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青阳 在同质化年代追索个人创作意涵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df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萧青阳的那天,他刚逛完跳蚤市场回到工作室。逛跳蚤市场是他每周的固定行程。他在跳蚤市场看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物。他喜欢并追求这些独特的民间美学。萧青阳观察大中华地区的设计,发现不同地方的风格却呈现出高度的同质性,“就像万胞胎一样”,所以就继续逛自己的跳蚤市场,寻找那些奇特的美感。
  萧青阳的工作室对面是一家图书馆,他常常到里面去看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在历史的纵向比较中,他惊讶地发现:比起古人,现在的我们是退化了。“新一代的设计师都懂得把老祖先留下来的书法拿出来使用,但大多数都只是卖弄毛笔的笔触。其实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里,光书法的流派就非常多样,这些都可以精密再精密。设计是一种研究,‘回头复习’的功课一定要做。”
  萧青阳长期以来都以唱片封面设计为主,曾四度入围格莱美奖,书籍设计每年只做一到两本,但每次的作品都备受关注和推崇。他说,书籍设计与唱片设计就像住隔壁的邻居,音乐包装里文字很重要,文字包装也应该有音乐感。他运用不同的媒材,他使作品跨界、混合,让不同类型的人都来欣赏自己的创作。
  他有强烈的作者意识。萧青阳希望每一次的合作都是与文字/音乐创作者一起完成创作,因此,“那不只是设计”,而是一种行为,一个表达,一次交流。他为《远见》杂志专刊设计封面,历经两个月的企划与场勘,实地丈量、收割、拍摄,才完成从稻海中浮现的光人图腾;为《胡士托风波》设计封面,他会先研究美国当年的音乐形态和美术风格;与音乐家李欣芸合作的《故事岛》音乐+手工剪纸书,耗时两年之久……这种“精密再精密”,既深入文本/音乐意涵又提出自己想法的态度,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真实质感——关于在地的,关于年代的,关于情感的。
  萧青阳一直在从设计师到表达地球情感的艺术家的进化路上。
  
  对话
  书香:您的设计作品以唱片封面设计为主,对于书籍设计上的合作,会有怎样的选择考量?
  萧:本来一个作者就是一个样子,所以我绝对尊重文字创作者,我倒是比较挑剔和我合作的出版商或团体。我们是要做一个志同道合,共同理想的创作?还是只做一个以销售为主,快速达成的作品?其实并不是我在挑剔他们,是我选择自己能力所及的合作方案。我比较擅长先检查意涵再去做创作的设计。如果找我合作的伙伴告诉我说,我们可以继续深入,可以有一个观点,可以有一个年代的品味,我就觉得他是我的好伙伴。
  书香:近期完成了什么特别的设计?
  萧:远流即将出版一套华文小说创作比赛优胜者的作品集,这个设计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是,我看到新一代的创作者他们的文字有自己的意涵,有新的要表达的情境。这让我想到我调彩色色墨,准备做创作的那个瞬间,其实充满期待和可能性。我就决定这三本书的封面用调色的概念,当成一个很大胆的灵感来完成三幅创作。我不想因我的作品去定调这三位优胜者作品的意涵,我更想表达的是创作的冲动,也当作我向很多一直创作但还没出人头地的作者们的致敬。
  书香:去年您为《远见》杂志所做的封面也很大胆,而且费时。
  萧:我跟杂志社提出计划时,他们也吓到了。我的作品不是只有那一个封面的印刷,当时的举动跟议题都是艺术。所以我跟记者朋友说:“只要愿意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张开你的双手,就像农夫种稻割稻一样,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光芒。”我觉得大家看到的感动不是简单的因为设计。我长期以来都喜欢表达装帧以外的想法。所以我真的做得不多,因为每一个封面要快速完成真的可以很快,但当我把它变成一个计划的时候,就要耗掉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要等到稻子成熟,请部落的农夫们一起来收割,租很高的缆车来摄影,把整个举动记录下来,最后它是一个封面,也是一个记录。
  书香:您目前为止觉得最满意的一个作品是哪个?
