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公有公共设施致害之国家赔偿责任的回归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c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责任仍是我国法律领域的一项空白,是否将其纳入国家赔偿法的调整范围在学界也存在很大争议。在我国,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不管是在制度设计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作为一般民事侵权问题进行处理。本文将从公有公共设施的含义出发,对我国当前这一制度设计进行剖析与反思,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民事赔偿;国家赔偿
  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公有公共设施正不断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但危险亦随之而来,其在设置及管理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而正确界定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国家责任性质,实现其公法责任制度的真正回归,对于公民权利的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含义
  公有公共设施这一概念源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国家赔偿法”,学术界对公有公共设施的含义也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我国通说认为:公有公共设施指由行政机关或其特许的公务法人设置或管理,供公共使用的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桥梁、下水道、车站、机场、煤气供应站等。本文中“公有公共设施”一词将采用上述含义,而公有公共设施致害是指由于公有公共设施在设置或管理等方面存在瑕疵,致使用者的人身和财产受到损害。
  二、学术界的理论纷争及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
  (一)目前存在的分歧
  现代各国一般都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法的调整范围,但我国学界与实务界对此仍有分歧,主要意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意见是否定说,主要理由是:我国对公有公共设施的管理已趋企业化,公有公共设施因设置或管理瑕疵而造成的损害,不属于违法行使国家职权的问题,应由民法规范调整,国家不负赔偿责任;①现代国家赔偿没有国定强制执行程序,不利于受害人权利的实现,而采用民事赔偿的方式,程序上更有保障。
  第二种意见是肯定说,主要理由是:政企分离使政府和企业的财产划分更加清晰,但在管理和经营上还存在着交叉,这样就使得一些公共设施致害赔偿案件中所有人和管理经营权人相互推诿,最终导致无人赔偿的结果。
  第三种意见是折中说,其中又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公共设施致害赔偿应区分不同情况,属国有企事业单位设置或管理的,由该单位承担赔偿责任;属国家机关设置或管理的,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没有特定主管部门的公共设施致害,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另一种折中说认为,公共设施致害的赔偿问题,无论是由侵权责任法还是由国家赔偿作规定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要在法律上予以明确,不能留有空白。
  (二)目前我国对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规定
  在我国目前的立法规定与司法实践中,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126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条,其中后者又对《民法通则》第126条作了补充说明,2010年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终未采纳之前修改稿中的意见,仍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排除于国家赔偿之外。
  可见,在我国,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不论是在制度设计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是作为一般民事侵权问题处理的,采用过错推定责任,一般由设施的直接管理机关承担赔偿责任。
  (三)对现行制度的反思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一直被遗忘和游离于国家赔偿责任之外,除了上述提到的否定说所持理由外,透过立法亦步亦趋的态度,我们可以窥视制度设计背后的思辨:
  第一,公有公共设施致害与其他因行使国家权力而产生的侵权行为有着本质的不同,“政企分离归还了国有企事业单位作为市场主体的本质,民事主体的性质更加明显,其行为也因此被认为是民事行为。”②
  第二,如果将所有公有公共设施因设置、管理上的缺陷所造成的损害赔偿都纳入国家赔偿责任的范畴,不仅将使国家赔偿范围无限扩大,使国家背上巨大的负担,也会违背经济体制改革的初衷,难以实现政企分离的目标③。
  第三,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能给受害人较周详的保护,不仅有物质损害赔偿,还有精神损害赔偿,更重要的是,其有规定的强制执行程序作为权利实现的保障。
  三、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的理由
  当下的制度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上都难以给予受害人及时、充分的救济,对此,有学者指出可以通过修改或解释《民法通则》相关规定等方式来适应现实的需要,但笔者认为还是应当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法》的调整范围更为可取。
  (一)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的理论可行性
  第一,从法律性质上看,公有公共设施的管理者与利用者(直接利用者)之间是行政法律关系,将本应由国家承担的公法责任“遁入私法”适用民法处理,会混淆公法和私法的调整范围,因此将基于行政法律关系所产生的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纳入公法赔偿的规则体系似乎更合逻辑。
  第二,公有公共设施的范围相当广泛,而《民法通则》第126条的规定不能涵盖所有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类型,即使通过修改和解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在归责原则、风险负担等方面与一般民事侵权存在较大差异,受害人在举证责任和获得赔偿的保证性上仍处于明显不利地位。
  (二)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的现实可行性
  第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一定范围内对公共设施致害所造成的损害予以赔偿是完全有能力的。
  第二,现代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许多公共设施开始变成“私有公共设施”,需要纳入国家赔偿范围的公共设施比以往减少了许多。
  因此,我们的主张既不会违背政企分离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不会因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范围过广而使国家背上过重的负担。
  第二,《国家赔偿法》的修改为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提供了制度空间。新法第2条删除了“违法”二字,淡化了单一的违法原则,确立了多元化的归则体系;此外,可赔范围从起初的物质赔偿逐步地扩大到精神损害赔偿。此次的修改为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法提供了空间。
  综上所述,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责任回归到国家赔偿的公法责任体系,不仅符合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公法责任性质,而且能真正实现对受损权利的有力救济。希望立法机关能充分考虑并在法律层面上尽快予以认可和完善,并使其体系化,以实现该制度的真正回归。(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怀德.行政赔偿的范圍[J],江海学刊,1994(5):4.
