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z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高职院校已经越来越重视社会服务职能,通过各种途径激励教师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但服务意识与自身能力服务途径不畅、激励机制欠缺等因素均制约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效率和效果。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开放式的高职院校教师引进与培养机制、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搭建社会服务平台等途径,以促进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基金项目:2014 年度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基地课题“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4ZJJDZS06)
  作者简介:周锡飞,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许辉,男,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29-0066-03
  高职院校办学方针在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社会服务职能比其他高等院校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仅仅为社会提供人才、强调特色专业建设已远远不够,应当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类型的社会服务,让更多教师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同时,提高办学质量。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十条明确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毋庸置疑,高职院校教师是承担该类社会服务职能的主体,但其社会服务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素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有很大比例是从师范类院校或其他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队伍,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缺乏。然而,职前培养重学术,职后培养重教学、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却缺失严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将结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实践,思考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途径。
  一、教师社会服务现有途径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或多或少都在承担社会服务职能,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一)校企产学研用合作
  该模式主要用来满足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理工科类专业应用比较多[1],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与研究型大学的产学研结合不同,是指高职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单位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按照特定的目标形式而搭建起来的互动改良形式。比如,产学研用合作校内模式、基地加项目模式、订单模式,等等。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有成功的模具专业“宁海县校合作”模式,深入开展协同创新活动。
  (二)企业培训咨询
  该模式主要满足企业、行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以及企业战略战术咨询需求等,文科类专业在这方面亦能占有一席之地。主要通过与企业直接合作,或者由政府、协会等牵头搭台,高职院校出培训团队和课程内容的模式开展,实现双方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企业式创新团队
  除了与企业合作、与地方政府合作,许多高职院校也大力提倡教师带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成立工作室、公司等深入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影视专业就有教师工作室与学生工作室合作接单,直接参与影视制作等企业活动;跨境电商专业也有老师创建跨境电商店铺,开展真实企业运作,等等。
  二、教师社会服务制约因素
  尽管有上述社会服务途径,但是,各院校在专业比例、教师比例上失衡严重。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模具专业已有成熟的“宁海县校合作模式”,该专业教师长期与模具基地企业协同创新,提供了大量社会服务,电子商务专业、旅游专业、影视专业等也有校企合作和县校合作的平台,可学校也有专业苦于寻找提供社会服务的途径。从教师参与比例来看,即使是上述专业,一线教师参与程度仍然不高,只是较低比例的教师有机会或有动力在这些平台提供社会服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依然受到制约,主要因素有如下四方面。
  (一)教师社会服务意识不足
  传统的教师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往往以学者、研究者、知识分子等身份自居,在这种职业定式思维下,教师会缺乏提供社会服务的意识。一般来讲,高职教师职责在于课堂教学、科研活动等方面,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教学与科研占有绝对比重,从而导致教师习惯将工作重心放到教研活动。社会服务虽然逐渐被加入考核指标中,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提供社会服务总有“不务正业”的嫌疑。
  (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欠缺
  符合时代要求,满足地方企业需求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是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前提。然而,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较大比例的教师是直接从高校毕业走上教师岗位的学术型人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与能力,走出校园,与企业接洽并为企业提供服务缺乏足够的能力和自信。除此以外,教师队伍中还有一些是企业转岗人员,他们有着多年的企业实践经验,但依然缺乏社会服务的能力。
  (三)学校激励机制缺失
  不管是内容型激励理论,还是过程型激励理论,众多理论都表明,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潜力。但是,许多高校在社会服务激励方面缺乏合理完善的机制,导致教师提供社会服务的动力缺失。[2]教师作为经济人,也需要考虑成本与收益,在现行激励机制下,许多教师疲于应付各类事务型教研活动,社会服务又无法提供可预见的收益,参与程度和踊跃度自然降低。因此,各院校应当致力于构建政府、行业、教师与学生利益兼顾的分配機制,加强各方参与社会服务的主动性,从而提升教师提供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四)相关政策机制不健全
  完全依赖教师个体创造社会服务机会、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这是非常不现实,也是不理性的想法。许多高校鼓励教师出去找企业合作,但是往往毫无成效,因为依赖教师个体的社会资源无法形成一定效应,更何况学校也没有完善的政策鼓励和支持这种行为,比如,外出参与社会服务开展培训的工作量如何认定、费用如何计算,等等。又如,教师从事跨境电商实践,开创店铺开展业务,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教师自负盈亏,还要提供免费劳动力为学生咨询,但教师的这些社会服务却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这种“无偿奉献”的行为并不符合经济人的架设。笔者了解到,现阶段只有个别教师在坚持,而且不知道能坚持多久,这种情况也印证了以上观点。总的来说,这种“散兵游击战”的做法成效甚微,如果学校、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是无法得到充分实现的。   三、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一)建立开放式的高职院校教师引进与培养机制
  1.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职业性较强,企业希望来自这些院校的学生可以对业务快速上手,因此,建设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学科及专业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职能。学校需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开发、教学目标的调整、实训活动设计、校企合作期考等工作中去,充分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真实需求。通过这些教研活动,为企业培养有用人才,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社会服务的能力,可以进一步开展企业培训、技术咨询等社会服务,从而为人才培养注入活力,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更新迭代模式。
  2.组织培训、专业技术比赛,转变教师社会服务理念。教师职责的理念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学校创造氛围,逐步引导转变。高职院校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经验交流活动、技能竞赛,包括实践模拟的赛事等,开阔教师视野,将教师的部分注意力从单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抽离,逐步增强社会服务意识。[3]比如,跨境电商比赛众多,竞赛要求真实企业共同参与,上报真实流量与成交量等,有些组委会还组织企业与院校接洽会,搭建平台,提供社会服务机会,这些都能迅速改变教师理念,亦能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3.引进行业专家、企业骨干,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引进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到教师队伍中,兼职或全职,并且参与社会服务,能够起到带头示范目的,羊群效应就能发挥作用。[4]通过这些领头羊的带领,其余教师可以找到可见的社会服务方向,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当然,学校需要出台相应政策,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更加灵活高效,又兼顾公平。
