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催化剂下的10个爱国形象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vv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我们看了无数爱国主义教育的电影,《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董存瑞》,每个电影都有一个英雄。那个时候的爱国电影走的是学模范的路子,为你树立一个光辉灿烂的榜样,你就照着学吧。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对爱国英雄心向往之,却总是遥不可及。
  如今电影中的爱国形象不像过去的那么简单直接,他总是借由一些情感上的原因或事件带出来, 脱离了“为什么而奋斗终身”的模板后,我们那根有点儿麻木的爱国神经反而被触动了。
  这些爱国形象不再是单纯为了爱国而存在,这种爱国已经和某种情感混合在一起,或者与某种身份缠绕在一起,甚至有时候它干脆走到了对立面,像一种潜伏的抗体,无声无息,外来的刺激让它蓬勃伸展开来。
  “为爱走天涯”、“亲情无限大”、“内心的召唤”、“职业使命感”、“换种方式更爱国”,这里选取了5 种最容易触动爱国神经的催化剂,看看它们催生的10 个爱国形象。
  
   催化剂之一:“为爱走天涯”
  威廉·华莱士
  ——《勇敢的心》
  英王的残暴统治让苏格兰人身陷水火,华莱士与少女梅伦私定终身,本想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无奈新婚妻子惨遭英军毒手,华莱士一怒之下揭竿而起,开始了为苏格兰自由而战的征途。
  这是最容易让人想起的一部国外爱国英雄电影。我们不用去揣测华莱士起义的动机,片中王妃的侍女已经为我们点破,“他为了自己的爱人起义”,因为这个理由,王妃对这个未曾谋面的英雄已然倾心。失去爱人前,华莱士的爱国精神是对家园的眷恋; 失去爱人才让华莱士明白,自由之不存,爱之焉附? 爱情与自由画上了等号,从爱情到爱国顺理成章。
  在被斩首前,华莱士恍惚看到妻子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他手握代表无限爱意的花手帕,高呼“Freedom”,爱就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爱。
  
  雷夫
  ——《珍珠港》
  雷夫与丹尼两人一起加入了美国空军。受训期间,雷夫与军中护士——伊弗琳坠入爱河。雷夫自告奋勇前往欧洲作战,将伊弗琳托付给丹尼照顾,之后生死未卜。伊弗琳与丹尼得知噩耗,只能彼此安慰,而爱情也在这个时候悄悄萌芽。1941 年12 月7 日,雷夫突然出现在伊弗琳与丹尼驻扎的珍珠港。日军偷袭让三个人无暇面对此时的尴尬局面,雷夫与丹尼,这对曾经的好友、现在的情敌,把儿女私情抛在一边,并肩为自由、正义而战。
  《珍珠港》基本上是一部炫技的电影,而恰恰是在我们容易轻视的人物环节,一段三人纠葛的爱情成就了主人公的爱国大义。
  友情、爱情、敌情,主人公登上战机时心情不可能不忐忑。并肩杀敌,默契还在,情谊还在,爱情中的郁闷在爱国行为中找到了共同的宣泄对象。
  
  催化剂之二:“亲情无限大”
  本杰明·马丁
  ——《爱国者》
  本杰明·马丁是位战斗英雄,婚后生了七个小孩,宣布不再参与战争,因为美洲大陆的主权问题,英国和美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本杰明的长子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不顾父亲的反对,执意从军。英军大举入侵,威胁到本杰明的家园,甚至杀死他的二儿子,他不得不与长子一同对抗来势汹汹的敌人。他发现唯一能保护家园和家人的方式,就是捍卫人民的自由。当家人的生命受到威胁,除了决一死战实在没得选。没有人能够坐视家园遭人践踏、家人遭人屠戮。家国天下本来就是一体,爱家是爱国最朴素的出发点,亲情是爱家最核心的情感纽带。
  我们看电影时经常遭遇一个大俗套,大英雄总是孑然一身,家人无不殒命。之所以变成俗套,因为它百试不爽,它证明了亲情对英雄的催化作用,更何况爱国英雄。
  
