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浓浓的“乡愁”酒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k2293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乡愁 教学 点评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0.11v018
  
  师:汉字总是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同学们,看我写一个字,你们刹那儿想到什么?(板书“乡”)
  生:家乡,故乡,乡情……
  师:是啊,家乡、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同学们可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年少时候为了求学远离家乡,又有多少人成年时为了理想、工作而客居他乡,然而相同的是他们对家乡的浓浓的思念。有的人哪,想起家乡流下两行热泪,有的人把对家乡的思念吟成诗行,有谁记得其中一二?
  生1:我记得李白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3:我想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孩子们,还有的人呀,把对家乡的思念唱成歌谣,谁能唱上几句?
  生1(唱起《大海啊故乡》):小时候,妈妈对我讲……
  生2(唱起《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亦诗,亦歌,当中传递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情绪?
  生l:伤感的。
  生2:忧愁的。
  生3:忧伤的。
  师:正是,这种思乡的愁绪,便是“乡愁”(板书“乡愁”)。
  生(齐读):乡愁(语气生硬)。
  师(做手势引导):再读。
  生(再读):乡~愁~~(感觉悠远)。
  [点评:对“乡愁”二字的理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常规的教学,大都用“破题”解词的方法,给“乡愁”下定义。梁老师独到之处在于她不去直面讲解什么叫“乡愁”,而是通过给“乡”组词,引出游子们的离愁别绪,以及对故乡的浓浓眷恋。接着,引导学生背诵、回忆“思乡”的诗句,引导学生唱起熟悉的《大海啊故乡》和《静夜思》,引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对“乡愁”二字的含义就一点点清晰起来。这样导入的设计极为艺术,其效果是直白的解释难以企及的。]
  师:看大屏幕,认识这位先生吗?(屏幕出示余光中先生的照片)
  生:是余光中先生。
  师:正是,对他有什么了解吗?
  生:是《乡愁》的作者。
  师:还有更多了解吗?
  生:(摇头)没有了。
  师:看看关于余先生的介绍(屏幕出示余光中的简介),我们会对他有更多认识。
  (小提琴《思乡曲》响起,课堂上弥漫着伤感的氛围。)
  师:1971年,遥远的宝岛台湾,已经离开故乡20多的余光中先生,思念起故乡,想到有生之年回乡无望,心潮翻涌,愁绪顿生……(教师在音乐声中动情朗诵《乡愁》,读罢,学生不由自主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这样的好诗,你们想不想读读?
  生:想!
  师:你想用什么样的感觉去读?
  生l:我想用伤感的感觉读。
  生2:我想用哀愁的感觉读。
  生3:我想读出那种浓浓的乡愁来。
  师:孩子们,找对了自己的感觉,好好把诗读读,读正确,读流畅。
  (学生自读,大概两遍。)
  师:我们来听听,读得如何?谁来读读?(指名两个学生读)
  生1读得正确,语速较快;生2也读得正确,且语气较伤感。
  师:谁来给他俩一个评价?
  生3:我觉得他俩都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分别说说。
  生3:第1个同学正确流利,第二个同学语气挺好的。
  师:那么,有待提高之处呢?
  生3:(笑,有点不好意思)不够有感情吧。
  师:感情这个词可大了,说具体些。
  生3:我觉得应该读出那种思乡的伤感。
  师:真好,你就吸收一下他俩的优点,再提高水平地读一读。
  生3特别认真地读。
  师:我非常欣赏你的做法,善于发现并吸收别人的长处,这样自己会变得更优秀。
  [点评:在这一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之后,教师借助感情深沉、震撼人心的思乡曲,深情地朗读起全诗。这里,教师通过自己深情的范读和背景音乐的感染,将学生带入课文所创造的情境之中,为体会诗中深刻的蕴涵作好情感上的铺垫;同时,也为引导学生去领悟、把握这首诗朗读的感情基调作了铺垫。]
  师:好诗是富有音乐美、韵律美的,我们读诗得读出节奏来,怎么读好节奏呢?是有方法的。
  方法一:巧用间隔符(课件出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个方法很简单,用间隔符把节奏标出来。
  方法二:妙用标点符号(课件出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不同的标点表示不同的节奏,重读的地方重读,悠扬的地方读得悠扬……(师示范读本小节)
  师:同学们,你们也尝试一下,用自己的方法标节奏,练习读。
  (生动手,有的边划边小声读,有的标完大声读,大概三分钟。)
  师:谁来感受一下。
  生1:(有节奏地读第二小节)我是用间隔符作标记的。
  师:你掌握了方法,读的节奏很好。
  生2:我可以读完一首诗吗?
