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有关于近代晋商的话题时有出现。从1994年《昌晋源票号》开始到后来的《乔家大院》热播,晋商已经成为荧屏前最受欢迎且最能体现中国商人特质的代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春潮涌动,晋商以诚信、创新、中道,构筑了中国商人的“底气”。
在上海,也有着这样一位有“底气”的晋商人物:文通集团董事长李刚。他敢于选择时机,及时迁移,负货远征千万里;他肯于讲求诚信,严守信誉,重廉耻而惜体面;他善于随遇而安,顺应环境,面对困难不低头。
二十年的创业历程,他向我们展现了不畏艰险、吃苦耐劳,长途跋涉,诚信经营的晋商文化,并将晋商文化的精髓不断地放大、延续,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代新晋商是如何在黄浦江畔迅速崛起……
“文通的一次次辉煌离不开一代代‘文通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改革探索的勇气和投身建设的热潮,文通也始终把人放在企业的中心地位,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原则,尤其注重对青年干部、员工的学习引导,培养了一大批追随文通多年的干部员工队伍,正是这种将个人梦想和企业梦想相结合、企业梦想和国家梦想相结合的精神,推动了文通一次次的转型和发展……”7月12日,文通集团在马来西亚举行的年中董事会上,李刚慷慨激昂地说道。话音刚落,掌声雷鸣。从吕梁山区的文水县走到太原直至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这段艰辛的历程让李刚感慨万千。
一次创业 成就终身事业
文通集团的前身,文水化工厂坐落于刘胡兰的故乡——山西省文水县。1988年,34岁的李刚受托赴任该厂副厂长,当时的情况可谓是一穷二白,要技术没有技术,要资金没有资金,有的只是李刚那像刘胡兰一样天不怕地不怕的热情、永不服输的精神与对坚定信仰的那份执着。上任伊始,他就大胆改革,勇敢创新,对传统的旧工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依靠国内新技术改建系列生产线,不断开发出适应需求的新品种。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短短3个月内,就突破了当时的技术难关,将日产量提高了15倍,把不良率降低为不可思议的0%。
这些成就可能早就会让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沾沾自喜,但却绝对不会阻碍充满梦想的李刚前进的步伐。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和壮大,深知温水煮青蛙危害的李刚认识到,要继续发展就绝不能仅仅死守文水,而应该把生存发展的空间向外拓展,于是他把目光定格在了山西省政治、经济、物流中心——太原。1993年,文水化工厂顺利搬迁,更名为山西钾盐厂,之后,李刚八年磨一剑,完成了文通从服务地方经济的县营企业到基于山西、面向全国的民族企业这样一个华丽转变。
2001年,已逾不惑的李刚阅历更为丰富,视野也更为开阔,与此同时他并没有褪去年轻时的那份冲劲和胆识,而是将目标定在了更高的层次之上。在当时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集团斥巨资在上海浦东购置了办公室。“新都”的设立,意味着文通人在“称雄国际大市场,创建国际大集团”大道上阔步前行。当时,中国梦的概念还未提出,但他已经用他自己的睿智,开始诠释着自己的文通梦。目前,文通已是全球最大的碳酸钾生产企业、全国最大的硝酸钾生产企业和水溶性硝酸铵钙生产企业。
李刚深知,现在的“文通”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代名词,而是他“钾盐报国”的终身事业。
二次创业 实现“文通”梦想
从吕梁山走出来以后,李刚就将“扛起中国钾盐的脊梁”作为了自己的抱负和梦想。此后,我们看到的都是他一次次睿智的商业决策和果断执行后所带来的财富惊喜。但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永远不会被成功的喜悦所沉醉,也不会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形式面前表现出任何的浮躁,因为他们懂得“居安思危”和“忧患意识”。
李刚也不例外。在企业稳步发展的时候,他并没有安于现状,反而积极谋划转型。“转型已经是个世界性问题了,所有企业都在说转型,但是没有一家企业是可以真正完成转型的。要让企业持续发展,就要保持一直在转型中。”李刚如是说,他也如是做。
利用多年在上海打下的坚实基础,李刚决定在上海再次迈出开拓性的一步,进军地产领域。2008年上海民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先后建设了文通大厦、文通雅苑、文通国际广场等地产项目,这些项目也成为今天文通真正“立足”上海滩的见证。2011年,民泰集团又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杨浦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尊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上海联合矿权交易所,这标志着文通集团多产业发展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该交易所面向全球矿产资源市场,直接为我国矿企寻找海外矿权、争取国际矿业资源提供交易平台,同时也为国内矿企提供亟需的法规政策服务、专业矿权评估服务、投融资等一系列服务。该平台将组织包括国内和国际间的采矿权、探矿权交易,矿业企业产权交易,矿产品交易,探矿、采矿技术交易以及矿业领域其他权益交易。“这个矿权交易所还在起步阶段,我相信在未来的3-5年内,我们一定能做出成绩。”如今民泰集团已经形成以地产为核心,以投资资源能源、金融业、贸易、要素市场为一体、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李刚更是透露,上海自由贸易区成功挂牌之后,集团将有可能利用好自贸区的政策优势进一步扩宽集团在金融、贸易领域的发展。
