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和诗人。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戎马倥偬之间,写下了几十首诗词。这些诗词不仅显现了他崇高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世界,而且记录了新四军在抗战中的重大活动,堪称新四军抗战史诗。
国共合作又
1934年10月,“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红军被迫长征。陈毅由于在兴国作战时受重伤,不得不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迫于西安事变的压力和全国人民的抗战呼声,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实行全面抗日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10月,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同国民党谈判,将南方八省边界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如何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组织好各根据地游击队的集中改编,而又保持游击队的独立性,是当时极为重要和复杂的问题。
1937年11月中旬,陈毅奉命到湘赣边传达中央指示。游击队将他送到湘赣临时省委驻地甘子山。由于十年内战,国民党军队在苏区杀害了几十万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三年游击战争中,蒋介石做梦都想消灭共产党游击队,当时山下还驻有国民党大量军队,这些都使湘赣省委负责人认为没有同国民党合作抗日的可能,下山去和天天打自己的国民党军队谈判岂不等于投降?过去曾多次有“上级来人”诱骗他们下山,因此他们怀疑陈毅是“叛徒”,将他捆绑在省委驻地的竹棚子旁边。当省委开会研究要将他处决时,陈毅大声说:“不能杀,杀掉我,你们要犯大错误!”第二天,开会公审,陈毅借辩护的机会,有理有据地就当前日军大举侵略中国,党中央决定合作抗日等作了说明和宣传。许多同志被说服了,他们决定缓杀陈毅,派交通员下山了解情况。交通员下山带回了中共中央《告全党同志书》和陈毅是党代表的公函。省委书记谭余保看了文件激动得热泪滚滚,拉住陈毅说:“我险些误了大事。”陈毅却亲切地对他说:“你很坚强,是个好同志。”
在陈毅等人的努力下,南方游击队迅速完成了改编任务。当时,有些人认为抗日就要完全相信国民党,依靠国民党,有了“和国民党合作到底”的思想。陈毅则认为,现在民族矛盾虽然占主要方面,但阶级矛盾依然存在,合作抗日是有条件的。他在完成各游击队的改编任务,率队到皖南集结时,对当时的形势深有感触,口占《生查子》一首:
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
回念旧时人,潸然泪沾袖。
抗日是中心,民主能自救。
坚定勉吾侪,莫做陈独秀。
此诗形象地说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强调“抗日是中心,民主能自救”,但同时借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惨痛历史经验,明确提出必须正确处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统一和独立、团结和斗争的关系问题这一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课题。
故国旌旗到江南
1938年5月,陈毅根据毛泽东“向敌后进军,发动广泛的敌后战争”的电示,率领新四军一支队挺进江南敌后。6月中旬,与粟裕率领的先遣支队在溧水会师。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陈毅决定在江南尽快打个胜仗,以打击日军的骄横气焰,鼓舞民众的抗日斗志,震慑汉奸,团结友军。6月17日晨,粟裕率先遣支队和一支队部分部队完成了破袭铁道的任务,又抢抓战机,在镇江西南的韦岗设伏歼灭了从镇江开向南京的日军车队,击毁敌汽车4辆,毙敌13名,伤敌78名,缴获4车军用品。此次挺进江南首战告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信心。他们用缴获的战利品布置了一个展览,当时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争相参观,新四军英勇善战的美名一下子传播开来。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陈毅豪情满怀,挥笔赋诗《韦岗初战》:
故国旌旗到江南,
终夜惊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
脱手斩得小楼兰。
(前两句后改为“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收入《陈毅诗词选集》1977年版)
一片丹心照汉旗
即今抗日艰难日,
累累新坟启我思。
五年碧血翻沧海,
一片丹心照汉旗。
这是陈毅《 “七七”五周年感怀 》的诗句。在艰难困苦的敌后抗战过程中,许多战友相继牺牲,在坚信抗战必胜、民族解放的曙光必将来临的同时,陈毅的内心也满是伤痛。为了悼念战友,他写下多首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悼念诗词。
1940年10月,陈毅闻知一位身负重伤的新四军女战士在牺牲前对同伴说“革命流血不流泪”,很有感触,写下了《记遗言》:
某女同志渡江遇敌负伤,临殁,同辈皆哭。乃张目视曰:“革命流血不流泪”,言讫而绝。余闻而壮其言,诗以志之。
革命流血不流泪,
生死寻常无怨尤。
碧血长江流不尽,
一言九鼎重千秋。
此诗既是对新四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赞颂,又集中表现了陈毅对革命战士的人生观、生死观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认同,反映出陈毅对革命事业的忠贞和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
1942年3月,日军侵占苏北海安,日伪想利用当地著名人士韩紫石的声望,一再逼他出山担任伪江苏省省长。韩紫石严辞痛斥,并以死殉节。
韩紫石,海安著名人士,民国初年曾任江苏省民政长、安徽省民政长、山东省长等职。他在苏北上层人士中威望很高。陈毅多次与之交往,曾书赠“杖国抗敌,古之遗德,乡居问政,华夏有人”的诗联给他。
韩紫石殉节的噩耗传来,陈毅十分悲愤,写下一首七律,深表哀悼和敬意:
忍视神州竟陆沉,
几人酣醉几人醒?
