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珍宝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C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接第5期)
  二、内地风格的明清官窑瓷器
  
  明朝中央政府在继承了元朝在西藏的统治后,至洪武六年(1373年)已完成了对西藏和其他藏族地区的政权设置。此后,双方往来频繁。入清以后,清王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衙门,并通过支持黄教,对达赖、班禅等宗教上层人士的册封,以及“金瓶掣签”制度的建立,使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以及对西藏地方的治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将官窑瓷器作为给西藏的最高赏赐之一,自明代以来即已形成传统。这些官窑瓷器中,不仅有在御窑中烧造的具有藏文化特色的专用于赏赐的瓷器,还有很多内地式样的日用瓷和陈设瓷也出现在给西藏的赏赐瓷行列中,证明了明清以来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以下介绍的就是西藏博物馆收藏的具有内地风格式样的明清官窑瓷器。
  
  10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壶高37厘米。造型呈传统的玉壶春式样,长流,曲柄,圈足。流、颈问以一条云形扁带相连,口上有宝珠钮盖,柄上设一小圆系耳,一条银链将其与盖连接在一起。整器满饰釉里红花纹,盖上绘覆莲瓣和蔓草边饰,壶体自上至下依次绘饰蕉叶、蔓草、缠枝菊花、如意云肩、缠枝牡丹、仰莲瓣和蔓草边饰等,长流与曲柄均绘缠枝灵芝纹。釉里红瓷器元代景德镇始烧,因其烧造难度大,成品率低,且色调灰暗。明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得到较大的发展,色泽鲜艳纯正,但以碗、盘、盏托等圆器多见,执壶少见,如此件造型端庄、色泽纯正、保存完好的釉里红执壶更是存世仅见。它出现在西藏,证明了明初中央政府对西藏事务的重视。
  
  11 明永乐白釉印花龙纹高足碗
  
  这件胎壁薄如卵幕的高足碗被称为“脱胎瓷”,高9.7厘米,口径15厘米,釉质莹润细腻,胎体轻薄,似以纯釉汁制成。这种薄胎细白瓷出现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窑,对工艺的要求极为严格,从配方、拉坯、旋坯、修坯、施釉以至装窑烧成都要一丝不苟,尤其是旋坯最为艰难,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过厚,多一刀则坯破器废,所以永乐时期的薄胎细白瓷多为半脱胎状,像此件如此完美者极为少见。难度更大的是这件薄胎瓷的器壁上还印有双龙戏珠纹,珠内镌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据西藏档案馆藏《致如来大宝法王书及赏单》记载,永乐六年(1408年)正月初一,成祖赏赐大宝法王——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活佛哈立麻的礼物中有“……白磁八吉祥茶瓶三个,银索全;白磁茶钟九个,红油斜皮散手全,五龙五个,双龙四个……”。有学者考证,赏单中外表饰有龙纹并配有外套的“白磁茶钟”,与西藏博物馆收藏的“永乐白釉刻花龙纹商足碗“一致,像这件高足碗不仅饰有龙纹,而且还保存有漂亮的原配外套,应就是当年永乐帝赏赐大宝法王的茶器。
  
  12 明弘治黄釉碗
  
  碗高8厘米,口径18.5厘米,底径了5厘米。撇口,深腹,圈足。通体施黄釉,底施白釉,上以青花双圈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书款。弘治黄釉是一种低温黄釉,最早见于汉代陶器上,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自明永乐年间,至弘治时已达到了低温黄釉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这时的黄釉因使用浇釉法施釉,所以称为“浇黄”,又因为它的釉色娇嫩、淡雅、光亮如鸡油,又被称为“娇黄”、“鸡油黄”。黄釉瓷器自明代以来似乎已成为皇家的专用器皿,特别是嘉靖以后黄釉成为了皇室宗庙祭器的重要颜色。成化、弘治年间,朝廷几番下令景德镇减烧或停烧御用瓷器,这件釉质匀净、色泽淡雅的皇家日用器出现在西藏,反映了中央王朝对西藏的重视程度。
  
  13 清康熙五彩龙凤纹碗(一对)
  
  这对五彩龙凤纹碗高5.5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4.7厘米。器内外均饰五彩纹样。碗内绘红彩赶珠龙纹,辅以绿色火焰云纹。外壁口沿绘八吉祥与灵芝纹样,器壁绘龙凤纹,两龙两风间隔排列,其间辅以花卉、火珠纹;外底青花双圈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这对碗胎体轻薄,工艺精致,色彩鲜艳,光泽透彻明亮。它的五彩是将釉上红、绿、黄、褐彩与釉下蓝彩相结合,这是康熙五彩不同于前代青花五彩的特点之一,蓝彩的色调较之青花更为浓艳。《匋雅》云:“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风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这是说康熙官窑五彩不如民窑五彩用笔大胆,但也证明了这对五彩碗应是一对典型的康熙官窑五彩器,况且还有年款为证。
  清王朝自顺治年间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与西藏地方的交往就十分频繁,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就曾受中央王朝的邀请到达北京,入住安定门外的西黄寺。而朝廷赏赐西藏地方的瓷器也多以官窑瓷器为主,以示重视。
  
