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这一段话来自鲁迅的杂文《“友邦惊诧”论》。其中所提到的东北大学,至今仍是东北的著名学府,而与其并列被鲁迅提及的冯庸大学,尚有多少人知道?
冯庸是谁?
生于1901年的冯庸是奉系军阀冯德麟的长子。冯德麟与张作霖同是绿林出身,后来分别担任27师和28师的师长。都说“一山不容二虎”,后来终究是张作霖成了“东北王”,冯德麟始终仕途不顺,屈居张作霖之后。
父一辈的微妙关系也直接作用在子一辈上。冯庸与张学良同年出生,自幼两人常在一起,曾结拜兄弟,并同取字“汉卿”,同称“东北两公子”,并且,后来的两个人一个成了当时东北大学的校长,另一个则自办冯庸大学,也成为校长。
这所冯庸大学是彻彻底底的私人办学。冯庸自己出钱,仅仅给家人留下一点生活所需,其他家产都投入其中,包括捐出的几十万亩田地、钱款等。
办学的动力来源何处?答案不一而足。有记载称,冯庸毕业后在东北航空处一路顺风顺水,三四年后升为少将航空司令、装甲车司令。可惜在一次战争中,装甲车队全军覆没,冯庸只身逃出。当时有人主张处冯庸死刑,张学良顾念旧情,罢了他的官免于一死,但从此对他存有戒心,可以给钱给物就是不给兵。在这种情况下,冯庸决定弃兵办学,走工业救国之路。
冯庸的外孙女吕允端认为,“之所以能捐出全部家产办学,因为冯庸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他追求工业报国的狂热,是我们时代的人无法想象的。”
冯庸认为,中国内忧外患的主要原因是工业落后,要想改造混乱的社会,就得发展民族工业,培养大量的工业人才。那个时候的中国,对冯庸那一代人而言有着特别深重的感受。为了民族和国家强大,他们可以毁家纾难,可以献出他们能够做到的一切。所以,没有人能够阻挡冯庸那近乎疯狂的办学强国梦。
“工业兴国,先育人才”,这是他创办冯庸大学的本意。1927年8月8日冯庸大学落成,他自任校长,吸引了全国的进步学生来此求学。
据辽宁省政协1991年出版的《辽宁文史资料》第33期中记载,冯庸大学的前身是大冶工科学校,创办于1924年,直属于冯庸所创办的大冶铁工厂,为工厂培育储备人才所用。大冶铁工厂,地点在奉天小西边门外,产品是飞机、炸弹和手榴弹。
1926年冯庸辞去一切军职,开始在沈阳市郊汪家河子筹建冯庸大学,大冶厂也迁至这里,改为大学实习工厂,大冶工科学校后来归并于冯庸大学。
据说冯庸大学成立时,远在北平的张学良专门选择了上好的汉白玉,雕刻了一对石狮子赠送。两只表情愤怒的石狮子均面向距冯庸大学200米处的南满铁路,以表达他们对日本侵略者极度愤慨的爱国之心。当时沈阳已经有了张学良主持的东北大学,从军界又突然站出来一个赫赫有名的冯庸,对一心向学的年轻人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巨大的感召。而冯庸大学发展迅速,很快就与东北大学齐名。
冯庸大学当时设机械、木工、法律等九个系,学生总数达700多人,是中国第一所以人名命名的大学、东北地区第一所私立大学。学校设有游泳馆、滑雪场和网球场,据铁西档案馆提供的资料显示,全校建主楼两座,左为“忠”字楼,右为“仁”字楼,中间是校礼堂,礼堂与左右两楼有空中走廊相通。教学区左边是体育场,铺设400米跑道、田径场、球类运动场等。
这是一所完全西式的现代大学,倡导学以致用,热衷社会活动。学校聘请留学英法的富有治学经验的教授,配制完备正规,宿舍、食堂、医务室等一样不少。冯庸重视工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强健体魄,所以学校采用军事训练的方式管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冯庸大学新校区竟建了一个小型飞机场,并建有飞机跑道,自备三架私人飞机,这在当时国内的大学里是绝无仅有的。据说这三架私人飞机就停放在大学校园里,都是那个时代国际的尖端产品。
冯庸每天起得很早,骑上马围着操场跑几圈,然后驾驶自己的飞机,在沈阳上空盘旋。据曾经就读于冯庸大学的老人回忆,当时学校里的三架飞机中,最大那架,专供冯庸自己苦练飞行技术和工科学生观察飞机构造和性能之用。
