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中药配方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来源 :医食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s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中国传统中药配方治疗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观察组进行中国传统中药配方治疗,对照组进行西药对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方式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中,38例治愈,9例显效,总有效率为94%;而对照组50例患者中,25例治愈,12例显效,总有效率为74%。两者患者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传统中药配方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症治疗,值得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推广。
  关键字:中国传统中药配方;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119-01
  颈性眩晕主要是指由于颈部病变引起锥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导致患者眩晕。颈性眩晕通常有以下症状:头晕、颈部疼痛。当患者头部过度后仰或是当头部转动在某一位置时出现眩晕、恶心、耳鸣、甚至呕吐的症状[1]。眩晕主要与头部位置相关,因此又可以称为位置性眩晕。产生颈性眩晕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机械性压迫,是推动脉受骨刺性压迫,当推动脉发生病变时很容易发生;二是由于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从而引发的推动脉痉挛[2]。在临床上,颈性眩晕多在中老年人中发生,颈性眩晕的病因与肾精不足、痰浊蒙蔽相关。近年来,国内各大医院选择中国传统中药配方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47.2±6.1)岁,病程2个月-21年。对照组中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45.3±7.3)岁,病程3个月-1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传统中药配方治疗方法。其药用处方为:天麻12g、炙甘草15g、钩藤(后下)10g,葛根17g、竹茹15g、炒杜仲18g、桑寄生18g、茯神15g、怀牛膝各15g,石决明(先煎)20g、白芍20g。每日一次,以水煎煮,取药汁200mL,分两次温服[3]。一周为一个疗程,共进行两个疗程。
  1.2.2对照组
  给对照组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西药对症等治疗。
  1.3疗效判定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显效:症状和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
  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或加重。
  1.4统计学分析
  上述患者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50例患者中,38例治愈,9例显效,总有效率为94%;而对照组50例患者中,25例治愈,12例显效,总有效率为74%。两者患者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疗效详情见表1。
  3.讨论
  经常出现眩晕并伴有颈枕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是颈性眩晕的临床表现。颈性眩晕通常与颈椎病有关,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是经性眩晕相关的主要颈椎病。
  中国医学认为,眩晕的症状,十有八九是因为体虚,兼火兼痰患者少有。临床发现,颈性眩晕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多数病因是由于肝肾亏阴、操劳过度或是由于长期的久坐久视且颈部姿势不当,加上缺少基本活动和锻炼,导致肝肾不足[4]。在治疗方面应当选择补肝补肾、祛风化痰的药用。天麻、生决明子、钩藤的疗效主要是祛风降逆,辅助以清降的山栀,活血的牛膝,桑寄生、杜仲等具有滋养肝脏和平肝之逆效果。而夜交藤、茯神具有养神安眠、缓解失眠的效果。白芍柔肝,葛根解痉,竹茹也具有祛痰的作用[5]。
  在本次临床疗效分析观察中,观察组50例患者,38例治愈,9例显效,总有效率为94%;而对照组50例患者,25例治愈,12例显效,总有效率为74%。两者患者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中国传统中药配方治疗颈性眩晕时,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效果,值得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推广。
  参考文献:
  [1]任维.中药辨证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52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02):22-24
  [2]王晓明,陈斌,念其进.中药内服结合枕颌带牵引治疗颈性眩晕88例[J].河北中医.2011(02):437-439
  [3]尹烨,王净净.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的Meta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2):1024-1026
  [4]刘玲霞.中医辨证治疗颈性眩晕[J].湖北中医杂志.2010(08):756-757
  [5]樊建平,张子明,徐因,李庆娟,贾小红,宋玉勤,张希洲.舒颈定眩颗粒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11(12):94-96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检查在脑微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脑微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磁共振检查影像。结果 脑微出血患者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与体征,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为在梯度回波T2W I均匀一致的卵圆形T2信号减低区。结论 脑微出血患者MRI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MRI检查对脑微出血的诊断有确诊意义,对治疗方法选择及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脑微出血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采用小切口开窗骨髓核摘除手术对患有腰间盘突出症中的并腰椎管狭窄的治疗,确定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本文将去在2009年5月—2012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并腰椎管狭窄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当中随机抽取56例,采用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并让术后的患者接受临床恢复治疗。 结果 56例患者在临床上的恢复较快,其中有3例出现轻微的间歇性跛行,1例出现轻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沙美特罗替卡松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患者采取沙美特罗替卡松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茶碱缓释片进行治疗。治疗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每日2次,一次一吸,主要包括50μg含沙美特罗和250μg丙酸氟替卡松。对照组患者每天2次,每次0.1g茶碱缓释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在不同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并考察pH值变化情况。结果: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与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三种输液配伍后,4h内配伍液外观、含量及pH值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与三种输液配伍后,稳定性较好,且不受氯离子影响。  关键词: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输液;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0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82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所选取的82例患者中,治愈65例,显著改善6例,改善4例,无效7例,治愈率为79.3%,总有效率为91.2%。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4例不良反应,均发生于治疗初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3例口干,1例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氨氯地平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及血脂各项指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结合曲安奈德痛点注射治疗骨性膝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条件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曲安奈德痛点注射治疗,三周为一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5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门诊复诊,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观察组96.0% ,对照组92.0%,两组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期刊
摘要:目的:对孟鲁司特联同布地奈德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研究。方法:选择50例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间在我院进行老年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对全部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对治疗组患者进行孟鲁司特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哮喘发作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丹参治疗组合对照组各430例,丹参治疗组用常规治疗加丹参注射液,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后症状,肺部湿性罗音消失和疗程结束时间,结果,总有效治疗组为95.3%,对照为93%,对照组平均显效时间8.91±0.24天,丹参治疗组6.21±0.32天。  中图分类号:R722.1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
期刊
摘要:目的:对慢性咽炎治疗中咽炎丸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慢性咽炎患者14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2例接受复方草珊瑚含片含服治疗,观察组74例接受咽炎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2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不良反应症状未经特殊处理,在停药后均自行消失。结论:在慢性咽炎治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