跨领域的发展让李刚初尝了转型的甜头,之后他又在心中打起了一个更大更宏伟的转型算盘。去年,随着集团主营产品硝酸钾、碳酸钾的市场变化和山西当地生产环境的变化,考虑到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李刚决定将原先山西的生产基地从文水战略转移至青海。“集团这次决策是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响应国家号召,快速搭上西部大开放的列车。”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足以体现了李刚身上“见机行事,应变图存”的晋商精神。
经过一年时间的磨合,目前文通在青海的项目正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新项目投产后,生产能力翻一番,机械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劳动力成本大幅下降,产品的成本优势大幅提升。据了解,公司采用离子交换生产工艺生产硝酸钾、氯化铵两大产品,硝酸钾生产规模已达20万吨/年,氯化铵达11万吨/年,年销售收入为13亿元,这进一步巩固了文通在钾盐行业的领军地位。同时,李刚认为企业发展不能“单打独斗”。他将把青海、新疆和甘肃建设具有资源优势较强、技术成熟先进、发展前景好、竞争力强的项目全部整合起来,走出一条强强联手之路,与中国钾盐产业共同发展、共同壮大。 对李刚而言,创业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一根筋”的故事。别人觉得苦、累、烦,他从来都认为这是“乐趣,金不换的感觉”。有人说,当一个人有了梦想,他的心里就像烈火一样燃烧,滚烫滚烫的。或许在李刚的心里也正燃着一团火,照亮了他创业“二级跳”的道路。
文通文化 感化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企业发展的速度快得多,同样企业倒闭的速度也比发达国家的企业快得多,曾经辉煌一时的巨人、旭日升、三株等企业几乎成为历史名词。但也有娃哈哈、老凤祥等企业在几十年内历经成功和失败,还能兴而不衰。为何他们能够基业长青?这是每一个经过多年打拼且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面临转型的民营企业家最为关心的问题。答案就是企业文化。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在她的回忆录《唐宁街的年代》中说道:“我的政府是一个将哲理、信念付诸实施的政府,而不是一个只致力执行规章制度而设立的机关。”同样,一个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也应该是一种“信念”的实现。而企业文化恰恰就是企业“信念”的最佳体现。
李刚认为,文通发展为一个强大的企业,除了靠经济、技术等硬实力外,还靠文化的软实力。因为文化是决定企业未来的重要力量。因此,李刚多次强调文通要在企业文化上多下功夫,并且身体力行。除了通过各种培训、运动、体检等方式,引导员工养成健康阳光的生活习惯,倡导员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理念,促进其身心健康,为公司营造和谐奋进的发展环境外,李刚要求集团所有员工做好感恩文化、民族文化、诚信文化。
今年7月,文通在山西太原为今年退休的老员工举办了盛大的60大寿生日聚会暨退休仪式,感谢他们多年来作为文通人为企业拼搏奉献。席间,李刚向老干部们详细讲述了公司当前的发展形势以及人员退休后的待遇情况,他说:“老同志是文通发展的宝贵财富,有了他们才有文通今天的成绩。”饮水思源、叶落归根,在李刚的表述里充分体现了他对昔日文通人的亲切关怀和深厚感恩。
9月8日,文通集团召开2014年换届人事安排座谈会。为了让每一位股东都能参与文通的创新与改革,李刚提出集团重大事项及重大决策要秉承“公开、透明、集体决策”的原则。要健全体制、机制,提高集团整体运营效率;决策层、经营层人员有老、中、青相结合方式,真正建立一支与时俱进的队伍;经理层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三对外,一重大”的科学管理,真正用好的体制、机制为企业今后的平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确保企业的长治久安。
同时,作为杨浦区工商联副主席,企业,结合此次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文通集团不断在思路上引导、在制度上创新,采取灵活的教育形式和实施有效监督,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依法经营教育、廉洁从业教育,利用员工例会和培训会议不断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宣传公司的廉政制度,使员工能正确看待金钱利益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成长的灵魂。多年来,无论是文通总部的迁移,还是企业内部的改制,或者是兼并重组方案的制定,文通都能做到平稳顺利。