  [2] 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制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3] 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3页。
  注释:
  ① 马怀德:《行政赔偿的范围》,载《江海学刊》1994年第5期
  ② 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制出版社,1994年,第69页
  ③ 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3页
其他文献
摘 要:《行政强制法》秉承平衡行政权与公民权的立法理念,规定行政强制的同时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但行政强制的强制性导致的行政相对人的行政声明异议制度和抵抗权的缺失的问题仍亟待解决。所以本文通过分析行政强制的强制性,寻求规制的途径。  关键词:行政强制; 声明异议制度;抵抗权  《行政强制法》明确规定了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可以对公民人身自由进行约束和可以依法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物进行控制,
期刊
摘 要:当下,我国法院普遍把村委会处分或分配集体财产纠纷作为私法案件纳入民事诉讼程序处理,有效保障了村民对集体财产的合法权益。但是,这种私法救济手段的选择与适用明显存在难以摆脱的合法性困境。之所以产生合法性困境,主要是因为我们忽视了“村”的公法人特征,错误地把“村”定性为私法人。为了化解这个合法性困境,必须恢复“村”的公法人性质和行政主体地位,并把集体财产管理纠纷纳入行政诉讼。  关键词:集体财产
期刊
摘 要:運用相关的研究方法,结合京津铁路、京沪铁路、武广高铁等高速铁路发展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高铁修建为我国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建成带动了产业发展的同时还为我国外资引进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由此说明高速铁路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铁;经济  交通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成正比。高铁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结构转型以及产业升级,推动城市功能完善,促进城市之间产业的集聚,
期刊
一、我国关于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规定  (一)关于公开发行的盈利预测的规定  《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与《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发行人可以将盈利预测的数据纳入在首次公开招股说明书中,但是,必须满足发行人、发行人财务顾问、发行人承销商认定公布涨势预测数据对投资人投资发行人的股票作出正确判断有帮助,同时发行人相信能够做出切实可行的合理预测[1]。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现有法律及学界对土地承包经营继承权的不同观点,阐明笔者对耕地和草地初次分配继承权问题的分析及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立法建议  农业是国之基础,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后一道保障。自新中国建立至今,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都努力使农民增收以提高其生活质量。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
期刊
摘 要: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的同时,保险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断突显。新修订的《保险法》并未对保险人代位权与被保险人求偿权行使方式和程序方面并没有作明确规定,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怎么做才可以保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在保险实务和理论界有不同观点,致使司法实践中,不同的法官依会因价值判断的不同造成同案不同判的结果。  关键词:保险代位权;求偿权;优先受偿  一、保险人代位权与被保险人求偿权竞合的理论基础 
期刊
摘 要:房屋征收过程中房屋的性质问题往往是争议的焦点。“住改非”,就是指原本登记用途为住宅的房屋而在实际使用中做商业性用房,比如在原住宅房屋上改造成饭店、小卖部等。“住改非”问题由来已久,这既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还包含着现实性的因素。“住改非”在当今中国大部分城市中都存在着,往往都是一些具有良好地理优势的房屋改造而成,因为它们的租金相对其他地段房屋较高,因此在日常的房屋征收和拆迁中究竟是按照住宅房
期刊
摘 要:2005年新修订的我国《公司法》在第25条、第32条以及第33条中明确规定公司中股东的身份要经过登记才能被法律认可。相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特征使得隐名出资不应成为一种常态,隐名出资在内部与公司的人合性特征相抵触,在外部与公司登记公示原则相冲突,并常与法律规避行为相联系,在实践中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同时,由于隐名出资是一种非适法状态,在公司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中都缺乏相应的
期刊
摘 要:学者多称实践合同在当代社会具有诺成化趋势,存在价值甚为寥寥。然而,笔者认为,实践合同在国际运输合同中存有的价值不容小觑,其表现为保证公平,保障交易安全,促进交易,防止判决抑或裁定执行困难等价值。另外,其作为实践合同,在各种国际运输合同中具有现实法律依据。  关键词: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实践合同;价值体现  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即“承运人与托运人签订的、就承运人采用某种运输方式将货物托运人托运的
期刊
摘 要:司法实践与理论研究对于已支付价款并基于有效买卖合同而取得房屋占有却未办理过户登记的房屋买受人,在与第三人就房屋权益问题产生纠纷时能否对抗法院强制执行力的问题存在争议。而此问题实际上也包含《物权法》与《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之间法律适用相冲突问题。笔者借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列举以买受人“是否已支付全部价款”、“是否已实际占有标的房屋”以及“房屋买受人是否存在过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