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克尔凯郭尔的三个境界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它们之间的转换的动力是意志的行动,即人的选择。而人们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反思,在思想上进步,在实践上不断的完善自己。
关键词:克尔凯郭尔;上帝;信仰;生存境界
一、埃克哈特的宗教思想
埃克哈特的思想被看作是托马斯之后的新柏拉图主义传承。埃克哈特的思想起点上是托马斯式的实在论,他的思想寻求的是一种贯通式的发展,是从感性个体到超越性上帝之间的贯通式发展,上帝的存在只在于提醒某件事已经牢牢确立,但是在研究现实事物的时候,人们又陷入新的困惑:是选择悬置信仰相信感官以及人类理性还是选择固守教会教义?
埃克哈特与托马斯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托马斯那里有存在的类比,在上帝的最高层面上,有着最高现实性和统一性,本质(形式)与质料在此统一性中共存。、而埃克哈特则教导存在的统一性在虚无中回到自身,这里的虚无指的是世间万物在上帝面前是虚无,指万物与上帝之间有着无限的距离。上帝必须通过创世这个行为在世界上有所体现才能达到真正的自身,上帝在万物中且在万物中作为整体而存在。埃克哈特的这个思想极具思辨性,万物在万物中,整体在万物中。就像人的身体存在于肢体的任何一小部分中,且以整体显现,整体在每个部分中,相似的思想是莱布尼茨单子思想,每个单子都在它内部之中感知整个宇。
埃克哈特塑造了德语哲学中你的许多概念与词汇,确立了德国内在性思想的传统。
1.人的理性
(1)人的灵魂从上帝流溢而出,世间万物为了成就人的灵魂而被创造;灵魂的最高力量不是其他诸多力量的一种,而是多种力量的总体,灵魂是万物回到上帝的工具。灵魂是世俗世界的顶峰,是人所有力量的总体,灵魂关心的是总体。
(2)理性是灵魂的首脑,认识是神圣性的基础。认识即人认识到返回天国成全自己的路,认识到一个新事物的根据不是这个事物的回退或者堕落,而是对它的成全。在西方文化中根据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3)一切事物在人的理性中失去其有限规定性,人不仅在思想中,也在平时的一举一动中使造物高贵化了。若整个世界没有人的理性,则万物都陷入到自己的有限中。万物没有人的理性就是有限的是被束缚的。
2.上帝与造物主的关系
(1)埃克哈特认为上帝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于各种事情中,就在多大程度上超出于他们之外。没有任何造物能直接接触上帝。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符合它本質的,比如再精美的杯子和杯子本质是有差异的。
人的理性面对上帝时有一个跳跃。
(2)虚无作为有限性与差异性,附着于各种事情上
(3)上帝不是自然的毁坏者,而是他的成全者,一切的“多”可以回到一
(4)人不是在运用德性,而就是德性本身,从外在之人的状态到内在之人的状态的转变,需要人面对深渊一般地那种跳跃。我们要把人的善和能力当做一种可能性。人可以改变,但并非类比,而是断裂性、跳跃性。断裂性即以前有的能力,是要当做没有的。不能以过去的知识面对未来(未来的结果对于过去是未知)。要有否定过去的能力,这并非要求“全盘抛弃”,而是要打开自己带着以前的知识走向未来,但是要面向深渊即未知态度,有一个戒备,随时准备“开门”接受新知识。不要总是怀念以前,而是要放下,走向未知的未来。
二、近现代以来关于上帝的思考
“上帝死了”颠覆了以柏拉图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上帝”表示的是理念和理想的领域,而非单指基督教。最本质的是“虚无主义”降临了(虚无即最高价值丧失价值,缺乏目标,缺乏对为何的答案)人们丧失了生存的目标,即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否定,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最高的价值尺度已经不起作用,若人生没有外在于你强加的价值,而人又希望自己有价值,所以自己生存的意义应该从人自身中获得。
三、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
1.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的批判
(1)个体的存在对比抽象的整体:克尔凯郭尔认为哲学首先是个人生命的追求,真理必须与个人生命有关才有意义。而在黑格尔那里,是存在一个绝对的的真理统筹和解释世界。
(2)片段的哲学与体系的哲学:克里马科斯,一个生活的片段。关于假名写作的意义,是为了把选择和评判的权利交给作为个人的读者;实现哲学思考的重心和视角的转换。批判黑格尔哲学中个体在体系中没有其应有的价值。实际上哲学著作并不是一个体系著作,而是某个人生活场景的片段。
2.区分生存和理念(existence and thought)