  萧:两年前做到今年年初的一本《故事岛》的音乐+书的合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大融合。我要挑战的是,它的身份可能不再是音乐,不再是书籍,它有很多意涵可以让很多人来读它,去懂它。这个作品到目前为止,在全世界得了5个奖项,有音乐奖项、有设计奖项、有书籍的奖项。接下来我会有更多的计划是更混合,更看不出是什么东西的。
  书香:您在做设计的时候,会有手绘稿吗?
  萧:我喜欢手绘,我觉得手绘的东西非常原创。手绘是一种练习,是一种自我挑战、内心的思考和手工的能力。近期我提醒自己做更多的手绘练习,或者用手绘的方法来发表作品。我出道于手工年代,经过电脑时代,现在又回到手工年代。我希望告诉大家,电脑的整体感加上手工的原创,它们的组合可以发挥人性与科技这两个角度的最好效果。
  书香:您曾担任金蝶奖的评审,您评断一个设计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萧:我参加过一次金蝶奖的评审,可是我受邀的次数非常多,大部分我都婉拒了。因为我觉得身为一个创作者,参与任何活动都应该提出自己的观感,金蝶奖的评审不能只是评鉴设计品的装帧。我常常会思考:设计过度会不会影响文字?设计过于个人主张,失去了文字的灵魂,反而是一个不好的设计。金蝶奖的评鉴太过于以设计主张为大重点,在文字方面顾虑得不够多。
  书香:您认为近年两岸三地的设计风格有什么差异?
  萧:这两年我特别想要观察新生代,新的思考的表现。我觉得这两年两岸三地的设计风格很接近,新一代的设计师看起来都像一个人。可能是电脑科技的潮流,导致所有人平常吸收的美感是一样的。
  其实我很期待不同的地方,吸收当地养分的设计师可以把当地的美学介绍出来跟大家分享。我很努力想要把台湾的美学跟很多人分享。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大陆的设计家们不只是大视野,而是可以看到从安徽来的设计师表达安徽的美感,看到福建沿海的设计家表现福建的美感……将来华文市场的美学就会各式各样。它不会让我觉得,好像大家都很棒,可是那么大的一个国家,怎么都那么像?这个让我很难理解。
  书香:那您个人的设计风格是怎么养成的?
  萧:我觉得要感动别人,自己必须在当中生长。所以我不会表现一个上海风的设计美学,也不会表现四川风格的美术美学,因为我不是在那里长大,我绝对不懂那里的情感。我喜欢用台湾的美学来表达,就是因为我在这里长大,我比较懂她,从有把握的东西去做设计是比较诚实的。
  我觉得设计是一种研究。有很多知识在课本里面都是很刻板的,可是有些在民间的美感要自己去追求,如果你停止了追求,那代表你不想得到符合大众民间的功课。这些事情我了解,我懂了,有一天在我做作品的时候,就可以把它转换为作品,我不会太心虚。
其他文献
《书香两岸》面世三年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年弹指一挥间,但《书香两岸》却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路,期间因理念不一而走了弯路;因经营无助而陷入困境;因人才缺失而影响了质量,等等。但《书香两岸》都挺过来了,而且还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因为《书香两岸》,搭建了两岸业界交流的平台,密切了两岸业界的感情、交流了两岸业界的理念、增强了两岸业界的共识,为两岸书业的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因为《书香两岸》,为两岸图书交流
期刊
今年是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1881~2011),逝世七十五周年(1936~2011)。我记得,以前这两个日子,是有不少活动的。诞辰纪念和逝世纪念哪个意义更重大,好像到了整数年,这意义方能凸显。鲁迅诞辰一百年的一九八一年,专门出版了新版的《鲁迅全集》。鲁迅逝世十周年(1946)和二十周年(1956),都有大的活动,一九五六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即含纪念的意思。  有家杂志每期都策划一个专题,然后按照
期刊
