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型的学者与建构主义的知识生产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ko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 读】在后形而上学语境下,以知识论的方式追求真理越发显得难能可贵,这是需要足够的学术能力与学术勇气才能胜任的。《祁志祥学术自选集》广泛涉猎文学、美学、佛学、人学、国学等诸领域,而且能分别收获知识,创构理论。祁志祥的求真型研究,尚有较为自觉的反思意识,因而可谓之建构主义的知识生产。
  【关键词】《祁志祥学术自选集》 求真 建构主义
  大凡知识人,都会有对知识的追问。这是毫无疑问的。然则,对知识的追问有不同的致思方式。这里不妨简述其中一二。第一种,不加反思地认为自己是主体,而研究的对象是客体,只要我们功夫到家,就一定能够得出关于客体的知识。第二种,意识到自己是研究主体,并且相信自己具备必要的认知能力,可以得出关于客体的知识,但由于意识到了认知能力等条件会对知识产生影响,于是乎不再认为关于客体的知识是唯一的、排他的。第三种,放弃追问知识的冲动,而把重点置于对知识的反思之中,从而关联起知识的社会历史条件,这样的研究也是有知识学价值的。第四种,认为世界没有实体的、确定的知识,知识是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建构,它不过是关系中的存在,甚至无非就是权力的表征,继而还可能认为,我们关于世界的言说,大多是复杂的话语建构而已。为此之故,我们的研究就应该对话语进行分析,借此爆破知识的“社会学逻辑”。凡此种种,都是在和知识打交道,算得上形成了各自的相关研究形态。相对而言,第一、二种可谓求真型的研究;第三、四种则可称为反思性的研究。求真型的研究,着眼于知识生产本身,而更少顾及知识与社会的关联。其优点是对知识有兴趣,也容易发现知识,生产主义。反思性的研究,也会密切关联知识本身,但是它更多的是借助于对知识的言说来勾连社会。其特长在于提供知识生产的条件,同时也易于作用于世道人心,发挥知识的功利价值。两种类型的研究之间也是有关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种类型的研究优哪种类型的研究劣,它们其实各有专长,可以互补。
  然而,晚近数年,在后形而上学语境下,在社会科学越来越对人文学科构成压抑的情势下,求真型的研究似乎呈式微之态。个中缘由大概是由于人们对于那种靠思辨而来,具有意识哲学痕迹,并偏于抽象的知识越来越失去了信心。联系与之相关的知识学本质论来看,人们似乎还会觉得如今谈论本质是思想落后的表现,有观念陈旧的意味。其实,这里面存在一定的误会。道理很简单,因为后形而上学也是形而上学,人文学科也有其真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清醒和自觉,能够应对后形而上学的挑战,可以适度地做跨学科的人文研究,那就完全可以积极投身于求真型的研究之中。
  近读《祁志祥学术自选集》,发现祁志祥就投身于这样的求真型研究之中。数十年来,他一直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思索,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回答。综观《祁志祥学术自选集》,全书凡6辑,从文学出发,上升到美学,又臻于佛学,并回心于更为包容宽厚的人学、国学之境,最后还延伸到了法学领域,但在法学领域的研究又始终回响的是人学、国学的“音景”。限于笔者水平,这里仅选择祁志祥对真理的探究这一知识学角度,讨论一下作为求真型的研究,是怎样在其文学、美学研究中体现的。
  其一,以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从事知识生产。在求真型的学者看来,我们从事研究就是要去找到知识,去发现对象的规律。祁志祥对文艺的研究,就是以获得文艺“是什么”的“知识”为追求的。他千方百計地就是想去“概括”出艺术的“本质”。大概在祁志祥看来,只有追问到了关于文艺的“知识”,只有“概括”出了这个“本质”,我们才不愧于是在从事“科学研究”。为此,祁志祥以研究者的主体身份,打量文艺这个客体,而后发现文艺不是客观世界的物,而是和人的主体世界有关,即“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品,都是人的精神产品,是一门精神形态”[1]4。这一关于文艺是“精神形态”的概括,显然和他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有关。基于此,他要继续去找到文艺的本质,从而把作为精神形态的“文艺”和“非文艺”区分开来。换言之,他还需要继续去寻找文艺究竟“是什么”的那个“什么”。通过学术史考辨,他认同了“审美性”是文艺的特殊属性,也就是文艺是“审美性的精神形态”。审美性可以让文艺区隔于非文艺,因此就可以作为文艺的本质了。然而,对于这一审美性本质,我们有必要继续去展开研究,去回答它的“是什么”。这显然是有困难的,因为不停地追问“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在一步步地考问文艺的“本体”,而“本体”,在主客二分的思维下,它最终还得以“现象”示人,于是我们只要描述这现象的几点属性、特征,大体就可以认清楚文艺的本体。作为审美的文艺,它无疑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形式性等可直观的特点,它同时也是文艺之所以具有审美的知识学原因。至此,“文艺是审美的精神形态”,就是我们寻找到的文艺“知识”了。不难发现,祁志祥对文艺的研究是求真型的。他始终试图搞清楚的是他所研究对象的特点、属性,也就是本质。找到了本质,就发现了知识,找到了真理。
