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额尔齐斯河畔的小黑鸟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请听我说一说额尔齐斯河,以及河畔的小黑鸟吧。
  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在冷湖路一家名为“青花廊”的茶艺里,归来的吐蕃特友人打开手机,为我们放一曲哈萨克民歌。右侧的木格窗上,透进淡淡的天光,烛光熹微如豆,如闪烁不定的眼神,和着乐声微微眨动。
  它说——
  额尔齐斯河
  旁边有一道深深的山坳
  深深的山坳
  一匹小马驮着缰绳
  无助地在奔跑
  小黑鸟
  孤独地落在大树枝头大树枝头
  歌唱在旷野有谁知道
  是谁挥动了魔法的杖尖。正如你所预料的那样,瞬间,闪亮的黑羽远渡极寒之地,守夜人遍布每一个角落,一千个孤独的黑鸟盘踞屋顶。友人说,他正是循着这旷野的黑鸟,一路找到了北疆的哈萨克毡房……
  那个神奇的夜晚之后,我从来也不曾想到,会在不久后的一个黄昏,独自伫立在额尔齐斯河畔,在心底默默吟唱这如北方河流一般逶迤缠绵的旋律:小黑鸟,为什么失去了你,我不知道……
  2017年初秋,我从长安出发,取道敦煌,经阿克塞穿越当金山,途经鄂博梁,在阿尔金山脚下邂逅米蘭古国,与种植若羌灰枣的石油人短暂交谈后,在库尔勒品尝了有生以来最为美味的烤肉和最为甘甜的水果,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罗布人村寨,经库车抵达巴音布鲁克草原。之后进入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经古乌孙国特克斯,天马故乡昭苏,在夕阳斜照下驻足伊犁河畔。我之所以如此细致地梳理我的旅程,是由于尽管天山一线地貌丰富,森林密布,河流纵横,堪称人间绝色,几令行人惊呼失语,然而真正走进我心里的,还是这一条曾在歌里流淌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那一天的清晨,漫天的云片如不计其数的灰鳞,铺满了昏暗的天空。我们作别博乐敖包,离开霍尔果斯口岸,在黄昏尚未到来之际抵达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城。其时,在遥远的内地,正是夕阳西下时分,而此时的北疆,却是骄阳似火,暑气逼人。当充满异国风情的白色尖顶小楼出现在视野中时,白云散尽,天蓝如洗。同行的友人提议,我们去五彩滩吧。
  切,有人不屑地表示反对,说,不就是雅丹地貌吗?我们海西多了去了呢!
  现在,我要感谢这位同伴的提议。不然,我就与额尔齐斯河擦肩而过了。如若离开这里后的某一天,当我打开地图,手指划过227省道,掠过布尔津,恍然发现一条蓝色的大河穿城而过,却对这条曾在某个深夜、从我的眼里潸然淌下的河流视而不见,不知该有几多遗憾几多痛惜几多追悔莫及!
  如果说,造物之主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那么,在广袤的西部之西,他以筋骨凸现的大手,挥动着罡风、酷雨造就的刀笔,一年四季近乎疯魔般不停刻作着。他偏执地开凿出纵横的沟壑,引来蜿蜒的河流,并刻意堆砌峻峭的高山,削切垂直的悬崖,制造种种难以逾越的鸿沟和阻碍,借以呈现排山倒海的洪荒之力,促成恣肆奔腾的万千气象——山与水的粗犷线条或平行交织、或推拉拖拽,或扭曲盘旋、或层叠重合,时而欢快流畅、时而停顿呆滞、时而狂奔飞跃、时而急垂坠落,淋漓尽致地挥洒着自由奔放的笔墨。是的,西部的雅丹地貌并不鲜见,那是他于酣畅的劳作间隙,于一呼一吸之间随意刻凿的神迹,是不属于人间的极荒地带。
  然而,在遍布雅丹地貌的五彩滩,有了水,有了额尔齐斯河,一切就不一样了。
  河流来了。它不同于从天而降的雨水,不由分说地乘云来了,在山体上冲刷下累累沟槽和凹痕,又披头散发地随云走了,留下短暂的云雨之欢的伤痛。而河流不同,它抚摸着山岩伤痕累累的肌体,亲吻着山脚疲惫不堪的足趾,环抱着山体崚嶒峭拔的骨骼,唱起只有情人才能听懂的歌谣:
  风啊轻轻地吹吧
  免得树叶沙沙地作响
  温存话悄悄地说吧
  不要惊动草里的羊
  月牙儿快钻进云里
  不要把夜晚照得透亮……
  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哪一个不曾经历自然界的风侵雨蚀、漫漫岁月的锤炼击打?就说这额尔齐斯河吧,她从阿尔泰山西南麓蹒跚而来,向西北流经哈萨克斯坦,与斋桑泊有过短暂的欢娱后,拥抱俄罗斯鄂毕河注入北冰洋。何尝不是一路融汇万年寒冰、千年积雪,跨越严寒酷暑,跨越山岩草甸,历经千难万险?
