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故事:法国的南部,一向以盛产葡萄而闻名。葡萄种植园的园农们为了把成熟的葡萄早点儿卖出去,便把摘下的葡萄堆放在路边,招徕过往的游客。尽管他们个个累得疲惫不堪,但是成筐的葡萄却很少有人问津。然而,有一个葡萄园里的生意却特别红火,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而经营这个葡萄园的园主竟是一个年迈的老妇人。她觉得其他园主把葡萄摘下来,再拿去卖,既费时费力,又无法满足游客自由挑选的愿望,可谓吃力不讨好。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凡是想买葡萄的人,只需在其葡萄园门口的铁罐里投放五个法郎,便可以在葡萄园里随意摘走一篮子葡萄。老妇人仅仅准备了一些篮子,坐在葡萄园的门口收收钱,然而她家园里的葡萄却总是先卖完。
这位老妇人卖葡萄的成功经验在于,她给了游客一个参与的机会,因为参与中有快乐,参与中有满足,参与不仅激发了游客的兴趣,还能唤起人的主体意识。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该劳神费力地去采撷,去叫卖知识的“葡萄”,而应该把孩子们引领到知识的葡萄园里,由他们自己去采撷。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应如此。
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小学生的作文充满童趣,初中生的作文尚有可观之处,而高中生的作文几乎就无灵性可言了,有人称之为“想象力的丧失”。为什么?教育既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从命题到写作、修改、讲评一概包办代替,遏制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次作文我都要花费大量心血,精心选题,认真写评语、讲评,但使我总是感到劳而无功。为此,我认真地反思,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首先,发扬教学民主,解除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发展的种种束缚,尊重学生发表见解和提出问题的权利。有位老师在教室中张贴“先做老师的论敌,再做他的朋友”、“争辩使人聪慧,缄默使人愚钝”等条幅,鼓励学生从“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准则出发,不断提出独创性的见解。我也如此进行了尝试。和谐民主的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作文教学各个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命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否被激发出来,关键是作文命题。许多命题作文不管学生怎么想,就武断地强迫他们阐明题目限定的内容,即使是某些灵活性较大的材料作文题,也往往对学生的思维方向作了许多暗示,偏离这个方向便算偏题、离题。这样,写作文就好比“戴着镣铐跳舞”。我们要砸烂“镣铐”,解放学生的思维,写作话题尽量少些限制性与暗示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分析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鼓励学生创新。在平时的作文中,我尝试从学生中征题。要求学生联系家庭、学校、社会、人生,搜集文章题目或自主命题,然后大家评选出最佳题目。选题标准是:(1)是否具有现实性,切近社会现实生活,切近学生生活实际。(2)是否具有开放性(写作内容开放,不限制,不暗示;写作形式开放,体裁自由等)。(3)是否具有启发性,引起大家丰富的联想和思考。事实证明,命题来源于现实,又为现实服务。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能够抒发真情实感,写作积极性自然就高。
写作。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写个性化文章。像写作理论家刘锡庆教授所主张的,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都给予肯定。
修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指出:“教师应该把作文的修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的习作和反复修改中悟出写作规律来。”实践证明,把作文修改权交给学生,学生得到信任,并且能改自己或同水平的同学的作文而兴趣陡增,效率也会提高。我首先让学生提高修改作文的认识,然后从文章内容、形式、语言、评语等几方面给学生介绍方法。最后,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润色,且力求把握好指导的分寸,尽可能调动学生自己的想象和思维能力,而不轻易动笔帮他们改。有时为一篇文章的观点,为一篇文章的构思,我们会展开持久的讨论,甚至争执。这样既促使学生克服消极依赖的思想,品味写作艰辛,又真真实实地提高其写作水平,使学生尝到仔细观察、认真写作、自主修改的甜头。
讲评。我认为,老师讲评,只是谈个人的看法,不能做为“标准”硬塞给学生,而应让学生自己思考辨别,自己去得出自己觉得合理的结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放手让学生参与,才能得出丰富多彩的答案,才能有所创新。我经常让学生分小组互评,然后派代表选文上台讲评,最后要求每位学生写出后记,谈谈认识。这样,一篇文章多人读、多人改、多人评,相互借鉴,相互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在阅读中提高写作水平,在写作中增强理解能力。这一点主要是借助教材来进行写作训练,当然更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
阅读本身是一种再创造,我们要抓住作品意蕴的多义性和思辨性,让学生把对教材的理解口头表述出来,然后由口头作文转向书面作文。
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写作的全过程,真正做作文的主人,是实施创新写作的根本途径,也是培育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50年前,陶行知先生倡导了儿童“六大解放”:解放眼,敲碎有色眼镜,教育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摔掉无形的手套,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让孩子们走进自然和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使大家有空思学习、干事和娱乐。如果真能营造出这“六大解放”的写作氛围,学生写起作文来一定会“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心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画在纸上”(冰心语)。如此,作文将成为人生第一大快事,“创新”作文,自然会汩汩而出。