  其二,以知识的名义,和学者交流。求真型的学者,尊重的是知识,大有“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自觉。他在从事相关问题研究时,往往只以是非论。至于这是非之论所带来的光明,会不会让那些一时还不习惯光线的眼睛被灼伤,求真型的学者,有时候是不会过多考虑的。比如,关于“文艺是审美的精神形态”[1]3,这就是对此前主流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商榷”。在祁志祥看来,文艺的“意识形态”说,是理性认知框架下的文艺论,它不能解释文艺非理性、无意识的一面,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意识与本能的统一”“自觉与直觉的统一”等乃文艺的存在。[1]7而将文艺视为精神形态,则可以包容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还可以凸显文艺与其他意识形态的不同。祁志祥因此认为,“精神形态”说才是有关文艺的知识。我们且不说祁志祥的看法是否有道理,但仅凭他能够向钱中文、童庆炳、王元骧等师长辈著名学者说真话这一点,就已然让我们对求真型学人的气象有一些体会。
  其三,著书立说,别立新宗。毫无疑问,求真型的学术研究,它不仅仅是为了解释既往的学术,从而获得某种学术的权威阐释权,它也是为了借此加入既往的学术史之中,这当然就要求其学术研究必须有迥异于学术史的知识发现。求真型的学者,因此有著书立说、别立新宗的内在诉求。以本书相关的美学研究来看,祁志祥就提出了“美是普遍快感的对象”“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等新说法。这些相互关联的说法,无疑也是他所建构的“乐感美学”新说的核心观念。[1]181乐感美学,也许还会让我们想起康德等人的经典美学知识,但毕竟和康德等人的说法有区分。   我们有必要再回到求真型的研究和反思型的研究来讨论一下的是,求真型的研究是否就得出本质主义的知识呢?反思型的研究难道就导向反本质主义/非本质主义的知识?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这里不拟深究,而只提出一点,即只要我们的“知识论”不是极端主义的,那么,求真型的研究、反思型的研究都可能走向建构主义的知识生产。所谓建构主义的知识生产,其意是说,它认同学术研究对知识的追问,甚至也相信有实体的知识,只是它不独断论地认为只有“我占有真理”,而承认“真理占有我”,并且愿意和他人对话,也欢迎作为研究对象被反思。[2]
  我们认为,作为求真型学者的祁志祥,他所认同的知识观就是建构主义的。限于篇幅,这里仅举一例为证。在创构乐感美学时,祁志祥选择的是“建设性后现代”这一知识观念和方法论。“建设性后现代”是对后现代的回应,这种回应也可以说是“改造”,是“综合创新”。它一方面吸收了后现代的有益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恐怕是,对认识的条件有更自觉的认知,对认识的能力也不再那么自信,也就是不再认同于本质主义,已然放弃了自然科学式的研究;但另一方面,又依然坚定地认为世界是有本质的,我们需要用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去寻找本质,获得知识。即使事物没有“实体性”的本质,但回到事物本身看,它所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也是有统一性的,我们就是要去认知、追问这“现象背后的统一性”[1]210。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知识,世界才不至于不确定,真善美才有可能彰显。可以说,祁志祥认同“建设性后现代”是非常自然而正当的,这一方面很符合他求真的研究气质,另一方面又保证了其知识生产的有效性。
  从知识论看,祁志祥的“建设性后现代观”,显然不是本质主义的,也不是反本质主义的,而毋宁说是建构主义的。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一方面认为有本质,但本质不是实体的,而是建构的。它是基于某种学理,因了某种认知兴趣,或者更是特定语境下的现实考虑,当然也可能是知识所处的境况给定的。但無论如何,我们要去除本质主义的观念,特别是不能让本质主义的观念变成一种意识形态,或者结合某种意识形态,否则,就可能肆虐人间,走向知识的反面。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因此肯定对话的必要,并强调反思的重要。祁志祥曾就学术批评写过一段话:“历史上发生的这些教训告诫我们:在批评前人不足、重构美学新论时要怀有‘忠恕之道’,对待别人的成果要尽量肯定、吸收其可取之处,对待自己的立论切勿自以为是,要给别人留下商榷的余地。”[1]204作为求真型的学者,祁志祥能够持如此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就表明了他对知识的那份特殊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再次说明他认同的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总之,《祁志祥学术自选集》是一位求真型学者孜孜以求几十年的学术代表作,其中大多篇什无疑是他自己所认同的“阶段性”成果。不妨说,当今整个人文学科研究界,能够像祁志祥一样涉及文学、美学、佛学、人学、国学等众多领域,并且在每个领域都能有所创获,这其实并不多见。就此而言,《祁志祥学术自选集》便是独特的存在,让人佩服不已。作为学界无名小卒,我实在无能做出其学术本身的评价,于是,我非常期待方家能够与求真型的学者祁志祥以真理的名义切磋交流,以嘉惠学界。窃以为,这也是建构主义知识观主导下的知识生产的内在诉求。
  [本文系2019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JD19053)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祁志祥.祁志祥学术自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4.
