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学风格的“校本化”生成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4669856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教学风格多样化的校本案例研究”于2013年11月通过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审批,立项为重点资助课题。研究期内,课题组围绕“教师群体教学风格多样化”的形成进行了大量实践研究,经历了名师教学风格研究、教学风格形成因素研究、教师教学风格的发展性研究、名师教学风格“校本化”研究等阶段。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群体形成了基于“名师教学风格”又极具教师“自我”的多样化教学风格。
  一、对教学风格的校本化解读
  “风”,“风采,风貌”之义;“格”,“人格,品德”之义。综合看来,风格一词指向“人”的两个方面,即“体貌特征”和“人格德行”。风格,是一个人内外兼修的整体外显。
  《教育大辞典》对教学风格进行的界定:教学风格是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个人特点的风格和格调,以及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具有独立性、稳定性,主要通过教学态度、气质等一系列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目前,我国研究者已经从教学风貌观、稳定表现观、表现方式观、方法特点观、观点技巧结合观、个性核心观、统一实现观、心理行为结合观等不同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不同视角的界定。
  在西方,教学风格通常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不同关系、课堂社会氛围的方式方法。如:有的教师循循善诱,巧于设疑;有的论证严密,具有逻辑说服力;有的语言风趣,富有幽默感等。《西方教育词典》认为,教学风格是师生间建立的不同关系和不同社会风气的方式方法。
  比照东西方教学风格的两种界定,结合相关文献研究,课题组发现,我国研究者更加侧重于对教师本身“内隐”因素和“外显”表征的研究,而西方研究则更加关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综合我国研究者和西方研究者对教学风格的不同研究成果,课题组联系教师群体教学风格形成的实践探索,对“教学风格”有如下的几点校本解读:一是教学风格并不是名师、特级教师的专利,每位教师都可以结合自身的个体性形成某种教学风格;二是教学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通过对若干案例的分析比较,找到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三是教师群体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形成可以借助不同名师教学风格“校本化”生成的途径来予以达成。
  二、名师教学风格“校本化”生成的可行性分析
  1.名师教学风格“校本化”生成拒绝单一模式化
  教学风格的形成有别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实施,其关键在于教学风格是在基于教师个体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基础上而形成的。具体而言,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实现操作模式化,而教学风格的形成却表现为多样化和独特性。原因在于,每一位教师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师承特点、教育经历、思想修养、知识储备、个性特征、作风习惯、生活遭遇、艺术情趣及主观认知等都不尽相同,教师在课堂的综合表现也是极为独特的。
  然而,认可教学风格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个体拒绝对名师教学风格的参照和仿效,甚至是刻意的模仿。因为在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诸多因素中,教师个体往往存在某几个方面或多或少的缺陷,这些缺陷的形成,导致教师个体在追寻教学风格的实践中,时常得不到成功体验,往往表现为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不高。如果仅从“教”的角度建构教学风格而得不到“学”的认可与参与,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就会变成一种模式,流于形式,把“人”(教师)当成了展示的工具。名师教学风格往往经历了从“思想”到“策略”到“文化”的反复打磨和锤炼,常常具有很高的学习和借鉴价值,有助于教师个体从名师成功的案例中弥补自身的相关短板和缺陷,找寻到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出路。
  2.寻求教师“自我”与名师教学风格的有效整合
  对名师教学风格的学习和借鉴,并不是一味地強迫教师拘泥于某种样式,或者屈服于某种权威。因为,单一模式化的风格追求会限制教学风格多样化的取向,而且会忽视教师自身作为“人”的本质存在。我们追求的是教师能够发现自我的存在,找寻自我的个性,进入自我的王国,在名师教学风格和“自我”之间找寻到平衡点,达成内部的协调。
  首先是要深入研究名师教学风格的铸就过程。教师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某一名师教学风格进行模仿性的学习借鉴,我们强调的是研究名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这是教师形成自身教学风格的基础工程。名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研究他们经历的从遵循教育教学一般规律到符合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从彰显教师个性到师生接纳包容,从学科教学本位到全学科教育的过程,这种积极意义的模仿和借鉴,有助于教师吸收、转化、再造。
  其次是鼓励教师拥有教学自主,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客体的支配和指导时所具有的自主性和自主权。教师个体可以根据自身对教学内容的个性解读和个体教学的价值追求来主导教与学的实践,可以根据个体性格、个性解读、内在情愫、个体追求等的交融,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追求。
  最后是追求教学语言、组织方式与学生行动、教学内容的切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情境中的主体,关注教学价值取向、师生关系、生命的个体体验、知识和能力的自主建构,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课题组尤为关注教学中师生良性互动关系的建构。不少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教一班学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就是教师不断地反复地强化自己教学风格的结果。在这一反复强化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准确捕捉教师的授课信息,甚至是潜台词。相互交融、配合默契、接纳欣赏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影响着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