到了1933年,有史可查的资料显示,冯庸大学已有三批毕业生,这也是冯庸大学仅有的三批大学毕业生。沈阳人曾经称冯庸大学为“西大营”,与“北大营”和“东大营”相提并论。
1931年是冯庸大学的鼎盛期,财务收入已经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支出。而冯家的家产也只剩下为冯庸母亲养老而留下的两处丝房。老夫人毅然决然把两处丝房变卖,投到了学校中。
然而,九一八事变把冯庸的大学梦击得粉碎。
1931年9月19日清晨,前往市内接教授上课的校车没有按时回到学校。知情人说,“昨天晚上日本兵突然攻入北大营,然后占领了沈阳城!”但此时的沈阳城既无烟火也听不到枪声炮响,丝毫没有打仗的迹象。为了印证消息的准确性,冯庸亲自驾车前往火车站一探究竟。
9月21日,日本军队开进冯庸大学,将冯庸抓起来。日本人希望他出面组织一个傀儡政权,代替日本人维持统治,冯庸因为不愿意而被捕。
此后,冯庸大学的学生接到校长的指示,纷纷撤到北平。这就是鲁迅在《“友邦惊诧”论》中所说的 “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其实,学生们逃而未散。
冯庸本人在友人的营救下终于被日军释放,随后逃往大连,又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北平,主持流亡中的冯庸大学校务。他在北平成立了办事处收容学生,并将大批爱国青年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敢死队参加抗日斗争。他亲自组织的“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参加了热河抗战和长城抗战。
但是环境日趋恶化,学校入不敷出,为了不让冯庸大学的学生失学,经张学良同意,冯庸将流亡学生最终并入东北大学。冯庸大学自此成为历史。
至于冯庸本人,1949年他随国民党迁至台湾,仍担任空军要职,不久因故受牵连退伍,改任台湾电力公司顾问,1981年病逝。由于与张学良交情甚笃,他去世时张学良亲往吊唁,这也是软禁台湾的张学良首度公开露面。张文琦老人是冯庸的外甥,自从1948年随家人迁往台湾后,到上世纪90年代前一直生活在台湾。他印象中的舅舅,是个生活严谨的人,“后半生一直让自己严格遵守着当年的校规,从来不打牌酗酒,直到临终前还希望能够复校。” 张文琦说。
人去楼空的冯庸大学校址,被留在了沈阳,也被日本侵略者强占。
日军发现,冯庸被释放后不但离开了沈阳而且积极抗日,气急败坏下捣毁了冯庸大学的许多设施,包括机场和机库,并在原址改建军用滑翔机场。
此后,日本人又在该处修建了奉天机场,附设航空技术部野战航空修理厂,并在附近修建了机库和机场,“日伪”时期称奉西机场。
新中国成立后,该机场被改造,而航空技术部野战航空修理厂的厂房,则成为滑翔机械制造厂,冯庸大学的校址也从此告别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东北这块土地似乎注定要与工业有着无法分割的缘分。虽然冯庸大学培养工业人才的目标没能实现,但是东北在新中国早早就成为工业基地,东北的工业人才也源源不断地涌现,这与冯庸的“工业立国”梦颇有渊源。
作为与冯庸大学同时代的学校,东北大学秉承“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其自动化等专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一大批理工科学校,纷纷在辽宁培育着自己的人才,为东北的工业发展准备了优厚的人才库。
东北大学的老毕业生们一致认为,东北人直率粗犷,性格直来直去,比较适合学习工科。另外,作为老工业基地,很多同学家里都有工业背景,似乎天然对工业就不陌生。
时至今日,在新科技、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互联网和金融行业早已成为现代人的热选。然而“工业立国”理念并未离我们远去。辽宁工科大学的代代学生都希望做实业,工业立国已入骨髓。
虽然冯庸大学已经消失了,但工业遗产依旧在东北这片土地上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和活力。
冯庸是谁?