相较于西方历史小说,中国大陆历史小说由于受到市场的限制,其创作理念和技能的滞后,使得在文本上显得相形见绌,近年来令人眼前一亮的历史叙事作品乏善可陈。当下的大陆历史小说,或流于戏说、穿越,或附庸主流意识,或缺乏客观史料和坚实的历史观点的支撑,那些历史人物也总在迷雾的笼罩之下,残缺不全或被妖魔化。“国人的历史观亟需‘除魅’,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是该到了走出过分功利化的怪圈的时候了。”赵柏田说。  在当
期刊
古书上提到读书人的时候,总会出现“晴耕雨读”的字样,想必,那是古来文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现代人的耕读生活。  先从故事开始说起。  出生于山村的阿默,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顿,渐渐体认到童年记忆和山林生活是自己生命的温暖慰藉,所以从二十多年前回归山林,透过阅读和野地观察,学习土地伦理,并陆续写下五十种家乡植物的风姿,描摹人与植物(自然)彼此的厚生关系。《我生命中的花草树木
期刊
两年前我写下了“出版社时代”的终结,讨论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昌盛的时代,无可挽回的命运。两年来许多人不断争执这个问题,怎么可能出版社会边缘化、会衰亡呢?  出版社掌控产业的历史太久,所有现在活着的人,一出生看见的就是出版社主宰市场的现况。我们无法想象出版社被边缘化的景象。这很合理。不过六月末 J. K.罗琳筹建中的新网站“波特更多”(Pottermore) 有了新八卦,为这个产业议题再添了一记警示。 
期刊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全球版权产业迅猛发展,各种侵权问题也随之而来,版权保护已成为国际版权业界需要共同面对的普遍难题。为了加强各地域、各种版权资源之间的交流和协助,促进版权产业的良性发展,在上海市版权局和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院的大力支持下,上海版权保护协会和上海版权服务中心(SCSC)、韩国著作权委员会于8月19日,2011年上海书展期间,共同发起、举办“2011中韩版权保护研讨会”。  
期刊
8月17日~23日,为期一周的2011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成功举办。  参展面积为2.2万平方米,参展图书品种超过15万种,汇集了来自全国500家出版社。本届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传承经典,谱写辉煌”为主题,设置了主题展示馆、献礼图书展销馆、主宾城市重庆出版馆、中国出版集团馆、各地出版馆等多个区域,举办440余项文化活动,吸引了300多位海内外知名人士亲临书展现场,2
期刊
孟磊与江慧仪家中屋顶的花园一隅,是一个小小的生态园。那里有水塔,木瓜树、四季豆、山药和厨余桶,木瓜树为水塔及其他更小的植物遮荫,水塔为四周的环境降温、挡风,并反射太阳光给木瓜树。当山药成功攀爬上木瓜树后,四季豆便借着山药之助往上生长,厨余桶则为这个小生态抵挡强风,形成较阴凉的微气候。此外厨余成为植物的肥料,水塔用来储存雨水……  之所以将这个屋顶小角落称为生态园,是因为这里的种植物组合经过精心设计
期刊
一切就从你拿起一本书开始。    是什么吸引了你的眼球?  封面设计、纸张的质感、翻阅起来的舒适度……就好像一见钟情般,让原本只是纯粹的,需要静下来阅读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触感、视觉感。这是设计师的功劳。    每一本书都是设计师为文本量身打造的外衣。因此,设计师要深入了解文本所要传递的意涵,写作者想要展现的风格,并通过艺术的语言,把文本和设计融为一体,并隐于文本之后。作为一位成功的设计师,他们能
期刊
第一次见到张典婉,是在她于厦门下榻的旅馆中。那天她刚从培田(福建省连城县西南部的古村落,保有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风尘仆仆回来,兴奋地描述着一路见闻,丝毫未显路途迢迢所带来的疲惫。后来几天的相处中,我发现只要是关于客家的话题,她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张典婉是客家人。  再次见到她时,她作为嘉宾出席哈尔滨书市上《萧红印象》的新书发表会,身穿改良式旗袍搭配牛仔裤,在台上娓娓道来自己在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