  师:很好!
  生2:(动情地朗读全诗)我是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来标节奏的。
  (读罢,师生给予生2热烈的掌声。)
  师:(走近指名生3)我注意到刚才你们小组内有尝试,可以每人读一个小节吗?
  生3:可以。
  (四人小组有节奏地读。)
  师:你们很棒,合作使你们把事情做得更好!
  [点评:理解诗歌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是诵读。读得越熟,感悟越透,受到的感染越大,理解就越透彻。要读好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即把诗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读出来,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情感语言,再现作者的情感,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诵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音等。梁老师注意到了这些,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不难发现,这首《乡愁》一共有几个小节?
  生:四个小节。
  师:是的,每个小节都有一个代表作者人生阶段的词语,是什么?
  生侪):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师: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余先生分别把自己不同的情怀寄托在一种事物上,谁来告诉我这些事物?
  生1: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非常准确(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寄托了作者感情的事物,在诗歌里,称为“意象”(板书“意象”)。认识一下这个概念,读。
  生(齐):意象。
  师:每个意象都是一幅画面,每个意象都是一种情怀。孩子们,再来读读《乡愁》,在字里行间,你能读出什么感悟,想象到什么画面,触摸到余老先生的什么情怀?可以把你读到的跟伙伴们互相交流。
  (学生有的静思默读,有的小声轻吟,有的时而大声朗诵,约莫5分钟。)
  [点评:对概念“意象”的理解,梁老师通过让学生从诗中找出代表作者人生 阶段的四个词语和寄托作者感情的四种事物引出,引导学生感悟:把抽象的、难以言表的乡愁,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诗中的意象。这样的引出概念既自然而义易于学生接受。]
  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投入,我知道,你们一定有自己的感悟。谁来与大家分享?
  生1:一枚小小的邮票,我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师:(大屏幕播放:民国旧邮票)嗯,这小小的邮票啊,只是我对母亲的思念么?
  生1:还有母亲对我的牵挂。
  师:把你读到的完整地说说。
  生1:一枚小小的邮票,我读出了作者和母亲之间牵挂和思念。
  生2: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少年在给他的母亲写信。
  师:是啊,他也许会写?
  生2:也许会写自己最近学习的状况,也许会问家里还好吗,也许会问自己养的兰花开了吗。
  师:看到远方寄回的信,母亲回信会说些什么呢?
  生2:我觉得母亲会说:“孩子,我很好,你不要太挂念。”
  生3:母亲会写:“儿子,我想你,我昨天晚上梦到你了。”
  生4:母亲会说“你种的兰花开了”,还会说“你要注意身体,天冷了要多穿衣服”。
  师:你们都是会读书的孩子。这些母子之间思念和琐碎的话语,便是那离家少年的乡愁。把你们的体会,融进这一小节里,读出来吧。
  (生动情地朗诵第一小节,师板书“别母之愁”。)
  师:同样是一张票(屏幕播放:民国时期船票)。
  生1: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这张船票寄托了作者对他的新娘的思念。
  师:噢。他对新娘的思念是怎样的?
  生1(想了想):是苦苦的。
  生2:作者工作在外地,背井离乡,很少与他的新娘相见。
  师:你说到背井离乡,这词真好!背井离乡呀,真是……
  生2:难过,(想了想)辛酸。
  师:我想从你的读里听到这种辛酸。
  (生2辛酸地读这个小节。)
  师:是的,相思是苦苦的、辛酸的,这里面还有别的感悟吗?