  振泰
  ——《太极旗飘扬》
  为了全家人的生计,振泰每天为人擦皮鞋,日子虽然过得辛苦,但只要一想到步入大学校园的弟弟振锡、即将结婚的恋人英信,生活就充满希望和幸福。战争爆发的消息改变了一切。振泰带着一家人和英信的弟妹们一起加入逃难的行列。振泰和振锡两兄弟被稀里糊涂地推上了军用列车,被强行征兵奔赴前线。振泰和振锡被拉到了每天吞噬数千数万人生命的战场,振泰的唯一心愿,就是宁死也要让弟弟振锡活着回家。于是,振泰怀着只要自己在战场上立功获勋章即可让弟弟活着回家的希望,不顾一切地投身到无法预知的战争中。
  作战、立功、授奖,标本式的爱国形象,在爱国行动之后却是换取一个弟弟生还机会的愿望。振泰是位爱国英雄,但是比爱国英雄更高大的形象是大哥。
  
  催化剂之三:“内心的召唤”
  老左
  ——《老港正传》
  老左是香港爱国戏院的电影放映员,一个提前四十年回归的人,一个在金钱至上的香港社会特立独行的人。他唱的是《歌唱祖国》、《智取威虎山》,他看的是《左传》、《毛泽东选集》。老左一生追求他的爱国理想,经历了六七十年代英政府的打击、八九十年代“向钱看”的冲击、香港回归、SARS,老左爱国之心不改,最大的梦想就是回祖国看看天安门、看看祖国美好的河山。
  老左用一辈子诠释自己爱国的理想。他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打造爱国英雄的战争舞台,他用放映爱国电影、唱爱国歌曲、恪守朴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维系自己的爱国事业。他的爱国事业不能速成,只能养成,他的爱国只能远远照耀着他,而不能如英雄般拥抱他。
  爱国对于老左是一种理想,它证明了理想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大的影响力、推动力。
  
  乘客
  ——《93号航班》
  影片根据“9·1”真实事件改编。2001 年9月11 日,4 架航班被恐怖分子劫持,飞向他们早已预定的目标,包括世贸中心⋯⋯只有93 号航班上的乘客在最后时刻,用尽全力与恐怖分子斗争,最终飞机坠毁在无人区,劫机者的阴谋没有得逞。
  在飞机被劫持的时候,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乘客无不表现出对生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在飞机飞往目标的过程中,他们有相当的时间去体会这种恐惧和绝望。他们对劫机者的阴谋知道得不多,他们只是从家人的电话中了解先后有飞机撞上大楼。在对自己也将死于非命的猜测后,他们还是奋起反抗。对于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有人说,“美国是由一群不爱国的人组成,但他们都爱美国”。93 号航班是个混合了不同爱国情操的载体,不论祖国是哪里,这些乘客在命悬一线的时刻都把自己的爱国热情奉献给了美国。有一个国家可以爱也是一种理想。
  
  催化剂之四:“职业使命感”
  戈德·维斯勒
  ——《窃听风暴》
  1984年,100万名史塔西秘密警察控制着全东德百姓,他们的目地就是要知道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细节,戈德· 维斯勒( 代号HGWXX/7)就是秘密警察中最敬业的一个。维斯勒受命调查进步作家德莱曼,在其公寓里安装了窃听器,意外的是维斯勒开始被德莱曼的生活吸引。
  维斯勒藏起了原本要上交的报告,并开始为作家们做起了掩护。他还偷偷拿走了作为重要物证的 打字机。对作家的调查因没有证据,而以失败告终。后来,柏林墙被推翻。再后来,两德统一。作家才发现他自以为安全的家其实被严密地监控着。作家去开始寻找自己没有被发现的原因。他在档案资料里发现了监听他的“HGWXX/7”,当找到他人的时候,作家却止步了。两年后,作家出版了名为《一个好人的奏鸣曲》的书,献给“HGWXX/7”。
  什么东西跟责任绑在一起就会有难为的尴尬和被冲击的危机,对于维斯勒就是这样。
  
