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aden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七年级学生容易因为语文知识的缺失而造成答题概念不清、语意混乱。作为语文教师,利用课本和课堂指导学生学习有关知识,日积月累,学生才能够轻松掌握并运用这些语文知识,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语文知识;七年级;随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翻开每年的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不难看出,试题越出越灵活,尤其是课外阅读,品味、体验、感悟、想象等文学欣赏类型的题。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否只在于学生的感悟或体味?光靠感悟和体味,学生觉得在猜谜,答题陷入了玄学和不可知论。答题的关键究竟在于什么?与语文知识有没有关系?教师平时在课堂上要如何指导学生把“猜谜”还原为解题?
  我认为,单凭感觉不能回答语文考卷上的问题,语文考卷上的所有考题都与语文知识有关。只有在课堂上作语文知识的教学渗透才可以解决问题。
  一、在课堂上作语文知识渗透的必要性
  2011版的“课程标准”重新将“语文”明确为“语言文字运用”,这是对语文实践性特质的强化。章熊先生认为,当下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依然是也应该是“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这就是说,语文是生活、学习的工具。语文课本身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者相辅相成。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不是相对应的概念,工具性是语文的功能的一种反映。人文性是语文的特点的反映。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不是纯粹的感性课程,它也是有理性和科学性的。王宁认为,相对于语感来说,“语理是对语言规律的认识。语言规律是一种经过总结归纳出的语言运用法则。它是一种知识,这种知识是有语言做基础的。语言事实是人的生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的复写,也就是语感的提升。没有语理的介入,言语行为可以是杂乱、冗余或贫乏、低俗的,不能形成高级语感。语理是一种间接经验。知识教学就是一种语理教育,因而语文教学要语感和语理并重。语感和语理相互依托,语文教学不可以没有语理。”
  而要让语文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首要的就是必须弄清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具,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掌握了这些内容,这个工具使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任何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建筑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呈现知识与能力的逐渐整合的趋势。美国中学语文界认为,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仅仅强调培养语文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学的长远需要,重视系统知识的教学,否则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七年级学生身上语文知识的缺失
  从近年的七年级学生来看,对于语文知识,他们掌握得很差。对于初中语文测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语文知识,例如比较简单的表达方式,也是似是而非。
  学生缺乏必要的经典好书阅读,部分学生喜欢读网络小说,内容和文笔天马行空,质量良莠不齐,难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水平和思想深度。我曾经在任教的班上做过一个关于学生家庭订阅杂志报刊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班上共41位同学,有经常阅读《羊城晚报》或者《广州日报》等这类报纸的有4位同学;家里有订阅《羊城晚报》或者《广州日报》这类报纸的只有2位同学。有阅读过中国四大经典小说(原版)之一的,一个也没有。由此可见,我们想借助别人的、高级的、典范的、雅致的言语作品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梦想大多是泡沫。单凭学生自己在课外阅读提高自身语感的机会很少。如果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还不注意在课堂上教授同学们语文知识,以培养他们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他们只能是如方仲永一样,有天资也“泯然众人矣”,普通人就更不用说了。
  三、语文知识在课堂中如何落实随堂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有此明确说明,再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应该在课堂上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关注两类知 识:
  一类是以讲解为主要形式的陈述、告诉、介绍和说明,例如文学常识、记叙文的六要素和议论文的结构等。讲述的过程中只要让学生知道有关知识,让学生记住要点,找出这些要素,从而读懂文章就可以了。
  另一类是关于语言的运用类的知识,例如词汇知识、修辞学知识、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等等的相关语文知识。学生要一点一滴地学习,同时,又必须初步完整地做系统的学习,学生才会在心里有个明确的概念。等到九年级,再做一些专题的复习,学生才能牢牢地掌握这些语文知识。
  (一)仔细推敲,展开想象,赏析词语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很精细,词汇和语意复杂多变。同一个词结合不同的语境往往有不同的解释。比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本来是指“用尖的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转动,造成窟窿。”【《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在这里,“钻”是使用了拟人修辞,写出了小草冲破土层的挤劲,突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嫩嫩的”“绿绿的”本来是指向草的,可是它却在最后出现,特别强调了草的质感和颜色。赏析词语,在古诗词鉴赏的题型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题型。例如《山中杂诗》的“竹中窥落日”一句,其中的“窥”能不能改为“望”?答案当然是不行的。让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就很容易答出来:“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的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意境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镜不合。学习赏析这些词语,学生并不仅是止于会读会写这个词,而是深入地理解了词意,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培养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运用逻辑,辨析病句、修改病句
  七年级的病句题其实跟六年级的病句的基本类型是差不多的,只是难度大一点点而已。但是七年级的学生由于逻辑能力低,总是不能辨析病句。例如“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10%。”这个句子,大部分学生对于“下降”“增长”要搭配什么宾语搞不懂。又例如“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快速期,建设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这一句,因为学生缺乏语感培养,所以不懂修改。难怪有人说:“语文教学,除了需要语法知识外,还需要人们普遍认同的逻辑学、修辞学、文章学知识。除此以外,尚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阅读学、写作学、语用学等也应该纳入语文知识的范畴。”对于这种情况,在课堂上要根据练习做讲解,还要要求学生课外一定要多读书多读报,多看新闻。这样才能增强逻辑能力,培养好语感。   (三)古文翻译,讲究语法,忌生搬硬套
  古文翻译,本应保留原意,尽量直译。但是有时遇到特殊情况,直译并不通。例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很多学生就直接翻译成“将军身经百战后死去,壮士多年后胜利归来。”因为不了解“互文”这种修辞,所以学生弄不懂诗句的真正意思。又例如《伤仲永》中的“即书诗四句”,懂语法、语感好的学生就知道这是个倒装句,翻译的时候要顺应现代汉语的说话习惯,翻译为:“立刻写了四句诗。”在做古文翻译的时候,涉及很多的语法知识。例如,最简单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这些句子成分的知识,在翻译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中最容易用到。如果在讲课时能够注意帮助学生归纳,不知不觉地积累,七年级的学生也能掌握不少的语法知识了。何乐而不为?
