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中国传统中药配方治疗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观察组进行中国传统中药配方治疗,对照组进行西药对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方式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中,38例治愈,9例显效,总有效率为94%;而对照组50例患者中,25例治愈,12例显效,总有效率为74%。两者患者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传统中药配方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症治疗,值得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推广。
关键字:中国传统中药配方;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119-01
颈性眩晕主要是指由于颈部病变引起锥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导致患者眩晕。颈性眩晕通常有以下症状:头晕、颈部疼痛。当患者头部过度后仰或是当头部转动在某一位置时出现眩晕、恶心、耳鸣、甚至呕吐的症状[1]。眩晕主要与头部位置相关,因此又可以称为位置性眩晕。产生颈性眩晕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机械性压迫,是推动脉受骨刺性压迫,当推动脉发生病变时很容易发生;二是由于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从而引发的推动脉痉挛[2]。在临床上,颈性眩晕多在中老年人中发生,颈性眩晕的病因与肾精不足、痰浊蒙蔽相关。近年来,国内各大医院选择中国传统中药配方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47.2±6.1)岁,病程2个月-21年。对照组中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45.3±7.3)岁,病程3个月-1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传统中药配方治疗方法。其药用处方为:天麻12g、炙甘草15g、钩藤(后下)10g,葛根17g、竹茹15g、炒杜仲18g、桑寄生18g、茯神15g、怀牛膝各15g,石决明(先煎)20g、白芍20g。每日一次,以水煎煮,取药汁200mL,分两次温服[3]。一周为一个疗程,共进行两个疗程。
1.2.2对照组
给对照组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西药对症等治疗。
1.3疗效判定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显效:症状和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
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或加重。
1.4统计学分析
上述患者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50例患者中,38例治愈,9例显效,总有效率为94%;而对照组50例患者中,25例治愈,12例显效,总有效率为74%。两者患者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疗效详情见表1。
3.讨论
经常出现眩晕并伴有颈枕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是颈性眩晕的临床表现。颈性眩晕通常与颈椎病有关,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是经性眩晕相关的主要颈椎病。
中国医学认为,眩晕的症状,十有八九是因为体虚,兼火兼痰患者少有。临床发现,颈性眩晕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多数病因是由于肝肾亏阴、操劳过度或是由于长期的久坐久视且颈部姿势不当,加上缺少基本活动和锻炼,导致肝肾不足[4]。在治疗方面应当选择补肝补肾、祛风化痰的药用。天麻、生决明子、钩藤的疗效主要是祛风降逆,辅助以清降的山栀,活血的牛膝,桑寄生、杜仲等具有滋养肝脏和平肝之逆效果。而夜交藤、茯神具有养神安眠、缓解失眠的效果。白芍柔肝,葛根解痉,竹茹也具有祛痰的作用[5]。
在本次临床疗效分析观察中,观察组50例患者,38例治愈,9例显效,总有效率为94%;而对照组50例患者,25例治愈,12例显效,总有效率为74%。两者患者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中国传统中药配方治疗颈性眩晕时,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效果,值得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推广。
参考文献:
[1]任维.中药辨证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52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02):22-24
[2]王晓明,陈斌,念其进.中药内服结合枕颌带牵引治疗颈性眩晕88例[J].河北中医.2011(02):437-439
[3]尹烨,王净净.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的Meta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2):1024-1026
[4]刘玲霞.中医辨证治疗颈性眩晕[J].湖北中医杂志.2010(08):756-757
[5]樊建平,张子明,徐因,李庆娟,贾小红,宋玉勤,张希洲.舒颈定眩颗粒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11(12):94-96
关键字:中国传统中药配方;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119-01
颈性眩晕主要是指由于颈部病变引起锥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导致患者眩晕。颈性眩晕通常有以下症状:头晕、颈部疼痛。当患者头部过度后仰或是当头部转动在某一位置时出现眩晕、恶心、耳鸣、甚至呕吐的症状[1]。眩晕主要与头部位置相关,因此又可以称为位置性眩晕。产生颈性眩晕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机械性压迫,是推动脉受骨刺性压迫,当推动脉发生病变时很容易发生;二是由于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从而引发的推动脉痉挛[2]。在临床上,颈性眩晕多在中老年人中发生,颈性眩晕的病因与肾精不足、痰浊蒙蔽相关。近年来,国内各大医院选择中国传统中药配方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47.2±6.1)岁,病程2个月-21年。对照组中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45.3±7.3)岁,病程3个月-1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传统中药配方治疗方法。其药用处方为:天麻12g、炙甘草15g、钩藤(后下)10g,葛根17g、竹茹15g、炒杜仲18g、桑寄生18g、茯神15g、怀牛膝各15g,石决明(先煎)20g、白芍20g。每日一次,以水煎煮,取药汁200mL,分两次温服[3]。一周为一个疗程,共进行两个疗程。
1.2.2对照组
给对照组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西药对症等治疗。
1.3疗效判定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显效:症状和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
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或加重。
1.4统计学分析
上述患者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50例患者中,38例治愈,9例显效,总有效率为94%;而对照组50例患者中,25例治愈,12例显效,总有效率为74%。两者患者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疗效详情见表1。
3.讨论
经常出现眩晕并伴有颈枕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是颈性眩晕的临床表现。颈性眩晕通常与颈椎病有关,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是经性眩晕相关的主要颈椎病。
中国医学认为,眩晕的症状,十有八九是因为体虚,兼火兼痰患者少有。临床发现,颈性眩晕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多数病因是由于肝肾亏阴、操劳过度或是由于长期的久坐久视且颈部姿势不当,加上缺少基本活动和锻炼,导致肝肾不足[4]。在治疗方面应当选择补肝补肾、祛风化痰的药用。天麻、生决明子、钩藤的疗效主要是祛风降逆,辅助以清降的山栀,活血的牛膝,桑寄生、杜仲等具有滋养肝脏和平肝之逆效果。而夜交藤、茯神具有养神安眠、缓解失眠的效果。白芍柔肝,葛根解痉,竹茹也具有祛痰的作用[5]。
在本次临床疗效分析观察中,观察组50例患者,38例治愈,9例显效,总有效率为94%;而对照组50例患者,25例治愈,12例显效,总有效率为74%。两者患者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中国传统中药配方治疗颈性眩晕时,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效果,值得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推广。
参考文献:
[1]任维.中药辨证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52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02):22-24
[2]王晓明,陈斌,念其进.中药内服结合枕颌带牵引治疗颈性眩晕88例[J].河北中医.2011(02):437-439
[3]尹烨,王净净.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的Meta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2):1024-1026
[4]刘玲霞.中医辨证治疗颈性眩晕[J].湖北中医杂志.2010(08):756-757
[5]樊建平,张子明,徐因,李庆娟,贾小红,宋玉勤,张希洲.舒颈定眩颗粒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11(1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