生于1901年的冯庸是奉系军阀冯德麟的长子。冯德麟与张作霖同是绿林出身,后来分别担任27师和28师的师长。都说“一山不容二虎”,后来终究是张作霖成了“东北王”,冯德麟始终仕途不顺,屈居张作霖之后。
父一辈的微妙关系也直接作用在子一辈上。冯庸与张学良同年出生,自幼两人常在一起,曾结拜兄弟,并同取字“汉卿”,同称“东北两公子”,并且,后来的两个人一个成了当时东北大学的校长,另一个则自办冯庸大学,也成为校长。
这所冯庸大学是彻彻底底的私人办学。冯庸自己出钱,仅仅给家人留下一点生活所需,其他家产都投入其中,包括捐出的几十万亩田地、钱款等。
办学的动力来源何处?答案不一而足。有记载称,冯庸毕业后在东北航空处一路顺风顺水,三四年后升为少将航空司令、装甲车司令。可惜在一次战争中,装甲车队全军覆没,冯庸只身逃出。当时有人主张处冯庸死刑,张学良顾念旧情,罢了他的官免于一死,但从此对他存有戒心,可以给钱给物就是不给兵。在这种情况下,冯庸决定弃兵办学,走工业救国之路。
冯庸的外孙女吕允端认为,“之所以能捐出全部家产办学,因为冯庸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他追求工业报国的狂热,是我们时代的人无法想象的。”
冯庸认为,中国内忧外患的主要原因是工业落后,要想改造混乱的社会,就得发展民族工业,培养大量的工业人才。那个时候的中国,对冯庸那一代人而言有着特别深重的感受。为了民族和国家强大,他们可以毁家纾难,可以献出他们能够做到的一切。所以,没有人能够阻挡冯庸那近乎疯狂的办学强国梦。
“工业兴国,先育人才”,这是他创办冯庸大学的本意。1927年8月8日冯庸大学落成,他自任校长,吸引了全国的进步学生来此求学。
据辽宁省政协1991年出版的《辽宁文史资料》第33期中记载,冯庸大学的前身是大冶工科学校,创办于1924年,直属于冯庸所创办的大冶铁工厂,为工厂培育储备人才所用。大冶铁工厂,地点在奉天小西边门外,产品是飞机、炸弹和手榴弹。
1926年冯庸辞去一切军职,开始在沈阳市郊汪家河子筹建冯庸大学,大冶厂也迁至这里,改为大学实习工厂,大冶工科学校后来归并于冯庸大学。
据说冯庸大学成立时,远在北平的张学良专门选择了上好的汉白玉,雕刻了一对石狮子赠送。两只表情愤怒的石狮子均面向距冯庸大学200米处的南满铁路,以表达他们对日本侵略者极度愤慨的爱国之心。当时沈阳已经有了张学良主持的东北大学,从军界又突然站出来一个赫赫有名的冯庸,对一心向学的年轻人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巨大的感召。而冯庸大学发展迅速,很快就与东北大学齐名。
冯庸大学当时设机械、木工、法律等九个系,学生总数达700多人,是中国第一所以人名命名的大学、东北地区第一所私立大学。学校设有游泳馆、滑雪场和网球场,据铁西档案馆提供的资料显示,全校建主楼两座,左为“忠”字楼,右为“仁”字楼,中间是校礼堂,礼堂与左右两楼有空中走廊相通。教学区左边是体育场,铺设400米跑道、田径场、球类运动场等。
这是一所完全西式的现代大学,倡导学以致用,热衷社会活动。学校聘请留学英法的富有治学经验的教授,配制完备正规,宿舍、食堂、医务室等一样不少。冯庸重视工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强健体魄,所以学校采用军事训练的方式管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冯庸大学新校区竟建了一个小型飞机场,并建有飞机跑道,自备三架私人飞机,这在当时国内的大学里是绝无仅有的。据说这三架私人飞机就停放在大学校园里,都是那个时代国际的尖端产品。
冯庸每天起得很早,骑上马围着操场跑几圈,然后驾驶自己的飞机,在沈阳上空盘旋。据曾经就读于冯庸大学的老人回忆,当时学校里的三架飞机中,最大那架,专供冯庸自己苦练飞行技术和工科学生观察飞机构造和性能之用。
到了1933年,有史可查的资料显示,冯庸大学已有三批毕业生,这也是冯庸大学仅有的三批大学毕业生。沈阳人曾经称冯庸大学为“西大营”,与“北大营”和“东大营”相提并论。