  现在,它就在我的面前。
  阳光不再灼热,从河对岸的胡杨林上投下渐渐浓重的阴影。那深邃的绿影,仿佛楼兰美女下垂的眼睫,掩藏着无以言说的秘密。远处的阿克吐别克桥,在河面上投下娇俏的倒影。我并不认识这条河流。要知道,在这沙漠戈壁遍布的西部边疆,除了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玛纳斯河、乌轮古河、开都河这些大名鼎鼎的河流,还有太多不为人知的河流了,它们经受着风霜雨雪的洗礼,以令人惊叹的执着和勇气,从山谷间跌落,从荒漠中突围,义无反顾地奔向不可测的远方,甚至每年有长达半年的时间冰冻三尺,在旱季常常无端地消失或隐匿于地下——每条河的生命都曾经过长年的漂泊和壮烈的牺牲。丰满抑或枯竭,皆由天命。
  一位哈萨克牧人站在木栏边,望着在阳光下色彩不一、微妙变化的山峦。我问他,这条河有名字么?
  额尔齐斯河。他的发音充溢着我所无法模拟的卷舌音,但我还是听出来了——哦哦,是额尔齐斯河呀,这消息来得太过突然,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心跳骤然加快,嘴角却不由漾起极力克制的微笑。额尔齐斯河!额尔齐斯河!是的,就是额尔齐斯河!
  那首歌的旋律突如其来,裹挟着我,搀扶着我,踉踉跄跄来到河岸的高处。写到这里,我的眼睛又湿润了,正如我每每听到这首歌——那时,我从网上找到它,翻来覆去地听,一遍遍跟着吟唱,并把它发给我认为能够听懂并会喜爱的人,含泪诉说我的感动,我的欢喜。
  我不能漠视写下这首歌的人,我要向他——已故作曲家阿汉赛热,深深表达我的敬意。正是歌中的小黑鸟,一直伴他走过了命运多舛的人生:无端遇害的爱马,劳燕分飞的爱人,颠沛流离的生涯,哀鸣中死去的小猎鹰……,也正是歌中的小黑鸟,带我找回那些孤独漫游的日子,重新掬起冰凉的记忆之水,打捞离散日子里的温暖和锥心刺骨的伤痛。   我在近一个月的漫游里,不止一次地邂逅哈萨克驯鹰人。在哈萨克的传说中,鹰是唯一能与太阳对视的生灵,又是蓝天上的终极猎手。而驯鹰的过程又是漫长而残忍的,是以称之为“熬”:驯鹰人用一个皮面罩蒙住鹰的双眼,迫使其站在一根横吊的木棍上,并来回扯动木棍使其不能平衡,如此昼夜不息,疲惫不堪。初入牢笼的鹰是桀骜不驯的,会一次次拼命挣扎,试图啄开锁链,直到鹰喙鲜血淋漓。气息奄奄之际,主人会给鹰少许盐水,直到鹰可以再次飞起,在求生的本能驱使下,啄食少许食物。熬一只鹰,大约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我在天山脚下看到的那只两岁的鹰,已经被熬了一年,大约还要经过两年才能被驯化。这只曾在蓝天下自由翱翔、离太阳最近的生灵,沮丧地低垂着头颅,在主人双臂的扇动下一次次展开翅膀,力求保持平衡,全無傲视天下的英姿了。
  哈萨克人驯鹰有着漫长的历史和环境渊源,也成为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遗产。世界正是如此,无论处于生态链顶端的动物或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都必须听命于严酷的自然生存法则,不能规避命运的主宰。阿汉赛热,这位出众的作曲家,正拥有这样一只猎鹰。朝夕相处、耳鬓厮磨的一生,也使得鹰与人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命运在夺走了他的妻子、骏马、爱人之后,又夺走了相依为命的小黑鸟,最后夺走了他的一生。然而,他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财富——音乐。
  神的指尖滴下的甘露。劳作的工蚁的颂词。花蕊中珍珠的光芒。天风。海浪之吻。蛛网无懈可击的韵律。掌心的泪水。世间无用之物的巅峰。温泉洗浴着心灵的褶皱。打开的惊异的双耳。
  嘘,静寂。然而,昌耀看到了宏大的叙事。阿汉赛热在诉说。KennyRogers说:I’m crazy。一切都是音乐。音乐就是一切。
  白先勇讲红楼梦时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块石头,掉到红尘里面去,都要历经劫难。每个人都在这儿,每个人都在红尘里历劫。我想说,不,是每一个生灵,都在红尘里历劫。如你,如我,如他,如一匹小马,如小黑鸟,甚至如额尔齐斯河……我们目力所及、心智所至的这个世界,从细胞的分裂聚合,从万物的初生夭亡,从星辰的升起陨落;从战争的血雨腥风,从黄昏的田园牧歌,从饥荒的遍野饿殍,从民族的迁徙兴亡,从葬礼上最后的浅唱……哪一样不是惊心动魄?哪一样不是悄无声息?