  生3:我觉得作者每次坐船离开他的新娘,都是舍不得的。
  生4:他每次坐船回来看他的新娘心情都是高兴的。
  师:更准确地说是——
  生4:甜蜜的。
  师:是啊,来来往往,每一次相聚是——
  生:甜蜜的。
  师:每一次分离又是一
  生:心酸的、不舍的。
  师:天各一方的相思呀,是——
  生:苦苦的。
  师:这窄窄的船票,承载着一次次的相聚和分离,承载着……
  生1:承载着作者对新娘的相思之苦。
  生2:承载了爱人之间绵长的相思。
  师:你俩把这感觉读出来。
  (学生读第二小节,师板书“相思之苦”。)
  师:你们读书读进了作者的内心,给自己鼓鼓掌。
  师:除了这别母之愁,相思之苦,还读到了些什么?
  生1:我读到‘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这矮矮的坟墓让作者和他的母亲生死永隔。
  师:死别是最伤心的,失去自己最亲的人,是……
  生1:是最悲痛的!
  师:(哀痛地)这矮矮的坟墓啊,我在外头……
  生1:(哀痛地)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2:我仿佛看到作者回到家乡,母亲却不在世了那种悲伤。
  师:若你是余先生,来到这矮矮的坟墓前,你会……
  生2:我会跪在坟墓前痛哭。
  生3:我会说:“母亲,我回来了,回来看你了。”
  生4:母亲,你怎么就不在了呢?我再也看不到你慈爱的笑容了,再也听不到你的叮咛了,再也吃不到你做的好菜了……(说着,流下了泪水)
  师:你为何流下了泪水?
  生4:因为……很伤心。
  师:(板书“丧母之痛”)啊!了不起,你触摸到了作者的心。
  师:(悲切地)是啊,母亲,今后我走得再远,也收不到您的回信了。(稍作停顿)后来啊……
  生(朗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而阅读中的感悟是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
  所谓感悟,指深刻感触后的领悟。学生阅读中的感触,就是指阅读中接触语言文字,获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情感以及作者独特体验,通过思维去领悟出其中蕴含的道理,从而受到心灵的启迪。感悟是心灵的感受和领悟,与个体经验有密切关系,是个体以自身经验去体会作品的深义、诗意和个性色彩。引导学生感悟是体验性学习的重要方式,是不教而教的艺术。在前三节诗的教学中,梁老师摒弃了烦琐的分析,花大气力引导学生去深刻感悟诗中的意象与意蕴。梁老师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指导学生感悟:
  其一,角色换位法。当学生进入诗中所创造的情境后,教师随即让学生通过转换角色,进行换位思考。比如,教学第一节诗时,教师启发学生以游子的身份,想想诗人在寄给母亲的信中会说些什么;又从母亲的角度去想一想,母亲的回信会说些什么;这样设身处地进行角色体验,学生感悟到了离家少年的别母之愁。
  其二,品读悟情法。“诗以一字为工。”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三节诗的教学中,教师深刻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对话、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和感悟。比如,学生通过品读,悟出了那张“窄窄的船票”把作者与美丽的新娘分隔两地,承载着绵长的相思之苦。
  其三,情境诱导法。对第三节诗进行探究,体验游子的乡愁之深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让学生以一个游子的身份在母亲坟墓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体会作者身在他乡而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的那种心情,体会诗中所写“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意象中蕴含的深切感情。一位学生在动情之处潸然泪下,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啊!创设情境诱导学生体悟作者的感情,使学生与诗歌产生了共鸣,受到了心灵上的震撼。]
  师: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的感悟带领着我走进余光中先生的人生。我想还有更多的同学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悟。
  生1:读“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大陆的思念,还有盼望祖国统一的愿望。
  师:你把这几行念一念,好吗?
  (生1读第四小节。)
  师:我听到你读“浅浅的”特别重音,为什么?
  (生1思考,停顿,语塞)
  师:这海峡真是浅浅的吗?
