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艺术的情感与形式是美学中的一组对立,而苏珊·朗格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艺术是一种情感符号”理论是继康德之后又一完满的兼顾统一。本文通过分析《伊利亚随笔》中的幻象符号,比喻符号和语言符号,使我们领悟了兰姆在平凡浅淡中蕴含的深情,形式与情感完美结合的《伊利亚随笔》,拥有永恒的艺术感染力,为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关键词] 伊利亚随笔 形式 情感 符号
大多数人可能是通过读《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开始认识查尔斯·兰姆,但却是从《伊利亚随笔》真正读懂他。《伊利亚随笔》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散文代表作,同时期的另一作家柯勒律治曾对他的作品做出评价,认为他的散文创作是一场“伊利亚革命”。借着“伊利亚”这个清新的名字,兰姆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生活,对朋友,对事业的感想,他的作品在艺术的情感与形式上都饱具美学魅力。
在美学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提出过情感与形式的不可调和性。上个世纪50年代,苏珊·朗格提出的“艺术是一种情感符号”解决了形式主义与表现主义之间的矛盾,她认为情感是具有形式的情感,形式是饱含情感的形式。多姿多彩的形式可以帮助作家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本文将通过分析《伊利亚随笔》中的幻象符号,比喻符号和语言符号,来领略这部作品的美学价值。
一、《伊利亚随笔》中的幻象符号
根据美学家朗格,情感是一种抽象的表达,而这种抽象又通过具体的图形图像表达出来,这里的图像有别于生活中人们所见所闻的画面,由于它们都是带有情感的,所以它们是抽象的。朗格称之为幻象符号。幻象符号既包括来源于生活的“经验幻象”,也就是真实发生的场景,又包括来源于梦境等虚幻的“二级幻象”。兰姆在《伊利亚随笔》中,通过对这两种幻象符号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在“扫烟囱小孩之赞歌”中,兰姆描绘道“神童又平安无事地站在我面前了,用力挥动着他的工具,好像在刚刚被攻克的城堡上挥舞着一面胜利的旗帜”, 这面胜利的旗帜,就是小孩手里的扫帚,挥舞旗帜的场面是来源于兰姆对身边人生活的细致观察,因此“旗帜”在这里就是经验幻象。然而除了真实生动地再现生活之外,兰姆表达出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因此他的文字不仅仅是传输现象,而是饱含情感的抒发。在“初次看戏”中,兰姆回到自己第一次看戏的剧院,“绿色的帷幕再也不是将生死两界相隔的帷帐,它一旦拉开,那已逝的历史,那‘先王的幽灵’,都回到我们身边,历历在目—它却变成了几块绿色的呢绒布”,这里的帷幕也是经验幻象,对它的描写是出于兰姆对过去的记忆,然而这种回忆却又充满了感伤,兰姆通过对幕布的今昔对比描写,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
《伊利亚随笔》中不仅有来源于生活经验的幻象,也有来源于兰姆梦境中的场景。在“梦幻的孩子”中,兰姆描写了两个可爱的侄子侄女在自己身边听故事的感人场面。在文章结束时,“我们不过是梦幻而已,我们仅仅是某种可能,需要在忘川河畔渺渺茫茫等待千年,等待成为生命,等待拥有名字”,时间的流动,从过去到将来,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动态形式,这种抽象的“二级幻象”,表达了兰姆对时间流逝的慨叹,是一种充满感情的形式。
二、《伊利亚随笔》中的比喻符号
在朗格的美学理论中,她提出了比喻符号或隐喻符号是从一种情感转移到另一种情感,或者是一种隐藏的情感。这里的比喻不同于修辞学中的比喻,通过用具体的实例来描绘抽象的事物,这里的比喻符号是指一种未曾表达出来的情感。在《伊利亚随笔》中,兰姆的一大写作特色便是隐藏自己的情感。
在“病体康复”中,兰姆把孤孤单单的病人比喻成“一个骄傲的国王”,“却享受着仅次于王侯一般的待遇”。这里的国王便是隐藏了兰姆内心真实情感的比喻符号,通过对作家自己状况的自嘲,兰姆表达了内心的孤寂和无助,也通过这种幽默的表达,揭示了社会人情的冷漠。
朗格在诠释她的理论时,提到了“缩减原则”,即通过省去,简化或隐藏来表达更为强烈的情感。在《伊利亚随笔》中,兰姆把真正的兰姆隐去了,而是通过描绘伊利亚的感受,来说出自己对生活的刚想。因此“伊利亚“本身就是一个比喻符号,恰恰是这种缩减技巧,让兰姆笔下扫烟囱的孩子也好,乞丐也好,成了最真实,最典型的伦敦市民。形式轻盈,感情却很厚重。兰姆通过对伦敦市民生活小事的描写,表达了兰姆对于人生平淡,无暇的追求。
三、《伊利亚随笔》中的语言符号