  14 清雍正斗彩缠枝莲纹瓶
  
  斗彩这种以釉下青花勾勒轮廓线,釉上填彩的装饰方法成熟于明代成化年间,发展到雍正时期,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粉彩工艺有了空前的发展,雍正斗彩由过去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工艺改变为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结合,使得色彩层次更丰富,图案更艳丽清逸。这件雍正斗彩瓶是一件传统的陈设器,高24.5厘米,撇口,长颈,鼓腹,圈足,形体轮廓线简洁流畅,造型端庄大方。图案的设计也凸显雍正器清丽秀逸的风格,缠枝莲纹布局疏朗,纹样线条婉转挺秀;釉上填彩也十分规整,都准确地填在青花轮廓线内;色彩则以淡雅为主,几朵红花置于其间,耽如出水之芙蓉,显得分外艳丽。瓶的外底部以青花双圈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是一件典型的雍正官窑器。
  
  15 清乾隆青花胭脂红云龙纹花觚
  
  这件花觚高27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2.5厘米。由两部分组成,接口处为棒卯结构,可套合。侈口似喇叭状,细长颈,小圆腹下束颈,胫部为覆钵形。器内施白釉,器外饰青花胭脂红纹样,以胭脂红绘主体纹样行龙、蝙蝠以及火珠等,以青花绘云纹、江崖海水纹和回纹、弦纹以及颈下部长框内的“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釉上红彩与釉下青花互相衬托,色彩对比鲜明,甚为艳丽。胭脂红是一种以黄金为呈色剂的低温彩釉,清代康熙年间由西方国家传入我国,故又称“洋红”,在康熙时的珐琅彩中始见运用,至雍正、乾隆时盛行,为官窑专用之名贵色釉。花觚为传统的佛龛五供之一,由一香炉、二烛台、二花觚或瓶组成,但如此件堂皇富丽之供器则非皇家不可用,对于西藏之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16 清乾隆矾红彩双龙戏珠纹天鸡钮高足盖碗
  
  盖碗高21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4.5厘米。碗撇口起棱,可与盖吻合,弧壁,中空高足,盖为圆顶,上立一镂孔天鸡钮。碗与盖的外壁分别以色彩鲜艳的矾红彩绘两只腾空飞翔的红色翼龙,龙纹形态逼真,气势威猛,大有叱咤天际势不可挡之状,显示出皇家用器的尊贵与威严。矾红彩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传统釉上红彩,其色调与彩料的研磨细度以及烘烤温度与时间有关,像此件盖碗如此鲜艳的色彩证明了此时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此碗的盖内也以矾红彩绘出双方框,中以红彩书写“大清乾隆午制”六字三行篆书款,说明这是一件乾隆官窑的佳作。
  