  生1:不是。
  师:对啊,海峡本来深千米,为何是“浅浅的”?
  生1:(想了一下)因为我对祖国的思念是深深的。
  师:给予你掌声,你的发言很有价值。浅浅的是海峡,深深的是一
  生2:深深的是作者对大陆的思念之 情。
  生3:深深的是游子的乡愁。
  生4:深深的是两岸同胞骨肉相连的亲情。
  师:孩子们,你们的发言赋予了诗歌更多的内涵。当年,因为特殊的政治原因,多少人和余先生一样,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圆啊,这浅浅的海峡却成了中华民族一道深深的伤痕!这浅浅的海峡却难以逾越,是何等的……
  生5:无奈啊!
  生6:忧愁啊!
  生7:哀痛啊!
  (师板书“离大陆之痛”)
  师:海峡的这头,大陆的亲人在呼唤……
  生1:游子。回家吧!
  生2:回到祖国温暖的怀抱吧!
  师:海峡那头,是宝岛台湾,游子在呼喊……
  生1:我多么想回到大陆,想回到家乡!
  生2:母亲,我要回家!
  师:孩子们,用你们的朗读,把这强烈的愿望表达出来吧!
  (生激情齐读第四小节)
  师:《乡愁》带给你们感悟,你们的感悟带给我感动。这些愁、苦、悲、痛汇集成了一杯浓浓的乡愁。有人说:读诗要像演奏家那样把诗的生命激发出来。同学们,带着你们的感悟,在音乐声中诵读这首诗吧!
  (配乐小提琴《思乡曲》,学生动情朗诵全诗。)
  [点评:在学习第四节诗中,教师引领学生从情感的漩涡中跳了出来,和学生一起做理性的思考,研讨蕴含在诗句中的道理,将诗情由对亲人的思念提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进而提升到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把课堂学习推上了高潮。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师:孩子们,你们看,原本看不到摸不着的乡愁,作者把它寄托在几种看似普通的事物上,这样的手法叫做“托物寄情”(板书)。可以寄托乡愁的意象还有很多很多,可以是那天边的一弯新月,也可以是那树梢的一片红叶,你们的乡愁会是什么呢?(屏幕出示练笔:乡愁是——)
  师:在我们的生活里。还有很多美好的情感,父母亲的爱,伙伴的友谊,师生的真情……你们也尝试着写上一首小诗言情、寄情(屏幕出示练笔:写诗行,寄我情)。
  (学生构思,动笔)
  师:谁愿意把你的诗行和大家分享?
  生1: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这叫平凡里见文章。
  生2: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举杯消愁愁更愁。
  师:有文采,你懂得了引用名句。
  生3:乡愁是一杯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师:有意境!
  生4:乡愁是家乡流淌的小溪,叮咚,叮咚……
  师:我补半句——响在我的每一个梦中。
  生5:我写的是母爱,母爱是那温柔的目光,母爱是那可口的饭菜,母爱是那温暖的衣裳。
  师:你的诗让我们知道——母爱无处不在。
  (孩子们踊跃展示自己的诗句)
  师:同学们,你们有才华,有才情!你们的诗句别具一格。诗歌啊,不仅是字,是句,诗歌更是律动的音符,是心灵的歌唱。让我们聆听歌曲《乡愁》,好好感受。
  (播放将诗歌谱成的歌曲、毛阿敏演唱的《乡愁》,学生沉浸其中)
  师:孩子们,乡愁是诗,乡愁是歌,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留待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历程去品尝吧!我们的课上到这里。同学们再会!