  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
  一位母亲把四个儿子送上了二战前线,三个阵亡,只剩下老幺瑞恩。一个八人搜救小队奉命在被打散的部队里找到瑞恩,把他带回后方。瑞恩不愿意抛下战友独自离开,于是八人小队也参加到了对德军的狙击战中,全部阵亡。多年后,年迈的瑞恩来到当年战友的墓前,说出了感人肺腑的话:“我没有让大家失望。”
  这是一部经典得让人忍不住想抄袭的战争电影。我们在惊叹真实的战争场景的同时,更要感叹早在二战时期美军就有香火存续的人性化条例。瑞恩如果当时离开了阵地,我们也就只能感叹条例而已,庆幸的是他留下来完成了自己军人的使命。人性化的条例反而唤起人更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让每一个走上前线的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这是国家的责任; 让每一个把孩子送上前线的母亲得到和平与安宁,这是士兵的责任。
  
  催化剂之五:“换种方式更爱国”
  朗·柯维克
  ——《生于7 月4 日》
  朗·柯维克幼时就喜欢与伙伴们在树林中冲冲杀杀,梦想有朝一日成为真正的男子汉。长大后,朗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来到越南战场,朗中弹负伤,他被告知腰部以下瘫痪,余生将在轮椅上度过。在一次酒吧冲突后,朗终于认清了战争谎言背后的残酷现实。为了制止战争与屠杀,朗终于觉醒并投入反战运动。
  参战是爱国,反战也是爱国。参战务虚,反战务实。
  参战是对国家权威、尊严的热爱,反战是对普通家庭、普通个人的关怀。面对战争,谁都想要走开,但总会有人留下来; 面对无端的战争,没有人应该留下来。现在全世界依然战火、冲突不断,反对无端的战争、为自己的国家、为世界争取和平友好的生存环境应该是爱国的主旋律。
  
