发、系统集成、电子产品方案设计等领域的专家,更融合在上海市专精特新领军企业的大团体中。整合、融合国内外的资源,势必打造最具影响力和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品牌。“有资源、有核心竞争力才有话语权。”
从程儒萍的话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企业家对于所处行业的信心、乐观和觉悟。执着于一个行业20多年,有成功亦有失败,但是她最初的理想并未改变用自己创造的品牌在民族产业上越做越强。
如今,高通已成为中国汉字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军企业,先后被评为科技部创新基金上海市十家A级获得者之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半导体行业十大潜力企业、上海软件协会明星软件企业。
我们相信离程儒萍的目标越来越近……
程濡萍算是里面的佼佼者,上海高通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通”)董事长。企业创立,目标宏远;争行业第一,创世界品牌;二十年深耕,此衷不改。用“芯”打造专业是她的目标,将中国汉字与芯片技术完美结合是她的志向,也决定了她的事业走向。
走进上海高通半导体有限公司,我们就被一整面的荣誉墙吸引了。各种资质荣誉和专利证书看得我们应接不暇。据不完全统计,高通发展至今获得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软件版权15项、上海市专利新产品证书等百项荣誉。程儒萍引以为傲地告诉我们:“这是高通多年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上极深研几的最好证明。”
走“专精特新”之路
高通是一家从事文字信息处理软件及芯片设计与服务的高科技企业。1992年,公司成立,定位于字形输出和汉字输入技术,综合软件和芯片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覆盖后PC时代IT全线产品(包括手机、数字电视、通信和数码消费电器等)对汉字软、硬件产品的需求。
多年来,高通始终秉承着以泛汉字战略为主导、以中华文化渊源为基石、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理念,为电子产品提供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汉字库芯片、文字库芯片和汉字信息处理方案。努力打造高科技产业与民族产业融为一体的新型态产业链。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又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血肉载体,也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二十年来,程濡萍一直坚守着这份事业,原因有两个:一是源于最初的想法,绝对不能停止中国信息科技的发展脚步。二是有需求才有市场,汉字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今,她成功了,2005年,高通荣获国家信标委统一委托,生产标准字库芯片,规范国内汉字盗版市场。“我们是中文信息处理全球唯一的芯片供应商。”程儒萍快人快语。这对于她和高通来说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肯定。
其实,追溯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十年,中国芯片产业从崛起到衰败再到复苏,高通的身影总是出现在一系列具有重大里程碑式意义的关键时点上。如今面对整个芯片产业的转型期,程濡萍又将如何打算?
“高通要努力走‘专精特新’之路。”
程儒萍认为,所谓“专”,就是“专业化”,高通专注于中国半导体行业、做最专业的芯片技术;所谓“精”,就是“精细管理”,用最精益求精的服务态度做最精良的产品,打造最精简高效的管理制度;所谓“特”,就是“独一无二”,中文汉字是经久不衰的,是最具民族特色的,高通要在文字市场上打造最贴近客户特点,有自己特色的产品;所谓“新”,就是“创新”,高通要摆脱以往单一的服务模式,重新整合产业资源,推进自己的产业链,要以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满足客户的新需求。