在朗格的理论中,她提出了情感的表达需要借助于语言,而什么样的语言技巧将会决定情感强弱的表达。不同的语言技巧,例如具体的描绘,诗化的节奏都可以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在《伊利亚随笔》中,兰姆在语言上的巧妙运用,使他的情感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具体的描绘,是一种极其有力的形式,使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更显真实。在“古瓷器”中,“她的那只脚,如果我们按照那脚落下的角度来看,却要恰恰落在小河那一边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离这边的河岸要有八分之一英里远呐”。兰姆把古瓷器上的人物描绘得非常生动,这一准确细致的描写,使读者感觉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上已经融入了瓷器上的风景,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因而能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诗化的节奏,会引发起读者各种感觉的一齐共鸣。例如,在“除夕夜之絮语”中,“太阳,天空,微风,独自漫步,夏天的假日,绿色的田野,美味的鱼汤肉汁”,诗化的节奏,排比的修辞手法,兰姆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休闲惬意的伦敦生活图景,我们也仿佛听到了微风轻轻掠过,仿佛看到了太阳温柔的光芒。读者的共鸣使我们更好的感受到了兰姆对生命的释然,飘逸的情感。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本文在“艺术符号”理论的基本框架下,透过对《伊利亚随笔》中各种情感符号的考察与解读,探讨和领略了兰姆散文的美学特质。现实的想象,梦中的相逢等幻象符号,隐藏着兰姆真实情感的比喻符号,形象化的描述和诗化节奏编织成的语言符号,带我们走进了兰姆满含情感的内心世界,领略其散文创作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Abrams, M. H. ed.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2]Barnett L.George.Charles Lamb The Evolution of Elia.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64.
[3]Blunden Edmund ed.Charles Lamb His Life Recorded by his Contemporaries. London:Hogarth Press, 1934.
[4]Lamb, Charles.Essays of Elia.Shanghai:Shanghai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8.
[5]查尔斯·兰姆,《兰姆书信精粹》,谭少茹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6]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7]刘大基,《人类文化及生命形式 恩·卡西勒、苏珊·朗格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关键词] 伊利亚随笔 形式 情感 符号
大多数人可能是通过读《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开始认识查尔斯·兰姆,但却是从《伊利亚随笔》真正读懂他。《伊利亚随笔》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散文代表作,同时期的另一作家柯勒律治曾对他的作品做出评价,认为他的散文创作是一场“伊利亚革命”。借着“伊利亚”这个清新的名字,兰姆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生活,对朋友,对事业的感想,他的作品在艺术的情感与形式上都饱具美学魅力。
在美学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提出过情感与形式的不可调和性。上个世纪50年代,苏珊·朗格提出的“艺术是一种情感符号”解决了形式主义与表现主义之间的矛盾,她认为情感是具有形式的情感,形式是饱含情感的形式。多姿多彩的形式可以帮助作家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本文将通过分析《伊利亚随笔》中的幻象符号,比喻符号和语言符号,来领略这部作品的美学价值。
一、《伊利亚随笔》中的幻象符号
根据美学家朗格,情感是一种抽象的表达,而这种抽象又通过具体的图形图像表达出来,这里的图像有别于生活中人们所见所闻的画面,由于它们都是带有情感的,所以它们是抽象的。朗格称之为幻象符号。幻象符号既包括来源于生活的“经验幻象”,也就是真实发生的场景,又包括来源于梦境等虚幻的“二级幻象”。兰姆在《伊利亚随笔》中,通过对这两种幻象符号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在“扫烟囱小孩之赞歌”中,兰姆描绘道“神童又平安无事地站在我面前了,用力挥动着他的工具,好像在刚刚被攻克的城堡上挥舞着一面胜利的旗帜”, 这面胜利的旗帜,就是小孩手里的扫帚,挥舞旗帜的场面是来源于兰姆对身边人生活的细致观察,因此“旗帜”在这里就是经验幻象。然而除了真实生动地再现生活之外,兰姆表达出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因此他的文字不仅仅是传输现象,而是饱含情感的抒发。在“初次看戏”中,兰姆回到自己第一次看戏的剧院,“绿色的帷幕再也不是将生死两界相隔的帷帐,它一旦拉开,那已逝的历史,那‘先王的幽灵’,都回到我们身边,历历在目—它却变成了几块绿色的呢绒布”,这里的帷幕也是经验幻象,对它的描写是出于兰姆对过去的记忆,然而这种回忆却又充满了感伤,兰姆通过对幕布的今昔对比描写,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