原因很简单,在每一个决策中李刚都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切实有效地为他们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和后顾之忧。正如这次文通二次创业的战略西迁,也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集团生产基地战略西迁,需要大批懂技术、懂管理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车间技术骨干,但是在搬迁过程中很多员工表示已经适应了上海的环境和生活,不愿意远赴青海、远离家人。但是生产基地已经西迁,仅靠一些当地的生产员工远远不能支撑整个基地的运作,在这种紧要关头,李刚并没有焦躁不安,他提出在搬迁企业员工安排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两条原则:第一个原则,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员工随企业西迁,多次召开干部动员大会和全体员工动员大会,讲清楚企业生产基地西迁的目的,宣传公司融入西部大开发后的未来发展前景,详细说明公司对随迁员工的鼓励政策,去西部生产基地的干部员工不仅提高了待遇、级别,对举家随迁的员工除安置住房外还将安排配偶的工作;第二个原则,坚定维护职工切身利益,允许职工多向选择,除经劳动部门批准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提前退休人员之外,如果自愿选择自谋职业、解除劳动合同进入失业的职工,公司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予以补偿。
这是一次企业对“文通人”的考验,更是一次对李刚的考验。“一个不为员工着想的老总不是好老总,一个不考虑员工利益的企业不可能是优秀企业,更不可能成为百年企业,一个没有员工文化的公司何谈员工凝聚力和忠诚度。所以,员工过得比我好,家庭幸福美满是我最开心的事。这不仅是公司发展的需要,也是我要终身肩负的责任。”正因为李刚的这种文通文化、文通精神感化了员工。截至目前,集团从山西和上海已有近百名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充实到青海和新疆的生产基地。之后还将有一批骨干员工陆陆续续前往。“我们现在实行轮班制,一批人过去后再换另一批人过去,我们一定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工作中体现他们最大的价值。”
“中国梦”的提出,让我们伟大祖国走向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而李刚的“文通梦”,让我们看到了他与文通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更看到他对全体员工寄予了殷切的希望,鼓励大家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文通的共同奋斗目标中,让所有员工走向共同富裕。
我们不得不说,李刚的“文通梦”是对“中国梦”最为生动的诠释。
在上海,也有着这样一位有“底气”的晋商人物:文通集团董事长李刚。他敢于选择时机,及时迁移,负货远征千万里;他肯于讲求诚信,严守信誉,重廉耻而惜体面;他善于随遇而安,顺应环境,面对困难不低头。
二十年的创业历程,他向我们展现了不畏艰险、吃苦耐劳,长途跋涉,诚信经营的晋商文化,并将晋商文化的精髓不断地放大、延续,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代新晋商是如何在黄浦江畔迅速崛起……
“文通的一次次辉煌离不开一代代‘文通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改革探索的勇气和投身建设的热潮,文通也始终把人放在企业的中心地位,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原则,尤其注重对青年干部、员工的学习引导,培养了一大批追随文通多年的干部员工队伍,正是这种将个人梦想和企业梦想相结合、企业梦想和国家梦想相结合的精神,推动了文通一次次的转型和发展……”7月12日,文通集团在马来西亚举行的年中董事会上,李刚慷慨激昂地说道。话音刚落,掌声雷鸣。从吕梁山区的文水县走到太原直至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这段艰辛的历程让李刚感慨万千。
一次创业 成就终身事业
文通集团的前身,文水化工厂坐落于刘胡兰的故乡——山西省文水县。1988年,34岁的李刚受托赴任该厂副厂长,当时的情况可谓是一穷二白,要技术没有技术,要资金没有资金,有的只是李刚那像刘胡兰一样天不怕地不怕的热情、永不服输的精神与对坚定信仰的那份执着。上任伊始,他就大胆改革,勇敢创新,对传统的旧工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依靠国内新技术改建系列生产线,不断开发出适应需求的新品种。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短短3个月内,就突破了当时的技术难关,将日产量提高了15倍,把不良率降低为不可思议的0%。
这些成就可能早就会让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沾沾自喜,但却绝对不会阻碍充满梦想的李刚前进的步伐。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和壮大,深知温水煮青蛙危害的李刚认识到,要继续发展就绝不能仅仅死守文水,而应该把生存发展的空间向外拓展,于是他把目光定格在了山西省政治、经济、物流中心——太原。1993年,文水化工厂顺利搬迁,更名为山西钾盐厂,之后,李刚八年磨一剑,完成了文通从服务地方经济的县营企业到基于山西、面向全国的民族企业这样一个华丽转变。