  (四)掌握手法,落实考点,阅读悦读
  《语文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可见,文学欣赏能力是初中阶段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阅读所涉及的语文知识是比较多的,具体如语言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反问等;还有常见的写作手法:悬念、照应、欲扬先抑、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铺垫等等。如果没有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答起题来就没有章法。例如在学习《伤仲永》时,要注意跟学生强调写作手法。作者在写第一和第二自然段时,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先写方仲永有天赋,后写到他与常人无异,突出了他不接受后天教育的后果。这两段都是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来写的。第三段却是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借事说理。这样从全文来看,作者又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借助课文,学生能够通过人物前后情况的迥乎不同和各段表达方式的不同,清晰了解作者同时运用了两种不同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这样的讲述,留给学生的印象是很深刻的;这样的学习,学生觉得学有所获,阅读也就变“悦读” 了。
  在七年级讲授语文知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学生灌输一套死的语言知识,只是合宜的语文能力总是建立在适当的语文知识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必然会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根据课标对七年级学生的要求,结合广州市语文中考题型,以课本为依据,在课堂上,随堂渗透,每天一个知识点、持之以恒地教给孩子们语文知识的规律,“授之以渔”,让他们掌握方法,他们学起来就如轻松自如。润物无声,却渗透心灵,语文基础也就逐渐夯实了!语文素养也就在“细雨潜入夜”时,暗暗滋长了!这样看来,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一件让人生畏的事!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初中语文)[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王宁.新课程下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教学[J].中语会简报,2010.
  [3]严华银.理性回归:确立知识在语文教育中的应有地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3).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仿写就如同书法中的临摹,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学生就一定步入“有效”的模仿境地,学生的模仿一定也会从“有”到“优”。  【关键词】仿写;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仿写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把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搭起一座桥,顺利完成从书本到
【摘要】业内人有个行话:“学生怕作文,先生怕改文,师公怕招魂”,甚至于感慨:“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载体等综合素质,让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做到谈“虎”未必色变。  【关键词】中学作文;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农村校教学中,“差生”面大,有的学生根本没有达到应有的
【摘要】“片段模仿训练”就是以精选的语句或片段作为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抓手,通过认真分析例句或例段,把阅读和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从段内结构、内容讲述的方式或语言表达的形式上进行针对性的语段模仿训练。  【关键词】片段模仿;具体化;写作;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
【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汉字凭借自身结构直接体现民族文化的意蕴。在繁重的高中教学中,如何实施“非常道”对汉字规范书写进行教学?教师要从学生的作业、默写练习与作文等方面中细心找出错字与别字,在课堂上及时讲解。  【关键词】汉字教学;书写;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日常语文教学时,课堂出现“老师,这个字怎么写?”的声音还挺多。若是小学课堂,这个问题是被
【摘要】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系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为脍炙人口的美文佳作,却让学生深感其“苦”,探究其因在于教法呆板与学法固化。本文就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提出自己的策略:牢牢抓住“以生为本”这个纲,课教学设计按照“初读—悟读—诵读”的方式,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读”中进入文本情境,进入作家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悟文本
【摘要】读懂古诗看似简单,其实很难。针对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阅读能力不强等特点看,我便从基础出发,紧扣教材,从已学的诗歌入手,构建知识框架,用于课外。用教材之玉,攻高考之山。  【关键词】回归;教材;读懂;古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鉴赏是高考的必考题,也是老师和同学很头痛的题。学生头痛答什么,怎样答,如何答到点;老师头痛教什么,怎样教,如何教到举一反三。其实
【摘要】语文作为我国学生教育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都非常有帮助。语文的学习中,诗词和文言文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这两大类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而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很多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很感兴趣,那么教师要怎样进行教学,才能让已经不被人们那么重视的传统文化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就成了一个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
【摘要】语文学习中阅读至关重要,如何引领初中生进行有效阅读,需要教育者们不断探讨。目前,研究者们关注的多是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则以一个长远的视角,思考如何在初中阶段循序渐进地、持之以恒地保障学生阅读的有效性,从而切实增强他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语文;初中生;有效阅读  【中图分类号】63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从近几年的中山市中考名著阅读题低得可怜的得分率和课堂学习事实来看,名著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细看学生丢分的地方不仅有基础知识的缺失,更重要的就是审题和答题能力的缺失,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教师足够的重视。审题是做题的关键。只有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发挥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答题规范化训练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减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丢分,在考试答题过程中规范做答,必然会帮学生赢得时间,多得分数。在专题复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积累语言与学习表达的主阵地。读写结合,是小学生表达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径,这是小语界的共识。文章通过举例阐述教师在课堂上从文本空白、诗词意境、文章题目、精彩句式等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文,以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关键词】读写结合;切入点;语境;表达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