  17 清道光仿官釉八卦纹琮式瓶
  
  这是一件仿宋官窑粉青釉的作品,高29厘米。釉面有开片,足底涂黑料以示铁足效果。外底以青花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是一件道光时期的典型官窑器。瓷质琮式瓶的形制仿自新石器时代玉琮的造型,最早见于南宋官窑和龙泉窑。而清代景德镇御窑厂自雍正时开始仿烧宋代汝、官、哥、钧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唐英《陶成纪事碑》就有御厂“仿铁骨大观釉”(官)、“仿铁骨哥釉”等条,说明雍正时期御厂官窑已大量仿制这些釉色。不仅官窑仿烧,民窑也争相仿制,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官窑器,自来有专仿户,今惟兼仿,碎器户亦造。若厂仿者尤佳。”说明当时景德镇仿烧宋官窑的规模与质量。但从现存实物看,高质量的仿烧器大多数属于御厂的官窑器,器底都书有青花篆书年款。
其他文献
福冈奖(福冈亚洲文化奖)7月30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将2009年(第20届)福冈亚洲文化奖——艺术·文化奖的获奖通知书颁发给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先生,同时获得三百万日元奖金。颁奖仪式将于2009年9月17日在日本福冈市举行。    中国作家巴金、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等人获得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蔡国强是第十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王仲殊、侯孝贤、张艺谋、莫言、许鞍华等也曾获该奖项。日本福冈市总务企画局
期刊
青花瓷和釉里红都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杰出创造,两者在工艺制作、纹饰图案等方面极为相似,都是釉下彩器。“青花釉里红”就是由这两个瓷器种类结合而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瓷器,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绘纹饰,也属于“釉下彩”的一种。“青花釉里红”在元代已经烧出,清朝乾隆以后俗称“青花加紫”,以色彩绚美著称。蓝色雅致,红色绚丽,两者相互辉映,融为一体,有着独特的韵味。但由于烧成难度大,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中的名贵品种。
期刊
(接上期)  除上述十二人外,罗阳谷、蒋玉卿、汪章、李蕴辉、方秀之、程钟山、方家珍、焦佩兰、蔡瑞、罗联碧、邹玉辉、邹文藻、毛凤恺、友竹、梅峰樵、何明谷等16人亦有作于“珠山官廨”的作品存世,也应归入御窑厂画师之列。  三、合理推断。在近年来的浅绛彩瓷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御窑厂画师作品中的代笔现象。一些早期浅绛作品,画意高超,但落款和画家典型作品上题款字体又有所不同。其中
期刊
袁耀《潇湘烟雨图》,绢本,设色,纵155.8厘米,横58.5厘米。左上自题:“潇湘烟雨,冷崖耀又草”,钤“袁耀”等印。此画为家父20世纪50年代之初捐赠给安徽省博物馆,后刊登在由文物出版社发行的《安徽省博物馆藏画》第134号图目上。  袁耀,生卒年不详,大约生于清代康熙后期,卒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以后。字昭道,号溺渔者,江苏江都人(今江苏扬州)。袁江之子,一说为袁江之侄,根据不多。袁家父子
期刊
青瓷在中国古代的窑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龙泉窑系青瓷更是中国古代青瓷生产中的巅峰。龙泉窑系的青瓷窑址在龙泉、庆元、云和、丽水、遂昌、松阳、缙云、青田、永嘉、泰顺、文成、武义以及福建浦城、松溪等地均有发现,其中以龙泉市窑址最为密集。就目前调查所知,龙泉市境内有窑址366处,广泛分布于11个乡镇,46个村,173个自然村中,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窑龙泉窑遗址包括今龙泉市小梅镇大窑以及金村
期刊
高安窖藏元青花共有19件,据高安文博专家推测,此窖藏主人为元后期伍兴甫、伍良臣父子,因其权高位重,故而能获此珍瓷。笔者认为高安窖藏青花瓷与窖藏主人似有不少微妙联系,特别是高足杯,似并非为赏赐或购买之物,而应为窖藏主人亲身前往监制之物。    首先,青花高足杯中有一件罕见诗文杯,杯心中有草书“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图1)。笔法洒脱,清新生动。其他窖藏器中均无此诗句,甚至纵观元青花产品也绝
期刊
元朝是我国北方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并对我国币制带来了一种基本的变革,这种变革一直影响到清末。元朝币制的最大特点是实行“银本位”,同时长期、广泛、大量地发行和流通纸币。元朝版图辽阔,横贯欧亚,由于纸币本身轻便,携之可“北逾阳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  元朝虽以行钞为主,但也铸钱,虽数量不多,但种类繁杂。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法定官币,即官铸流通币,仅铸于世祖、武宗和顺帝三朝;另一类是寺庙供养
期刊
一、引言    我国的毛笔有悠久的历史。《诗经·邶风·静女》云:“静女其娈,贻我彤管。”笺云:“彤管,笔赤管也。”现存最早的有战国时代的笔(见1954年12期《文物参考资料》),还有汉代居延笔(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之“记汉居延笔”)。几千年来毛笔不断改良,促进了汉字书写的演变和书画艺术的发展。  景德镇历代青花瓷上的题记、款识都有时代特征,这与青花匠师选用的毛笔有密切关系。本文试从中国书法艺术的
期刊
铜镜作为古代人类日常生活的用器,最早要数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齐家文化的铜镜。我国汉代和唐代的铜镜,凭其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和精美的艺术性,堪称我国铜镜史上两座高峰。汉代名镜迭出,丹阳铭铜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丹阳,人们很自然想到江苏丹阳,其实早在汉代,丹阳郡治设在宛陵,即现在的安徽宣城宣州。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丹阳,即秦鄣郡,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更名为丹阳郡,治宛陵。东汉永和四年
期刊
玉觽形构相类,两者单独出现常常难以区分的另一类玉佩件——玉冲牙,是古代与组玉佩(亦称大佩或杂配)兴衰之制相联系的一种弯角形器。一般认为“冲”意指碰撞、叩击,“牙”是指器物的形状。从现有的文献与出土实物看,玉冲牙的出现似应晚于玉觽,文献中的玉冲牙之称始现于西周时期组玉佩之制的记载中。《周礼·天官冢宰·玉府》:“佩玉上有葱衡,下有双璜,冲牙、蠙珠以纳其间。”《大戴礼记·保傅》:“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