  卡尔·伯恩斯坦
  ——《水门事件》
  四名空贼潜入水门大厦遭到逮捕,这原是一件毫不起眼的小刑案,却引起美国总统关切。影片围绕两名《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卡尔· 伯恩斯坦和鲍勃· 伍德沃德联手调查并揭发水门事件展开。两名记者历经艰辛挫折,最后终于揭发了震惊全球的尼克松总统水门案丑闻。
  “水门事件”是美国政治史上一宗重大丑闻。时至今日,它的重要性从它对词汇学的贡献中仍然可以感受得到,诸如“拉链门”、“艳照门”等等。
  把家丑搅得世人尽知,两位记者算不算爱国者? 当然算。他们冒着危险、顶住压力,用自己手中的一支笔捍卫了国家的民主制度,捍卫了宪法的尊严。尼克松的以身试法、两位记者的舍身护法,为后来者标示出了一个不可跨越的禁区。
其他文献
编者按:    “2008 年5 月19 日14 时28 分,和一个星期前我们仓惶飞奔下楼的时间一样,我和同事站在建外SOHO 20 层的阳台上,与楼下上百名人群一样,低头肃立,为在地震中被夺取生命的同胞默哀。CBD 的上空响起了凄凉的汽笛声,愈来愈强,直至汇成催人泪下的挽歌。这一个星期以来在电视中看到的震区悲惨的画面又在脑海中闪过,泪水再次夺眶而出。”在好友Nellie 的博客里,我看到了这段话
期刊
2007 年1 月,Sean 有了这样一个计划: 他打算用52周的时间,去往世界各地体验52 种不同的工作,希望能以此发现一生的职业……  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给他提供一个为期一周的工作机会,无所谓工作性质和工作地点,捡垃圾、演员、当农民或者作为西装革履的职业经理人……什么工作都可以。他的目标是更好地理解自己需要在职业中得到的快乐,并且启发其他人去寻找自己的激情。  雇佣Sean
期刊
科恩兄弟得奥斯卡了,同时我去银行想办张卡,可脑子里还在回想这哥俩有一特牛的代表作是什么,银行办事员突然问我,你想要张什么卡?我脱口而出——奥斯卡! 咳,那叫一个汗……  回家继续想科恩兄弟的代表作,想起来一个,但不敢确定,于是在MSN 上问一妹妹:“科恩兄弟的代表作是《性·谎言·艳照门》吗?”妹妹说:“这是斯蒂芬·索德伯格拍的,不是科恩。”我说:“噢,那科恩曾经拍的有一特有名的叫什么来着?”妹妹说
期刊
员工表现出色一定是好事吗?对自己要求高的员工总是对领导要求更高,你将疲于满足他的理想主义期望。  苏西·韦特劳弗一度以苏西·韦尔奇(杰克·韦尔奇的妻子)的身份为“圈外人”所共知, 但她真正富有魅力的身份是《哈佛商业评论》前执行主编。  她曾经在2000 年写过一篇名为《谁愿意管理百万富翁》的文章,文章讨论的是如何管理年薪百万( 美元) 的超级明星员工,这个话题今日一如既往地困惑着所有高阶管理者,这
期刊
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IF 奖”,每年由汉诺威工业设计论坛定期举办。因为IF 和CeBIT 的大本营都在汉诺威展览中心,所以在CeBIT 开幕当天,IF 也在同一场地宣布了今年设计奖的评选结果。IF 包括5 个子赛事以及3个为学生专设的奖项。今年的设计金奖是从全球2771 件参赛作品中精选出来的50 强,获奖者既有苹果公司的iPod 和电脑( 貌似2007 年苹果公司推出的产品,基本上都获
期刊
“我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这是医学界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The Oath of Hippocrates)。那些立志成为医生的人要在医神阿波罗以及埃斯克雷彼斯等诸神面前庄重起誓,它代表同处平凡与伟大这两极、来自“职业”的专业主义精神。    这种职业精神在此次“5·12”大地震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教师、消防员、医生、记者、企业家、军人、警察无数的职业符号汇成了抗震救灾里那一声声细雨中的呼喊
期刊
北京中外企业人力资源协会( 简称HRA)  HRA 为我们《Do You Want to Work in H.R.?》提供了很多帮助。摩根士丹利( 中国) 人力资源副总裁白文杰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接受采访, 却给我提供了HRA 的联系方式, 后来我才知道, 原来白文杰还兼任了HRA 的常务副会长职务。  HRA 的理事会成员与我的目标采访对象群体相当吻合!道明采访需求后,HRA 不仅热情地帮忙联系了相
期刊
在说形而上的巴黎之前,想先说说意识形态上的巴黎。  貌似有个关于法国人的段子是这么说的,说全世界数法国人最会调情,但是由于他们太浪漫,所以往往“浪”得忘乎所以而总忘记要“切入主题”——其实我要说的是法国人或许真的是浪漫过了头,所以往往忽略他们到底在干吗。  比如法国人根本无法理解美国人为何能够忍受禁止抽烟和限制车速的法律,所以尽管法国政府颁布了严苛的禁烟令,但却禁止不了在公共场所不停抽烟的法国民众
期刊
为什么管理者不能使员工脱离悲惨境地?第一,管理者认为自己太忙顾不上,第二,这些管理者一旦坐在高位,就忘了自己在底层时候被关怀或者被忽视的感受;第三,一些管理者认为不应该关注工作以外的事情,那是员工的私人领地。  这是Brian 上任的第一天。在大家坐好后,Brian 问各位:“你们多少人喜欢你的工作?请举手。”一片茫然。员工们只是面面相觑,感觉新老板在说“鸟语”。“好吧,让我说得更清楚一些。”Br
期刊
越来越发现关于工作的话题, 是个尴尬的话题。一面需要鼓励众生包括我自己在内, 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去努力工作更好更快, 一面却真的没有人在临终前会忏悔说:“如果我能将更多时间花在办公室就好了。” 工作对于我们似乎就像奥运会, 无论是开幕式还是比赛还是闭幕式, 看似都是伟大的事情, 但当我们把这些事真的孤立起来只当做一件事来做来完成时, 会发现它本身并不能成就伟大, 如同开幕式一样, 即使你的目的是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