  (二)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为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提供了动力保证。[5]教育主管部门应在相关文件和制度中引导、激励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在高职院校内部,应切实将社会服务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落实。考核激励所关注的领域除了人才培养工作,如教学质量评价、精品课程评选、示范专业评选等外,也应包括社会服务能力,针对教师承担地方有关部门或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技术研发项目、获取职业技术资格、创新创业等制定激励措施。深刻思考激励理论,调动教师积极性,而非一刀切,野蛮粗暴的政策只能适得其反。
  (三)加强与企业、政府合作,搭建社会服务平台
  学校领导需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面的沟通与联系,提高学校影响力,为社会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由于搭建合作平台的难度大,应主要由学校牵头搭建平台,如校企合作办学、政校企合作运营产业园区等。[6]有了这些平台,能够大大减少教师深入社会进行服务的难度,给教师提供了参与社会服务的路径和展示自身能力的舞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县校合作模式”是学校各级领导积极活动的成果,该模式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社会服务效应显著,并且,电子商务学院在跨境电商园区建设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教师提供了更多实操运营平台和社会服务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刘新星,张晓东,周欢伟.高职院校技术研发服务运行机制构建研究与实践——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5-87.
  [2] 于新颖.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J]. 时代金融, 2015(18):285-286.
  [3] 刘亢,孙耘,何进武.民办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提升研究与实践——以三亞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204-205.
  [4] 戴南海.论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6):69-72.
  [5] 寇长华,周密.财经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机制建设与路径选择[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4(5):19-22.
  [6] 刘红.高校继续教育转型路在何方——浙江工业大学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3):54-58.
  [责任编辑 李 漪]
其他文献
摘 要: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生成是基于高职院校组织相对长期的运行、变革与发展,基于高职院校组织的使命、目标和任务,基于高职院校与社会环境的互动。高职院校要想办出特色,需要整合各方的力量,尤其是政府、社会(市场)、院校自身,三者均要做出相应调整,共同引导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创建。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特色生成;扎根理论  作者简介:曹 靖,男,武汉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
期刊
摘 要:职教教师关系到高等或中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高低,更直接地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后期推动力。介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于如何培养出适应新时期发展的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这项重大任务便落到职业院校特别是职教教师身上。目前,对于培养职教教师主要采取职后培养方式为主,试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探索职教教师职前培养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职教教师;职前培
期刊
摘 要:为解决新型城镇化社区普及中职教育中,缺乏实训设备和企业技师指导等问题,一方面,需要实现社区普教与企业深度合作,紧扣企业转型升级,将新技术及时渗透到社区职教之中;另一方面,需要紧扣农民工市民化,实施以现代企业文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教育。为此,需要建立起地方政府主导的“社区-企业”深度合作宏观机制;社企深度合作普及支柱专业的中观机制;协同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微观机制。以此切实推进新社区普及中职教
期刊
摘 要:教师事关重大,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在于提高平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取决于教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施能力。“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架构”的技术,对成就“教师即研究者”梦想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从“是何”“为何”“如何”维度,梳理课例研究的发展过程,分析实现中职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并以吉林省延边州的实践为例,从教研部门、基层学校、研究小组三个层面,概要性介
期刊
摘 要:根据FPA性格色彩理论,充分了解大学生性格特点,以影视动漫专业为例,匹配企业实际岗位,实现项目小组人员优化配置。研究方法是:选取117名学生,采用由乐嘉编写的《性格色彩速写与解读》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为:学生性格在红色和绿色里面分布较多,黄色偏少。实际项目中,学生未考虑性格因素推选组长,导致项目质量不佳。在项目课程小组人员配置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实际能力、兴趣与性格因素,才能够实现项目效果最
期刊
摘 要:中职音乐课应合理规划欣赏课,音乐教师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中职生参与欣赏课的兴趣,从而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音乐欣赏;审美素养  作者简介:刘娟,女,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33-0051-03  音乐欣赏课是中职音乐課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中职生
期刊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现实且应用于生活,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把现实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为例,从情境引入的生活化、知识建构的数学化以及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向学的转变三个层面入手,开展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展示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凸显生活现象的数学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引入;知识建构;生活化;数学化  作者简介:陆静,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
期刊
摘 要:现代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而“研”则是产教深度融合后的必然发展阶段。产学研结合的关键是构建良好的机制,为确保校企深入、持久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惠山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探索构建了一套良好的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即物质供给机制、人员保障机制、经费投入机制、风险管理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以此提高产学研成员合作的积极性,保证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高职校
期刊
摘 要:借助会计电算化专业成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契机,构建由培养目标、培养要素和培养形式三个维度组成,以工作任务、业务流程为载体,随着财政规章的变化而更新调整,融“教、学、做”三位一体,动态的、立体的实践教学魔方体系。探讨模拟单元实践、仿真岗位实习、全面综合实训三级实践教学系统魔方的运作模式,倡导师资队伍、实训设施、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保障工程。通过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和服务社区等方面,验证实践教学魔方体
期刊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以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为背景,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发展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十二五”时期苏州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指出了苏州高职教育创新创业面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苏州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苏州  基金项目:2016年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