  万物成全了神灵,神灵也成全了万物。
  音乐。这神灵的花朵处处绽放。
  你看,额尔齐斯河日夜不停,一路吟唱,奔向终极之地、冷极之地——北冰洋。一条河的终极使命,就是义无反顾地跨越高山和险滩,最终奔向辽阔的大海,融入每一朵浪花的吟唱。那是它今生的结束,也是它来生的开始。在行经的路途中,它拥抱过天光云影、渔歌远帆,滋养过田野万类、大地生灵。现在,夕阳已经垂下了彤红的头颅。天地的轮廓变得如此柔和,明暗交织,阴阳和媾,五彩滩上升起氤氲的瑞气,与额尔齐斯河上空的烟岚相接,就连寸草不生的砂砾上,也镀了一层淡淡的金色。河畔饮马的人儿,周身散发着金毫般的光芒,如同神降临人世。河床坦荡,河水澄明,不见一丝渣滓和城府,在沙地上写下一波波诗行,那是关于追寻和爱的诗篇。
  于是,这陡壁隆冈、这砂砾峰丛得到了最深沉的安慰,在夕阳下发出满足的叹息。
  我沿着曲折的木栈道向前,一路回望,一路流连,一直走到阿克吐别克桥上方的悬崖边。小黑鸟在我的胸中扑啦啦展着翅膀,一直向夕阳的方向飞翔,我看到它翅尖上律动的光芒,那是自由之光,生命之光,是天地万物皆得其所的自然之光……
  不必怨叹,我们,都将回归来处。
  ——选自《青海湖》2018年第2期



其他文献
在大年初九,我陪弟弟一家人去圆通山动物园游玩,时值初春,上午的阳光已将景区照耀得格外明媚,气候宜人,让人感受到春城的温暖如意。  在景区门口的左侧,我看到游客服务中心门上挂着一块牌子“樱花邮局”,上面标注着日语和英语,只见有一盆粉红的樱花摆在服务台上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才知是个手工制品,但做工精细足可以假乱真。其实赏樱花是昆明人的一大乐趣,"圆通花潮"是昆明胜景之一,阳春三月,在一年一度的樱花节
期刊
在小苏,生平第一次在早晨被公鸡的打鸣声叫醒,鸡鸣确实是明亮的虽谈不上悦耳也不至于反感,想起平日定闹钟被惊醒时的无奈和恼怒不免有些好笑。欣喜于睁眼的时候看到一个敞亮的农村,早饭后像“漫游者”一样在小苏村独自闲逛。各处低矮的院墙隙间长满不同色调的苔藓,藤蔓的植物攀援在赤红色的墙壁上,有些诗意的忧郁。随处可见的鸡鸭鹅为这个安静的村落添了几个音符,它们的归宿是主人的肠胃,却也在“活着”的时候自由自在无忧无
期刊
出学,顾名思义,与教育有关。是从前门源地区各民族学生小学毕业时举行的盛大的、别开生面的庆典仪式。这种仪式在县城已经、或者正在消失,而在乡村仍然流行,并且依然隆重与普遍。这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因为这个仪式只是在小学毕业时举行,初中、高中都没有。现在的高考中,对金榜题名的学子们也进行祝贺,但不叫出学,而称作恭喜、挂红。  门源地区办学历史不算悠久,私塾之外正规的学校可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据史志记载
期刊
清晨起来,推窗远望,不知昨夜何时下了一场大雪,满目银装素裹,近处的树木、远处的山峦都披上了一件银色的素衣,给人一种纯净而辽远的感觉。此刻,我所居住的西部小城威远镇还依然沉浸在睡梦之中,这些飘飘扬扬的雪花像一只只粉蝶在漫天飞舞,又静静地落下来、落下来,静寂无声。  随着手机的一声震动,我打开微信,一位远在京城的酒界老友发来一条消息。我仔细一看上面显示的文字,顷刻间,内心便有了一阵撕扯的无以言说的疼痛
