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短板日显 微轿遭遇“下乡”难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oat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汽车下乡”政策的出台,农村市场的启动,为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国内车市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已经进入和即将进入汽车消费时代的农民,其汽车消费的主要需求是什么?轿车是否也应该成为补贴农民消费的对象?
  北京东南得利卡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刘志江所长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减免购置税和汽车下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农村市场的开拓,但是从我公司的销售情况来看,目前政策对市场的刺激作用不够明显,下乡的宣传也不够,很多农民在购车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政策的存在,远远未达到扩大内需的初衷。实际上,农村市场也是卖方市场,汽车下乡政策更应该以农民购买需求为出发点。”
  
  适用农村的车型太少
  
  据记者了解,以吉利、奇瑞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在农村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国家“汽车下乡”政策的引导下,许多合资品牌也将目光投向了农村市场。农村市场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农村消费者的需求和城市是不一样的。
  来自北京波尔卡汽车咨询公司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1600多个县城乘用车共上牌135万辆,占国内乘用车上牌总量的21.7%,同比恢复到两位数增长,表现出良好的抗危机能力和增长潜力。数据显示,在2008年县城的乘用车消费中,轿车占据65%的份额,而微型客车仅占25%,从增长率来看,轿车2008年同比增长18.1%,高于微型客车的13.8%,这意味着轿车占据县城乘用车消费的“主流地位”。
  然而,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一些自主品牌开始向中高端发展,提出以技术和品质取胜。2008年年底,吉利表示不再生产价格低于4万元的低价车型。这样做很可能会使吉利失去一部分农村市场的份额,因为现在大部分农村消费者的接受水平就在四五万元左右。
  吉利集团副总裁王自亮也遗憾地说:“现在新车层出不穷,但真正适合农村市场的车型并不多。”
  刘志江表示:“以技术和品质取胜固然是发展趋势,但设计出真正适应广大农村市场的产品,对于想在农村市场有所作为的企业来说极为重要。”
  
  轿车需求不容忽视
  
  刘志江认为,汽车厂商在制定营销计划和铺设销售网点时切莫轻视县城消费市场,我们不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县城区域内广大农民们的购买能力。汽车下乡迟早会孕育出轿车下乡的“后浪”。
  “2007年农村市场对吉利在河北的贡献率是30%,而到了2008年,我们在河北80%的车是卖到了农村。”一位河北的经销商告诉记者。
  据了解,河北霸州塔上村全村300多户,有各种汽车80多辆,其中轿车近30辆,而保有轿车中售价四五万元的吉利经济型轿车又占了相当的比重。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目前农村家庭对汽车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波尔卡汽车分析师唐静称,2007年以来县城的轿车消费就已出现快速升温的态势,今年1月份,县城的轿车消费继续维持了高增长的态势,其上牌量在国内轿车市场的份额提升至22%,而2007年这一份额仅仅为17.5%。
  据悉,2008年尽管有金融危机的冲击,县城轿车消费同比增长仍高达18.1%,远远高于同期地级城市市区的2.5%及县级市的3.9%。2008年县城新增轿车消费13.7万辆,占全国新增轿车上牌量的56%,已经成为国内轿车消费的最大增长点。从以上数据来看,县城里与即将进入汽车消费时代的农民们大多还是需要轿车,毕竟人人都有个“汽车梦”,汽车厂家如能借助“汽车下乡”这股东风,利用相对优惠的价格来吸引农村消费者,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实际上,自主品牌前期发展过程走的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且大多自主企业都是这样壮大起来的。比如比亚迪,2007年下半年,在运营了1年多之后,比亚迪F3型轿车才真正开始对上海、北京、广州市场展开进攻。
  