《伊利亚随笔》中不仅有来源于生活经验的幻象,也有来源于兰姆梦境中的场景。在“梦幻的孩子”中,兰姆描写了两个可爱的侄子侄女在自己身边听故事的感人场面。在文章结束时,“我们不过是梦幻而已,我们仅仅是某种可能,需要在忘川河畔渺渺茫茫等待千年,等待成为生命,等待拥有名字”,时间的流动,从过去到将来,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动态形式,这种抽象的“二级幻象”,表达了兰姆对时间流逝的慨叹,是一种充满感情的形式。
二、《伊利亚随笔》中的比喻符号
在朗格的美学理论中,她提出了比喻符号或隐喻符号是从一种情感转移到另一种情感,或者是一种隐藏的情感。这里的比喻不同于修辞学中的比喻,通过用具体的实例来描绘抽象的事物,这里的比喻符号是指一种未曾表达出来的情感。在《伊利亚随笔》中,兰姆的一大写作特色便是隐藏自己的情感。
在“病体康复”中,兰姆把孤孤单单的病人比喻成“一个骄傲的国王”,“却享受着仅次于王侯一般的待遇”。这里的国王便是隐藏了兰姆内心真实情感的比喻符号,通过对作家自己状况的自嘲,兰姆表达了内心的孤寂和无助,也通过这种幽默的表达,揭示了社会人情的冷漠。
朗格在诠释她的理论时,提到了“缩减原则”,即通过省去,简化或隐藏来表达更为强烈的情感。在《伊利亚随笔》中,兰姆把真正的兰姆隐去了,而是通过描绘伊利亚的感受,来说出自己对生活的刚想。因此“伊利亚“本身就是一个比喻符号,恰恰是这种缩减技巧,让兰姆笔下扫烟囱的孩子也好,乞丐也好,成了最真实,最典型的伦敦市民。形式轻盈,感情却很厚重。兰姆通过对伦敦市民生活小事的描写,表达了兰姆对于人生平淡,无暇的追求。
三、《伊利亚随笔》中的语言符号
在朗格的理论中,她提出了情感的表达需要借助于语言,而什么样的语言技巧将会决定情感强弱的表达。不同的语言技巧,例如具体的描绘,诗化的节奏都可以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在《伊利亚随笔》中,兰姆在语言上的巧妙运用,使他的情感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具体的描绘,是一种极其有力的形式,使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更显真实。在“古瓷器”中,“她的那只脚,如果我们按照那脚落下的角度来看,却要恰恰落在小河那一边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离这边的河岸要有八分之一英里远呐”。兰姆把古瓷器上的人物描绘得非常生动,这一准确细致的描写,使读者感觉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上已经融入了瓷器上的风景,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因而能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诗化的节奏,会引发起读者各种感觉的一齐共鸣。例如,在“除夕夜之絮语”中,“太阳,天空,微风,独自漫步,夏天的假日,绿色的田野,美味的鱼汤肉汁”,诗化的节奏,排比的修辞手法,兰姆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休闲惬意的伦敦生活图景,我们也仿佛听到了微风轻轻掠过,仿佛看到了太阳温柔的光芒。读者的共鸣使我们更好的感受到了兰姆对生命的释然,飘逸的情感。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本文在“艺术符号”理论的基本框架下,透过对《伊利亚随笔》中各种情感符号的考察与解读,探讨和领略了兰姆散文的美学特质。现实的想象,梦中的相逢等幻象符号,隐藏着兰姆真实情感的比喻符号,形象化的描述和诗化节奏编织成的语言符号,带我们走进了兰姆满含情感的内心世界,领略其散文创作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Abrams, M. H. ed.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2]Barnett L.George.Charles Lamb The Evolution of Elia.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64.
[3]Blunden Edmund ed.Charles Lamb His Life Recorded by his Contemporaries. London:Hogarth Press, 1934.
[4]Lamb, Charles.Essays of Elia.Shanghai:Shanghai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8.
[5]查尔斯·兰姆,《兰姆书信精粹》,谭少茹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6]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7]刘大基,《人类文化及生命形式 恩·卡西勒、苏珊·朗格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