坚持晚节昭千古,
誓挽狂澜励后生。
御侮力排朋党论,
同仇谋止阋墙争。
海陵胜地多人杰,
信国南归又见君。
1944年9月,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河南夏邑与顽军作战中牺牲。作为与彭雪枫生死与共的战友,陈毅十分悲痛,写下了缅怀战友的诗句,至今读起来仍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淮北哀音至,
灯前意黯然。
生平供追想,
终夜不成眠。
……
吾人事革命,
生死本寻常。
所痛风云急,
中原丧栋梁。
……
君我成永别,
(后改为“尔我竟长别”)
多年患难同。
我身惜后死,
努力贯初衷。
(后改为“永矢贯初衷”)
万众瞩目清凉山
1943年11月,毛泽东电召陈毅赴延安参加七大。沿途经淮北、山东、晋冀鲁豫和陕甘宁各抗日根据地。看到各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抗日热情高涨,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八路军、新四军日益壮大,陈毅心潮澎湃,写下了大量的诗篇,对抗日根据地作了热烈的歌咏。“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山一程,水一程,万里长征足未停。太行笑相迎。”“峥嵘突兀吕梁雄,我来冰雪未消融。花信迟迟春有脚,夕阳满眼是桃红”。
由于七大延期,他在太行根据地住了一段时间。1944年1月,陈毅写下130余行的长诗《过太行山书怀》,对太行抗日根据地作了热情洋溢的赞颂,对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表达了仰慕之情。其中有诗句曰:
吁嗟呼!
黄河东去汇百川,
自来表里太行山。
万年民族发祥地,
抗战精华又此间。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陈毅代表华中和新四军在会上发言,并被选为中央委员。七大的召开,使我党达到了空前团结和统一,陈毅回顾中华民族的百年灾难,展望即将来临的胜利曙光,激情满怀,赋《七大开幕》诗一首:
百年积弱叹华夏,
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做主,
万众瞩目清凉山。
在这首诗中,陈毅表达了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对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无限信赖和景仰。
歌咏情,诗言志。陈毅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诗词是他这一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是他领导的新四军及抗日军民在抗日斗争中浴血奋战的形象记录。
国共合作又
1934年10月,“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红军被迫长征。陈毅由于在兴国作战时受重伤,不得不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迫于西安事变的压力和全国人民的抗战呼声,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实行全面抗日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10月,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同国民党谈判,将南方八省边界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如何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组织好各根据地游击队的集中改编,而又保持游击队的独立性,是当时极为重要和复杂的问题。
1937年11月中旬,陈毅奉命到湘赣边传达中央指示。游击队将他送到湘赣临时省委驻地甘子山。由于十年内战,国民党军队在苏区杀害了几十万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三年游击战争中,蒋介石做梦都想消灭共产党游击队,当时山下还驻有国民党大量军队,这些都使湘赣省委负责人认为没有同国民党合作抗日的可能,下山去和天天打自己的国民党军队谈判岂不等于投降?过去曾多次有“上级来人”诱骗他们下山,因此他们怀疑陈毅是“叛徒”,将他捆绑在省委驻地的竹棚子旁边。当省委开会研究要将他处决时,陈毅大声说:“不能杀,杀掉我,你们要犯大错误!”第二天,开会公审,陈毅借辩护的机会,有理有据地就当前日军大举侵略中国,党中央决定合作抗日等作了说明和宣传。许多同志被说服了,他们决定缓杀陈毅,派交通员下山了解情况。交通员下山带回了中共中央《告全党同志书》和陈毅是党代表的公函。省委书记谭余保看了文件激动得热泪滚滚,拉住陈毅说:“我险些误了大事。”陈毅却亲切地对他说:“你很坚强,是个好同志。”
在陈毅等人的努力下,南方游击队迅速完成了改编任务。当时,有些人认为抗日就要完全相信国民党,依靠国民党,有了“和国民党合作到底”的思想。陈毅则认为,现在民族矛盾虽然占主要方面,但阶级矛盾依然存在,合作抗日是有条件的。他在完成各游击队的改编任务,率队到皖南集结时,对当时的形势深有感触,口占《生查子》一首:
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
回念旧时人,潸然泪沾袖。
抗日是中心,民主能自救。
坚定勉吾侪,莫做陈独秀。
此诗形象地说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强调“抗日是中心,民主能自救”,但同时借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惨痛历史经验,明确提出必须正确处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统一和独立、团结和斗争的关系问题这一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课题。