  [2]陶东风.文学理论与公共言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
  文艺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周雨尘)
其他文献
西方文论在其学术架构中将中国文论的议题把握为所谓的中国问题,其实质乃是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只有通过对这个镜像的探究,中国文论才能更明晰地洞察和把握自身的问题,进而向西方世界明示中国经验与中国文论的特色之所在,以求在世界文论的格局中为中国文论重塑主体性,推动立足于中国问题意识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  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   学术研究要提出并解决某一研究领域中的问题,问题本身及其解答的方
期刊
《新时代文论与审美之思》,范玉刚著,人民出版社,2019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历史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时代所需要的文化艺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而文艺的繁荣发展又必然内含和要求文艺理论的创新建设、文艺理论学术话语的概况与表达。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文艺现状既是真正“无愧于时代”的优
期刊
双雪涛笔下人物的性格往往具有一种自反式的逻辑,温和下潜藏着偏执,焦躁中夹杂着隐忍,纯粹里暗含着狡猾。这样的人物描画引领着意料之外的情节走向,自然会抓取读者的视线。双雪涛的小说不拘一格,游走于类型与反类型写作之间,维持着严肃与通俗的平衡,让评论者和普通读者皆有所得。东北故乡的真切“记忆”是他的创作源泉,但是他又曾在自己的小说里调侃作文和撒谎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朴素地讲,双雪涛小说创作的有趣源于略带空灵
期刊
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人类的生活,对人类文化生活、经济运行和社会面貌产生了巨大影响。人工智能不仅是理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更是人文社科领域的焦点。其中,“人机结合”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议题。   2020年8月28日,马斯克(ElonMusk)在Neuralink发布会上展示了脑机接口新设备,只需将一枚硬币大小的计算机芯片植入大脑中,即可感知、记录甚至改善大脑活动。实
期刊
一   如今这个时代,只要点开微信、微博上的热帖,对底下的留言评论稍加关注,不难不被当中的“戾气”所震慑。这些留言往往歧见纷纭、党同伐异,常使人有置身乱局之感。特别是出现社会重大事件的时候,网络上会迅速集结几股势力,大家各怀立场、尖锐对立,彼此视对方为“乌合之众”,并不遗余力地攻击谩骂。当然,如有足够耐心在这些留言中披沙拣金的话,偶尔也会发现一些有思想的声音,但这类声音实在微弱,很容易就会被那情
期刊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无论是从其研究著述的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王春林都称得上是有其一席之位的批评家。稍微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其勤奋的程度,他那一篇篇雪花飞似的评论文章以及等身的著作便是最好的证明。贺绍俊称他为“一头认真的批评‘大象’”,孟繁华称他为“文学批评前线的战士”,然而这“战士”绝不仅骁勇,而且更善战。他的当代文学评论,既有不断立足于现场、跟踪式的阅读和批评,如《新世纪长篇小说地图》《新世纪长篇小说
期刊
【导读】本文通过对《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文化研究》等刊物的考察,梳理2020年我国媒介文化研究的整体发展状况,并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以饭圈亚文化、媒介化空间转向、短视频为代表的视听文化、社交媒体文化、数字化的审美鸿沟等议题颇受关注。也正是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我国当代媒介文化不断发生裂变,新的审美形态和文化认同在数字技术的介入过程中不断得到重构和发展。  【关键词】数字技术
期刊
《新時代文论与审美之思》,范玉刚著,人民出版社,2019  新时代以来,中国的文艺理论与美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一定意义上彰显出理论的重大转型。众多著述在立论基础、问题意识、现实关怀、话语形态等方面焕然一新。其中,范玉刚教授的新作《新时代文论与审美之思》,是具有开拓性的一本专著。该书于2019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35万余字,汇聚了作者近5年的一些重要文章。主要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为马克思主
期刊
【导读】文学和图像是艺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以王朝体系的编年史叙事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和图像关系进行了爬梳、整理,并以“文学图像论”为基本理论模型,建构了一种立足于中国语境的文学图像关系史。其中,横跨中唐至清末1000多年的士人阶层的题画诗,以及其所题咏的文人画,则构成了把握《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书写的一条线索。  【关键词】文学图像题画诗文人画  在《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以下简
期刊
【导读】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同名主题曲由著名歌星王菲演唱,在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本文以王菲版主题曲及其争议为研究对象,从“主旋律美学”和“流行音乐文化”两个层面来分析引发争议的原因,由此探讨“主旋律流行音乐”的可能性。  【关键词】王菲《我和我的祖国》流行音乐主旋律  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在预售阶段票房就超过了2亿元,创造了主旋律电影的预售纪录。预告片未出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