2001年,已逾不惑的李刚阅历更为丰富,视野也更为开阔,与此同时他并没有褪去年轻时的那份冲劲和胆识,而是将目标定在了更高的层次之上。在当时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集团斥巨资在上海浦东购置了办公室。“新都”的设立,意味着文通人在“称雄国际大市场,创建国际大集团”大道上阔步前行。当时,中国梦的概念还未提出,但他已经用他自己的睿智,开始诠释着自己的文通梦。目前,文通已是全球最大的碳酸钾生产企业、全国最大的硝酸钾生产企业和水溶性硝酸铵钙生产企业。
李刚深知,现在的“文通”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代名词,而是他“钾盐报国”的终身事业。
二次创业 实现“文通”梦想
从吕梁山走出来以后,李刚就将“扛起中国钾盐的脊梁”作为了自己的抱负和梦想。此后,我们看到的都是他一次次睿智的商业决策和果断执行后所带来的财富惊喜。但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永远不会被成功的喜悦所沉醉,也不会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形式面前表现出任何的浮躁,因为他们懂得“居安思危”和“忧患意识”。
李刚也不例外。在企业稳步发展的时候,他并没有安于现状,反而积极谋划转型。“转型已经是个世界性问题了,所有企业都在说转型,但是没有一家企业是可以真正完成转型的。要让企业持续发展,就要保持一直在转型中。”李刚如是说,他也如是做。
利用多年在上海打下的坚实基础,李刚决定在上海再次迈出开拓性的一步,进军地产领域。2008年上海民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先后建设了文通大厦、文通雅苑、文通国际广场等地产项目,这些项目也成为今天文通真正“立足”上海滩的见证。2011年,民泰集团又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杨浦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尊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上海联合矿权交易所,这标志着文通集团多产业发展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该交易所面向全球矿产资源市场,直接为我国矿企寻找海外矿权、争取国际矿业资源提供交易平台,同时也为国内矿企提供亟需的法规政策服务、专业矿权评估服务、投融资等一系列服务。该平台将组织包括国内和国际间的采矿权、探矿权交易,矿业企业产权交易,矿产品交易,探矿、采矿技术交易以及矿业领域其他权益交易。“这个矿权交易所还在起步阶段,我相信在未来的3-5年内,我们一定能做出成绩。”如今民泰集团已经形成以地产为核心,以投资资源能源、金融业、贸易、要素市场为一体、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李刚更是透露,上海自由贸易区成功挂牌之后,集团将有可能利用好自贸区的政策优势进一步扩宽集团在金融、贸易领域的发展。
跨领域的发展让李刚初尝了转型的甜头,之后他又在心中打起了一个更大更宏伟的转型算盘。去年,随着集团主营产品硝酸钾、碳酸钾的市场变化和山西当地生产环境的变化,考虑到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李刚决定将原先山西的生产基地从文水战略转移至青海。“集团这次决策是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响应国家号召,快速搭上西部大开放的列车。”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足以体现了李刚身上“见机行事,应变图存”的晋商精神。
经过一年时间的磨合,目前文通在青海的项目正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新项目投产后,生产能力翻一番,机械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劳动力成本大幅下降,产品的成本优势大幅提升。据了解,公司采用离子交换生产工艺生产硝酸钾、氯化铵两大产品,硝酸钾生产规模已达20万吨/年,氯化铵达11万吨/年,年销售收入为13亿元,这进一步巩固了文通在钾盐行业的领军地位。同时,李刚认为企业发展不能“单打独斗”。他将把青海、新疆和甘肃建设具有资源优势较强、技术成熟先进、发展前景好、竞争力强的项目全部整合起来,走出一条强强联手之路,与中国钾盐产业共同发展、共同壮大。 对李刚而言,创业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一根筋”的故事。别人觉得苦、累、烦,他从来都认为这是“乐趣,金不换的感觉”。有人说,当一个人有了梦想,他的心里就像烈火一样燃烧,滚烫滚烫的。或许在李刚的心里也正燃着一团火,照亮了他创业“二级跳”的道路。
文通文化 感化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企业发展的速度快得多,同样企业倒闭的速度也比发达国家的企业快得多,曾经辉煌一时的巨人、旭日升、三株等企业几乎成为历史名词。但也有娃哈哈、老凤祥等企业在几十年内历经成功和失败,还能兴而不衰。为何他们能够基业长青?这是每一个经过多年打拼且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面临转型的民营企业家最为关心的问题。答案就是企业文化。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在她的回忆录《唐宁街的年代》中说道:“我的政府是一个将哲理、信念付诸实施的政府,而不是一个只致力执行规章制度而设立的机关。”同样,一个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也应该是一种“信念”的实现。而企业文化恰恰就是企业“信念”的最佳体现。