作为教师,我会练好自己的基本功,为学生准备丰富鲜美的“葡萄,”并把学生领进“葡萄园”,让他们尽情地采撷!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下溪中学)
这位老妇人卖葡萄的成功经验在于,她给了游客一个参与的机会,因为参与中有快乐,参与中有满足,参与不仅激发了游客的兴趣,还能唤起人的主体意识。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该劳神费力地去采撷,去叫卖知识的“葡萄”,而应该把孩子们引领到知识的葡萄园里,由他们自己去采撷。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应如此。
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小学生的作文充满童趣,初中生的作文尚有可观之处,而高中生的作文几乎就无灵性可言了,有人称之为“想象力的丧失”。为什么?教育既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从命题到写作、修改、讲评一概包办代替,遏制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次作文我都要花费大量心血,精心选题,认真写评语、讲评,但使我总是感到劳而无功。为此,我认真地反思,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首先,发扬教学民主,解除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发展的种种束缚,尊重学生发表见解和提出问题的权利。有位老师在教室中张贴“先做老师的论敌,再做他的朋友”、“争辩使人聪慧,缄默使人愚钝”等条幅,鼓励学生从“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准则出发,不断提出独创性的见解。我也如此进行了尝试。和谐民主的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作文教学各个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命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否被激发出来,关键是作文命题。许多命题作文不管学生怎么想,就武断地强迫他们阐明题目限定的内容,即使是某些灵活性较大的材料作文题,也往往对学生的思维方向作了许多暗示,偏离这个方向便算偏题、离题。这样,写作文就好比“戴着镣铐跳舞”。我们要砸烂“镣铐”,解放学生的思维,写作话题尽量少些限制性与暗示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分析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鼓励学生创新。在平时的作文中,我尝试从学生中征题。要求学生联系家庭、学校、社会、人生,搜集文章题目或自主命题,然后大家评选出最佳题目。选题标准是:(1)是否具有现实性,切近社会现实生活,切近学生生活实际。(2)是否具有开放性(写作内容开放,不限制,不暗示;写作形式开放,体裁自由等)。(3)是否具有启发性,引起大家丰富的联想和思考。事实证明,命题来源于现实,又为现实服务。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能够抒发真情实感,写作积极性自然就高。
写作。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写个性化文章。像写作理论家刘锡庆教授所主张的,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都给予肯定。
修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指出:“教师应该把作文的修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的习作和反复修改中悟出写作规律来。”实践证明,把作文修改权交给学生,学生得到信任,并且能改自己或同水平的同学的作文而兴趣陡增,效率也会提高。我首先让学生提高修改作文的认识,然后从文章内容、形式、语言、评语等几方面给学生介绍方法。最后,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润色,且力求把握好指导的分寸,尽可能调动学生自己的想象和思维能力,而不轻易动笔帮他们改。有时为一篇文章的观点,为一篇文章的构思,我们会展开持久的讨论,甚至争执。这样既促使学生克服消极依赖的思想,品味写作艰辛,又真真实实地提高其写作水平,使学生尝到仔细观察、认真写作、自主修改的甜头。
讲评。我认为,老师讲评,只是谈个人的看法,不能做为“标准”硬塞给学生,而应让学生自己思考辨别,自己去得出自己觉得合理的结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放手让学生参与,才能得出丰富多彩的答案,才能有所创新。我经常让学生分小组互评,然后派代表选文上台讲评,最后要求每位学生写出后记,谈谈认识。这样,一篇文章多人读、多人改、多人评,相互借鉴,相互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在阅读中提高写作水平,在写作中增强理解能力。这一点主要是借助教材来进行写作训练,当然更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
阅读本身是一种再创造,我们要抓住作品意蕴的多义性和思辨性,让学生把对教材的理解口头表述出来,然后由口头作文转向书面作文。
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写作的全过程,真正做作文的主人,是实施创新写作的根本途径,也是培育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50年前,陶行知先生倡导了儿童“六大解放”:解放眼,敲碎有色眼镜,教育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摔掉无形的手套,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让孩子们走进自然和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使大家有空思学习、干事和娱乐。如果真能营造出这“六大解放”的写作氛围,学生写起作文来一定会“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心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画在纸上”(冰心语)。如此,作文将成为人生第一大快事,“创新”作文,自然会汩汩而出。
作为教师,我会练好自己的基本功,为学生准备丰富鲜美的“葡萄,”并把学生领进“葡萄园”,让他们尽情地采撷!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下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