  呼吁轿车下乡
  
  刘志江认为,农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是来自于生产活动的需要,农村轿车市场的潜力是不可否认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却没有将此放入下乡政策中去。从市场情况来看,那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们更加青睐于1.6以下小排量的微型轿车,应该将微型轿车也划于下乡政策中去,其实他们才是正真有实力购买的下乡产品销售对象。
  全国乘联会也指出,小排量的危机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最大危机,其包含内容广泛。其中促进汽车普及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最大机会。
  当前,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村家庭对轿车的需求也在增强。记者认为,对于轿车下乡,自主品牌厂家与其坐等政策调整,不如主动出击,让网络布点、品牌下乡、产品下乡先行一步,着眼未来10年~20年,在中国农村汽车市场这一新增长点占领制高点。
  其实,对于汽车下乡暂未将轿车产品列入补贴范围,这是中国农村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情况差异大的国情决定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家庭平均收入要高些,购买轿车的需求可能更多。但是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眼下更需要的还是能够带动致富的轻型载货汽车、便于客货两用的微型客车等。
  刘志江提议:“如果想真正的让政策落实,有三点最重要:第一,简化手续,放宽补贴政策;第二,明确受益对象,加大宣传力度;第三,政策落实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其他文献
凭借超额能力和低廉的工资两大优势,马其顿成为生产商寻求新的、可靠的东欧市场时资本化的有效选择。成本效益、优良的劳动力资源、稳定的宏观经济状况都使马其顿共和国成为中国企业进入6.5亿巨大消费者市场投资并盈利的最佳选择。  在以上多项优势的诱惑下,投资者应如何选择适合的经济支柱行业,少走弯路,更迅速地占领市场并且盈利?“马其顿共和国吸引外资的主要行业有:汽车行业(汽车零部件生产行业)、IT 行业、农业
期刊
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的签署,是两岸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标志,两岸金融合作将因此呈现出全新的局面,这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随着台湾金融机构大陆办事处升格为分行,长期以来困扰台商的融资方式与途径将进一步多元化,尤其是其母公司的信用得以延伸,台资企业的资金取得必然更加便利,从而有助于台商在大陆投资布局的合理化和内销市场的拓展;二是有助于台资金融机构在大陆市场的业务拓展,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台湾金融业界的
期刊
“5块3——5块3!便宜了猪肉!”  5月5日,记者在北京市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市场的肉类交易大厅听到了这样的吆喝。市面上盛传的“部分市场猪肉和白菜价格相当”的“白菜猪价”的传闻在这里得到了证实。  近日,发端于墨西哥、美国的“猪流感”疫情正在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经《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走访发现,尽管国内外疾控专家均已表示,人不会因为吃猪肉或猪肉制品而感染猪流感,但公众还是会产生恐慌心
期刊
自去年年底以来,两岸关系持续缓和,捷报不断。上月末,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南京举行两会恢复协商以来的第三次会谈。双方在南京签署《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等3项协议,并就大陆资本赴台投资事宜达成原则共识,台湾将在政策制度上首度允许大陆资本进入岛内开展投资。  这意味着,“陆资入台”这一不可避免的两岸
期刊
一直以来,两岸经济往来非常密切,提升两岸金融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已是迫在眉睫。特别是在两岸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关键时刻,两岸更迫切需要携起手来、共赴时艰,积极推动互惠互利的合作,努力化挑战为机遇。  现在两岸间每年有480万人次的人员往来,1200多亿美元的货物贸易,数万家台资企业在大陆经营。两岸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要求两岸金融企业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服务、加快金融合作步伐、为两岸人员往来和
期刊
遭遇年后猪肉低价位持续运行的养殖户,已经不堪重负。“猪流感”消息刚刚传出那几天,国内猪肉价格再次下跌,引起业界对养殖业的再次深度担忧。  “猪贱伤农”,对于养殖户来说,价格大幅度下跌,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会受到一定抑制,同时因此造成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受到削弱,面临严重亏损。特别是小规模养猪户,破产难以避免。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当前猪肉价格低,虽然于己有利,但物极必反,持续过低,必然会挫伤农
期刊
现代企业流行一种叫“企业文化”的东西,不但念的顺口,而且听的也悦耳。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当“文化”为马甲,见到企业就套。这么一来,似乎家家企业都有企业文化了。  其实不然,借用小品《开锁》里近乎绕口令的那番话,如今是企业的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的不一定是企业。企业跟文化并不是天然地划等号。所以真正的企业文化不是说你有就有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培育和刻意积淀,是对企业某种精神和观念的正面的集体认同。
期刊
绕着村子打听了一圈,《中国联合商报》记者才费劲地找到一家养猪的农户。  “就剩一头老母猪了,刚下了9个崽,这也是最后一窝了。”北京通州区马驹桥镇大杜社村的张大妈见到记者时这样无奈地表示。  与张大妈同样焦虑的马驹桥镇六郎庄的吴场长也同样告诉记者:“按照目前这种行情,绝对的赔多赚少,不敢再继续扩大规模。”  伴随“猪流感”世界范围的高度警惕和“白菜猪价”在中国市场的最新上演,猪肉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价位
期刊
刚刚闭幕的上海车展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较于众多国际巨头缺席的北美(底特律)车展和法兰克福车展,同样处于金融风暴眼,国际汽车巨头们给足了上海车展面子。开幕当天,已透过媒体明确表示将缺席日本东京车展的欧洲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大众等公司的高层纷纷亮相——戴克总裁兼CEO蔡澈说,“你必须到上海来,而且要认真的来。”  让国际汽车巨头如此看重这次车展,笔者认为起码需要基于两个事实:1,规模上中国市
期刊
“山寨”是一种重要的商业现象,但“山寨”本身从来就不是一个商业概念。  对于一直在追问“中国制造”的困境与出路的我们来说,“山寨”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它很像是模仿式创新。在很多人心目中,模仿(无论是简单模仿还是“高仿”)是“山寨”的首要特征。新兴市场的企业如果能够像印度兰博锡公司那样迅速模仿世界领先企业的产品并有效规避模仿带来的风险,就能化解后发劣势,获得让领先企业感到害怕的竞争力。  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