李刚认为,文通发展为一个强大的企业,除了靠经济、技术等硬实力外,还靠文化的软实力。因为文化是决定企业未来的重要力量。因此,李刚多次强调文通要在企业文化上多下功夫,并且身体力行。除了通过各种培训、运动、体检等方式,引导员工养成健康阳光的生活习惯,倡导员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理念,促进其身心健康,为公司营造和谐奋进的发展环境外,李刚要求集团所有员工做好感恩文化、民族文化、诚信文化。
今年7月,文通在山西太原为今年退休的老员工举办了盛大的60大寿生日聚会暨退休仪式,感谢他们多年来作为文通人为企业拼搏奉献。席间,李刚向老干部们详细讲述了公司当前的发展形势以及人员退休后的待遇情况,他说:“老同志是文通发展的宝贵财富,有了他们才有文通今天的成绩。”饮水思源、叶落归根,在李刚的表述里充分体现了他对昔日文通人的亲切关怀和深厚感恩。
9月8日,文通集团召开2014年换届人事安排座谈会。为了让每一位股东都能参与文通的创新与改革,李刚提出集团重大事项及重大决策要秉承“公开、透明、集体决策”的原则。要健全体制、机制,提高集团整体运营效率;决策层、经营层人员有老、中、青相结合方式,真正建立一支与时俱进的队伍;经理层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三对外,一重大”的科学管理,真正用好的体制、机制为企业今后的平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确保企业的长治久安。
同时,作为杨浦区工商联副主席,企业,结合此次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文通集团不断在思路上引导、在制度上创新,采取灵活的教育形式和实施有效监督,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依法经营教育、廉洁从业教育,利用员工例会和培训会议不断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宣传公司的廉政制度,使员工能正确看待金钱利益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成长的灵魂。多年来,无论是文通总部的迁移,还是企业内部的改制,或者是兼并重组方案的制定,文通都能做到平稳顺利。原因很简单,在每一个决策中李刚都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切实有效地为他们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和后顾之忧。正如这次文通二次创业的战略西迁,也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集团生产基地战略西迁,需要大批懂技术、懂管理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车间技术骨干,但是在搬迁过程中很多员工表示已经适应了上海的环境和生活,不愿意远赴青海、远离家人。但是生产基地已经西迁,仅靠一些当地的生产员工远远不能支撑整个基地的运作,在这种紧要关头,李刚并没有焦躁不安,他提出在搬迁企业员工安排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两条原则:第一个原则,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员工随企业西迁,多次召开干部动员大会和全体员工动员大会,讲清楚企业生产基地西迁的目的,宣传公司融入西部大开发后的未来发展前景,详细说明公司对随迁员工的鼓励政策,去西部生产基地的干部员工不仅提高了待遇、级别,对举家随迁的员工除安置住房外还将安排配偶的工作;第二个原则,坚定维护职工切身利益,允许职工多向选择,除经劳动部门批准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提前退休人员之外,如果自愿选择自谋职业、解除劳动合同进入失业的职工,公司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予以补偿。
这是一次企业对“文通人”的考验,更是一次对李刚的考验。“一个不为员工着想的老总不是好老总,一个不考虑员工利益的企业不可能是优秀企业,更不可能成为百年企业,一个没有员工文化的公司何谈员工凝聚力和忠诚度。所以,员工过得比我好,家庭幸福美满是我最开心的事。这不仅是公司发展的需要,也是我要终身肩负的责任。”正因为李刚的这种文通文化、文通精神感化了员工。截至目前,集团从山西和上海已有近百名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充实到青海和新疆的生产基地。之后还将有一批骨干员工陆陆续续前往。“我们现在实行轮班制,一批人过去后再换另一批人过去,我们一定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工作中体现他们最大的价值。”
“中国梦”的提出,让我们伟大祖国走向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而李刚的“文通梦”,让我们看到了他与文通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更看到他对全体员工寄予了殷切的希望,鼓励大家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文通的共同奋斗目标中,让所有员工走向共同富裕。
我们不得不说,李刚的“文通梦”是对“中国梦”最为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