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葫芦到瓢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FIND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成都第二十中学 610036
  
  摘要:变式练习作为一种高效的训练学生解题技能的方法,对于加深学生对基本解题思想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得到了广大一线数学教师的青睐. 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运用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解题;变式练习;探讨
  
  笔者在检查学生笔记时会经常作些批注,一次一个学生无意将“照葫芦画瓢”写成了“找葫芦画瓢”,错别字很快被改过来了,但从葫芦到瓢的过程却引起了笔者的深思.
  如果将教师的例题看做“葫芦”,那么学生能够运用例题中的知识点、方法、技巧解决新问题便是画瓢,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必然要经历“照葫芦画葫芦”“照葫芦画瓢”“找葫芦画瓢”的过程,最后达到“没葫芦也能画瓢”的最高境界.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解题教学、适当的变式练习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达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喜逢罗增儒先生的《解题分析,应该有“第二过程”的暴露》(《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一文中提及的“解题的四步骤程式”再一次证实了一条解题线路:由“简单模仿、变式练习”开始,经过长期的“自发领悟”,最后进入到“自觉分析”的阶段. 这似乎与笔者的“葫芦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处.
  数学解题过程的专业分析称为解题分析,主要包括解题思路的探求和解题过程的反思. “解题思路的探求”把“题”作为认识的对象,把“解”作为认识的目标,重点展示由已知条件到未知结论的沟通过程. 而“解题过程的反思”则继续把解题活动作为认识对象,不仅关注如何获得解,而且寄希望于对“解”的进一步分析,从而增强数学能力、优化认知结构、提高数学思维. “照葫芦画葫芦”“照葫芦画瓢”便是对“解题思路的探求”的简单模仿;“找葫芦画瓢”“没葫芦画瓢”便是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达到“自发领悟”和“自觉分析”的最高境界.
  
  [⇩]“照葫芦画葫芦”(简单模仿)
  即模仿教师或教科书的示范去解决一些识记性的问题. 这是一个通过观察模仿对象的行为,获得相应的表象,从而产生类似行为的过程,也是对解题基本模式加以认识并开始积累的过程. 对认知结构的改变而言,这一步具有数学学习中输入信息并开始相互作用的功能,其本身会有体验性的初步理解. 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序言中说:解题“只能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到它”,张景中在《帮你学数学》中说“摹仿是学习的开始”. 在这一步中,记忆是一项重要内容,由记到忆,是指信息的巩固与输出的过程. 但毕竟只是模仿,所以只能照着葫芦画葫芦.
  在复习二次函数恒成立问题时我先详细讲解了例1.
  例1若不等式mx2+mx+1>0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并引导学生总结两点:
  (1)对二次项系数进行分类讨论;
  (2)数形结合,观察函数图象,特别是开口方向和与x轴的位置关系.
  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例2.
  例2若不等式mx2+mx+1≤0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显然例2是对例1的简单变形,在清楚例1所涉及的知识点及方法后可以较容易的解答例2,并可以强化分类讨论与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照葫芦画瓢”(变式练习)
  即在简单模仿的基础上迈出主动实践的一步,主要表现为做数量足够、形式变化(干扰性)的习题,本质上是进行操作性活动与初步适应. 其作用首先是通过变换方式或添加次数来增强效果、巩固记忆、熟练技能;其次是通过必要的实践来积累理解所需要的操作数量、活动强度和经验体会. 对认知结构的改变而言,这一步具有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功能,做好了就能形成新认知结构的雏形,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变式”是防止非本质属性泛化的一个有效措施. 通过“变式练习”,学生能够逐渐照着“葫芦”画出“瓢”来,并能发现“葫芦”与“瓢”的区别与联系.
  例3>k恒成立,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此例是二次函数恒成立的问题,但没有脱离例1的知识原理,学生只要注意到分母始终大于0,便可将分式化为整式,利用已有知识就可迎刃而解.
  
  [⇩]“找葫芦画瓢”(自发领悟)
  即在模仿性练习与干扰性练习的基础上产生理解——解题知识的内化(包括结构化、网络化和丰富联系). 但在这一阶段,领悟常常从直觉开始,表现为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而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实际上是需要个人自己去体会“解题思路的探求”“解题能力的提高”“解题策略的形成”“解题模式的提炼”,从而获得能力的自身性增长与实质性提高的过程. 对于认知结构的改变而言,这一步具有形成新认知结构的功能. 由于单纯的实践不能保证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双基”到能力的升华,而这种飞跃与升华又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因而,这是一个漫长而又不可逾越的必由阶段(会存在高原现象). 正因为此,我们依然不能脱离“葫芦”去画“瓢”.
  例4(1)若函数y=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若函数y=lg(ax2+2x+1)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此例虽然以函数的定义域为背景,但学生只要能从记忆中搜索出“二次函数恒成立”这个“葫芦”,通过对函数定义域的理解将条件转化成不等式问题就可求解,即画出想要的“瓢”.
  
