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求文心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紫砂壶创作三要素,一,紫砂泥是紫砂壶最根本的基因;二,紫砂壶的造型艺术是外在美的表现;三,紫砂壶的工艺技法是文化,是紫砂壶的内涵文心。
  关键词  紫砂花器;文心;红梅绿竹壶
   宜兴紫砂千姿百态,古往今来,紫砂艺人们为了追求壶的实用性与欣赏把玩的最佳效果,在紫砂泥料的选择、造型设计的构思以及工艺技法的实施等方面,都绞尽脑汁,精心设计、制作,所以历代紫砂艺人为我们后代紫砂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经典的作品。从事紫砂壶艺40余年,紫砂壶的光素器、花器均能熟练独立设计和制作。在长期的紫砂壶艺实践中,在向前辈名人学习中,我摸索、积累了一些体会,此文意在与同道同行交流。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数千年间,在图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根据生活的需求和长期养成的习俗,产生了许多艺术层面的工艺美术品,其中与人民日常生活最为关联的就是陶瓷艺术品。宜兴是世界著名的陶都,有“五朵金花”著称于世,紫砂则是其中最为靓丽的一朵。众所周知,紫砂陶以壶艺为代表,而紫砂壶艺中又有光素器、花器和筋纹器之分。光素器是所有紫砂壶的基础,花器则是在这基础上以贴塑的技艺,装饰着大自然中的各种物类,如植物界的松、竹、梅和梅、兰、竹、菊等,花器可谓集紫砂造型装饰艺术、雕刻艺术、印章艺术于一壶。
   一把紫砂壶反映出作者的手工技艺和造型欣赏、文化修养等各个方面的品味,一把好的紫砂花器必须具备三大基本要素:一、紫砂矿泥要选好、用好,并能利用矿土的自然色调,在造型装饰过程中巧妙利用搭配,形成绘画的艺术效果,紫砂土就是紫砂壶最主体的基因。就同人类一样,基因好的人就必然健康、长寿者居多,选用好的紫砂矿土,紫砂壶就会有更好的日用功能,更趋自然美的色泽,泡茶就会保留茶的本质清雅之香,欣赏就会感到秀色可餐。第二要素是造型艺术,形态是壶的外貌,紫砂壶的形态要力求做到端庄、大方、秀丽、清雅,这样才能引人注目,让玩壶、爱壶者第一眼就目不转睛,盯上它、爱上它。第三要素是文心,所谓文心就是这把壶的灵魂。文心是借壶的外形,让使用欣赏、把玩者能体味出这把壶的内在文化,没有文化的壶就是一把日用品而已。
   一把有文化内涵的紫砂壶,它所表达的是中华文化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追求平和的和谐,是与人为本的务实。它融合中国茶道文化、中华佛教文化、中华道教文化和中华儒学文化的学识与精神,这是紫砂壶的文心和灵魂,这三者都应该成为紫砂陶艺人的追求的目标。
   依据自身领悟的上述三个壶艺创作要求,我独立设计创作了一把“红梅绿竹壶”,这件作品通高16 cm,宽15.5 cm(壶嘴、壶把计算在内),底径8.2 cm,口径为6 cm,在设计中严格把握好整体与壶嘴、壶把之间的协调关系。壶身以直筒形光素器为基础,壶嘴、壶把以竹节造型,壶盖、壶身贴塑装饰红梅,取意红梅飞雪迎春,绿竹高洁凌云,以表达出壶的文化内涵,追求壶的文心。这件作品选用调砂民国绿段泥制作,以红泥贴塑红梅装饰。由于这件作品身筒高,在成型、制作、干燥、烧成时,如用一般泥料容易变形,而调砂民国绿段泥耐火温度高,在整个施艺流程中不易变形,而且烧成后的效果如老竹段的色泽,贴上红泥的红梅花朵,形成和谐的视觉美感,紧扣壶的设计主题。在成型制作过程中,事先制作配好打壶身筒用、贴塑红梅和竹叶的专用工具,以便能充分地把工艺技法与艺术效果盡情地发挥出来。
   另外一件创作的“禅梅壶”,顾名思义与佛教文化有关,作品创作的灵感是在浙江天台山旅游时,我到著名国清寺朝拜参观,在大雄宝殿东侧有一玲珑的六角小亭,名为梅亭,庭前的墙边有一株苍虬多姿的隋代梅花树,相传是国清寺第一任方丈灌顶禅师亲手种下,已有1 300多年的树龄,在听了寺内僧人介绍这棵千年梅树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后,我萌动了以这棵中国最古老的梅树为题材,创作一件梅桩壶的想法,并决定题名为“禅梅”。