生存(existents)不是理念,而是人的个体生命,是个体人的“生存-生活-活着”的意思。《附言》中“生存本身,也就是去生存,是一场斗争,它既充满悲情同时又显得很滑稽”。生存与存在的区分在于,生存本质上是一种自觉的追求,追求作为自己命运的自我。它隐含着人的本质在于其可能性的思想即自由;也恢复了实践哲学的优先性。生存则是指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斗争,但是人固有一死,所以是绝不可能胜利的斗争。只有人才适用于“生存”概念,讲生存实则讲人——真正的人是自觉追求人的本质。
3.“畏”的含义
自我是作为一个时间必须终身去完成的任务,是一个可能,意识到这一点,必须经历“畏”这一精神状态。“畏是对所怕之物的欲求,是一种有好感的反感”。我们必须知道,畏和怕不同,怕有具体的所指;而畏并不知道自己畏惧的是什么。畏没有所畏惧的对象,畏也开始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启自我选择。但是在选择时候并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畏面对的是“未知性”。
四、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境界论
1.审美境界(感性境界)
指人停留在感性的水平上,由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不受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的约束的境界。审美作为个体生存的最初阶段,其特征被克尔凯郭尔定位为感官直接性。审美的生活是空虚的,不懂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所有的活动只是受生命本能冲动的支配,处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状态。《非此即彼》上卷中,有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单纯追求感官享受的生活方式,代表人物唐璜。他的生活被各种欲求支配,被当时即刻的感受性支配,无法独立思考也无法停止这样的生活。另一种是仅仅停留在对生活的静观和反思层面,并因此缺乏行动的生活方式。代表人物约翰尼丝,他总是对女性太理性,但是约翰尼丝是有反思觉悟的能力,他在某一时刻觉醒后产生新的选择,然后进入伦理生活。这两个典型人物的例子也说明,个体要融入生活中才能体会生活。审美阶段的时候,看似在选择,实则是迫于外力而已,与其说他“在欲求”对象,不如说他被动地拥有对象。是仅仅毫无意识的活在当下,没有未来。伦理阶段,面对选择要承担其责任,过去现在未来是连接在一起
关键词:克尔凯郭尔;上帝;信仰;生存境界
一、埃克哈特的宗教思想
埃克哈特的思想被看作是托马斯之后的新柏拉图主义传承。埃克哈特的思想起点上是托马斯式的实在论,他的思想寻求的是一种贯通式的发展,是从感性个体到超越性上帝之间的贯通式发展,上帝的存在只在于提醒某件事已经牢牢确立,但是在研究现实事物的时候,人们又陷入新的困惑:是选择悬置信仰相信感官以及人类理性还是选择固守教会教义?
埃克哈特与托马斯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托马斯那里有存在的类比,在上帝的最高层面上,有着最高现实性和统一性,本质(形式)与质料在此统一性中共存。、而埃克哈特则教导存在的统一性在虚无中回到自身,这里的虚无指的是世间万物在上帝面前是虚无,指万物与上帝之间有着无限的距离。上帝必须通过创世这个行为在世界上有所体现才能达到真正的自身,上帝在万物中且在万物中作为整体而存在。埃克哈特的这个思想极具思辨性,万物在万物中,整体在万物中。就像人的身体存在于肢体的任何一小部分中,且以整体显现,整体在每个部分中,相似的思想是莱布尼茨单子思想,每个单子都在它内部之中感知整个宇。
埃克哈特塑造了德语哲学中你的许多概念与词汇,确立了德国内在性思想的传统。
1.人的理性
(1)人的灵魂从上帝流溢而出,世间万物为了成就人的灵魂而被创造;灵魂的最高力量不是其他诸多力量的一种,而是多种力量的总体,灵魂是万物回到上帝的工具。灵魂是世俗世界的顶峰,是人所有力量的总体,灵魂关心的是总体。
(2)理性是灵魂的首脑,认识是神圣性的基础。认识即人认识到返回天国成全自己的路,认识到一个新事物的根据不是这个事物的回退或者堕落,而是对它的成全。在西方文化中根据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3)一切事物在人的理性中失去其有限规定性,人不仅在思想中,也在平时的一举一动中使造物高贵化了。若整个世界没有人的理性,则万物都陷入到自己的有限中。万物没有人的理性就是有限的是被束缚的。
2.上帝与造物主的关系
(1)埃克哈特认为上帝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于各种事情中,就在多大程度上超出于他们之外。没有任何造物能直接接触上帝。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符合它本質的,比如再精美的杯子和杯子本质是有差异的。