  [⇩]“没葫芦画瓢”(自觉分析)
  即在解题过程进行自觉的反思,使理解进入到深层结构. 这是一个通过已知学未知、通过分析“怎样理解”而领悟到“怎样学会解题”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感性到理性、从“基础”到创新、从内隐到外显的飞跃阶段,操作上通常要经历整体分解与信息交合两个步骤. 在这一阶段要提炼怎样解题和怎样学会解题的理论启示,相对于认知结构的改变而言,这一步具有形成并强化新认知结构的功能. 所以虽然没有“葫芦”我们依然可以画出“瓢”来.
  例5若函数y=mx2+mx+1的图象始终在函数y=3x+2的图象的上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这是一道与前几例表面截然不同、本质惊人相似的题目,学生通过几个变式的训练会有一些头绪. 我们更希望以后实现在没有前边的铺垫的情况下,学生仍然能够“自觉分析”出问题的源头,即是说在没有“葫芦”的情况下也能画出漂亮的“瓢”来.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变式教学因其在培养学生数学技能和思维品质等方面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而被广泛运用. 变式教学不仅仅是要给学生形式上的参与和表象上的传授,更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在问题的认知、探索、发现、设计、解决、创造等全过程、全方位、深层次的主体性、实质性的参与,并从中获得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不断促进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子的生成和积聚,达到元认知能力的本质提高. 也即掌握脱离“葫芦”照样画好“瓢”的本领.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一道课本例题出发,进行横向延伸和纵向推广,得到平面方程及其有关性质,再利用平面方程另辟蹊径解决了与之有关的高考题,消除了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心理. 这样,不仅纵向深化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横向拓展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大有帮助的,也是完全符合高中新课程理念的.  关键词:平面方程;向量    例题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第二
期刊
江苏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数学教研室 226500    摘要:本文以“余弦定理证明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以数学发展的历史为背景的探究不易失去“数学味”,更容易让教师理性地去思考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一种文化的积淀,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探究    当我再次看到《数学通报》(2007年第8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跃红老师的“余弦定理”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由衷地发出“
期刊
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310023    摘要:解决折叠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折叠前后的图形及数量上的对应关系,同时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折叠问题特征的分析和学生自主设计的折叠问题的探讨,向读者展示一个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过程.  关键字:折叠、特征、基础知识     近几年来,各地中考数学试题中常常出现折叠问题
期刊
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310023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定理、应用定理,而应该要求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体验数学推理的魅力,了解问题数学的本质、知识之间的联系、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的思想方法、理性的思维精神,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关键词:定理;教学;数学本质    在“圆”这一章的单元测试中,试卷上出现这样一道题.  如图1,已知AB是半圆的直径
期刊
江苏连云港海州职教中心222023    摘要:伴随着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实施,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数学应用问题已经走入各省(市)的中考试卷. 这一中考新题型在2008年的中考中蓬勃发展,它虽然取材于新闻媒介,课本例题、习题,但试题新颖活泼,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题型之一.  关键词:中考;应用题;特点;探究    笔者通过对2008年部分中考数学应用问题的分析,
期刊
摘要:对称与互补是文学中的诗!互补与对称是数学中的画!互补使得大自然浑然一体,对称使得数学异彩纷呈!  关键词:互补;对称;图形互补;方程互补;回文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千古名句道出了:互相思念的亲人,在千里之外,共瞻一轮明月,体味着“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的离别酸楚,憧憬着“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归乡喜悦. 把相距千
期刊
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310023    摘要: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重要而有趣的定理. 勾股定理的发现导致了上千年的证明热潮,这反映出了它的无穷魅力. 观察、实验、归纳是发现勾股定理经历的过程;不断构造几何图形来证明勾股定理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赵爽、华罗庚等无数的数学天才照耀着勾股定理,使勾股定理影响深远. 在中学阶段,勾股定理是一个数形结合的完美例子,也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定理
期刊
摘 要:教学活动要遵循内在规律,只有当一切外在事实(知识)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被主体(学生)认识之后,这外在东西才会被主体真正占有,这种转化只有在参与实践中才能体会并重新构建,形成知识体系. 教材中的好多知识,表面上是孤立的,但如果教师在引领学生认知这些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揭示这种“知识链”,内化学生的理解,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构建便“水到渠成”!  关键词:数量积;向量;角度;距离    作
期刊
摘要:许多典型的例题和习题反映了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属性,蕴涵着数学中重要的思维方法和思想精髓.本文通过水平变式和垂直变式两个方面,挖掘教材中一道习题的内在“潜能”,从而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本习题;水平变式;垂直变式    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命题者总是精雕细刻、匠心独运地设计出新颖别致、独创一格的试题,但万变不离其宗,命题者都会“植根”于教材. 课本习题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典型题目,
期刊
广东中山桂山中学 528463    摘要:不等式的证明,已经成为数学竞赛的热点内容之一. 很多文章都阐述了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且那些方法都非常巧妙,但笔者另辟蹊径,利用Jensen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关键词:Jensen不等式;证明    在利用Jensen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之前,我们先由数学分析引入如下两个定理.  定理1 二阶可导函数f(x)为区间I上的凸(凹)函数的充要条件是f ″(x)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