我把这颗隋梅的枝干设计成一段壶身,借用梅树老似龙爪的虬枝设计成壶嘴、壶把,壶身、壶盖贴塑20余朵梅花,有含苞待放、有迎雪怒放,贴塑时精心施艺,把梅花的质感、冰清玉洁的气质表达出来,尽力表现这棵隋梅历经千年沧桑而生机勃勃的旺盛生命,并把它不畏严寒,大雪纷飞之时依旧梅花盛开、暗香浮动的精神表达出来,也就是要借梅抒情比德,把千年古梅的精神融进壶中,让这件“禅梅壶”在造型美中蕴含着“文心”之美。去年,经人介绍,我相识了99岁高龄的著名书画艺术家、上海的陈佩秋先生,她看到我这件“禅梅壶”后非常高兴,我又介绍了这件作品的创作经过,她听后欣然在“禅梅”上题书:“华发寻春喜见梅”。历史上常有文人墨客在紫砂壶上书画陶刻,这件“禅梅壶”也是一位百岁老人、书画艺术家与紫砂壶的一次历史性合作,让这件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壶之文心更添风采。
   手工制作技艺是紫砂壶的最主要的工艺特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把好的紫砂壶一定要有好的手工制作技艺,中国工艺美术界有一句古训:“功不到则艺不达”,因而在制作这件作品时,我精心施艺,在壶的块面与线条过渡处注意细节的处理,做到一丝不苟,尽可能地把设计意图、壶的文心灵魂表达出来,做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尽可能地把人们对梅花的赞美、梅花的精神和对竹子的凌云之志、谦虚有节的精神反映到壶上,形成壶的文心之美。
  参 考 文 献
  [1]时顺华.收藏指南紫砂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时顺华.中国紫砂文化与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3]韩欣.中国名寺[M].东方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 “玉瓶壶”的创意题材来源于对传统玉壶春瓶吉祥寓意进行的分析与研究。“玉瓶壶”造型结构中流畅的曲线勾勒出壶身外观形态自然柔美的韵姿,蕴藉着“冰清玉洁”与“平安吉祥”的双重涵义,同时富有“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空间美感。  关键词 玉瓶壶;形态韵姿;内涵寓意;空间美感   人类为了生存及让生活过得更加丰富多彩,千方百计地发明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为提高生活质量服务的工具、器物。继7 000多年前的新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壶发展历史悠久,从纯碎的泡茶用具逐步发展成兼具审美功能的紫砂艺术品。作为艺术品的紫砂壶总会以独特的艺术形象出现,紫砂壶也成了一种情感的载体,紫砂艺人以自己的精湛技艺与情怀感知,一展紫砂泥的多情、委婉,把来自自然的素材植入其中,表达特定的人文内涵,使人们获得内心共鸣。紫砂“玄武壶”也是这样的一件作品,通过把“玄武”这一元素引入作品,塑造了独特的壶型风格,表达了美好的人文寓意。  关键
期刊
摘 要 青瓷,是宜兴陶瓷艺术中的“五朵金花”之一。宜兴青瓷历史悠久,始于商周,盛于西晋,直至唐五代之后衰落于南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宜兴青瓷梅开二度,以耀眼的姿色雄立于陶都大地。当代的青瓷人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不断积累创新,实现了青瓷艺术生命的延续和长青。近几年,我们创立了宜兴青瓷发展史上全新的品牌“谈青窑艺”,目前共有艺术陈设和日用器皿两大类几百个品种。“天人合一”的青瓷艺术,尤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产于宜兴,紫砂料具有独特的透气性和可塑性,使得紫砂壶泡茶隔夜不馊、香不涣散,具有优越的实用性,深受人们喜爱。自北宋发展至今,不断有文人雅士参与其中,在紫砂艺人和文人雅士的通力合作下,紫砂壶超越传统粗陶实用器皿的功能,呈现出更多的人文特质,逐渐发展成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在当今世界文化艺术之林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本文就紫砂壶“宋韵提梁”,浅谈其造型设计和传统美学。  关键词 紫