  3.团体研究驱动名师教学风格“校本化”的生成
  教学风格一旦基本形成之后,就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这就是风格的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的教学风格往往是教师个体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淀而形成的教学品质。
  然而,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这种稳定的教学品质对于教师长足的专业成长而言,未必就是一件好事。程式化、模式化的刻板效应带来的是一成不变的停滞不前。   教学风格亦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中逐渐趋向完美的,而从教育教学的现状来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对象都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很难武断地认可某一种教学风格可以适应如此多的变化。
  团体研究有助于教师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同学校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因为日常工作相处接触较多,彼此熟识,在组织教学风格研讨的时候,常常无须忌讳,能直接点明、击中彼此教学风格中存在的不足。
  以语文教学为例:研究中,某善于朗读的教师,常常以朗读为教学突破口,“情感朗读、自主体悟”的教学风格初具雏形。但是,在同年级教师的团体研讨后,认为该教师过于重视语文的“情感体验性”教学,而对语文“本体性教学”有所忽视。经过教学细节的打磨和修正,该教师进一步明晰并逐步形成了“自读自悟、读写思辨”的教学风格。
  三、名师教学风格“校本化”生成的实践探索
  教师个体教学风格形成更多地和“教师个人成长的经历”“个人认知经历”等个体因素相关,而教师群体多样化教学风格的形成,往往受到“学校办学特色”“学校办学理念”“教师群体教学风格”等因素的制约。
  为此,除了聘请名师进行教学风格专题研究外,课题组从研究的需要人手,结合学校和教师群体发展的现实状况,着力通过“五动”校园文化的建设、教师写作团活动、教学风格展示活动等的开展,深入探索和实践影响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1.构建“五动”校园文化,培育教学风格生长的土壤
  “五动”校园文化包括:“走动式学校管理”,能更好地发现不同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有助于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困惑;“互动式教育科研”,能有效凝聚教师团队的力量,发挥教师群体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活动式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在活动交往中的成长,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追求教学风格的价值取向,帮助教师从教学风格的技术层面向精神层面漫溯;“能动式教师发展”,旨在充分激发教师追求教学风格的内在需要,实现教学风格引领下的能动生长;“生动式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无论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还是精神文化建设,都要便于“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在这“五动”文化的建构中,学校以“生动”为根本价值取向,一切教育教学、教科研活动都无一例外地指向“生动”,把“生动”作为教学风格评估中最重要的环节。
  “五动”学校文化的立体构建,渗透于学校文化的各个层面,又都集中指向“教师教学风格的生长”和“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砥砺前行,为教师群体教学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和文化土壤。
  2.成立“教师写作团”,教学风格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写作团活动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动起来,才精彩。一是在能动中生长,二是在互动中生成。首先是生长,其次是生成。“生长”基于对自我形象趋向完美的需要,源于内心的渴望和期待。有了内在的生长机制,才能在相互的层面上实现生成。
  2014年9月,以课题组为班底的教师写作团成立,吸引了包括课题组外的教师近50人参与其中。课题主持人秦咏中担任学术顾问,通过读书沙龙、专题研讨、稿件打磨、外出观摩学习等形式,有力推动了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收获了许多以“教学风格”的形成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反思的成果,并以论文发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多名成员的随笔、论文先后在《中国教师报》《教学与管理》《教师博览》《河南教育》《教书育人》《班主任》《阅读·教学研究》《江苏教育报》《语文报》《德育报》等教育教学主流教科研报刊发表。
  课题组通过“教师写作团”活动,让教师们感悟到对于今天的教师而言,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写作的问题,而是需要怎样写作的问题。教师写作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既是教师自我反思、能动发展的体现,也是追求教学风格的必经之路。
  3.组织教学风格展示,名师教学风格“校本化”落地生根
  所有教育教学理念变革和更新的价值都无一例外地落脚在课堂实施中,教学的成色一定在课堂。
  课题组在文献、名师教学风格、教师个体教学自省等研究工作后,开始了面广量大的教学风格展示活动。通常由“课堂教学 风格阐述 名师点评”三部分构成。
  “课堂教学”作为风格展示活动的主体,教师个体从“教学风格自我塑造”和“师生互动学习自评”两个大方面整体架构教学流程。这两方面也是课题组对风格形成达成度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风格阐述”中,教师个体首先综述自身教学风格形成的历程以及对自身教学风格的认识和自评,课题组成员依照评价标准进行互评。“名师点评”环节中,课题组邀请专家对被展示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发展性评价,提出改善、修正、重塑的意见和建议。