故国旌旗到江南
1938年5月,陈毅根据毛泽东“向敌后进军,发动广泛的敌后战争”的电示,率领新四军一支队挺进江南敌后。6月中旬,与粟裕率领的先遣支队在溧水会师。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陈毅决定在江南尽快打个胜仗,以打击日军的骄横气焰,鼓舞民众的抗日斗志,震慑汉奸,团结友军。6月17日晨,粟裕率先遣支队和一支队部分部队完成了破袭铁道的任务,又抢抓战机,在镇江西南的韦岗设伏歼灭了从镇江开向南京的日军车队,击毁敌汽车4辆,毙敌13名,伤敌78名,缴获4车军用品。此次挺进江南首战告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信心。他们用缴获的战利品布置了一个展览,当时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争相参观,新四军英勇善战的美名一下子传播开来。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陈毅豪情满怀,挥笔赋诗《韦岗初战》:
故国旌旗到江南,
终夜惊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
脱手斩得小楼兰。
(前两句后改为“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收入《陈毅诗词选集》1977年版)
一片丹心照汉旗
即今抗日艰难日,
累累新坟启我思。
五年碧血翻沧海,
一片丹心照汉旗。
这是陈毅《 “七七”五周年感怀 》的诗句。在艰难困苦的敌后抗战过程中,许多战友相继牺牲,在坚信抗战必胜、民族解放的曙光必将来临的同时,陈毅的内心也满是伤痛。为了悼念战友,他写下多首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悼念诗词。
1940年10月,陈毅闻知一位身负重伤的新四军女战士在牺牲前对同伴说“革命流血不流泪”,很有感触,写下了《记遗言》:
某女同志渡江遇敌负伤,临殁,同辈皆哭。乃张目视曰:“革命流血不流泪”,言讫而绝。余闻而壮其言,诗以志之。
革命流血不流泪,
生死寻常无怨尤。
碧血长江流不尽,
一言九鼎重千秋。
此诗既是对新四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赞颂,又集中表现了陈毅对革命战士的人生观、生死观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认同,反映出陈毅对革命事业的忠贞和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
1942年3月,日军侵占苏北海安,日伪想利用当地著名人士韩紫石的声望,一再逼他出山担任伪江苏省省长。韩紫石严辞痛斥,并以死殉节。
韩紫石,海安著名人士,民国初年曾任江苏省民政长、安徽省民政长、山东省长等职。他在苏北上层人士中威望很高。陈毅多次与之交往,曾书赠“杖国抗敌,古之遗德,乡居问政,华夏有人”的诗联给他。
韩紫石殉节的噩耗传来,陈毅十分悲愤,写下一首七律,深表哀悼和敬意:
忍视神州竟陆沉,
几人酣醉几人醒?
坚持晚节昭千古,
誓挽狂澜励后生。
御侮力排朋党论,
同仇谋止阋墙争。
海陵胜地多人杰,
信国南归又见君。
1944年9月,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河南夏邑与顽军作战中牺牲。作为与彭雪枫生死与共的战友,陈毅十分悲痛,写下了缅怀战友的诗句,至今读起来仍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淮北哀音至,
灯前意黯然。
生平供追想,
终夜不成眠。
……
吾人事革命,
生死本寻常。
所痛风云急,
中原丧栋梁。
……
君我成永别,
(后改为“尔我竟长别”)
多年患难同。
我身惜后死,
努力贯初衷。
(后改为“永矢贯初衷”)
万众瞩目清凉山
1943年11月,毛泽东电召陈毅赴延安参加七大。沿途经淮北、山东、晋冀鲁豫和陕甘宁各抗日根据地。看到各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抗日热情高涨,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八路军、新四军日益壮大,陈毅心潮澎湃,写下了大量的诗篇,对抗日根据地作了热烈的歌咏。“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山一程,水一程,万里长征足未停。太行笑相迎。”“峥嵘突兀吕梁雄,我来冰雪未消融。花信迟迟春有脚,夕阳满眼是桃红”。
由于七大延期,他在太行根据地住了一段时间。1944年1月,陈毅写下130余行的长诗《过太行山书怀》,对太行抗日根据地作了热情洋溢的赞颂,对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表达了仰慕之情。其中有诗句曰:
吁嗟呼!
黄河东去汇百川,
自来表里太行山。
万年民族发祥地,
抗战精华又此间。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陈毅代表华中和新四军在会上发言,并被选为中央委员。七大的召开,使我党达到了空前团结和统一,陈毅回顾中华民族的百年灾难,展望即将来临的胜利曙光,激情满怀,赋《七大开幕》诗一首:
百年积弱叹华夏,
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做主,
万众瞩目清凉山。
在这首诗中,陈毅表达了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对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无限信赖和景仰。
歌咏情,诗言志。陈毅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诗词是他这一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是他领导的新四军及抗日军民在抗日斗争中浴血奋战的形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