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孩子语文素养。下面结合本人小学诗词教学实际,从“想象意境,激发情感”“赋诗言志,感知作品”“沟通交流,和谐发展”“爱憎分明,升华情感”四个方面,粗浅地谈一些自己的教学想法。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爱国情怀;社会作用;审美情感;教育功能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从诗经到乐府再到唐诗、宋词,其诗词语言之美、音韵之妙、意境之深远,真的是美不胜收。这不仅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艺术瑰宝,而且也是培养中华民族优秀灵魂的沃土。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那么,我们在平常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做到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呢?
一、想象意境,激发情感
多年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古诗词的教学首先必须让学生初步感知意境,形成直观感觉。而初步感知意境的简单而又直观的方法便是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图片、音频、视频、语言、表演等都可以作为创设情境的重要题材。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中,发现能够与古诗词意境有关联的题材,然后经过一定的加工,形成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古诗词,初步感受和体验古诗词中的优美意境。
在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时,我首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湖水和月亮,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秋天洞庭湖的图片以及视频,孩子们顿时被洞庭湖的美景吸引了,仿佛走进了秋天的湖水和圆圆的秋月“两相和”的和谐美景之中去了,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赋诗言志,感知作品
诗是言志的。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不只是单纯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背诵古诗词,还要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时,诗句“关河梦断何处?”的“梦断”一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了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我首先给学生们播放了朗读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因何而“梦断”。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誰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这时,再让学生整体回顾全诗,学生们自然而然就会感悟全诗所表达的情感,达到了走进古诗,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人诗合一的美好境界。
三、沟通交流,和谐发展
“诗可以群”的观念是孔子以“诗教”为特色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孔子之所以强调“诗可以群”,是因为看到了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感染作用。“群居而切磋”,从而达到友好相处、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古代流传至今的诗词中,有很多都描写了诗人之间真挚的感情,这些诗就像是一块纯净的、肥沃的精神土壤,点点滴滴净化着学生们的心灵。
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就是这位在常人眼中高不可攀的“诗仙”,却与很多诗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其中最著名的有《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诗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使学生感受到那依依不舍、荡气回肠的送别场面。
四、爱憎分明,升华情感
孔子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就是说对于那些确实可“怨”的人,不应该把自己的怨恨隐藏起来去向他表示友好。孔子明确地肯定“君子亦有恶”,即君子对一切违反“仁”的东西都应该憎恶。
几千年前的孔子都有这种爱憎分明的情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就更应该如此。新世纪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而并非简单的“传道受业解惑”。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诗可以怨”的高尚情怀,小学诗歌教学中所选诗篇皆为佳品,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名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郑燮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让学生在诗句中体现诗人刚正不阿、慷慨激昂的高尚情操,体现浓浓的社会正能量!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珍贵财富,其中的古诗词更是我们所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下提倡文化自信,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只有做到重视小学古诗词的教学,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才能做到让学生热爱学习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5首》(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文论专题》(唐铁惠)(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试点教材)
[3]《论语》孔子
作者简介:
黄文馨(1967-)女,安徽省滁州市人,2001年毕业于安徽电视广播大学会计电算化专业,小学二级教师,现在担任滁州市第二小学银山校区语文教师。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爱国情怀;社会作用;审美情感;教育功能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从诗经到乐府再到唐诗、宋词,其诗词语言之美、音韵之妙、意境之深远,真的是美不胜收。这不仅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艺术瑰宝,而且也是培养中华民族优秀灵魂的沃土。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那么,我们在平常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做到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呢?
一、想象意境,激发情感
多年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古诗词的教学首先必须让学生初步感知意境,形成直观感觉。而初步感知意境的简单而又直观的方法便是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图片、音频、视频、语言、表演等都可以作为创设情境的重要题材。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中,发现能够与古诗词意境有关联的题材,然后经过一定的加工,形成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古诗词,初步感受和体验古诗词中的优美意境。
在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时,我首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湖水和月亮,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秋天洞庭湖的图片以及视频,孩子们顿时被洞庭湖的美景吸引了,仿佛走进了秋天的湖水和圆圆的秋月“两相和”的和谐美景之中去了,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赋诗言志,感知作品
诗是言志的。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不只是单纯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背诵古诗词,还要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时,诗句“关河梦断何处?”的“梦断”一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了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我首先给学生们播放了朗读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因何而“梦断”。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誰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这时,再让学生整体回顾全诗,学生们自然而然就会感悟全诗所表达的情感,达到了走进古诗,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人诗合一的美好境界。
三、沟通交流,和谐发展
“诗可以群”的观念是孔子以“诗教”为特色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孔子之所以强调“诗可以群”,是因为看到了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感染作用。“群居而切磋”,从而达到友好相处、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古代流传至今的诗词中,有很多都描写了诗人之间真挚的感情,这些诗就像是一块纯净的、肥沃的精神土壤,点点滴滴净化着学生们的心灵。
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就是这位在常人眼中高不可攀的“诗仙”,却与很多诗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其中最著名的有《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诗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使学生感受到那依依不舍、荡气回肠的送别场面。
四、爱憎分明,升华情感
孔子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就是说对于那些确实可“怨”的人,不应该把自己的怨恨隐藏起来去向他表示友好。孔子明确地肯定“君子亦有恶”,即君子对一切违反“仁”的东西都应该憎恶。
几千年前的孔子都有这种爱憎分明的情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就更应该如此。新世纪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而并非简单的“传道受业解惑”。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诗可以怨”的高尚情怀,小学诗歌教学中所选诗篇皆为佳品,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名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郑燮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让学生在诗句中体现诗人刚正不阿、慷慨激昂的高尚情操,体现浓浓的社会正能量!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珍贵财富,其中的古诗词更是我们所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下提倡文化自信,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只有做到重视小学古诗词的教学,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才能做到让学生热爱学习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5首》(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文论专题》(唐铁惠)(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试点教材)
[3]《论语》孔子
作者简介:
黄文馨(1967-)女,安徽省滁州市人,2001年毕业于安徽电视广播大学会计电算化专业,小学二级教师,现在担任滁州市第二小学银山校区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