期刊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各种艺术形式层出不穷,不同的艺术形式代表了不同时代的经济水平和人文思想,记录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紫砂壶作为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北宋,相对于漫长的中华历史文明而言虽是后起之秀,但发展至今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生命活力,它融合了多种工艺形式,将丰富的传统文化涵盖其中,充满了浓郁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艺术的集大成者,让人在喝茶品茗的同时感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产于山清水秀的宜兴,深受其自然环境的浸润,洋溢着一股质朴无华却灵动婉约的气息。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凝结了无数中国人的智慧,承载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历代紫砂匠人和文人雅士的共同合作下,逐渐形成了完善的造型工艺体系,为各种紫砂器型的呈现提供了可能,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紫砂筋纹器是其中的重要大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绽放光彩。筋纹器的取材常常来自于自然界中
期刊
江南宜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由于大自然的恩赐,出产以“紫”为主的紫砂陶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优美无比的紫砂土和江南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锦心巧手的紫砂人。他们用自己的聪敏才智和勤劳双手,做出了千姿百态的紫砂茶具,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为源渊流长的陶文化、茶文化增添了一道迷人的紫色风景线。紫砂壶手工制作技艺,已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亚平先生在壶艺领域始终秉承传统精神,努力创
期刊
紫砂“云汉壶”(见图1)是顾景舟先生制作于1936年至1942年之间,底款为“武陵逸人”的作品,壶的选料考究、工艺精湛、方圆结合、圆润而挺拔,线条流畅优美,有如云之卷舒,手法高超、浑然天成,气质非凡超然。壶底钤“武陵逸人”方章一枚,盖内钤“景洲”铁线篆方章一枚,“景记”章一枚。壶体经岁月打磨,因而把款印章磨蚀难以辨识。  “云汉”造型初创于清代,本壶为顾景舟1936至1942年间的仿古时期之作。“
期刊
摘 要 陶瓷典籍是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对新时期陶瓷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清朝著名督陶官唐英编撰的我国第一部记录清代初期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陶瓷典籍《陶冶图说》为例,探讨其语篇特征,并分析中国陶瓷研究专家、英国人卜士礼英译本在陶瓷文化层面“异化”与语言表达层面“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以期对我国陶瓷典籍的译介有所借鉴。  关键词 陶瓷典籍;陶冶图说;语篇特征;翻译策略  
期刊
摘 要 紫砂陶刻,是受成熟的中国画技法影响之后的工美艺术,工艺精湛,题材多样化,极大地促进了紫砂文化的发展。就紫砂陶刻而言,历史并不久远,最早紫砂器所见刀迹陶刻,仅局限于器品底部作为制壶艺人之款识而已。清代为紫砂之繁盛时段,受江南金石篆刻流派影响,众多书画大家逐步将诗赋书画转载到紫砂陶坯上来,期间最具代表的有子冶、曼生等,在曼生等书画家前,许多紫砂名家,时大彬、陈仲美等大家还都只是用制壶用的竹制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