期刊
“那是使精血为之冲动、官能为之感奋、毛发为之张扬如风的土地”。(昌耀《青藏高原的形体》)。  那被狂风雕刻过的、被雨雪滋润过的、被阳光渲染过的地域之上,那种永远无法登临的山的高峻,那种无法走到尽头的原野的广袤,那种伴随着仰望自然而然生发的崇敬,那种俯瞰时悄然领悟的空旷,除非身临其境,谁也不可能给你间接地传达。亲临其境之后,许多普通甚至奇怪的地名,有了注解和故事,能唤起我的鲜活的记忆并生发出或者欢喜
期刊
聆听土语  在土乡民俗的深处,我听到土语了。  一群吉祥的鸟儿,振翅飞来,凌空而翔,迎面而舞。  聆听土语,那是大野的风掠过牛羊的犄角,是湿漉漉的云朵在青稞地头慢唱轻吟。  土语,从吐谷浑马蹄耕耘的远道踏尘而来,自成体系,传承千年,在土乡的民间耳熟能详。  土语,血色嘶鸣中冲突,彩绘行云里逍遥,有喜有悲也有泪;  土语,拆卸过苍穹,潜入过湖海,有自豪有失落,也有深深的迷惑。  这就是土语。会以风蚀
期刊
暮春的早晨,三十六岁的德格松扎静静地坐在宾馆的向阳一隅,高原的阳光透过窗棂,瀑布般地倾泻在他身上,这使得端坐在阳光中的他,有了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宛如来自另一个世界。德格松扎黝黑的脸上始终挂着浅浅的笑,他歪着头专注地听着我和达英的交谈,虽然对于交谈的内容,他大多听不明白。  达英是我的朋友,他是杂多县著名的文化学者,对《格萨尔王史诗》有着属于自己的心得。  这是一部有着浓郁传奇色彩史诗巨著,它是世
期刊
乡土  千丝万缕的天籁地鸣,滋润着我的河湟大地,回响在更替的四季。  五月,婆娑的绿柳在沿河尽情吐故纳新。箭手们起了个大早,操箭的声响宛如深冬的西北风嗖嗖作响,只是在牵强附会寻找民族仅存的一点记忆。  我十分理解乡间这仅存的绝响。  收羊皮的回族和东乡人无孔不入,摩托车来来往往,在洞开的门户里出出进进,比走城里的马路还要自由,不知不觉把村里的旱场潜移默化成了简陋的市场。忘记了夕阳落下时的悲壮,忘记
期刊
仅仅是一块石头吗?  “我把黄河给你。”陈直起身,把手上的一块石头给我。  他说话的当下,我们正顶着烈日在黄河滩上拣黄河石。  我吓了一跳。他的口气好大。好像黄河是他的,从渺远洪荒的太古奔腾至今的黄河是他的。可他这么慷慨大方地就把黄河给了我。  当然,他所说的黄河其实是一块像黄河的石头。但是,我却相信,它是黄河。因为它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从160万年前它就随黄河一路走来,然后一直安静地守在这片黄河
期刊
那年初春,全家从达拉特旗的三座茅庵村搬迁到了树林召镇。娘给八岁的我做了一件三面新的碎花花棉袄,自然棉袄面子是新的,里子也是新的,棉花更是新的,摸上去,心里也是感到极致的绵软。娘把这件棉袄藏在柜底,准备等我落户树林召镇成为学校新生的应急礼物送给我,可就在搬迁那天丢了。我站在疾驰的大解放车后槽被冷风刮得脸生疼,便拿出那件紫色花棉袄披在头顶遮挡冷寒,什么时候丢了居然不知。娘没有过分的责怨,只是轻描淡写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