根据一项对多位资深业界人士所做的非正式调查,从现在开始到未来几年内,中国芯片产业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如何把握时机,寻求突破性创新,对每个企业家来说都是迫在眉睫的。
程濡萍告诉我们,高通面对转型要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以成为领军企业为目标,以大项目为支撑,以多年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为载体,着力培育人才群,完善产业链,加快形成高科技产业优势和市场规模。她认为,发展高科技产业,要以高端为核心,切实增强高通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在芯片产业发展上再创奇迹。
也许是与生俱来的超人胆识,赋予了程濡萍“只要有兴趣就要去尝试”的人生信条;也许是在商场的摸爬滚打,练就了她高瞻远瞩的眼光和锐利的洞察力,超前的大局观、判断力;也许是去海外进修时的修炼洗礼,充实了她适时而发的思维创造力;也许是勤于思敏于行,养成了她善于从大形势大政策中捕捉机遇,顺势而为的企业家气质。虽然高通的“专精特新”之路刚刚起步,但是我们相信在程儒萍的领导下一定能走得更长更稳。
信念与责任成就高通
和程儒萍聊天时,她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学习”。
1973年,当年还名不见经传的程儒萍在上海丝绸行业从小职员,一做就是八年。在这八年的工厂生涯里,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因为她相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上班时,她努力工作,有时甚至24小时不下岗,连夜加工。“当时的人都有一种劳模的心态,即使没做成劳模,也要有劳模的精神。”
到了80年代,她觉得一直在工厂做小职员不是她的志向,决定放弃工作,脱产读了2年大学。1983年,她毕业于丝绸织物设计专业。但是这并不能满足程儒萍的求知欲望,她又去学英语。用她的话说当时真的忙开了。“那个时候我真的就是一个积极分子,对什么都有兴趣,我愿意学习。我加入过各种文化宫等社团、我参加过文艺演出,会唱京戏。”就是因为这股子新鲜劲,让程儒萍在不久之后,搭上了中国民营浪潮的首班车。
29岁的年轻女子,成为了精明强干的企业家。
时光倒流28年,中国进入IT元年。一批企业家,投身于中文信息处理,在这一领域中掀风鼓浪,恰恰是这些企业家对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成功解决促进了我国与世界的对接,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程儒萍就是这块领域的拓荒者之一。
由于程儒萍的丈夫是当年为数不多的电子科研人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就接触了电脑,而那时的电脑是没有半点中文显示。“当年我们花了4.5万元买了一台当时最先进的电脑回来,因为不是windows系统的所以没有半点中文显示,我们几个就傻傻地在那里研究了半天。”就因为这样,萌发了程儒萍对电脑中汉子显示的兴趣。向来都是“只要有兴趣就要去尝试”的程儒萍,毫不犹豫地迈出了自己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的第一步,加入了上海市科技交流中心所属上海先导科技信息技术开发公司,搭上了民营科技的第一班车,从而铺展了她的事业蓝图。公司所研发的“汉字非编码输入法”被列为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随后又被评为上海市十大发明,从84年到2012年,如今的上海高通半导体有限公司,二十年来,她到达过颠覆,也跌入过谷底,接受成功,却不畏失败。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当年看似娇弱的年轻女子如此动心忍性?她的回答是信念和责任。看似简单的两个字词,但是经过程儒萍的叙述却变得意味深刻。
1988年,程儒萍带着之前4年辛苦赚得的钱来到海南创业。当时的海南还处于鱼龙混杂的局面,程儒萍如今回忆起来都觉得后怕。“当年我不停地穿梭在广州-深圳-海口之间,交通很不方便来回只能坐大巴。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提着10几万的现金坐在第一排。当时路况很差,开着开着车子就翻了。我只能从微开的窗户里爬出来,还要守着那笔钱。”
“你害怕过嘛?”