1931年是冯庸大学的鼎盛期,财务收入已经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支出。而冯家的家产也只剩下为冯庸母亲养老而留下的两处丝房。老夫人毅然决然把两处丝房变卖,投到了学校中。
然而,九一八事变把冯庸的大学梦击得粉碎。
1931年9月19日清晨,前往市内接教授上课的校车没有按时回到学校。知情人说,“昨天晚上日本兵突然攻入北大营,然后占领了沈阳城!”但此时的沈阳城既无烟火也听不到枪声炮响,丝毫没有打仗的迹象。为了印证消息的准确性,冯庸亲自驾车前往火车站一探究竟。
9月21日,日本军队开进冯庸大学,将冯庸抓起来。日本人希望他出面组织一个傀儡政权,代替日本人维持统治,冯庸因为不愿意而被捕。
此后,冯庸大学的学生接到校长的指示,纷纷撤到北平。这就是鲁迅在《“友邦惊诧”论》中所说的 “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其实,学生们逃而未散。
冯庸本人在友人的营救下终于被日军释放,随后逃往大连,又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北平,主持流亡中的冯庸大学校务。他在北平成立了办事处收容学生,并将大批爱国青年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敢死队参加抗日斗争。他亲自组织的“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参加了热河抗战和长城抗战。
但是环境日趋恶化,学校入不敷出,为了不让冯庸大学的学生失学,经张学良同意,冯庸将流亡学生最终并入东北大学。冯庸大学自此成为历史。
至于冯庸本人,1949年他随国民党迁至台湾,仍担任空军要职,不久因故受牵连退伍,改任台湾电力公司顾问,1981年病逝。由于与张学良交情甚笃,他去世时张学良亲往吊唁,这也是软禁台湾的张学良首度公开露面。张文琦老人是冯庸的外甥,自从1948年随家人迁往台湾后,到上世纪90年代前一直生活在台湾。他印象中的舅舅,是个生活严谨的人,“后半生一直让自己严格遵守着当年的校规,从来不打牌酗酒,直到临终前还希望能够复校。” 张文琦说。
人去楼空的冯庸大学校址,被留在了沈阳,也被日本侵略者强占。
日军发现,冯庸被释放后不但离开了沈阳而且积极抗日,气急败坏下捣毁了冯庸大学的许多设施,包括机场和机库,并在原址改建军用滑翔机场。
此后,日本人又在该处修建了奉天机场,附设航空技术部野战航空修理厂,并在附近修建了机库和机场,“日伪”时期称奉西机场。
新中国成立后,该机场被改造,而航空技术部野战航空修理厂的厂房,则成为滑翔机械制造厂,冯庸大学的校址也从此告别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东北这块土地似乎注定要与工业有着无法分割的缘分。虽然冯庸大学培养工业人才的目标没能实现,但是东北在新中国早早就成为工业基地,东北的工业人才也源源不断地涌现,这与冯庸的“工业立国”梦颇有渊源。
作为与冯庸大学同时代的学校,东北大学秉承“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其自动化等专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一大批理工科学校,纷纷在辽宁培育着自己的人才,为东北的工业发展准备了优厚的人才库。
东北大学的老毕业生们一致认为,东北人直率粗犷,性格直来直去,比较适合学习工科。另外,作为老工业基地,很多同学家里都有工业背景,似乎天然对工业就不陌生。
时至今日,在新科技、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互联网和金融行业早已成为现代人的热选。然而“工业立国”理念并未离我们远去。辽宁工科大学的代代学生都希望做实业,工业立国已入骨髓。
虽然冯庸大学已经消失了,但工业遗产依旧在东北这片土地上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和活力。