人的理性面对上帝时有一个跳跃。
(2)虚无作为有限性与差异性,附着于各种事情上
(3)上帝不是自然的毁坏者,而是他的成全者,一切的“多”可以回到一
(4)人不是在运用德性,而就是德性本身,从外在之人的状态到内在之人的状态的转变,需要人面对深渊一般地那种跳跃。我们要把人的善和能力当做一种可能性。人可以改变,但并非类比,而是断裂性、跳跃性。断裂性即以前有的能力,是要当做没有的。不能以过去的知识面对未来(未来的结果对于过去是未知)。要有否定过去的能力,这并非要求“全盘抛弃”,而是要打开自己带着以前的知识走向未来,但是要面向深渊即未知态度,有一个戒备,随时准备“开门”接受新知识。不要总是怀念以前,而是要放下,走向未知的未来。
二、近现代以来关于上帝的思考
“上帝死了”颠覆了以柏拉图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上帝”表示的是理念和理想的领域,而非单指基督教。最本质的是“虚无主义”降临了(虚无即最高价值丧失价值,缺乏目标,缺乏对为何的答案)人们丧失了生存的目标,即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否定,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最高的价值尺度已经不起作用,若人生没有外在于你强加的价值,而人又希望自己有价值,所以自己生存的意义应该从人自身中获得。
三、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
1.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的批判
(1)个体的存在对比抽象的整体:克尔凯郭尔认为哲学首先是个人生命的追求,真理必须与个人生命有关才有意义。而在黑格尔那里,是存在一个绝对的的真理统筹和解释世界。
(2)片段的哲学与体系的哲学:克里马科斯,一个生活的片段。关于假名写作的意义,是为了把选择和评判的权利交给作为个人的读者;实现哲学思考的重心和视角的转换。批判黑格尔哲学中个体在体系中没有其应有的价值。实际上哲学著作并不是一个体系著作,而是某个人生活场景的片段。
2.区分生存和理念(existence and thought)
生存(existents)不是理念,而是人的个体生命,是个体人的“生存-生活-活着”的意思。《附言》中“生存本身,也就是去生存,是一场斗争,它既充满悲情同时又显得很滑稽”。生存与存在的区分在于,生存本质上是一种自觉的追求,追求作为自己命运的自我。它隐含着人的本质在于其可能性的思想即自由;也恢复了实践哲学的优先性。生存则是指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斗争,但是人固有一死,所以是绝不可能胜利的斗争。只有人才适用于“生存”概念,讲生存实则讲人——真正的人是自觉追求人的本质。
3.“畏”的含义
自我是作为一个时间必须终身去完成的任务,是一个可能,意识到这一点,必须经历“畏”这一精神状态。“畏是对所怕之物的欲求,是一种有好感的反感”。我们必须知道,畏和怕不同,怕有具体的所指;而畏并不知道自己畏惧的是什么。畏没有所畏惧的对象,畏也开始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启自我选择。但是在选择时候并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畏面对的是“未知性”。
四、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境界论
1.审美境界(感性境界)
指人停留在感性的水平上,由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不受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的约束的境界。审美作为个体生存的最初阶段,其特征被克尔凯郭尔定位为感官直接性。审美的生活是空虚的,不懂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所有的活动只是受生命本能冲动的支配,处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状态。《非此即彼》上卷中,有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单纯追求感官享受的生活方式,代表人物唐璜。他的生活被各种欲求支配,被当时即刻的感受性支配,无法独立思考也无法停止这样的生活。另一种是仅仅停留在对生活的静观和反思层面,并因此缺乏行动的生活方式。代表人物约翰尼丝,他总是对女性太理性,但是约翰尼丝是有反思觉悟的能力,他在某一时刻觉醒后产生新的选择,然后进入伦理生活。这两个典型人物的例子也说明,个体要融入生活中才能体会生活。审美阶段的时候,看似在选择,实则是迫于外力而已,与其说他“在欲求”对象,不如说他被动地拥有对象。是仅仅毫无意识的活在当下,没有未来。伦理阶段,面对选择要承担其责任,过去现在未来是连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