“当时不害怕,但事后却不敢想。”
在海南的2年里,这类的状况层出不穷。但是我们却从这些状况里读懂了她口中的信念和责任,如今看来现在的成功是她用命拼回来的。
兜兜转转四五年,程儒萍还是决定回上海发展。那时,中国IT行业已经渐渐起步,很多人都发现了中文信息处理市场上的巨大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投身于这个领域,他们有样学样都从中文软件开始着手。但是作为中文信息处理的领军人物,程儒萍已经嗅到当时国内软件市场的不景气。“主要是因为那个年代本来用电脑的人就少,再要让用户自己掏钱买软件,那更是难上加难。”在这个领域,有技术才有话语权。已经拥有多年研发技术和经验的高通,程儒萍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做以硬件为载体的产品,高通汉卡就这样横空出世。
1992年,为了业务的拓展,上海高通电脑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高通半导体有限公司的前身)成立,转向研发以汉卡为载体的中文DOS操作系统,开拓汉卡市场。对中国IT行业有一点了解的人应该知道,九十年代初期,联想、高通、方正、巨人的汉卡产品几乎统治了整个中国的汉卡市场,上海高通更是因高通汉卡的成功在1994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大软件公司的第二位。“做汉卡我们是做得比较超前的,当时做的人不多,由于我们市场定位准确,所以那个时候赚了第一桶金。”打铁要趁热,由于高通汉卡的成功上海高通又先后研发生产了国标汉字库芯片、汉字显示卡、汉字语音卡、机顶盒嵌入式无盘中文操作系统等产品,其中国标汉字库芯片至今仍用于铁路售票系统。但是程儒萍并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她比任何人都明白IT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也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你一旦停下脚步,就会被后来居上。
1998年,程儒萍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了美国硅谷,世界半导体芯片技术最成熟最先进的地方。在这片所有高新科技人才都向往的土地上,程儒萍却没有空显露她的崇拜和敬仰,因为她要做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先进的技术带回中国,延续在中文信息处理上发展的脚步。在这4年里,她先后加入美国半导体协会、华人半导体协会。“我那个时候在里面做义工,认识了很多世界半导体的精英,他们的很多理念到现在还感染着我。”4年后,学成归国。国内的半导体芯片业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是一个天大的利好时期。随着包括台积电、NEC、英特尔、欧洲第二大晶片制造商亿恒在内的一大批芯片厂商的进入,境外舆论普遍认为在芯片制造方面中国大陆能比中国台湾做的更好,而当时台湾的芯片制造业占到了全球产量的20%。
“那时国内半导体行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回国后我果断选择重新回到中文信息处理领域。做汉字技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年积累的。从1984年我们就开始做了,我们的优势其实很明显,所以我回国后我们启动了将微电子技术与汉子软硬件技术合成的计划,提高公司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规划公司长远的前景。并将上海高通电脑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高通半导体有限公司。公司第一步就是启动“大成计划”,以高通自主品牌,开发汉字输入、点阵字库芯片、智能曲线字库芯片全系列产品。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2004年,程儒萍多年来播种的研发“种子”终于有了成果。上海高通推出的GT60智能曲线字库芯片,将公司研发的含美国SPARCIP内核的32位CPU与存储芯片结合,首次实现非PC产品具有文字无极缩放,多内码,多字体,大容量的芯片,实现了脱离PC能打印激光质量的汉字字型,打破了“洋码奔腾”的局面,填补了市场空白。
多年的知识积累让程儒萍在研发之路上如鱼得水;多年的人脉积累让程儒萍懂得如何整合资源,拓展业务;多年的企业经验积累让程儒萍知道如何把控风险,调整产业链……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她说的那份信念和责任,是一股力量,也是一种寄托。
用汉字,找高通
“行业冠军、做世界级品牌”这是程儒萍的目标。
程濡萍认为,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不仅能拥有价值,还能创造价值。
如今,高通是具有几十年声誉的民企品牌,技术上拥有芯片设计、生产、服务一整套体系。据了解,从设计到生产出一颗成品芯片,研发投资要在1000万左右。但是高通已经将10年的半导体工艺和技术转变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驾轻就熟地将计算机软硬件应用技术、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糅合在一起,研发出一款又一款的具有时代最新技术又结合民族传统文化的各类电子产品。“这就是我们的优势,用最少的钱、最短的时间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高通已经做好了冲刺的准备。”
如今,程儒萍的周围已经聚集一群微电子、软硬件开发、系统集成、电子产品方案设计等领域的专家,更融合在上海市专精特新领军企业的大团体中。整合、融合国内外的资源,势必打造最具影响力和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品牌。“有资源、有核心竞争力才有话语权。”
从程儒萍的话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企业家对于所处行业的信心、乐观和觉悟。执着于一个行业20多年,有成功亦有失败,但是她最初的理想并未改变用自己创造的品牌在民族产业上越做越强。
如今,高通已成为中国汉字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军企业,先后被评为科技部创新基金上海市十家A级获得者之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半导体行业十大潜力企业、上海软件协会明星软件企业。
我们相信离程儒萍的目标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