  众多的教师个体教学风格展示活动,提升的不仅是被展示教师自身,也为教師群体找寻并建构教学风格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参照。
其他文献
[摘要]“十二五”期间,基于学校实际情况,我校承担了苏州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的学校个案研究”。在研究的四年多时间里,以校本教研、专业成长训练、课程改革、文化建设等为依托,通过大量调查、观察、分析、实践、总结等研究,不断探索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逐渐形成了促进学校(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学习、研训、评价等机制,从而推进了课程改革,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关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把“基本活动经验”作为“四基础”目标提出,体现了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从经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体验、领悟以及由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情感与观念等内容组成的有机组合性经验,是数学学习过程与结果、个性与共性、内隐与外显的统一体。我们需要关注如何使这些已有的活动经验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从单薄走向丰富,从而实现思维品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因其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和习惯,从而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网络学习一道,得到了大力的弘扬。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角色意识、合作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晨间锻炼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是保证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的重要途径。  一、过去的晨锻活动  我园建园已有29年的历史,是所省级示范园。晨间锻炼的开展一直沿袭着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晨锻模式。同班的幼儿在本班老师的组织下,在指定的晨锻区域内,利用自制的体育器械开展一物多玩的晨锻活动。  问题一:锻炼
当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背着书包“换位”成一名小学生时,那是他人生中多么自豪的一刻;但是,很快就会出现“手忙脚乱一族”,让多少家长、老师为其“愁外愁”。  一年级,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二次“断奶”,是心理发展上的一个质的突变。面临这一重大转折,新人学的小学生往往会产生许多不适应。一是他们不适应以学习活动为主的小学生活,学习的正规化和负担的加重,比起那种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学前期,简直天翻地覆。二是他们不适应
摘要: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快乐研修”的教师发展理念,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校本为基础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关注合作学习、群体反思和团队建设,促使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提升专业水平,就一定会收获智慧、收获快乐、收获成功,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  关键词:以校为本、研修结合、协作成长  積极推进校本研修、创建学习型学校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本着
“这孩子,计算都会错,就是粗心!”这是家长会上家长经常讲的话,也是很多老师经常给家长宽心的一句话,言下之意:孩子不笨,方法都懂,就是临时出了一些小差错而已。日子一长,陋习难改,“粗心”就会成为家长、老师和学生本人痛心疾首的问题。  说起“粗心”,笔者不仅想起中国古代的一则笑话:有个小和尚学理发时用冬瓜作为练习的材料,通过用刀刮冬瓜上的细毛练习如何剃光头。每次练习完毕,手酸腰疼之际,小和尚总要使劲把
[摘要]语文学习惠及学生一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创新性都很强,语文学习能为他们找寻兴趣所在,发挥创造性,也利于学生的交流,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说语文学习开辟了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 语文 作文 阅读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单位,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知识、健全人格的主要基地。但
周五,不同学校的六位教师上了同一节课——《江雪》。他们是参加区学科带头人评选的。我听了四节课,发现有以下相似的环节:一是想象画面;二是补充背景;三是积累诗句;四是体会情感。我的听课感受是:  一、诗中有画话难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古诗画同源。有两位教师上课都是由图导入古诗,那些图片都是书上的插图,看到这些“旧相识”,学生都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一个个背得都很带劲,课堂气氛也很活
批注阅读法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静心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展开写作记录的学习过程。这一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充分地、深入地阅读和思考,有利于学生通过多角度批注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阅读与写作并重,批注特色单元的编排体现了统编版教材读写融合的编写理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美好的童年回忆”这个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其中《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