  [点评:最后的一个环节,梁老师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比喻旬的仿写。学生们仿写比喻句就像在填补空白。这种对学生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理解乡愁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因此乡愁也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创作的诗句毕竟是稚嫩的,但从稚嫩的诗句中也可以发现美。比如,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又如,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举杯消愁愁更愁……都具有诗歌的韵味。这样引导学生模仿原诗创作诗句,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的感悟,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诗句的表达能力。这个仿写诗句练习的主要目的,不是引导学生们说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是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独特感悟。
  课的结尾。播放毛阿敏演唱的《乡愁》,进一步把课推上了高潮,不仅感染了学生,使学生们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也感染了现场听课的教师们,共同切望祖国海峡两岸统一之梦圆。本课教学设计之妙、构思之巧,令人拍案叫绝。
  梁老师挥洒自如的教学风度,清晰简练的教学思路,准确诙谐的教学语言,精湛巧妙的教学手法,使听课教师们折服。梁老师讲课结束,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大家由衷地赞叹:梁老师把这首诗上活了,体现了情与理的融合,美与实的统一。听了这一课,犹如喝上了一杯浓浓的“乡愁”酒,“愁、苦、悲、痛”夹杂其中,让人回味无穷。]
  (注:2009年11月下旬,全国反馈教学法研究会与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在南宁举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展示会,梁月金老师执教该课荣获一等奖。)
  
  (责编 李景和)
其他文献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现状 对策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0.11.015    现状分析    我市小学数学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统一使用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我市采取“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逐年逐次安排学科教师进行相关的教材培训、理论学习和知识推介,但教学收效不佳。下面是2009年秋
期刊
每一次,当听见琅琅书声从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三合小学的校园里清脆响起,回荡在群山的环抱之中,三合小学的校长黄建亚总会不自觉地展露出微笑。因为他知道,这读书声,就是大山的希望。    情牵大山,二十余载培嫩芽    从1986年3月参加工作起,黄建亚一直在偏远山区从教,即使当了校长,也仍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担任着小学高年级语文科的教学工作。怀着火热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他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三尺讲
期刊
【关键词】 《找规律》教学片段教学反思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0.12.027    这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一个练习教学片段。  笔者出示:ABCD  1234  5678  910 1112  13 141516  ……  师:自然数按照这样的排列规律,46应该排在哪个字母的下面?  生:每4个数看成一组,46÷4=1
期刊
2010年4月25日-30日,自治区教育厅组织专家对田阳县开展“义务教育常规管理达标县”创建工作进行了评估验收,有12所农村小学和初中接受了评估验收。我作为评估组组长目睹了田阳县“义务教育常规管理达标县”创建工作取得的新成效。  2009年6月全面启动“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以来,田阳县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建达标学校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的有关规定,
期刊
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本刊讯 教育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决定从2010年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  通知明确,“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两项内容。“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主要包括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班主任教师培训、中小学紧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不是简单地传递、灌输书本知识,而是结合具体教育情境批判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过程,其间涉及教材内容的调整和加工,教材资源的整合和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等。教材的“二度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教学资源,使之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定的教学情境,它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人教版小学
期刊
【关键词】 常规教学创新思维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0.12.022    在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为了丰富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经常会设计这样的练习: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高是5厘米,三角形的高是( )厘米?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已知三角
期刊
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    于漪在《语文学习》2010年第1期上撰文认为,语文课改从起步到现在快10年了,在这10年里,很多教师,包括一些优秀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自信力都很少,往往不知道课要怎么上。具体表现在:一信教参,二信教学时尚,三信评价标准,四信一课一练。这样一种心态,会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语文教师在相当程度上被他信力所左右,因此,我们的优秀教师必须加强自
期刊
一、个案内容    去年,我接手了五(6)班。学生报到那天,我认识了虎头虎脑、白净敦实的储煜炀,他是从外地转到八步二小后再转来我们学校读书的。当我提出要看看他的假期作业时,储煜炀马上从书包里拿出一摞作业,并告诉我,这是老师布置的,这是爸爸妈妈布置的,听他流利的介绍,看他书写工整认真的作业,心里不觉一喜,看来这位新转来的学生,自身素质不错。谁知就是这个储煜炀,给五(6)班的班级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期刊
一、情景描述    课文《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讲的是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最终回到祖国怀抱的坎坷而感人的经历。整篇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钱学森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我的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句话正是他爱国之情的体现。  第一次听这堂课,教师紧扣爱国这一主线让学生找到这句话后。说:“请同学们反复读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